软科中国大学排名(Best Chinese Universities Ranking),前称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是由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简称软科)发布的年度中国大学排名,首次发布于2015年。排名依托软科自主研发的高等教育评价专利技术和“大学360度数据监测平台”的数据支持,设置十个评价模块,细分36个评价维度,使用百余项评价指标,涉及数百个评价变量。
社会影响
软科旗下拥有众多在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力和业内认可度的排行榜,2003年首次发布的“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简称ARWU)”,是全球大学排名之一。
软科每年定期发布的中国大学排名、中国最好
学科排名、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等受到《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中国教育报》等国内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排名历史
中国大学排名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出现过的排名有几十个。但是由于方法不尽合理、排名过程透明度低等原因,中国大学排名一直饱受批评和质疑。基于此情况,软科即最好大学网在2015年首次发布“2015中国最好大学排名”。
2017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双一流”建设以及各地的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为高校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日新月异。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过渡阶段,高等教育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在持续变化,加上高考和招生改革正在各省陆续铺开,学生择校的考量因素和过程都变得更加复杂。为了回应形势和需求的变化,向全社会提供更加及时、更加全面、更加细致的高校可比信息,软科以突出强调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为导向,依托“大学360度数据监测平台”的数百个监测变量构造了全新的排名指标体系,力求成为关于中国高校办学水平最全面、最系统、最准确的排名评价。
2020年,软科首次将1200多所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大学、7类单科性大学、3类非公办大学,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分别排名。同时,软科对中国大学排名进行了重大革新和全面升级,基于软科自主研发的高等教育评价专利技术和“大学360度数据监测平台”的数据支持构造了全新的指标体系。
2022年,软科在中国大学排名的服务社会模块新增“服务平台”维度,将评价优良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以及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等服务社会重大平台纳入评价。
自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不再对独立学院单独排名,已转设为公办高校的纳入主榜或相应单科性大学排名,已转设为民办高校的纳入民办高校排名。
评价体系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评价体系源自自主研发的可视化评价专利技术,依托“大学360度数据监测平台”的大数据支持,设置办学层次、学科水平、办学资源、师资规模与结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高端人才、重大项目与成果、国际竞争力共十个评价模块,细分36个评价维度,内嵌104项评价指标,涉及320个评价变量,是对中国大学办学水平的立体化监测式评价。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遵循“全面评估、分类评价”的原则,针对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大学的特点,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进行排名。
为进一步响应国家和地方对高校在
科技成果转化和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紧迫需求,软科在中国大学排名的服务社会模块新增“服务平台”维度,将评价优良的
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以及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等服务社会重大平台纳入评价,以体现高校
产学研融合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条件能力。
过往排名
2024年
2024年4月18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蝉联主榜(即综合性大学排名)前三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位列医药类大学排名第一,上海财经大学位居财经类大学排名榜首,北京外国语大学名列语言类大学排名第一,中国政法大学位列政法类大学排名榜首,中央民族大学占据民族类大学排名首位,上海体育大学领跑体育类大学排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中国合作办学大学排名中夺冠。
2023年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蝉联综合性大学排名前三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位列医药类大学排名第一,
上海财经大学位居财经类大学排名榜首,
北京外国语大学名列语言类大学排名第一,
中国政法大学位列政法类大学排名榜首,
中央民族大学占据民族类大学排名首位,
上海体育学院领跑体育类大学排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中国合作办学大学排名中夺冠。
2023软科综合性大学排名(主榜)的上榜高校共有590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连续9年蝉联全国三甲。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位列全国前五。其他位列全国前十名的大学依次为
南京大学(第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七)、
华中科技大学(第八)、
武汉大学(第九)、
西安交通大学(第十)。
学校类型上的差异、确保排名的
公平性,软科将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大学、7类单科性大学、4类非公办大学,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分别排名。
2022年
2022年4月19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
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对象是中国1000多所本科层次的高校,为恰当反映高校在学校性质和学校类型上的差异、确保排名的公平性,软科将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大学、7类单科性大学、2类非公办大学,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分别排名。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浙江大学蝉联主榜(即综合性大学排名)前三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位列医药类大学排名第一,上海财经大学位居财经类大学排名榜首,北京外国语大学名列语言类大学排名第一,中国政法大学位列政法类大学排名榜首,中央民族大学占据民族类大学排名首位,上海体育学院领跑体育类大学排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中国合作办学大学排名中夺冠。
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的上榜高校共有590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连续8年蝉联全国三甲。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位列全国前五。其他位列全国前十名的大学依次为南京大学(第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七)、华中科技大学(第八)、武汉大学(第九)、西安交通大学(第十)。
2021年
2021年4月26日,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发布“
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对象是国内1200多所本科层次的高校,为恰当反映高校在学校性质和学校类型上的差异、确保排名的公平性,软科将1200多所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大学、7类单科性大学、3类非公办大学,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分别排名。
2020年
2020年5月15日,软科发布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设置了1个主榜(综合性大学排名)、6个单科性大学排名、3个非公办大学排名,以及艺术类高校名单。
排名方法
排名对象
“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排名对象是教育部最近一次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1年9月30日)中办学层次为本科,并且同时符合以下两项条件的高校:
教育部公布名单后至今(截至2022年2月28日)已更名、转设、终止办学的高校,在排名中采用变更后的信息。此外,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因情况特殊暂未纳入排名。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在教育部公布名单中是一所高校,但它们各自独立招生与办学,因此作为三所学校分别计算排名。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
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了“转为民办、转为公办、终止办学”的转设路径。自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不再对独立学院单独排名,已转设为公办高校的纳入主榜或相应单科性大学排名,已转设为
民办高校的纳入民办高校排名。
“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最终排名对象共计1068所,其中
公办大学840所、民办高校222所、
中外合作办学及内地与
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6所。
由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点,为保证高校之间的
可比性和比较的公平性,“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设置了1个主榜(综合性大学排名)、6个单科性大学排名、2个非公办大学排名,以及艺术类高校名单,1068所高校根据学校性质和学校类型被分别纳入到其中一个对应的排名或名单中。
指标体系
参考资料:
计分方式
令一项指标表现最好或达到设定上限的大学在该项指标上得1分,其它大学按其与
最大值或者上限值的比例得分。按照模块加权汇总指标得分后得到大学在各个评价模块的得分,各个模块得分累加后得到大学的总得分。
为避免异常数据对得分计算的影响,一项指标的上限值设置为所有
副部级高校在该项指标上的最大值,超过上限值的大学得满分。此外,当某项指标的数据分布差异过大,第二名高校的数据不高于上限值的50%时,将第二名高校的数据作为上限值,超过上限值的大学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