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新论》 是中国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创作的经济学著作,于1944年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通货新论》除序言和附录以外,正文共24章。序言阐明该书写作用意及研究范围,附录分别叙述了英美法三国的国际货币计划要点并予以评述。正文24章中,第1、2、3、4、9章论述了
银本位、
金本位、纸本位和新金本位制的历史演变和利弊,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5、6、7章介绍了如何稳定内外价;第8、10、14章介绍外汇平准基金与信用基金的关系;第15、16章论述了纸币整理与物价的关系;第19、20章介绍了英美两国货币数量论的观点,第21、22、23章介绍了欧战后各国整理货币的方法、途径及应注意的问题;第24章论述了中国社会组织及传统经济思想。
作者在该书中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货币制度更替和货币学说的发展情况,从理论和政策两方面论述了各国整顿通货的根据、方法和步骤,并从中国实际出发,参照外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如何整理当时中国通货的主张。他比较了各国货币理论的长短优劣,着重讨论了各国整理纸币的方法,认为中国战后无论对内对外,不言建设则已,如言建设,必从整理币制始,欧洲战后整理币制可供参考的方策有膨胀法(又称消灭法),即将旧币废弃,另发新币;提高法(又称紧缩法),即逐步提高法币价值;钉住法,即贬值后加以钉住。作者认为一、三两种方法不适合中国情况,故不宜采用。唯提高法在中国可行,但不宜过于提高,若币值过于提高,则物价过于跌落,导致工商企业倒闭,发生经济恐慌,对经济发展不利。但至1944年,通货膨胀加剧,作者认为提高法已不适用,只能用膨胀法,但此法使发国难财者逍遥法外,损失会落在全体国民身上,实为天下不平之事,表现了一种矛盾心情。
在最后一章,作者大声疾呼:中国传统的“安贫”思想已不适应世界潮流,不要再谈“安贫”,而应讲均富之法,达到国富民强,才能图自存。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1944年,马寅初出版他的货币新著《通货新论》。他在《自序》中说:“该书之用意,在将第一次大战后所发明之各种新学说,凡可为中国将来整理通货之理论的根据,与大战后各国调整通货之种种方法与步骤,凡可为中国整理通货之经验的根据者,著成专书,对于当前的大时代,作一涓埃的贡献。”可见,作者着眼于中国制定货币政策的参考,而不是单纯地介绍西方的最新货币学说,从而著成此书。
作品思想
在《通货新论》中,马寅初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放弃金本位后的货币制度都称为“纸本位”,至于中国的法币流通制度,则仍称为“汇兑本位”。
马寅初认为,实行金本位制,因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流通,故能保持住对外汇价的稳定;而在中国货币流通中,因银行准备金的多少会引起信用的膨胀和紧缩,形成物价的忽高忽低,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是金本位的致命伤。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黄金在国际间已不能自由流通,而中国物价则可以通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的运用维持稳定,这样就造成了金本位的崩溃。据此,他指出:“欧战以前,各国竞相采用金本位。与其牺牲外价,不如牺牲内价。现在则竞相放弃金本位,管理通货。与其牺牲内价,不如牺牲外价。”把稳定内价放在首要地位,在外价和内价的稳定不能兼得时,应维持内价,牺牲外价。这是马寅初的一贯主张,在《通货新论》中作了进一步的强调。
中国法币同英镑联系,是维持外价,牺性内价。马寅初分析了这种“汇兑本位”的利弊。他说英国对本国主张维持内价,但英籍顾问却偏要求中国维持外价,认为这样可以利用外资,取得国际援助,便利资源开发,促进直接投资,保障国际贸易。但“汇兑本位”有以下害处:(一)足以扰乱国内金融及物价;(二)容易失去金融控制权;(三)对接受存款国家不利。第三条是说如果中国谋币制独立,要收回存在英国的准备金,对英国也不利。如果这样的国家不止一个,各国竞相提现,英国就难以应付。他主张中国以后也改为以维持内价为主,即从“汇兑本位”转变为“纸本位”。
在《中国新金融政策》中,马寅初已肯定纸币也有价值,在《通货新论》中则进一步指出纸币有价值尺度职能。他说:“金本位放弃后,黄金已退居于货物之地位,不复为价值之尺度。为价值之尺度者,乃纯然有独立价值之纸币。黄金价格之大小,亦将用纸币价值为之尺度,与百物无异。”这一点同
赵兰坪的理论正好相反。
可以牺牲对外汇价,并不是不要稳定外价。稳定外价的方法,马寅初强调了设立
外汇平准基金的作用。他说:“一国货币之内价,随国内农工商各业之情形而变动。其外价则易受国际情形变迁之影响。故内价与外价拆开为好。拆开之法,莫善于设立外汇平准基金。凡国际间短期资金之流动(如资金逃走投机买卖等类),以及黄金白银之出入,凡其所引起外汇涨落之风险,皆由外汇平准基金负之,使中央银行之准备金不受丝毫影响,则其贴现率亦不至有忽上忽下之变动。国内农工商各业可以安然渡过。不但内价可以稳定,即外价亦不至大有上落,因内价与外价相辅而行也。如是,中央银行之集中准备金与外汇平准基金同时存在,同时活动。前者任维持内价之责任,使一国通货无膨胀与紧缩之危险。后者任维持外价之责,使投机家与逃资者之活动与他国之金融政策,不至加害于本国之经济,真可谓货币二元制,诚今日金融界最有价值之新发明。”
1939年3月在英国支持下设立的外汇平准基金,企图维持8.25便士的汇率,但仅仅维持三个月就宣告失败。这是因为法币的对内价值不断贬值,只有以法币买外汇,而没有以外汇买法币的,所以难以维持长久。因此,马寅初指出维持汇兑平准基金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有汇出亦有汇进。且往往买进时价贱,卖出时价贵”。这又必须稳定货币的内价,使生产和对外贸易不断得到发展才有可能。
马寅初赞成维克塞尔的自然利率理论,认为储蓄和投资相等时的利率为自然利率。他说:“自然利率下跌,则储蓄者将减少。储蓄减少,如需要资金不减,自然利率又将回高。故自然利率奶平衡线以平衡投资与储蓄者也。”他又根据卡塞尔的观点,认为美国的贴现政策就是要做到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相一致,使投资等于储蓄。他称赞自然利率的决定作用。他还指出有些经济学家并不同意卡塞尔的观点,美国运用贴现政策并未取得成功,但又认为“惟投资等于储蓄,货币利率应与自然利率趋于一致,则毫无问题”。
为了稳定纸币的内外价,马寅初又讨论了
购买力平价说和
货币数量说。马寅初指出:“购买力平价说,是由货币数量说推演而得。货币数量说既有可以批评之处,则购买力平价之说可以批评之处亦必甚多。故学者对此两说均无一致之结论,不能成为经济学上之定律,只可认为一种经济趋势。”除理论基础不对外,还要看购买力平价说所认为的汇价决定原则是否符合实际。马寅初主要指出了以下几点:(一)清算国际债务,国外投资及利息,雇用国际劳工及技术人员,侨民汇款等,都和货币购买力无关,但可影响汇价。(二)物价指数有时并不反映货币购买力的变化。例如假定有六种物品,每种值10元,其中有一种涨到100元,则平均物价为25元。粗看好像物价普遍上涨,实际上并不反映货币购买力的变动。(三)物价可以影响汇价,但汇价也可以影响物价。汇价变动是因物价变动是果,这也不能用购买力平价来解释汇价。购买力平价说虽然有许多可批评之处,但马寅初又认为“国际间汇兑之调整,仍以此说为依据,盖舍此之外,另无他法也”。
马寅初分别论述了美国派(
费雪)和英国派(
马歇尔、
凯恩斯、
皮古)的货币数量说,对他们都有批评。费雪假定其他情形不变,则货币数量M和物价P成正比。马寅初指出:“世界上万事万物往往互有关联,若变动其一,其他不能不变动……故假定其他情形不变,不合事实。”对于凯恩斯的n=pk,马寅初指出了三点:第一,k代表社会中的消费单位,专指家庭消费者而言,但工厂、商店也是消费单位,显然不完全。第二,人生不能无意外,以备非常之用的生活费未包括在n=pk公式之内。第三,一定期间内,n既不会有大变动,则p和k成反比例变化,但实际上决定p的为n,k、p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马寅初认为凯恩斯的方程式和费雪的一样,所反映的相互关系是对的,所不对的是因果关系。他认为皮古的方程式比凯恩斯的准确,但没有反映非常时期的货币价值:“非常时与常时之货币价值,大有出入。皮古方程式中之P,似不包括非常时期之观念在内,因彼只说货币需要之量,而未提及需要之强度。”马寅初还用心理学派的理论批评货币数量说,认为货币的购买力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在这些方程式中都未得到反应。
对货币数量论的批评首先应区别金属货币和纸币,马寅初则对这两者一视同仁。如对费雪的理论,他说:“就长期言之,货币数量说,尚有相当用处。此为货币数量说最大之贡献。”他用来证明长期有用的例子之一是澳洲和美国旧金山金矿发现引起的物价大涨。其实,这是黄金本身价值降低而引起的物价上涨。
马克思在批评
休谟的货币数量论时指出,“自从美洲矿山发现以来随着金属货币量的增加同时发生的商品价格的提高成为他的学说的历史背景”。马寅初则将它当作正面的例证而加以肯定。
《通货新论》中还列有《中国社会组织与传统的经济思想之关系》一章。这一章的内容和货币理论无关,反映了马寅初的重要经济思想。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思想重在一“安”字,西洋则重在“强”字;“安”由“均”而得,“均”为求“安”之手段,“安”为行“均”之目的;安贫的思想不适合当时的世界,应创造“均富”的新思想以替代之。他说:“吾人嗣后不能再谈‘安贫’,应讲均富之法,以期达到自安相安’与治安’之大道,则国富民强,可以图自存矣。”
作品影响
《通货新论》是较完备的一部比较货币学说,对当时政治界、金融界、工商界和经济学界都有较大影响。对于研究货币理论有一定的价值。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马寅初(1882—1982),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他留学美国,先后获
耶鲁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15年年回国,深入研究中国经济,任
北京大学教授、
交通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出版有《中国关税问题》《中华银行论》《新人口论》《通货新论》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