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宁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辖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南宁市东南部,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1255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3月,邕宁区辖5个镇。截至2023年末,邕宁区常住人口34.53万人。
历史沿革
秦以后,今邕宁地属西瓯、骆越地。秦属桂林郡辖地。
汉属郁林郡领方县及合浦郡治合浦县辖地。东汉因之。
三国时代,今邕宁地属吴国辖地。东、北、西境属吴置郁林郡临浦县,南境属合浦郡合浦县。
东晋
大兴元年(318年),先设晋兴郡,后置晋兴县,属之。南北朝的宋、齐、梁、陈仍基本沿袭。
隋罢晋兴郡为晋兴县,属简州。
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晋兴县为宣化县,属郁林郡。
唐
武德四年(621年),在此置南晋州,初领宣化一县,五年析宣化置武缘、晋兴、朗宁、横山四县。(乾元后省横山)
贞观八年(634年)改为邕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永宁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邕州。
长庆二年(822年)于此设邕管经略使。宣化县属之。
宋
开宝四年(971年)更晋兴为乐昌,六年省朗宁入宣化,封陵入武缘,如和入宣化。此间,州、郡、及宣化县治均在南宁。
民国2年(1913年)6月废府改道,宣化县改为南宁县,隶属邕南道。民国3年(1914年)1月改称邕宁县。邕宁县得名之始并延续至今,隶属南宁道,列为甲等县。民国15年(1926年)10月裁道,直属广西省府。民国19年隶属南宁民团区,后设置南宁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改隶该公署。
1949年12月4日,南宁解放;25日,邕宁县人民政府在南宁宣布正式成立,县府设在今南宁市糖纸厂。
1950年12月,县府从南宁迁至蒲庙,设在今人民医院。
1951年,邕宁县隶属南宁专区(后改宾阳专区迁往芦圩)。8月,县府迁往五塘,设在今五塘中心小学。
1953年1月,县府由五塘迁返蒲庙。
1952年7月,邕宁县改置邕宁专区。12月,设置广西省桂西僮族自治区(1956年3月20日,将区改称州),邕宁专区属之。
1953年,撤销邕宁专区,邕宁县属桂西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后(1965年10月12日将“僮”字改“壮”字),废州设署,邕宁县隶属邕宁专员公署(1958年11月,更名为南宁专员公署,1971年,专区改为地区)。
1983年10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归属南宁市。
2005年3月18日,邕宁县撤县设区,邕宁区正式成立。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0年6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延安、新江、长塘等3个乡改为镇建制,各乡改镇后原辖行政区域不变(桂政函[2000]129号)。
2004年9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79号)调整南宁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邕宁县,设立南宁市邕宁区。将原邕宁县的蒲庙(不含莫村)、新江、那楼、镇龙、百济、中和6个乡镇划归邕宁区管辖,邕宁区人民政府驻蒲庙镇。将原邕宁县的四塘、五塘、昆仑3个镇划归兴宁区管辖。将原邕宁县的长塘、伶俐、刘圩、南阳4个镇和蒲庙镇的莫村划归青秀区管辖。将原邕宁县的吴圩、苏圩、延安3个镇划归江南区管辖。将原邕宁县的那陈镇、大塘镇、南晓镇、那马镇、良庆镇(以及大沙田开发区、沿海经济走廊开发区)划归良庆区管辖。
2005年6月25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通知》(南府发[2005]70号):撤销镇龙乡建制,整体并入那楼镇,扩大那楼镇的管辖范围。调整后的那楼镇管辖罗马、那盆、那头、屯六、那旺、屯了、中山、那务、坛墩、坛垌、河浪、华佳、那利、三江、那文、那他、那丰、那良、屯良、棠梨等20个村和那楼、镇龙2个社区,总面积354.2平方千米,人口8.77万人。那楼镇人民政府驻那楼社区。7月,正式撤销镇龙乡,并入那楼镇。
2013年5月10日,百济乡撤乡建镇,原行政区域不变。
区划详情
截至2024年3月,邕宁区辖5个镇:蒲庙镇、那楼镇、新江镇、百济镇、中和镇。共81个村(社区)。邕宁区政府驻地蒲庙镇红星路1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邕宁区位于广西中部,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以南,介于东经108°25'-108°51'、北纬22°23'-22°45',北邻南宁市
青秀区(以邕江中线为界)和长塘镇,南接
钦州市灵山县新棠、太平镇和南宁市
良庆区南晓镇,东界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南阳镇和横县平朗乡、新福镇,西连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那马镇。总面积125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邕宁区地处“南宁盆地”东南部,总的地势是南、北高,中部低,由西向东倾斜。地貌大体分为山地、丘陵、平原3个类型:其中,丘陵面积最大,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2%;平原次之,约占24%;山地较小,占14%。但山地对自然景观和各地理要素影响很大。
气候
邕宁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暖,干湿分明,日照强,霜期短,冰雪罕见。全年的气候变化是:2~3月为冷暖空气频繁交替期,常有低温阴雨天气;4~5月常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的影响,易有春旱发生;6~8月是夏季风极盛时期,多受台风侵袭,易有洪涝发生;9~10月暖湿气团逐渐撤出大陆,雨量锐减,易有秋旱发生;11月~次年1月,主要受大陆变性冷高压控制,是一年中温度最低的时期。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邕宁区境内林木主要有松树、桉树、樟树等,以马尾松、湿地松和速生桉树居多。据邕宁区农林水利局统计,2013年邕宁区林地面积4.74万公顷,森林面积4.2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3.67万公顷、国灌林面积4490.20公顷、农地经济林面积1.30公顷、农地竹林面积8.10公顷、四旁(屋旁、路旁、水旁、田旁)绿化面积1141公顷,森林覆盖率34.34%。活立木积蓄量225.62万立方米。
动物资源
邕宁区动物资源丰富。水产品主要有鱼类、虾蟹类、蚧贝类。鱼类品种有近百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草鱼、鲤鱼、罗非鱼、鲮鱼、胡子鲶、赤眼鳟、大口鲶、黄颡鱼、鲶鱼、大眼红鱼、鲂、鳊、光倒刺鲃、倒刺鲃、泥鳅、斑鱼、黄鳝等五十多种。虾蟹类有罗氏沼虾、龟、鳖、田螺等。家禽主要有鸡、鸭、鹅,其中鸡的主要品种有本地土鸡、三黄鸡、烟霞鸡、天露麻鸡、天露黑鸡、矮脚黄鸡、青脚麻鸡、竹丝鸡、乌皮麻鸡等,鸭品种主要有樱桃谷肉鸭、番鸭、芝麻鸭等,鹅品种主要有阳江鹅、狮头鹅、朗德鹅等。其他禽类还有家养的肉鸽、鹌鹑等。牲畜主要有猪、牛、羊,其中猪主要品种有长白猪、杜洛克猪、陆川猪、大花白猪、文昌猪、巴马香猪、野猪等,牛品种主要有德黄牛、摩拉水牛、尼里水牛等,羊品种主要有波尔山羊、马山黑山羊等。其他的牲畜有肉用的家兔等。
矿产资源
邕宁境内主要有铜矿、铅矿、锌矿、重晶石、建筑和石灰用石灰岩、水泥用石灰岩、水泥用泥岩、砖瓦用黏土、建筑河砂等9种矿产资源,水泥用石灰岩是富矿。开发利用的矿种主要有石灰岩、泥岩、黏土、河砂等。
人口
截至2023年末,邕宁区户籍人口41.12万人,比上年增加0.83万人,增长2.1%,其中城镇人口20.94万人,增加0.76万人,增长3.8%。常住人口34.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08%,比上年末提高1.82个百分点。
邕宁区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等民族19个。聚居的民族有壮族、汉族,散居的民族有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回族、满族、毛南族、京族、水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土家族、蒙古族、黎族等。壮族占总人口94.59%,汉族占5.16%,其他少数民族占0.25%;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94.9%。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邕宁区地区生产总值179.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2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57.86亿元,增长31.2%;第三产业增加值79.22亿元,下降4.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345元,比上年增长6.5%。
2023年,邕宁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下降28%。其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34.2%;第二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22.1%,其中工业投资比上年下降22.1%;第三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30.3%。民间投资比上年下降45%。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比上年下降9.2%,集体经济投资比上年下降91.5%,私营投资比上年下降56.6%,港澳台商投资比上年下降45.2%,外商投资比上年下降62.6%,其他经济投资比上年增长167.9%。
2023年,邕宁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亿元,比上年增长86.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6%。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97亿元,比上年下降42.6%。其中,住房保障支出增长92.7%,农林水支出增长46.8%,公共安全支出增长41.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6%。
第一产业
2023年,邕宁区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64.43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38.78亿元,比上年增长5.5%;林业产值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畜牧业产值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1%;渔业产值1.67亿元,比上年增长4.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6亿元,比上年增长5.2%。占农林牧渔及服务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农业占60.2%,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林业占4.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畜牧业占31.8%,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渔业占2.6%,与上年持平;农林牧渔服务业占1.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2023年,邕宁区农作物播种面积91.64万亩,比上年下降2.0 %。其中,粮食种植面积41.28万亩,与上年同期持平。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0.36万亩,比上年下降3.3%,其中,甘蔗种植面积9.76万亩,比上年下降25.1%;油料种植面积7.94万亩,比上年增长3.8%;蔬菜种植面积23.88万亩,比上年增长5.5%。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55.0%,全年粮食作物和各类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为1:1.22。
2023年,邕宁区粮食总产量14.1万吨,比上年增长0.1%;蔬菜产量39.84万吨,比上年增长6.4%;水果产量16.85万吨,比上年增长16.2%;甘蔗产量65.28万吨,比上年下降3.2%;花生产量1.48万吨,比上年增长5.2%;木薯产量1.39万吨,比上年增长5.3%。
2023年,邕宁区肉类产量6.87万吨,比上年增长3.7%。全年生猪出栏26.45万头,与上年持平;生猪存栏9.89万头,比上年下降5.1%;家禽出栏2711万羽,比上年增长2.7%;家禽存栏781.67万羽,比上年增长3.6%;禽蛋产量0.05万吨,比上年增长13.2%;水产品产量1.29万吨,比上年增长4.3%。
第二产业
2023年,邕宁区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60.2%。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比上年增长61.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比上年下降33.9%;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比上年增长448.8%,重工业比上年增长13.5%。
2023年,邕宁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78.05亿元,比上年增长69.3%;营业利润1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95.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7.0%,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截至2023年末,邕宁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家,比上年增加5家。其中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2家。
截至2023年末,邕宁区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3家,比上年减少1家。全年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8.3%。建筑业总产值30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
第三产业
2023年,邕宁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8亿元,比上年下降0.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04亿元,比上年下降0.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54亿元,比上年下降0.7%。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28.9亿元,比上年下降0.5%;餐饮收入3.68亿元,比上年下降0.4%。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邕宁区新建投入使用幼儿园2所,增加学位990个,发放免保教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受益学生超1.9万人次。
文化事业
2023年,邕宁区新增2项制作工艺入选市级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医疗卫生
2023年,邕宁区疾控中心整体搬迁项目建设基本完成。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3.76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
2023年,邕宁区完成14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施衔接资金项目92个、完工88个,完工率达95.6%。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54%,5个镇级生活污水整治项目基本建成。完成背街小巷项目建设3个,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9个,新建新能源充电桩2627个。
社会保障
2023年,邕宁区实施“一楼一专班”“一项目一策”,全力推进保交楼和“小产权房”专项整治工作,保障3200多户商品房业主顺利收房,2个“小产权房”项目复工复产。审核通过拆迁安置人员资格认定827人,销售安置房114套。新增就业、再就业2198人次。
交通运输
邕宁区具有沿江、沿海、沿空的优势,有南北高速、外环高速、南湛高速、南横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南钦高铁、云桂铁路以及邕江航道过境,可快速衔接北部湾区域、通达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城市群。境内南宁中心城港牛湾作业区是珠江—西江黄金水道的优良深水港口,可通航3000吨级(为国内一级航道标准)货轮直达广州、香港等地区。牛湾港作业区联通平陆运河,该运河建成开通后西南地区货物经平陆运河出海,较经广州出海缩短内河航程约560千米。航空方面,邕宁毗邻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和吴圩机场航空港,半小时内可轻松直达。
历史文化
综述
邕宁县民间文艺源远流长,丰富多采,极富有民族特色。民间戏剧除外地流入的邕剧、粤剧外,还有山歌剧、师公剧,采茶戏等;民族舞蹈有春牛舞、斑鸠舞、白鹤舞、师公舞、采茶舞等;民歌歌种繁多,异采纷呈,其中“了罗”山歌的还球歌圩,闻名遐迩。流行于民间的故事、歌谣、谚语、歇后语也相当丰富。
文物古迹
邕宁区有文物保护单位7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顶狮山遗址,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五圣宫,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5处,即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雷婆岭摩崖石刻、徐汉林烈士陵园、北帝庙、那莲戏台、新江古桥(皇赐桥)。有17处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团阳杨宅、那蒙滕氏古宅、康浪平烈士纪念碑、定甲古民居、北觥古民居、那莲正码头、那莲社坛码头、镇龙大烟囱、华康郑氏古宅、华康郑氏大宅、灵西(百济)革命烈士纪念碑、仁里陆氏古宅、那晓炮楼、梁村古宅、镇龙那佃古宅、那楼革命烈士陵园、那楼战斗纪念碑。
戏剧
粤剧:为县内城乡流行最广泛的剧种。清末民初,已有广东粤剧戏班“得得声”、“华隆兴”等到蒲庙演出。民国初年,蒲庙、新江、刘圩、大塘、南晓等地,已有业余粤剧戏班组织。抗日战争期间,来邕下乡演出的广东粤剧戏班(被戏称为“钻山班”)有个别艺人如难民李、谭少珊等流落本地,以传艺糊口,为传播粤剧艺术出了力。解放后,全县城乡业余粤剧团迅速发展。演出剧目除传统古装戏外,还有大量新编古装及现代粤剧,如解放初期的《九件衣》、《血泪仇》、《小二黑结婚》、《愁龙苦凤两翻身》;60年代的《山乡风云》、《李双双》、《打铜锣》、《补锅》等。一些剧团为配合中心工作,还自编自演现代小粤剧。
师公戏:流行于那陈、大塘、南晓、中和、伶俐、蒲庙、良庆等地。师公戏由跳神驱鬼的师公舞(唱师)演变而来,用平话演唱,亦称平话戏,多在中秋、重阳等“大排”节日演出,以祝贺丰年,也有应邀为婚嫁、贺寿、新居落成等喜庆活动演出助兴的。初期的师公戏表演形式简单,唱腔单调。伴奏乐器只有一“岳”,(壮话nyak,即蜂鼓)配以锣、钹各一。后来逐渐吸收借鉴邕剧的表演形式,并借用邕剧本子,如《目莲救母》、《四姐下凡》、《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乐器也增加了二弦、秦琴和谷鱼等弦乐及打击乐。解放后,师公戏仍有演出。
采茶戏:流行于县境大部分地区,盛行于南晓、大塘、那陈、中和、南阳等南部乡村。采茶戏系由采茶舞发展而成,戏剧情节简单,内容多为描述男女爱情,人物一般为二生二旦(茶娘二、茶公、财主各一),唱腔采用民间小调,如“鲜花调”、“卖茶腔”等,以二胡、秦琴等乐器伴奏。常见剧目有《新春拜茶》、《补鞋》、《补缸》、《十送夫君》、《小五更》、《钓鱼》、《卖红丝线》等。解放后,有以现代题材编演的采茶戏。
山歌剧:为解放后兴起的新剧种。清匪反霸、土地改革运动中,民间艺人以真人真事编成山歌剧演唱,对群众进行阶级教育,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使山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得到观众的承认。之后,又出现由民间艺人和戏剧工作者结合,以民间故事或现代题材编演的、艺术性更高的山歌剧,颇受群众欢迎,从而奠定了其在文艺舞台的地位。新江俱乐部自编的壮歌剧《宝筒记》,获1956年自治区文艺会演创作奖。刘圩业余文艺队创作的山歌剧《妹娇历险记》,获1984年南宁市“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专题文艺会演创作二等奖、演出三等奖。
舞蹈
采茶舞:流行于邕宁县各地。据说于清末民初时由广东省钦县、灵山传入。中和镇采茶用壮话演唱,其他地区则用白话或平话演唱。采茶队一般有1~2对茶公、茶娘(茶娘由男扮女装,唱假嗓),以锣、鼓、钹伴奏,道具有纸扇、手帕和钱鞭。演唱时,茶公摇纸扇或钱鞭,茶娘挥手帕,踏着鼓点翩翩起舞,舞罢,互相问答对唱,唱毕又舞。采茶舞一般用于春节时登门贺年。
师公舞:流行全县。大多用于宗教活动。如师公“三元舞”,以3个面具代表师公始祖唐、葛、周。此外,还有送船舞、配岳(蜂鼓)舞,以及用于驱邪、祭祀等活动的“安龙”、“升油”(或称荡油)、“求花”、“架桥”、“还愿”等舞蹈。县文化馆以师公舞的舞蹈动作和音乐为基础创编的唱师表演《新风赞》,1965年参加广西民间文艺赴京代表队在北京演出,获得嘉奖,并被拍摄电影,收入《新中国文艺大系·曲艺集》。
春牛舞:流传于吴圩、苏圩一带。其表演形式有独脚春牛、两脚春牛和四脚春牛3种。独脚春牛也称“撑春牛”,用竹篾扎成牛头形,糊上纱纸,画上牛眼、牛毛,并用稻草编成牛尾。舞者用一竹杆撑起舞动;两脚春牛,以土布一幅,在其一端缀上一对黄牛角,由一人披在身上舞动;四脚春牛,用竹篾制成牛头,联以布块,绘上灰、黄等颜色,另一头缀牛尾,由2人钻进去,如舞狮状。舞春牛活动在每年开春的“会客节”期间进行(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个别村坡为三月初七)。是时,春牛队会同采茶队到过节的村坡逐户登门“贺春”,讨红包,演唱春牛戏。1984年.在南宁举行广西首届“三月三”歌节,邕宁县苏圩春牛队应邀参加表演活动。
斑鸠舞:流行于南晓、大塘的部分村坡。系由师公表演的带有宗教色彩的舞蹈,穿插于民间喜庆丰收、祈求安吉的跳神活动“调大排”中。表演时,由3~6名师公扮演斑鸠。舞者头戴竹扎、布裱彩绘的斑鸠头,肩披青白相间的垫肩,下穿开摆裙,用手展开裙摆,象征翅膀,旁有乐师击乐伴唱。舞蹈内容有戏水、求爱等,由摆翅、揉嗉、耍尾、耍翼等基本动作组成。1985年,斑鸠舞应邀参加广西第二届“三月三”歌节表演。
蚌鹤舞:流传于百济乡,以前在庙会期间,常与舞龙、舞狮一起活动。何时何地传入不详。1956年县第一次民间文艺会演时,此舞曾参加表演。民歌邕宁县民歌的歌种繁多,特色明显,异彩纷呈。有山歌(壮话称“唱家”,九塘称为“fwen”,即壮欢)、儿歌、哭嫁歌(“家客”、“哭客”)、水上民歌等。
山歌
以语种分,有壮话山歌、平话山歌、白话山歌、客话山歌。多为单声部,二声部山歌有:了罗山歌、五塘山歌和伶俐五合山歌。山歌的句式结构大多是七言四句或五言四句,也有三句的(如九塘壮欢、下南山歌)或多句(如了罗山歌中的“曲巧歌”)。山歌多数要押韵,也可不押韵。要求押韵的山歌,在对歌时很讲究韵律的运用,应对者必须根据对方唱的韵脚对答。如要改变韵律,必须唱“改韵歌”提醒对方。如要改唱“迷西”韵,则唱“云(我的)朋友,齐齐改韵唱迷西;久吃猪肉肚子腻,久唱一韵眼迷西”。也有在歌词中提示对方,自己用的是什么韵的。如:“手巾新呀手巾新,金银、手巾遮头是哪人?”提示自己唱的是“金银”韵。
对歌,是县内各族人民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其形式主要有:歌圩、喜事对歌、节日对歌等。
歌圩:流行于新江、百济、那马、大塘、南晓等乡的部分村街。
还球,是歌圩的高潮。
节日对歌,也是歌圩之一,多于春节及中秋节、三月三等重大节日举行。
习俗
哭嫁歌:各地都有。姑娘出阁前数日,十姐妹每晚集中在新娘闺房内唱哭嫁歌,出阁之日达到高潮。哭嫁歌内容对控诉封建礼教和买卖婚姻占有很大份量。曲调虽然简单,但唱来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出嫁娘上轿前在厅堂上辞别祖先、父母时,唱得凄切动人,甚至有唱至昏迷不醒的,满堂宾客为之哽咽。解放后,已基本绝迹。(歌词)680—6851985年三月三歌节,全县举办第一届山歌大赛,有15个乡镇105名歌手参加,在蒲津公园设6个歌台,分歌种进行对歌,观众达1万多人。这届歌节共评出优秀歌师一批,其中县一级歌师10名,县二级歌师9名,乡级歌师16名。至1990年,三月三歌节先后举行两次。其他八音班分文武场。武场八音只有哨呐、锣、钹等吹奏、打击乐,吹打《八仙贺寿》、《仙姬送子》、《大开门》等曲目;文场八音除吹打乐器外,还有粤曲清唱,以多种管弦乐器伴奏。邕剧、粤剧流行地区多有八音班组织,被聘请为婚嫁、祝寿等喜庆活动时助兴。
另外,邕宁县传统民间文艺还有:诗联社、大蓬圩等文艺集社;雕刻(刻饼模、屋宇浮雕、塑神像)、壮锦(背带心)、刺绣、剪纸、陶瓷器、泥塑哨子、扎花灯、龙头、狮头、戏剧头盔等工艺美术。
风景名胜
邕宁区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区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顶狮山遗址、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五圣宫、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雷婆岭摩崖石刻、徐汉林烈士陵园、北帝庙、那莲戏台、新江古桥(皇赐桥)、蒲津公园等人文景观。有八尺江、邕江、清水泉、龟山、五圣山等自然风光,山水相映成趣、景色宜人。有淳朴的风土人情,邕宁壮族八音闻名遐迩,享誉中外,壮族山歌极具特色,异彩纷呈。
地方特产
特色小吃
生榨米粉:这种小吃风味浓厚,鲜滑爽口,营养丰富且价格低廉。那楼
生榨米粉制作有六道工艺,即选米、发酵、打浆、压团、打团、
榨粉。米浆提前磨好,滴干水份,用布包起来,放进火膛中,用草木灰埋上两三天的时间,让米浆微微地发酵,带一点点酸味,吃米粉时,随吃随榨。将弄好的粉团放在一个穿有几十个小孔的圆铁罐中,用一个削成圆形刚好能放进铁罐的木头,使劲压塞进罐中的粉团,使粉团从小孔被挤出一条条圆形的米粉线,下面是一大锅的骨头汤,从小孔出来的细粉条直接掉入汤里里,不一会就熟了,捞上来盛入碗内就成为生榨米粉了。再把半肥瘦的猪肉剁碎,加上切成末的头菜,一起炒香的头菜肉末,浇上一大勺,撒上葱花,加点
油豆腐,浇上一勺汤,美味可口的生榨就做好了。
1.是把米粉放入大碗中,浇上一大勺头菜肉末,撒上葱花,加点油豆腐,加进高级酱油、盐、熟豆芽、咸菜、生葱各适量,倒入滚热的
骨头汤即成,这种叫汤
榨粉;
2.是干捞,不加入骨头汤,用由酱油、酸醋、盐、味精等多种调味料熬成的卤汁淋入粉内,加上叉烧肉片、豆芽、酸菜、熟韭菜一起拌匀,就成为清凉爽口,适宜夏季食用的叉烧干捞榨米粉。
该小吃堪风味浓厚,鲜滑爽口,营养丰富且价格低廉称一绝。
铁锅芝麻饼:起源于蒲庙、那楼、刘圩、中和等乡镇,原是邕宁人过年过节的喜庆小吃,只有少数老年人会做这种小吃,是一种将近失传的小吃。米面做的饼皮,黄糖加上若干种
粟米加工成的馅料,把做馅用饼皮包好、压成饼,撒上芝麻在烧红的铁锅上烙干。其貌不扬的圆饼,香脆的饼面咬在嘴里咔吱而化,渗出清甜的饼馅和芝麻的香味,在口中慢慢散开。冬日的那楼街等地常有老人架着平底大铁锅的蜂窝煤炉旁烙芝麻饼叫卖。
脆皮扣:本美食流行于良庆邕宁一带,所用猪肉用百斤左右生猪宰杀后专取其五花腩制作,工艺、用料等十分讲究,皮脆肉嫩,多食不腻,为下酒送饭佳品。在邕宁区蒲庙镇新兴酒楼、华通酒楼、邕宁招待所美食城可品尝到美味可口的脆皮扣。
蒲庙香粽:具有软、沙、香的特点。当年,-总书记来邕宁视察时,当地老百姓曾用这种香粽盛情款待。其制作方法要求甚严,将肥膘肉去皮、洗净、切条,加佐料腌制半天,选用优质大糯米洗净浸透沥干,将棕叶若干张摊开,放入适量糯米,从中开一沟,放入绿豆沙,摆一条肥肉,再铺上一层绿豆,放上糯米覆盖好馅心,然后包好,棕身中间稍凸起,最后用粽绳捆扎,放入沸水煮半天左右。
特色产品
那楼淮山:淮山又名淮山药,营养丰富,是一种菜药两用的滋补保健食品,素有“南方人参”的美誉。据《本草纲目》记载,淮山药有“益阴气、补脾肺、固肾精、健脾胃、止泻痢、化痰诞、润皮毛”之功效。具有降低血压和血糖、抵抗肿瘤、延缓衰老作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经常食用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淮山是邕宁区那楼镇重要的经济作物,那楼素有“淮山之乡”美称,那楼鲜淮山占据南宁市淮山的半壁江山。淮山的常年种植面积为2.2万亩,产量5.5万吨左右,鲜淮山收获上市在每年的1月至5月。得益于那楼镇特有的淮山品种和黄泥壤土资源,那楼镇出产的淮山具有香、粉、糯等特性,清香爽脆、皮薄而肉质洁白细腻、含粉量高的特点,是鲜食和加工的首选品种。那楼淮山淀粉含量达到22-28%,而其他产地的淮山只有16%左右,在市场上很受消费者青睐。那楼淮山是广西名优农特产品,远销区内外,出口到东南亚、日本、美国市场等。“南宁市那楼淮山产业化合作社”年加工鲜淮山225吨,年产55吨淮山酒,干淮山片1.2吨,生榨淮山米粉2.6吨,纯淮山即冲即食粉0.8吨,淮山加工产品销往南宁市、广州市、深圳市、江苏省等。
那楼淮山地域保护范围包括那楼镇、新江镇、百济镇、中和镇4个乡(镇)28村(社区)。东到中和社区、西到新江社区、南至棠梨村、北到罗马村。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东经108°25′至108°51′,北纬22°23′至22°45′,适宜种植面积1400公顷,年总产量达5.5万吨。
2016年12月,“那楼淮山”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密本南瓜:种植面积0.7万亩,年总产量1.5万吨,主要产地是新江、那楼、伶俐、那马等乡镇。该品种为粮菜两用瓜,瓜型美观,肉质细腻硬实,营养丰富,风味颇佳,一般单果重1.5-2.5公斤,耐贮运,常温贮藏期5个月以上。
百济芝麻鸭:邕宁区百济乡一带,盛产芝麻鸭,该鸭因体型较小而得名。当地有句俗话“到百济食芝麻鸭,刮风下雨不想回家”,说的就是百济芝麻鸭做成的佳肴。百济柠檬芝麻鸭先炖熟,再切片,最后配上柠檬、酸梅、白糖,酸香持久,令人食欲大开。
荣誉称号
2020年7月,入选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