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画又称麦秸画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可上溯至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邓氏麦杆画大致形成于清同治年间,湖广沔阳州举子邓绰堂(字雅儒)进京殿试,候榜期间盘缠告罄,于郊外取材制作麦杆画于市,王公大臣争相购买,聚京举子莫不惊羡。故进士及第,钦点翰林,编修闲暇研磨此画技艺,日趋完美,形成一门独特的艺术秘传于嗣。辞官归田后回祖籍,开始在仙桃流传,并逐步形成与仙桃地区风俗习惯,大众审美相适应的邓氏麦杆画。
邓友谱简介
邓友谱,字圃园,号砚轩,1950年生,湖北省
仙桃市
三伏潭镇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长江民间文化》湖北省杰出十大工艺美术大师之一,江汉
书画院院长﹑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内外书画艺术联谊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方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原书画研究院会员、仙桃市民间文艺家、仙桃市书画家协会会员。
履历
14岁小学毕业,考入夏市初中,因父亲的历史原因问题清理辍学后,就跟父亲学刻皮影跟母亲学剪纸,(母亲是
竟陵人乃
剪纸世家,其曾祖和祖父为旅法剪纸大家),在他们的艺术熏陶下,也爱上了
麦杆画,先拜竞陵画师叶泽沛为师,学习书法,绘画,文革中又与豫中管城龚振州教授投缘结情,收为入室弟子,篆刻获85年
全国美展特优奖,《曙光》、《阳春三月》、《渔乐图》获省展银奖。90年开始麦杆画的创新,全面地继承了祖传及父辈制作工艺,并大胆吸收剪纸、
贝雕、
树皮画、
羽毛画、书法、国画、烙画等储多艺术元素,制造出了既有传统技艺,又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浅浮雕麦杆画,其艺术底蕴古朴典雅,端庄秀丽,栩栩如生,充满了浓郁乡土气息。《国色天香》、《仙女撒花》、《嫦娥奔月》、《桃李满天下》、《
延安颂》、《长城》等作品首创荆楚独特之风格,开鄂渝现代派麦雕画之先河,98年湖北电视台拍摄了
麦杆画的专题片《荆楚绝技》。《春雁南归》获97年香港回归银奖,《春潮》、《桃李灿漫》、《红楼二十钗》、《竹林七贤》、《
广陵散》、《
虎溪三笑》、《闹天门》、《
杨门女将》被国内外多家艺术馆收藏和购买。《九九翰墨艺术画库》、《民族腾飞杯中国书画大展》、《跨世纪中国书画艺术经典》、《长江民间文化》、《沔阳民间艺术》、《长江中游民间文化艺术》均有作品收录,《
湖北日报》、《
楚天都市报》、《
武汉晚报》、《
仙桃日报》都作了专篇报道,并载入市志。
2008年邓氏
麦杆画与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达成常年制作礼品专项合作协议,其作品远赠亚非、欧美十多个国家,汶川地震中,我们将价值二十多万元的麦杆画捐献给了灾区。同年,在杭州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大展中《仙女撒花》获银奖,在中国第八届艺术中,麦杆画《百幅观世造相》获特别奖,《水浒一百零八将》获全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银奖,全省金奖。2009年新春作品《
清明上河图》入选
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精品大展,同年11月,《琼楼玉宇》获第十届中工美大师作品展金奖。2010年6月获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2010年11月获第三届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展珍品奖,并被珍品馆收藏;2011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奖;2012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邓氏
麦杆画成为了仙桃市的第一张艺术名片,邓氏麦杆画进入了复兴时代,
邓友谱的麦杆画就以第一代传人邓绰堂的官号“雅儒”命名为《仙桃市雅儒堂麦秆画院》作为
牌匾和院名,又交替给了第七代传承人邓小军、邓佑军,及全画院的二十多位才艺高超的工友及同仁们。
邓小军是邓友谱的儿子,也是他的高徒。2012年12月,39岁的邓小军被授予“湖北美术大师”称号。从艺10余年,邓小军博学苦练,技艺精进。《
和谐颂》、《猛气浑身》、《乾隆十骏》等麦秆画分别在省级和国家级美术作品大赛中摘金夺银,声名远播。
《九九翰墨艺术书画库》、《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书画大展精品集》、《当代书画名家精典》、《民族腾飞杯中国书画大展作品集》、《跨世纪中国书画艺术经典》、《当代书画名家词典》、《跨世纪中国书画家风采集》、《湖北省工艺美术精品画册》等专册均有作品收录,《长江民间文化》选入了封面人物专页。《沔阳民间艺术》、《长江中游民间文化艺术》、《仙桃电视报》都作了专篇报道,并载入市志。
作品特点
1.画幅上以宏篇巨幅见长。
2.构图上以刀痕烙印线条见长。
4.风格上以精细写实见长。
邓友谱麦秆画无大红大紫的色彩,只是麦秆经过加工后的本色,即是泥金丝绢古画,又如淡墨素净的文人画。加上烙出变化多端的线条,更似工笔国画的表现手法,也有浮雕和镂空的效果以及国画似的装裱、题款、钤印。邓友谱的麦秆画皆为精工制作,鸟的羽毛、人物的服饰和头饰都可以刻划得极为精致,比如鸟的羽毛,就像房屋的瓦片一样,把压平的麦秆一片一片地堆砌起来,效果非常逼真,更有立体感。因此制作一副麦秆画,需要深厚的美术基础、烫烙画技术和雕刻技术,让作品同时具有画面的美感和透视效果。它的高雅,富丽、宽大,更适于大厅展示,这是其他小型工艺美术品无法比拟的。
工艺流程
选料:选好原料大麦草,而且脱粒不打乱麦秆。
剪段:按麦秆的巅部、中部、蔸部,分段剪、分类放。
熏蒸:用硫磺熏蒸剪好的麦秆。
漂白:用药物漂白麦秆,使麦秆色变白,不致生虫。
剖杆:划破麦秆剖成麦秆片。
刮平:将剖好的麦秆片削薄刮平。
贴块:分门别类在硬纸上贴成麦草快片。
绘图:把绘制的草图用复写纸印在麦草片上,
刻象:用
雕刻刀沿物象外线刻下来,雕刻时要十分讲究
刻刀技巧,细线、圆线用小刻刀,粗线、直线用大刻刀,因形施艺,刻出不同效果的线条。
熨烙:用电熨斗、电烙铁在画上烫出线条和阴影部分,使其具有色彩
空间感和远近层次感。
贴画:模拟建筑浮雕、剪纸镂空,分先后顺序粘贴画中物象。
装裱:将制作好的麦秆画装裱修饰,组装上框进行包装。
文献记载
麦秆画又称麦秸画等,可上溯至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邓氏
麦杆画大致形成于清同治年间,湖广
沔阳州举子邓绰堂(字雅儒)进京
殿试,候榜期间盘缠告罄,于郊外取材制作麦杆画于市,王公大臣争相购买,聚京举子莫不惊羡。故
进士及第,钦点翰林,编修闲暇研磨此画技艺,日趋完美,形成一门独特的艺术秘传于嗣。辞官归田后回祖籍,开始在仙桃流传,并逐步形成与仙桃地区风俗习惯,大众审美相适应的邓氏麦杆画。
据
邓氏家谱载,麟祥公于乾隆年间在河南南阳就以金灿灿的麦秆编织戒指、
菱角、绣球、蝈蝈笼、万花篓、玲珑圈等小孩玩具走街窜巷地叫卖来养活家室老小,因一手好书法,后又用麦秆劈片做
喜联、寿幛,在当地乡村很有名声,乡里人称呼为“邓麦秆”,因逃被兵乱,举家南迁后,也是以麦秆活计谋生。被一家木工作坊师傅看中,就为家私用麦片雕刻一些小型的寿桃、五蝠、夔龙、丹凤、卷草等吉祥图案粘贴于倚靠上、床沿上、桌牙上 、抽屉上,后做国漆,非常好看,尤如金片,贝壳镶嵌一般,工余后还将以上的这些图案贴于纸上出卖,所以江南人非常看好,由于他手艺越做越精,“邓麦秆”的名声越来越大,辗转反侧,后定居于湖北监利莲子湖。据清史《艺镜》载云:乾隆于湖广民宅视一中堂对联均为麦秆而成,悬于壁,书道遒劲,色泽辉煌;购于宫,爱如珍宝。曰: “得此画,胜百十佳丽耳”。故言此,他的墓碑一面就可有“
天子盛誉”四字,荣臻乡梓,辉耀族宗。
只至太高祖:邓绰堂,字雅儒,翰林学士<家谱载>。他学思敏绝,能书善画,二十五岁进京应试,考毕,在京师侯榜期间,因盘缠告罄,囊中空涩,忽想起祖辈的麦秆编织及剪贴绝活,就在郊外寻些麦秆回店中试做了一些喜联,
寿幛及各样吉祥图案,粘在大红洒金纸上,非常雅致,一些文人墨商,歌馆楼榭,争相购买悬挂,故名噪京师,他书室的匾额题为《麦翰斋》,因上书直谏受贬,七十四岁告老回乡,为邓氏麦杆画的第一代官方传人。
太祖:邓之熬,继承祖业,三十四岁中举,仕途不畅,在乡中教馆课徒,并兼做
麦杆画,他的学馆匾额题为《麦翰书院》,成为邓氏麦杆画的第二代传人。
高祖:邓天相,性格豪放,爱抱不平,因为其兄天国的田地官司受累,又因大姓的欺诈,所以从监利莲子湖迁至沔阳范溉关下关曾家垸定居。他的麦秆小品画均为湖南、武汉、荆襄、天津等地的富商购买,买田置地,如范关的邓家潭,邓家巷等,家中较为殷富,又为范关的族家操办起了民间匾牌铺,成为了邓氏麦杆画的第三代传人。
曾祖:邓明早,在他的一生中麦杆画比历代都要辉煌,除了传承家父的手艺外,还拜了天门
岳口的孙画匠为师,学习水墨丹青,专攻佛教、道教的神仙人物画,由于年年水灾,故从范关迁至三伏潭提街后,就用麦片雕刻佛道神仙。如他创作的《道教神仙百图》、《佛僧百图》、《廿四孝全释图谱》、《名将名相图谱》、《龙凤图谱》等,件件绝伦神品,个个形象逼真,刀法点染流畅,做工精细入微,神情毕致,艺界耸闻。他的门匾为《麦翰铺》,注:可惜这些神品或毁于日寇的铁蹄或消失于帝国的魔掌。据我亲闻目睹,有一批轴卷在文革中被批为四旧,封资修的产物而焚烧于烈焰之中。他成为邓氏麦杆画的第四代传人。
祖父:邓学善,因5岁父亲去逝,随母亲纺纱织布为生,7岁帮人家放牛,16岁上船撒大网,成为了一个赶工挣钱的好把式,直到我父亲邓道清8岁辍学后又重操祖业,搞起麦秆作坊,他26岁时,因书法手艺极精,被国民党武汉警备旅笔试后在某营做文书,不到一年,国军败撤四川,父亲行军到宜昌时告病假回乡务农,以麦秆作画和雕刻皮影出售为业,并将祖传的某些图卷与母亲精心补作和修善,到
四清运动时,因被视为历史污点和搞封建为由而被专政,劳动改造,但每次批斗后,还不间断地在深夜用绑扎后青肿的手臂偷偷地制作,光文化革命中红卫兵就操了四次家,翻箱倒柜地将所有的
麦杆画、
剪纸画、
皮影全部抢走并焚烧,唯一的一幅观音麦杆画压在牛棚的牛草堆下才得以幸免,我记得父亲和母亲几天都没有吃饭,伤心倍至!他仰天长叹,难道五六代先辈的这点千劫万藏的艺术遗产真的是触犯了天规吗?从此,终断了父亲的制作,邓氏麦杆画在这十多年中似乎进入了枯绝的年代,他是邓氏麦杆画的第五代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