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针是一种长效避孕措施,它可将雌激素和孕激素释放到使用者的血液中以防止怀孕。目前市面上流通的避孕针根据不同品牌有不同的有效时间,通常在8周到13周之间,具体有效时间需要咨询医生。避孕针比较安全、方便且私密,其有效性约为94%。国际上广泛使用的避孕针是醋酸甲羟孕酮(Depot-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DMPA)注射剂,我国目前没有批准DMPA产品,所以在中国无法使用含有DMPA的避孕针。目前国内可提供的避孕针主要为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复方制剂。
定义
避孕针是通过注射雌激素和孕激素到女性体内来达到避孕效果的长效避孕针剂。它可被制成脂溶性或水混悬液,以肌肉注射形式打入人体内。注射后,药物会贮存于局部并缓慢释放,以发挥长效避孕的作用。
作用原理
避孕针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可以抑制排卵或改变子宫内膜及宫颈粘液的黏稠度,使其不利于受精卵着床,从而达到避孕目的。
有效性
如果使用得当,当前市场上主流的避孕针理论有效性超过99%。这意味着每年使用避孕针进行避孕的人中,每100个人只有不到1人会怀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避孕针剂的有效性大约是94%,因为有时人们会忘记准时注射。注射针剂越准时、越规律,避孕效果越好。如果想要使用更有效(有效性>94%)的避孕方式,那么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或者
皮下埋植避孕剂(Implant)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但如果决定注射避孕针剂,在确保始终按时注射避孕针剂的情况下,也同样能达到很好的避孕效果。
使用方法
使用避孕针之前需要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只要没有怀孕,就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注射。如果注射避孕针剂的时间在当月月经开始的5天以内,避孕针剂将会立即发挥避孕作用;如果在月经周期的其他时间(5天之后)进行注射,则需要一周以上才会开始发挥作用,在此期间最好使用其他措施(例如安全套)进行避孕。
需要注意的是,长效避孕针需要每12周(大约3个月)去医院重新注射一次才会持续达到避孕效果。一般情况下,最早可以去打新避孕针的时间在上一次注射后的10周以后,最晚则是在上一次注射后的15周以内。如果超过了15周,则需要采用其他避孕措施以保证避孕效果,并在重新注射避孕针前做妊娠试验,测出没有怀孕后再进行注射。
适用人群
通常情况下,避孕针适用于40岁以下需要长期避孕的妇女。如果使用者有无法解释的阴道出血、动脉疾病、心脏病、中风病史、肝病病史、(曾)患乳腺癌和有骨质疏松风险等状况,则不属于适用人群。因此在选择使用长效避孕针之前,需详细咨询相关医生,告知医生自己的家族病史。
避孕针的特点
优点
缺点
潜在风险
即使避孕针在临床使用上非常安全,但使用含有孕激素的避孕方式可能会稍微增加使用者出现某些健康问题的风险。虽然这些并发症并不常见,但在选择注射避孕针剂之前有必要了解这些风险。
使用避孕针的人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骨质疏松。使用避孕针的时间越长,骨质疏松的风险越大。除了已经进入更年期的人,骨密度通常会在使用者停止使用避孕针后恢复。有时医生会建议在开始使用避孕针2年后停止注射,以免对骨骼造成长期影响2。为了保护骨骼,使用者最好要戒烟、限酒、经常锻炼以及补充额外的钙。在使用避孕针期间如有严重的抑郁症、先兆偏头痛、阴道持续数天出血、眼睛或皮肤发黄的症状,需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避孕针是避孕方法的一种,避孕作为一个教育主题,在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中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主要是从生殖健康和青春期发育的角度对避孕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和《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2011)三部文件主要从青春期发展特点、婚前性行为等内容进行阐述;《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7)则从性与生殖健康、优生优育、非意愿怀孕及其应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强调了在教育中讲述“避孕针”等避孕手段的必要性,这些都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
水平二(小学3~4年级)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水平三(小学5~6年级)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水平五(高中阶段)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水平三(5~6年级)
身体健康
《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2011)
水平二(小学3~4年级)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水平三(小学5~6年级)
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
水平五(高中阶段)
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
《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性与生殖健康
《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
核心信息七
掌握正确的生殖与性健康知识,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预防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
全面性教育中的相关教学内容
“避孕针”是一种避孕手段,而避孕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常常与怀孕相关主题同时出现。在全面性教育中,其相关内容的学习同时涉及到知识要点和相关技能。在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与“避孕针”相关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以“避孕”来呈现的,核心概念8“性与生殖健康”下的第1个主题“怀孕与避孕”专门介绍了避孕相关的教学内容。此外,核心概念7“性与性行为”下的第2个主题“性行为与性反应”也渗透了以避孕针为代表的避孕相关知识要点。这些内容贯穿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以上四个年龄段,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核心概念8:性与生殖健康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怀孕是一个自然的、且可以被计划的生理过程
► 解释怀孕和生殖都是自然的生理过程,并且人能够计划自己的怀孕时间(知识);
► 解释所有孩子都应该被需要并且得到照顾和爱(态度)。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现代避孕措施可以帮助人们避免怀孕或计划怀孕
► 纠正关于现代避孕药、安全套和其他避孕方式的错误观念(知识);
► 解释不发生性交是最有效的避孕方式(知识);
► 描述正确使用男用和女用安全套进行避孕的步骤(知识)。
要点:社会性别角色和同伴规范可能会影响与避孕有关的决策
► 讨论社会性别角色和同伴规范如何影响与避孕有关的决策(知识);
► 认识到决定使用安全套或其他避孕措施是性关系双方的共同责任(态度);
► 认识到预防怀孕是男性和女性共同的责任(态度);
► 反思自身对于避孕的感受,以及社会性别角色和同伴规范如何影响这些感受(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不同形式的避孕措施有着不同的有效率、功效、益处和副作用
► 分析预防非意愿怀孕的有效方法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功效(例如男用和女用安全套、口服避孕药、避孕针、皮下埋植、紧急避孕药)(知识);
► 解释什么是非意愿怀孕的个人脆弱性(知识);
► 说明以正确的方式坚持不发生性交是防止非意愿怀孕的有效方式(知识);
► 说明以正确的方式坚持使用安全套和现代避孕措施能够预防性活跃人群的非意愿怀孕(知识);
► 展示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技能);
► 解释紧急避孕措施(在合法和可获得的情况下)能够预防非意愿怀孕,包括因未采用避孕措施、避孕措施不当或避孕失败、以及因遭受性侵害导致的非意愿怀孕(知识);
► 说明自然避孕法并不像现代避孕措施那样可靠,但当无法采用现代避孕措施时,自然避孕法好于完全不避孕,可以在专业卫生人员的建议下使用该方法(知识);
► 说明绝育是一种永久的避孕手段(知识)。
要点:无论能力、婚姻状况、社会性别、社会性别认同或性倾向如何,进入性活跃期且有避孕需求的年轻人都应该能够顺利获取避孕工具
► 分析通常从当地哪些地方可以获取安全套和其他避孕措施——虽然年轻人在获取这些措施时可能仍然面临某些障碍或限制(知识);
► 意识到不应根据婚姻状况、生理性别或社会性别而否定任何进入性活跃期的年轻人获取避孕措施或安全套的权利(态度);
► 展示获取避孕措施的多种方法(技能)。
要点:过早生育和生育间隔时间过短存在健康风险
► 识别什么是过早生育,并解释与之相关的健康风险(知识);
► 描述生育间隔的益处(知识);
► 意识到推迟生育和间隔怀孕的重要性(态度);
► 表达自己对于是否和何时怀孕有什么倾向(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进入性活跃期的人通过采用避孕措施可以避免怀孕,也可以计划是否以及何时养育后代,这可以给个人和社会带来重大益处
► 评估可使用的现代避孕方法对个人的益处与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或风险(例如男用和女用安全套、口服避孕药、避孕针、皮下埋植、紧急避孕措施)(知识);
► 审视性活跃人群在决定采用最恰当的避孕措施或多种避孕措施时受到哪些不同因素的影响(例如感知到的风险、花费、可及性)(知识);
► 意识到正确采取避孕措施的重要性,包括安全套和紧急避孕方法的使用(态度);
► 展示有充分的自信讨论和采用不同避孕措施(技能);
► 针对自己所偏好的现代避孕方法制定一个使用计划,以备将来之需(技能)。
核心概念7:性与性行为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可以通过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危害健康和福祉的性行为
学习者将能够:
► 解释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性行为带来的风险,实现人生规划(知识);
► 解释安全套和其他避孕措施可以降低性行为带来的风险(如艾滋病病毒感染、性传播感染或非意愿怀孕)(知识);
► 明白非插入式性行为不会导致非意愿怀孕,而且能够降低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内的性传播感染的风险,同时也能带来性愉悦(知识);
► 认识到人们可以选择减少性行为带来的风险并实现人生规划(态度);
► 做出明智的性行为决策(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性行为能带来愉悦,同时伴随着与健康和福祉相关的责任
学习者将能够:
► 总结性愉悦和性责任的关键要素(知识);
► 知道很多人在一生当中会有性接触空白期(知识);
► 解释为什么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改善性关系(知识);
► 反思社会性别规范和刻板印象如何影响人们对于性愉悦的期待和体验(知识);
► 认识到了解身体的性反应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并确定身体各项机能是否良好,在必要的时候寻求帮助(知识);
► 认同作为性伴侣的双方均有责任避免非意愿怀孕,以及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内的性传播感染(态度);
► 就性的需求和底线进行沟通和交流(技能)。
要点:做出性决策之前需要考虑降低风险的策略,以预防非意愿怀孕和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在内的性传播感染
学习者将能够:
► 分析风险降低策略对于预防非意愿怀孕和性传播感染的重要性,包括减少已通过分娩、性虐待或者无保护性行为等途径的性传播感染(包括艾滋病病毒)(知识);
► 了解援助交际会削弱协商安全性行为的能力(知识);
► 认识到可以通过正确的决策减少非意愿怀孕和性传播感染,包括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态度);
► 思考并应用风险降低策略来预防非意愿怀孕,避免感染和传播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内的性传播感染(技能)。
使用现状
2013年,一项在13个发展中国家中所做的调查显示,1995~2005年间,有9个国家使用避孕针的人数增加了一倍多,超过3200万。根据2013年的预测,使用避孕针的人数在2015年会达到4000万左右。采用避孕针进行避孕的人越来越多,在所有现代避孕方法中达到了50%的比例。
相关研究——长效可逆避孕法
学界认为,宫内节育器、皮下埋植和避孕针统称为长效可逆避孕法(Long-acting reversible contraception,LARC),是青少年和育龄妇女均可以使用的高效节育方法。这些方法都十分安全、私密且方便。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以及对安全性和对未来生育力影响的误解,LARC方法传统上未被青少年使用。然而当消除对使用LARC的误解后,青少年们也越来越多地选择LARC进行避孕,并且大多数人对这些方法十分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