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球痕(1930年9月3日—2024年12月29日),男,出生于浙江嵊州,原名邢圣淼、邢圣苗,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固体火箭技术领域的杰出专家,原航天工业部第四研究院院长。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0年9月3日,邢球痕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今
嵊州市)长乐镇太平村。1937年9月,就读于太平乡锦水小学。1943年8月,就读于嵊县白泥墩村春皋中学。1944年8月,就读于嵊县县立中学。1946年8月,高中就读于浙江省立绍兴中学。1947年2月,就读于浙江省立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5月,邢球痕赴杭州投考
华东军政大学,后被录取,因经济原因未能前去报到;7月,任教于浙江省嵊县长乐镇太平村初级小学;10月,赴上海投考华东野战军特纵特科学校(简称“特校”),并被录取。1950年5月,邢球痕任“特校”宣传教育科文化教员。1951年6月,进入华东军区炮兵政治部理论训练班学习。1952年9月,在华东军区炮兵速成小学任历史教员。
1953年,邢球痕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固体火箭武器专业,师从
任新民。195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工作经历
1957年,邢球痕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1958年,进入国防部五院火箭发动机研究室,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
1959年1月,邢球痕作为“543”导弹总设计师单位驻厂代表,到太原743厂参加“543”导弹的仿制工作。9月,邢球痕作为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组组长承担起研制“543”固体助推器的任务,带领团队解决材料问题、消化引进的图纸、攻关技术难关,最终完成研制任务。在研制过程中,邢球痕将复合推进剂、内孔装药设计、喷管设计等技术应用于直径300毫米到1000毫米以上固体火箭发动机上,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台采用复合推进剂、具有内孔燃烧新型装药设计的300毫米固体火箭发动机。参与研制了用于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及用于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返回变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邢球痕主持研制的某一型号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于1966年试车成功,性能达到美国北极星导弹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水平,是中国固体火箭发展史上的一项突破。
1961年3月,邢球痕任职于五机部西安三所,任二室一组组长,设计“红旗一号”固体火箭发动机。1962年7月,随部队搬迁至四川泸州。1963年9月,任二室技术副主任。1964年,任国防部五院四分院工程师。
1965年9月,邢球痕在酒泉试验基地参加发动机飞行试验,同月,随四分院搬迁到内蒙古基地。1966年12月,F-03试验发动机试车成功,受“文革”影响,邢球痕结束研制工作。。
1967年2月,固体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立项,邢球痕分工主抓配套的两级固体发动机的设计工作。1972年9月,邢球痕任41所所长,领导“巨浪一号”固体发动机的技术攻关工作。1974年,被下放到河津“五七”干校劳动一年。
在中国研制第一代潜地战略导弹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中,作为技术负责人的邢球痕运用优化设计方法找出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压强与比冲之间的最佳设计点,选定了各部位材料,制订了动态密封方案,确定了轴承结构形式,解决了固体导弹的推力矢量可控等十余项重大技术问题,圆满完成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任务。
1980年9月,邢球痕被评为高级工程师。1981年6月,邢球痕参与研制的“巨浪一号”遥测弹陆台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1982年1月,“
巨浪一号”遥测弹陆简飞行试验获得成功。同时,邢球痕提出研制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设想。第一级、第二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分别采用某型号高强度钢壳体和纤维缠绕壳体、丁羟推进剂、翼柱型装药、柔性全轴摆动喷管等新技术。邢球痕带领团队不断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成功。
1983年1月,邢球痕任航天工业部第四研究院院长,带领全体职工,向高新技术发起总攻。1984年1月,提出研制一弹两用的远程战略导弹和调整三线基地、搬迁西安的建议。
1986年12月,某型号陆基机动导弹立项,邢球痕主持以某型号试验发动机为基础的三级发动机研制。1987年8月,任某型号陆基机动导弹固体发动机行政总指挥;12月,被评为研究员。
1988年11月,邢球痕改任航天工业部第四研究院科技委主任。
1997年,邢球痕组建了天风科技转化中心,继续为实现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的跨越发展而奋斗。邢球痕研究空射导弹与地地导弹的三维优势和空中多级固体运载火箭的优越性,写出研究报告。提出机载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设想,写出总体设计方案,并经专家评审通过。
1998年11月,邢球痕退休。2003年,当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6月,任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2009年12月,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
人物逝世
2024年12月29日,邢球痕在西安逝世,享年95岁;12月31日上午,邢球痕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安市殡仪馆举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邢球痕在固体火箭发动机总体设计研究中,提出了总体优化设计方法及预研成果集成演示技术。在固体火箭发动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中,提出了两种推力向量控制喷管的结构方案、主要参数的计算和试验方法、消除燃烧室初始压强峰的途径。提出的装药燃烧室人工脱粘和其它防脱粘技术、超高强度钢应用中低应力爆破技术、新型高温耐烧蚀材料应用及结构设计、深潜入全轴摆动喷管技术等已在多种型号发动机中成功应用。主持研制的多种战略、战术导弹固体发动机已研制成功并定型。
截至2008年10月,邢球痕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人才培养
据2024年12月何梁何利基金网站数据, 邢球痕共指导4名硕士研究生,其中3人已获得博士学位。
荣誉奖项
社会活动
社会任职
讲学授业
2008年8月31日,邢球痕做客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讲坛”,从“两弹一星”的发展历程讲起,简要回顾了“哈军工”建校背景和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所作贡献,分享了在校期间所学所得、科研攻关经历等。邢球痕勉励同学们要发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树立远大理想,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2008年10月8日,邢球痕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体育馆作题为《“两弹一星”精神》的报告,学校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部分教师和2008级新生一起聆听了报告。
出席活动
2011年6月11日,邢球痕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席“哈军工一期校友返校座谈会”,并发言;6月16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中,邢球痕与航建学院的同学们畅谈读书求学经历,鼓励同学们要珍惜大学好时光,学好专业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在国家、国防需要的重要领域贡献力量。
2013年8月31日,邢球痕出席哈尔滨工程大学60周年校庆活动,并出席科技发展暨协同创新院士咨询会,并为学校发展谋计献策。
公益捐赠
2011年6月11日,邢球痕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参加“哈军工一期校友返校座谈会”,并捐赠个人保存的在哈军工求学期间的《工学》校报原件、照片、徽章、奖状等哈军工文物史料。
2012年7月,在哈军工纪念馆筹办期间,邢球痕捐赠了他在哈军工学习时的《导弹飞行理论讲义》、历史照片以及《天之骄子——邢球痕画册》,并为哈军工纪念馆题词:“永远不忘哈军工恩情,祝愿哈军工精神永放光芒。”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1958年5月,邢球痕与周慰君结婚。1962年1月,女儿一红出生。1965年9月,儿子一星出生。
兢兢业业
邢球痕因长期紧张工作积劳成疾,身患
低血压、
美尼尔氏综合症等疾病。一次邢球痕到43所307室察看壳体缠绕情况,走着走着犯病了,头晕、呕吐、大汗淋漓。室主任关国山要送他去医院,他执意不肯。休息了一会儿,察看完生产全过程,邢球痕才放心地回去。在1987年11月份的一次体检中,邢球痕检查出肾癌,正值岁末,他顾不上去医院,一直忙到1988年3月,部署完各项工作才去北京301医院住院动手术。手术后邢球痕接受了45天化疗,脱去病号服回到西安后就换上了工作服。
轶事趣闻
西瓜的故事
1984年冬,航天科技集团四院技术人员鲁某因患肝癌晚期而报病危。邢球痕一直关心鲁某,多次派人与医院研究抢救方案,但医生终究回天无力。曾有人告诉邢球痕,鲁某在弥留之际最想吃西瓜。邢球痕马上电告在南方出差的同事带个西瓜回来,但没有办成。他又找到要去北京出差的同事,让回来的时候,一定要买个西瓜回来,时值冬天,天寒地冻,在北京出差的同事满北京城找西瓜,最后真的买到了。病榻上的鲁某吃到这千里之外带回的西瓜,流下了热泪。
移花接木
在研制某型号发动机摆动喷管时遇到了“拦路虎”,原小样试验都成功了,而到了大试验总因喷管烧穿造成失败。该型一级发动机有4个喷管,其中任何一个喷管有故障,试验就可能失败,失败一次的浪费是惊人的。对此邢球痕出了个主意,用同样直径的另一种现成的厚壁试验发动机配一个喷管做试验。该发动机可重复使用,单喷管又比4喷管试验少用了四分之三的装药量。用此办法先后做了几次小试,成功后,再正式上4个喷管一试即成。邢球痕的“酷”点子既减少了浪费,又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进度。
一丝不苟
为使中国火箭技术发展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国家于1958年6月从苏联引进了近程导弹资料,从仿制开始踏上漫漫征途。1959年9月,邢球痕作为组长承担起固体火箭推进器的研制任务,之后,邢球痕凭着扎实的学识和严谨的精神,发现了图纸与工艺文件中的200多处错误,向驻厂的苏联专家反映时,“老大哥”恍然大悟。随后邢球痕他们将错处一一改正,保证了工厂加工产品所需。苏联驻北京总代表闻知此事后,对邢球痕翘起大拇指,连声赞叹。
与张爱萍友谊
邢球痕因工作关系多次见到张爱萍,两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一次张爱萍在视察四院时问邢球痕还有什么要求。邢球痕坦言称,四院分散在山沟里,不利于发展,可不可以搬出山沟?张爱萍对前来陪同的陕西省副省长说:四院要迁到西安市,希望多支持。两个月后,国家三线调整办主任即来到四院考察,经过10年的努力,四院人在西安市东郊田王地区建起了一座崭新的航天城。
人物评价
邢球痕是中国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科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固体导弹由梦想变为现实的突出贡献者。(
绍兴科技馆 评)
邢球痕一直从事中国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工作,为中国的导弹研制、火箭发射等做出了重大成就。(
绍兴网 评)
邢球痕为中国航天事业、国防装备事业发展和航天科技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 评)
邢院士是我们四院的英雄,是我们这一代创业人的杰出代表。(航空航天工业部四院原副院长
阮崇智 评)
邢院士一直心系着四院总体事业的发展,为圆四院几代人的总体梦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型号总师杨军 评)
戎马布衣,攻难克险勇登攀。东风巨浪,气势磅礴震海天。壮志未已,犹系天鹰遂穹未?薪火相传,吾辈敢把星辰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型号总师郭运强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