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潮减河,是人工开挖的连接温榆河与潮白河的排水河道,也是北京市第一条以机械施工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属海河流域潮白河水系,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城区东北,西起通州区北关,东至胡各庄乡东堡村北入潮白河。河道长为11.5公里,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防洪除涝面积3万余亩,是一条大型人工分洪河道,兴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
干流概况
运潮减河,属潮白河水系,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城区东北,西起通州区北关(原以旧分洪闸为起点,分洪枢纽重建后,以通州北关源水岛为起点),东至胡各庄乡东堡村北入潮白河。河道长为11.5公里,堤防长20公里,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流经城关、宋庄、胡各庄等乡镇;有村庄22个,是通州区一条大型人工分洪河道。
水文特征
运潮减河是人工河道,流量由人工控制,根据下游师姑庄闸防洪运用指标,设计水位20.8米,设计流量500立方米每秒,警戒水位19.95米,保证水位20.95米,保证流量500立方米每秒。
支渠河道
丰字沟。建于1971年,北起运潮减河师姑庄闸上2.2公里右岸,古城村东北,南至郝家府村东南北运河左岸,是连通运潮减河与北运河的一条灌排两用沟,长3.05公里。东西配套3条支沟,形成一个“丰”字,故名为丰字沟,流域面积9.7平方公里,灌溉面积1万亩。开挖目的一是解决胡各庄公社灌溉用水,二是为下游输水,把潮白河的水由翟减沟引到运潮减河,由师姑庄闸抬高水位,再通过丰字沟输入北运河,为榆林庄闸、杨家洼闸蓄水灌溉补充水源。沟底宽6米,上口宽26米,深5米,土方20万立方米。在沟首运潮减河右岸建进水闸,2孔,单孔宽3米,高3米,流量20立方米每秒。闸底高程16米,闸顶高程19米。闸体和闸门为混凝土结构,手摇启闭。在北运河左堤郝家府村东南建封闭涵洞式退水闸3孔,单孔宽2米,高3米,流量20立方米每秒,闸底高程16米,门顶高程19米,改建后,闸底高程15.5米,门顶高程18.5米,闸体为混凝土结构,木闸门,闸门两面止水,电动启闭。工程建成后,由潮白河灌区管理所管理,1982年由榆林庄灌区管理所接管。闸房2间,2名管理人员。
减运引水。1979年开挖建成。北起运潮减河右岸,师姑庄闸上0.4公里,往南经南刘各庄和大甘棠西入北运河。是连接运潮减河和北运河的一条灌排两用沟。沟底宽4米,上口宽15~21米,深3~4.5米。全长5.23公里,土方量30万立方米。流域面积9.75平方公里。灌溉面积1万亩,受益单位为胡各庄公社和侉子店公社。进水闸2孔,单孔宽2.4米,高3米,混凝土结构。闸底高程15.5米,闸顶高程18.5米。流量8立方米每秒。节制闸位于南刘各庄西0.4公里北运河左堤,建于1980年,2孔,单孔宽2.4米,高3米,闸体和闸门为混凝土结构,闸底高程为15.2米,流量为8立方米每秒。退水闸位于侉子店乡大甘棠村西0.5公里,2孔,单孔宽1.8米,高3米,闸体和闸门均为混凝土结构,闸底高程14米,流量8立方米每秒。工程建成后,分别由胡各庄和侉子店两公社分管。
河道涵闸
北关拦河闸及分洪闸(
北运河北关分洪枢纽),两闸位于北运河起点处,距通州镇中心两公里。拦河闸位于北运河河道上,旧分洪闸位于运潮减河起点,两闸相距500米,呈一字形布置,中间以土堤相接,土堤长500米,顶宽20.2米,高9米。以此组成分洪枢纽工程。它是北京市东南郊防洪除涝工程的重要建筑物。
师姑庄闸桥,位于通州镇东9公里处的运潮减河上,因近师姑庄得名。1969年,北京水电学校对师姑庄闸、桥进行设计,通县组织施工,1970年竣工蓄水。闸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底高程15.5米,闸门顶高程18.5米,26孔,孔宽3.2米,高3米,平板混凝土闸门,分上下两扇。电动启闭,启闭力2×3吨,1台,共需13小时全部启完。在运行中,管理运用不便,把其中的25孔又改为平板钢闸门,更换了启闭机,启闭力2×16吨,2台。蓄水位18.5米,蓄水量19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万亩。防洪运用指标:设计水位20.8米,设计流量500立方米每秒,相当于10年一遇行洪标准。警戒水位19.95米,保证水位20.95米,保证流量500立方米每秒。闸上设公路桥,桥长103.5米,净宽6米,13孔钢筋混凝土结构永久性桥梁。
建设背景
运潮减河起于北运河与上游温榆河接点处,建设的目的是向潮白河分泄北运河上游洪水。北运河水系以通州区北关闸为界,以上称温榆河,以下称北运河。温榆河、北运河全部流域面积6166平方公里,其中属北京市流域面积为4423平方公里。
温榆河发源于昌平、延庆、海淀山区及丘陵区,山前地区形成洪积扇,地形坡度较陡,有大小支沟39条,分别汇流为南沙河、北沙河和东沙河。三条沙河在昌平县沙河镇附近汇流成温榆河,流经顺义、朝阳、通州,长约63.5公里。温榆河主要支流有蔺沟、清河、龙道河、坝河、小中河。北运河是北京地区永定河和潮白河之间的一条主要排洪河道。北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首段,历史上为解决南粮北调和沟通南北文化、政治交流发挥了显著作用。自辽、金建都北京以后,历代对北运河治理多以航运为主。清末民初,铁路兴起,加之潮白河苏庄闸被洪水冲毁,断绝了北运河补水水源,航运日衰,逐步成为北京市城近郊区主要排水河道,汛期多雨,灾害频繁。
1959年汛期,原通县、大兴等北京东南郊连续大雨,发生特大涝灾,汛后,水电部组织河北、北京、天津有关部门组成海河水系北四河防洪除涝规划小组,提出《北四河规划纲要》,确定开挖凤港减河和运潮减河,北京市根据《北四河规划纲要》以确定开挖凤港减河和运潮减河设计方案,在通州区(原通县)北关修建分洪枢纽并开挖了运潮减河向潮白河分洪。1960年成立减河工程指挥部,组织区县开挖,解决通县、大兴沥涝和省市边界排水问题。
温榆河、小中河、通惠河、北运河及运潮减河这五条河流汇聚于通州北关,被称为“五河交汇地区”。
河道开挖
1959年10月,在水电部主持下,有关省市成立了海河水系北四河规划组。同年11月提出治理规划。鉴于潮白、北运河上游已建成密云、怀柔和十三陵水库,使上游山区洪水得到初步控制,特别是将潮白河的河道大部空出,从而有可能利用其泄水能力来分泄其它河道的洪水,市市政工程设计院,于1959年12月提出《运潮减河扩大初步设计》。市于1960年1月成立减河工程指挥部,减河工程随即全面开工。原设计减河起点在通县东关,向东经王家场、古城、招里、东堡村东入潮白河,全长9.5公里。同年2月15日,市在密云水库召开会议,决定将分洪枢纽改在通县北关的浮桥处,上游建通州水库,起拦洪蓄水灌溉等综合作用。
减河工程开工后,由于河北省提出异议,于1960年6月停工,河道挖深仅完成设计的一半。通州水库工程在完成北关拦河闸后,也于当年10月停工。1961年汛前由于减河工程停工给北运河防汛带来一些问题,由市政设计院提出临时防汛措施,修建了临时分洪口门工程。在此之后,市政设计院在原减河初步设计及通州水库的基础上,继续对该项工程进行了调查研究,于1961年10月底重新提出改通州水库为运潮减河的分洪枢纽。1962年9月向市委作了汇报,并再次向水电部报送《运潮减河工程扩大初步设计》和《运潮减河工程扩大初步设计补充资料》。水电部以(63)水电规水字第28号文和(63)水电规水字第40号文批准该项工程。使停工两年之久的减河工程得以重新复工兴建,并于1962年10月开工。由于河底地下水位高,决定将河底抬高1.3米。1963年汛前基本完工。工程由市机械施工公司和市政机械公司承担,河道土方采用机械开挖,人工找平。分洪枢纽中的土坝和分洪闸等项工程由市政三公司负责施工。
运潮减河工程共包括三部分:
(一)分洪枢纽。分洪枢纽位于通县北关,它由北运河拦河闸、大坝和减河起点的分洪闸组成,两闸呈一字形布置。闸上设工作桥和京榆公路桥。两闸设计标准是当温榆河发生百年一遇洪水流量1288立方米每秒时,拦河闸下泄788立方米每秒,分洪闸分洪500立方米每秒。在非汛期关闸蓄水,用于灌溉农田。
(二)运潮减河河道。自分洪枢纽起,经王家场、古城、召里、师姑庄向东至东堡村北入潮白河,开挖分洪河道,即运潮减河。河底起点高程为17米,终点与潮白河深水河槽平接,高程15.14米,设计断面底宽80米,分洪流量500立方米每秒,河道正常水深为4.2米,平均流速1.23米每秒。沿线建有龙旺庄、招里和师姑庄三座桥。
(三)运潮减河左岸修建9处待机排水涵闸,以渲泄左岸19.8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沥水。由于运潮减河为平地挖河,破坏了原有的农田排水系统,当分洪500立方米每秒流量时,左岸农田的沥水不能自流排除,故修建待机排水涵闸,以防洪水倒灌。
运潮减河全部工程,共完成挖方350万立方米,填方25万立方米。河道占地3530亩,砌石和混凝土6.4万立方米,总投资1026万元,工程完成后,当年温榆河即出现大洪水,最大洪峰1400立方米每秒,顺义县孙河大桥上下游全线漫溢,运潮减河分洪380立方米每秒,大大减轻了北关拦河闸以下北运河的排洪负担,做到了当年完工当年受益。1969年,通县在运潮减河下游师姑庄大桥附近建一座拦河闸,对减河两岸地区的农田灌溉发挥了明显作用。运潮减河不仅汛期能起分洪作用,而且平时能蓄水灌溉,成为一条排灌两用的人工河道。
河道治理
1964年和1987年运潮减河两次治理,完成土方141.1万立方米。加大了分洪流量。
1964年5月,市减河指挥部,按设计标准组织对运潮减河继续进行疏浚工程。通县组织5863人,17日正式开工,6月30日竣工。完成土石方47.49万立方米,河底挖方46.61万立方米。使运潮减河达到原设计高程。
由于运潮减河纵坡较缓,加上潮白河水位顶托及师姑庄闸常年蓄水等原因,河道淤积严重,泄洪能力达不到十年一遇洪水标准,加重了北运河排洪负担,1971年11月和1972年6月,水电部十三工程局先后提出了《北运河补充规划报告》和《北运河干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两个文件,要求提高运潮减河的分洪流量,20年一遇洪水为600立方米每秒,50年一遇洪水为900立方米每秒。1987年3月运潮减河进行清淤复堤。这次疏浚工程由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按20年一遇设计分洪流量600立方米每秒,50年一遇校核分洪流量900立方米每秒。同时对沿岸年久失修的8座排水闸、涵改建整修,并将右堤9.1公里铺设碴石路面等。
1987年1月成立运潮减河疏浚工程指挥部,陈文义任指挥,王辅明、李瑞和任副指挥,许兆林、田五福、卢国瑞为领导成员。
全部工程分二期完成,1987年完成河道清淤和部分筑堤工程,其它工程1988年7月前完成。
拆迁工作,由通县负责。1987年1月建立拆迁组,水利局局长卢国瑞任组长。拆除了通县林场管理站、胡各庄乡铸造厂、古城村喷漆厂、潮白河管理所、师姑庄闸管理站等房屋298间,伐树6万棵,迁坟928座,迁高低压线路2000米,迁地下电缆、通讯、广播线路等2400米。
河道清淤工程1987年3月20日开工,同年6月15日完工。共完成挖方92.8万立方米。其中由市水利机械施工处机械施工完成61.9万立方米,其余由市北运河管理处工程队使用泥浆泵完成。
筑堤工程与清淤工程同时开工,1988年6月15日竣工,完成填方29.3万立方米,由市水利机械施工处完成15万立方米,北运河管理处工程队完成14.3万立方米。右堤顶宽9米,左堤顶宽5米,内外边坡为1∶2。
右堤碴石路面工程1988年3月开工,同年7月竣工,长9.1公里,宽6米,由市北运河管理处工程队施工。
护坡工程670米(330米干砌石、340米碴石护坡)和丰字沟闸涵扩建工程,1988年3月开工,同年6月竣工。由市第一水利工程处施工。
两岸8座排水闸涵除丰字沟闸涵外,其余7座(龙旺庄、团结沟、后屯西、召里、翟减沟、前北营、减运沟闸涵),由通县水利局组织潮白河管理所和榆林庄灌区管理所施工,1988年4月开工,同年5月竣工。
此次治理共完成挖方94.49万立方米、填方34.53万立方米,混凝土605立方米,浆砌石1970立方米,干砌石7081立方米,砂砾垫层2099立方米,混凝土管596米。投资700余万元。
1988年9月13日和22日县政府两次召开运潮减河绿化工作会议,决定利用减河大堤和两岸弃土建成通县郊野公园,植树7.3万株,有常绿树、落叶乔木、花灌木、果树四个类别,32个树种,37个品种,初步形成四个景区。
20世纪90年代兴建兴各庄、于辛庄、白庙橡胶坝,2005年开始对堤路和景观多次进行改造。2008年分洪闸下移。2009年于师姑庄建橡胶坝。2014年,开始运潮减河清淤整治工程。起点为五河交汇处,终点为潮白河,全长14.36公里,建设内容包括主河槽清淤疏挖、岸坡生态护砌、新建改建闸及地下管线改移等。清淤后将有效提高北关分洪枢纽分洪能力,增加河道蓄滞洪能力,对保障新城核心区防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效益
运潮减河建成后,汛期分洪,减轻北运河的排洪负担,加速
凉水河洪水的排泄,减轻凉水河以北排沥顶托,对减免沥涝灾害起了重要作用,防洪除涝面积3万余亩,还为沿岸农田创造了灌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