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小秋,原名迟树新,1965年10月出生于中国辽宁省阜新市,中国内地京剧女演员,程派艺术传人,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青年团党支部书记、团长,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常委,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早年经历
迟小秋出生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个偏僻山村的农家。她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1978年她刚13岁时,考入了阜新市京剧学员班。不到两年时间,她就学会了《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在1979年阜新市首届艺术表演大会上,荣获了一等奖。
演艺经历
拜师程派
1981年,迟小秋到上海拜程派弟子王吟秋为师。1984年,她随团首次到全国巡回演出,在71天的时间里,在大连、烟台、天津和北京等地演出六十场之多,其中,百分之六十五的场次是由迟小秋主演的。她的每场演出,都是掌声四起,有时八次谢幕,观众仍不肯离去。同年,年仅19岁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翁偶虹先生在看了她的《锁麟囊》和《窦娥冤》之后,又惊又喜赞迟小秋“唱念俱佳,许为‘程派标准传人’”。1992年,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京剧青年新剧目调演优秀表演奖。1993年荣获“梅兰芳金奖提名奖”第一名。1997年荣获文化部第七届文华奖。2003年1月,任沈阳京剧院副院长。
调入北京京剧院
2005年入选《
中国京剧百美图》。同年12月调入北京京剧院,担任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
2006年,迟小秋被评为北京市宣传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她所出演的《锁麟囊》拍摄成数字电影。同年9月,迟小秋率北京京剧院青年团登台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以程派经典大戏《锁麟囊》《碧玉簪》《玉堂春》祝贺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同年获得第五届北京“巾帼十杰”称号,并当选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09年,获得第四届北京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美国佩斯大学颁发的“终身艺术成就奖”。2010年,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分别演出《三娘教子》《玉堂春》两台大戏。同年6月,赴天津演出《锁麟囊》(燕守平操琴)2011年,被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2年9月,湖北剧院演出程派经典《锁麟囊》。同年,荣获“创先争优全国宣传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5年2月,迟小秋登上央视春晚,与吕洋、郭伟等一起表演戏曲集萃《梨园芳华》。同年10月,在法国·普瓦提埃未来科学城会议中心演出全本《锁麟囊》;同年11月,在瑞士·日内瓦大剧院演出全本《
锁麟囊》。2016年2月,参加央视
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演出戏曲《
戏游花果山》;同月14日,在长安大戏院收
蒲雪晴为徒。同年3月,“迟小秋深圳艺术之旅”专场上演。同年7月,参加在济南历山剧院京剧名家演唱会,演唱《海港》《锁麟囊》《苏三起解》选段。在北京京剧院赴巴西演出的戏码中有迟小秋主演的《锁麟囊》。迟小秋并与其他专家一起精简了程派名作《锁麟囊》,将演出时间由原来的2小时40分浓缩为2小时15分。
2017年1月,迟小秋在北展剧场参加众筹演出十年之约《龙凤呈祥》(饰孙尚香)。同年3月18日,在北京参加程韵流芳
艺术沙龙《锁麟囊》赏析,担任主讲嘉宾。同年6月6日,天津·中国大戏院领衔演出全部《
玉堂春》。2018年3月31日,在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在石家庄人民会堂演出《红鬃烈马》,迟小秋扮演王宝钏。同年4月10日,参加庆祝京剧艺术家
赵燕侠诞辰90周年暨舞台生活85周年演唱会,演唱《锁麟囊》选段。同年9月10日~12日,赴中国台湾演出,在台北市政府亲子剧场和台中市中兴堂参加《梨园雅集两岸京剧名家演唱会》。
2019年6月15日,《
程砚千秋——京剧表演艺术家迟小秋专辑》首发式在京举行,该专辑由迟小秋表演的传统京剧《
锁麟囊》《红鬃烈马》《碧玉簪》《荒山泪》《孔雀东南飞》《窦娥冤》《
文姬归汉》《三娘教子》《玉堂春》以及现代京剧《宋家姐妹》等十出代表作之精华组成。同年11月1日,在北京京剧院送戏下基层走进淮南活动中表演《锁麟囊》。同年12月30日,参加“2020第五届
京剧名家名段北京新年演唱会”。
2020年1月1日,迟小秋在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参加北京演艺集团主办的“2020新年京剧晚会”。2021年2月26日,参加《
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表演京剧《
锁麟囊》选段。
2023年4月21日,携电影作品
《文姬归汉》参加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红毯仪式。9月,迟小秋携常秋月、翟墨、裘识、孟宪腾共同演唱的戏歌《百年首钢》;11月1日至3日,新编京剧《百年首钢》在长安大戏院首演。
2025年1月28日,参加《
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并表演戏曲《声动梨园》。
个人生活
迟小秋的父亲是一名村支部书记,他吃苦在前的做事风格,对她影响很大。迟小秋的儿子叫洪祺森。
代表作品
戏曲作品
参演电影
出版图书
音乐专辑
综艺节目
艺术特点
迟小秋由于有梅派艺术的基础,并结合自身条件,巧妙地取梅派唱腔甜润宽圆之长,融于程派深沉凝重、委婉而又刚柔含蓄之中,让人听来既不落俗套,又舒畅悦耳。她嗓音纯正,扮相大方,演唱中十分注重声、腔、意、气的运用,宗法程派艺术娴熟,又能结合自身条件发挥音质所长,因此在演唱上既有程派浓重的寓刚于柔、幽咽委婉的特点,又有雅丽清馨、圆熟优美的艺术个性。她文武兼备,艺术功底深厚,表演地道、纯熟、感情细腻,身段和水袖颇见功力,能巧妙地运用身段和水袖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扮相
迟小秋扮相端庄静秀,台风严谨不苟,表演细腻动情。她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性格特征准确适度,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古代妇女形象。她的气质不凡,清新如秋水澄澈,凝重似渊潭深沉,富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唱腔
程派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素以宽厚大度、圆柔刚劲、低回婉转、一吟三叹而著称。小秋嗓音圆润宽亮,演唱功底扎实。她在严格运用程派以字合声、以声合律及以气催声发声方法的同时,结合自身音质、音色的特点使得程派唱腔更臻完美。小秋在《锁麟囊》中扮演薛湘灵,“春秋亭避雨”一场长达四十多句连续的几个西皮唱段,唱得抑扬顿挫,流畅自如,在吐字、发音、气口、行腔、咬字上显示了厚实的功力。在唱“一霎里把七情俱已昧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的尾字时,小秋用“拉腔”巧妙处理,声如“枣核形”由弱到强、又渐弱,最后顿腔,再放出去,唱得低回幽咽,若断若续,动情地抒发了人物内心的苦衷。迟小秋底气足、音域宽、善于驾驭人物感情变化的演唱特色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念白
迟小秋的念白富于乐感,又注重语言生活化,较好地把握了程派念白运气、提气、催气发音的方法,如珠落玉盘,清晰有力。《六月雪》“探监”一场,一句“容察”,轻重有致,喷收自如,念得极富韵感。
水袖
迟小秋将程派的“勾、挑、撑、冲、拨、扬、掸、甩、打、抖”水袖功十字诀牢记在心,苦练不辍,努力做到运用娴熟,恰到好处。《荒山泪》“抢子”一场中张慧珠的水袖表演,入情入理,精采纷呈,有力地烘托了剧情。
创新
迟小秋在继承程派艺术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大胆尝试。她在沈阳京剧院推出的新编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扮演祝英台,在艺术上又有了新突破。小秋注意把握人物身份和心态的变化,前几场祝英台女扮男装,儒雅中含娇羞,调倪中藏温柔,表演不温不火,细腻动人。后几场迟小秋的唱做念舞充分发挥了程派的艺术特色。特别是她在“楼台情思”和“英台殉情”中的演唱,如泣如诉,凝重深沉,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英台殉情”中的大段反二黄唱腔“生相恋我对你遮遮掩掩,死长别我才依偎在你身边”,曲韵含情,回肠荡气,催人泪下。在戏中迟小秋还恰如其分地运用了程派擅长的水袖功和跑步等高难动作,加重了人物的表现力度。在转台上小秋轻快的“跑圆场”,展现了祝英台飘飘欲仙的英姿,给人以美的享受。她充分发挥程派表演特色,又不拘泥于传统表现形式。
社会活动
社会任职
奥运火炬传递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火炬在北京颐和园传递,迟小秋担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是颐和园点位的第三棒火炬手。
主要成就
艺术成就
1984年,19岁的迟小秋获得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翁偶虹先生在看了她的《锁麟囊》和《窦娥冤》之后,又惊又喜赞迟小秋“唱念俱佳,许为‘程派标准传人’”。1992年,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此后分别获得全国京剧青年新剧目调演优秀表演奖、“梅兰芳金奖提名奖”第一名、文化部第七届文华奖、第四届北京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美国佩斯大学颁发的“终身艺术成就奖”等荣誉。并入选《中国京剧百美图》,获评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迟小秋曾多次率团赴全国各地及香港、澳门、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地区和国家演出,并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重大艺术活动,在海内外戏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作为“程派标准传人”,迟小秋自觉地担当起弘扬程派艺术的职责。在经常演出《锁麟囊》《窦娥冤》《荒山泪》《孔雀东南飞》《碧玉簪》《玉堂春》《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审头刺汤》等大量程派传统经典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创排了一批体现程派艺术风格的新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胡茄》《法官妈妈》《宋家姐妹》等。她所出演的《锁麟囊》拍摄成数字电影。
获奖记录
轶事趣闻
热爱京剧
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的小迟,从未进过戏院,只在银幕上看过几次“样板戏”。她踏入学员班以后,人们看到她年龄小,远离双亲,又是初进城市的农村孩子,担心她是否能坚持学习下去迟小秋以行动回答了人们的担心。白天,她专心听课,放学后她主动找老师吊嗓。每逢新年和春节放假,别人回家了,她仍然留在学员班里练功。冬天练习拿大搏,一双细嫩的小手,冻得伤痕累累夏天练腿功,汗水滴滴,生了一身痒子。不到两年时间,她就学会了《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在1979年阜新市首届艺术表演大会上,荣获了一等奖。
在上海跟王吟秋学戏期间,她一心扑在学习上,繁华的南京路,热闹的“大世界”好象都与她无缘。1984年8月,迟小秋到哈尔滨主演程派名剧《锁麟囊》,在戏还差五、六分钟就要终场时,她竟晕倒在舞台上。原来从阜新到哈尔滨的火车上没有卧铺,小秋一宿没有合眼,到达哈尔滨后又连排了三个多小时的戏,以至疲劳过度。她被送到医院,只停演了两场,又重新登台演出。在临演出前她激动地说:只要不倒在台上,就要尽全力把戏演好,答谢哈尔滨观众对我的关怀和鼓励。1991年初秋,迟小秋调到沈阳京剧院工作,在专场演出前突然闻知母亲病重,大量吐血,情势危急,她稍事处理后仍坚持按期演出。1992年春天,迟小秋带病赴山东巡回演出。剧团从沈阳出发的前一天,她突患肠炎,腹泻不止,饭食难进,但她初到烟台就一连唱了八场。后又连续到青岛、淄博、蓬莱、胶东等地演出。在山东四十八天全团五十一场演出中,小秋领衔主演的程派戏竟占四十一场。小秋顽强的拼博精神和高质量的演出,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尊重。
投师程派
1981年,有关领导考虑到迟小秋的气质条件,认为她学程派更为合适,便送她到上海,拜程派弟子王吟秋为师。经过几天观察,王吟秋发现这个小姑娘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于是倾囊相授,并为她改名叫小秋。迟小秋在上海学艺的日子里,为了练好水袖功,冬天凌晨四时半起身,在高楼的平台上先练两小时私功,然后再跟同伴一起练三、四个小时基本功。迟小秋工资很低,但她节衣缩食,从工资中挤出钱来,买了几十盒录音带,把程砚秋的唱段和王吟秋老师教的唱段,分别录下来,进行对比、学唱。甚至吃饭时,她还听老师的讲课录音。在短短的三个月里,她学会了《锁麟囊》《荒山泪》《碧玉替》等程派重头戏。
最怕吃面条
迟小秋说她怕吃面条,她在师傅家净吃面条了。她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吟秋家里学艺的时候,那时学唱《武家坡》和《朱痕迹》,每天中午都在老师家里吃饭。练功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迟小秋说:她把师傅提前买好两斤并分成八份的切面,拿出一份下到锅里煮,煮好后捞到碗里按照师傅的习惯倒上点酱油,其他什么东西都不放,然后拌拌就吃了。迟小秋讲和师傅学戏两个月,天天就吃酱油拌面,整整就吃了两个月的时间。为什么天天吃面,后来迟小秋弄明白了,师傅是为了节省时间,抓紧练功。迟小秋说虽然酱油拌面吃伤了,但师傅教的功夫她却学到了。
师傅教会两道菜
迟小秋的师傅——王吟秋多才多艺,不仅告诉她如何做人做事学艺术,还在闲暇时教会她做了两道拿手菜。一个是鸡蛋炒西红柿,一个是红烧鱼。做鸡蛋炒西红柿,先将西红柿的用开水烫过,然后把皮剥去,再将西红柿里的籽和汁儿挤出来放到一起,然后在锅里放点油,将西红柿的籽和汁儿放在油锅里煸炒。之后,再刷锅,倒油,放入四个打碎的鸡蛋,用铲子切成方块,西红柿也切成方块,一同下锅炒,再放些糖和盐。迟小秋说:这样做的西红柿炒鸡蛋,特别入味,而且颜色也很好看。这是师傅自己琢磨出来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人教她。在师傅身边,她发现师傅做什么事都喜欢琢磨,每句唱腔,每个动作,都和她反复揣摩,直到满意为止,丝毫不将就。
烤糊的面包别扔
迟小秋的儿子小祺森想把阿姨烤糊了的面包片给扔了,迟小秋在一旁听到了马上说:别扔,她吃,扔了多可惜。迟小秋说:她是在农村长大的,她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所以,不能浪费啊。有时她看见有人剩菜剩饭,真是心疼。
推广国粹
20世纪80年代末,影视文化冲击着传统京剧,很多同事、同学坚持不住,改行唱流行歌曲并四处走穴,迟小秋却坚守在阜新市京剧团。2005年,为了推动京剧更好地发展,已过不惑之年的迟小秋毅然来到北京,加入了北京京剧院,竞聘上岗成为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团长。在北京,迟小秋不忘党组织的培养,也牢记恩师的教诲,始终以“传帮带”的传承方式,培养新一代京剧演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倾囊传授。随着国家对京剧艺术的重视和支持,迟小秋欣喜地发现,近年来剧院里年轻观众越来越多了。
作为程派艺术传承人,迟小秋把向年轻人推广京剧看成她不可推卸的责任。“为年轻人创造接触京剧的机会,就要用艺术精品让更多的观众和青年人走进剧场。”2019年,她将传统京剧《锁麟囊》以及现代京剧《宋家姐妹》等10部代表作的唱段曲谱收录到专辑《程砚千秋》中,希望以现代音像制品的形式将传统国粹永久留存下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京剧,感受国粹艺术的魅力,迟小秋除了培养青年演员,也特别看重与戏迷的联络。多年的艺术生涯让迟小秋与程派票友戏迷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戏迷专门为她创办了“迟小秋程派艺术网”,每到一地演出,总有“粉丝”前去捧场,还到后台给她送吃送喝。到中国台湾演出时,更有台湾戏迷场场必到。对于戏迷们的关心和热情,迟小秋也用真诚回报着他们:在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对得起观众,鱼水相容。如果有戏迷来信向她索取录音带、CD,她总是认认真真地挑选然后亲自寄出去。收到戏迷来信,她也会尽量回复。看到观众中年轻群体增多,迟小秋更是深感欣慰:京剧艺术是博大精深的国粹,民族文化之宝,能够把大师的艺术传承下来,是一种荣幸。
回报社会
迟小秋说自己是农民的女儿,成为京剧名家的她没有一点架子,始终保持着农家姑娘低调俭朴的作风。她说:她的父亲是一名村支部书记,他吃苦在前的做事风格,对她影响很大。这些年来她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党和各界领导给予她的关怀和培养,她心中始终有一份责任感,尽她所能回报社会。
从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她始终不忘自己肩负的使命,除了传承和发扬传统剧目,她还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创作了《宋家姐妹》《法官妈妈》等现代剧目,将程派艺术风格与宣传先辈英烈等事迹结合起来,以戏剧的形式,将爱国主义情怀传递给青年一代。
致力祖国统一
2007年12月,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组织下,迟小秋带领北京京剧院青年团的年轻演员组成“北京京剧艺术交流团”,赴台湾南部进行慈善演出。自1999年以来,迟小秋虽已在台湾演出过多次,但带着文化交流的使命进行慈善演出这还是第一次。为此,他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设计了让观众参与画脸谱、学动作的互动环节,开讲座介绍京剧的普及知识,演出时为观众打出电子字幕等等。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以及细致周到的交流互动安排都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他们的演出引发了许多观众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盼望。尤其是当一些“少小离家未能归”的白发苍苍的游子,表示希望他们再来演出时,那眼神中流露的期盼与不舍让迟小秋刻骨铭心。
在屏东科技大学的演出中,戴副校长在与她对唱《四郎探母》中的《坐宫》选段前的一番思乡的肺腑之言,更让迟小秋的心灵为之震撼。这次台湾之行,不仅让迟小秋发现了台湾观众对京剧艺术的普遍认知,更让她深刻体会到京剧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在两岸人民的交流交往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坚定了迟小秋要用京剧舞台为两岸人民搭建更加宽广的交流平台,以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目标的早日实现。此后的几年时间里,迟小秋总是寻找各种机会进入台湾演出,尤其是2009年应台湾星云法师之邀赴台演出,更是掀起了一阵不小的“京剧交流旋风”。在北京京剧院和迟小秋的支持与配合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组织的京剧入岛演出已经成为品牌活动,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加油助力。2009年,迟小秋当选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文艺家联谊委员会副主任。
人物评价
她勤奋刻苦、好学上进,近年来,在继承的基础上,她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主演的新编历史京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胡笳》等,以全新的面貌和独具特色的唱功和表演,赢得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光明网评)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当代京剧名家,迟小秋自觉担当文化使者,多年来为两岸京昆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她多次赴台湾进行交流演出,走遍台北、台中、台南,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她的艺术修养和造诣得到台湾各界人士赞扬,尤其深得台湾大学莘莘学子喜爱。迟小秋用艺术连结天下华人之心,用艺术增进中华儿女血肉相连之情,用艺术播种两岸人民感情之种,在未来的岁月中必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统一论坛评)
迟小秋作为头牌领衔主演,多次率团在京、津、沪、鲁、冀、豫、鄂、皖及东北各地演出并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重大艺术活动。在海内外戏剧界颇有影响。国内外各种有影响的报刊介绍迟小秋的文章千余篇,是当今戏曲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熟悉和喜爱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平顶山新闻网评)
迟小秋是当今京剧程派艺术的领军人物,在海内外戏剧界颇有影响。其唱腔颇具程派寓刚于柔、幽咽委婉之特色,同时兼有雅丽清新、圆熟优美之个性。(北京晚报评)
忠贞不渝的王春娥、柔情贞烈的刘兰芝、人生经历跌宕起伏的薛湘灵……从艺近三十载,舞台上的迟小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而她对京剧的一片热忱之心,也藉由戏中人的一颦一笑,一悲一喜,一点一滴氤氲开来,散发出令人耀目的美丽。(《北京观察》刘墨菲评)
在十余年师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王吟秋先生学艺期间,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深深体会恩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良苦用心,认真体会程派表演艺术的独特风格,唱腔特色。她主演程派名剧经典系列,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声情并茂、表演细腻、光彩照人的古代女性艺术典型。她的唱、念、做、舞具有不可低于的艺术魅力,剧场中总是座无虚席、掌声如雷、彩声一片。迟小秋开拓创新,全身心投入工作。为青年团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自2007年9月上任之后,在锻炼队伍,培育新人、拓宽市场、培养青年观众几方面都获得显著成果。她为大学生们讲解京剧艺术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现场示范唱、念、做、舞,语言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引导第一次观赏京剧的大学生迈过“门槛”,进入规定情景,领略到国粹艺术的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她虚怀若谷、谦虚谨慎、作风朴实、不骄不躁以独具个性的精湛表演技艺,职业道德和平易近人,提携后进,对青年演员进行传、帮、带的大艺术家风度,赢得剧院同仁的尊重和好评。她目光远大,胸襟开阔,心中装着京剧大事业。(北京妇女网 评)
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迟小秋内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可是她不服输的性格、坚韧的个性、发扬光大程派的愿望和努力,都令她只能咬牙承受。刚到北京的几年间,她就重新排演了《锁麟囊》《窦娥冤》《玉堂春》和《碧玉簪》等一系列程派名剧,推动和保护了程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央视新闻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