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镇,曾是曹魏至北齐时期的都城。
历史沿革
历史背景
齐桓公二十八年(前658年),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首筑邺城,并作为他称霸中原的战略之地营建,邺城逐渐兴起。
战国时期,一代廉吏西门豹、史起先后为邺令,革除陋习,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城很快成为繁荣富庶、易守难攻、交通便利的战略要地。
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占据邺城,开始按照王都规制大规模营建,并作为其统一北方、兼并群雄的根据地。曹操为增加城市功能,先后修建了铜雀台、金虎台(后改称金凤台)、冰井台三台,邺城迅速成为全国文化、经济中心之一,开启了它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的序幕。
西晋建兴二年(314年),邺城为避晋愍帝司马邺的名讳,又因北临漳河,故改名临漳。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东魏从洛阳迁都邺城。
东魏元象元年(538年),东魏营建了规模更加宏大的邺南城,自此,邺城包括北城与南城两个部分。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改邺为相州治所,邺城从国都降到州。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相州总管尉迟迥从邺起兵反对外戚杨坚擅政,旋即失败,杨坚担心故都邺城再起叛乱,下令把所有邺城百姓连同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治所一律南迁至四十五里外的安阳,并下令彻底摧毁邺城。
考古发掘
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北京大学
俞伟超曾到邺城遗址,第一次用现代考古学方法进行考古调查,堪称邺城考古的开端。
1976年开始,考古队经过多年的钻探,基本弄清了邺南城的范围。
1983年,中国社科院邺城考古队进驻临漳,经过持续勘探、发掘并揭露出邺城遗址宫城、建筑基址、城墙、城门、护城河、道路、渠道等丰富的城市元素,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
2002年,邺城考古队对邺南城朱明门外赵彭城村西南的一处夯土台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证实该遗址为东魏北齐时期的皇家寺院。
2011年,中国社科院邺城考古队和河北省考古队在邺城遗址冰井台发现了藏煤遗存。
201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邺城考古队对邺城遗址东城墙外一遗存进行抢救性发掘。
2015年,为配合大遗址保护及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探索东魏、北齐邺南城宫城区平面布局,邺城考古队对邺城遗址宫城区北部及周边地区进行了持续勘探与发掘,发现并确认了多处东魏、北齐时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小型院落、夯土墙、排水设施、道路及汉晋时期墓葬和窑址等遗存。
2023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建的邺城考古队经持续勘探和发掘,确认位于邺南城宫城中轴线北部的206号大殿为东魏、北齐时期皇帝寝宫。
2024年,邺城考古队对邺城遗址东魏北齐宫城西门遗址进行了全面揭露。
遗址特点
区位布局
邺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一条东西大道将城分为南北两城,相传北城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东汉末曹操以此为都城,筑宫殿、衙署、苑囿及铜雀台、金虎台(后改称金凤台)、冰井台三台,十六国时后赵、冉魏、前燕,南北朝东魏、北齐均以邺城为国都,东魏、北齐时扩建南城。邺城遗址北城东西约2400米,南北长约1700米,辟7门;南城东西约2800米,南北长约3460米,辟14门。南区主要为平民居住区;北区中央为单一宫城,东为官署及王公贵族居住地,西为皇家园林。
邺北城由一条连接建春门和金明门的东西大街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部中央为宫殿区。宫殿区西部为禁苑铜雀苑,又称铜爵苑,是建安(邺下)文人的重要活动场所。曹操在铜雀苑西侧的城墙上修筑了三座高大的台榭,由南向北依次是金虎台(后改称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三台内设马厩、武库。宫殿东面为贵族聚居区戚里及衙署。城南部为居民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被南北向道路分割成长寿、吉阳、永平、思忠四里。
邺南城城垣迂曲,墙外有护壕。城北部中央为宫城,宫城之北有后苑,城南部为居民区,分设里坊。正南门朱明门经发掘得知为三门道,门南侧有方形阙楼台基。南城紧靠邺北城,北城南墙即南城北墙,邺南城的北门就是邺北城的南门。
主要遗迹
邺南城宫城中轴线北部的206号大殿是东魏、北齐时期皇帝寝宫,是宫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堂式建筑之一,为宫城后寝的中心。大殿主体所属有地上台基、地下基础、包砖沟槽、砖铺散水、卵石遗迹以及连廊、廊房、甬道、夯土墙、排水沟等周边附属设施。
东魏北齐宫城西门遗址平面呈“凹”字形,主体由夯土台基、连墙及双阙组成,门址南北面阔约38米,东西进深19.6米,推测有三个门道,门外双阙为平面呈曲尺形的一母二子形式,规模宏大,宫墙内侧还发现不少保存完好的带红彩的墙皮。东魏北齐宫城西门遗址门址虽然不是正门,但与北魏洛阳城宫城正门阊阖门平面极为相似,仅规模略小,但保存更为完好。
地下潜伏城门在漳河河道内发掘出,用青砖砌成,券顶大部分保存完好。城门入口处在邺北城里面,向南进入斜坡通道,北高南低,城门通道穿越南墙。城门宽3米多,高近4米,通道长40米,出口门道设有门槛、石枢、石排水暗沟,城门外连接着一条东西战壕。
文物遗存
邺城遗址出土有兽面瓦件、青石螭首、瓦当、佛造像、建筑材料、宫廷器具、陶器、铜器、铁器、各类饰物等文物。
邺城遗址11号基址出土有两件大型兽面瓦件,其表面呈黑光,宽42厘米,高48厘米,规格较大,上端弯曲呈弧形,正面模制出高浮雕的兽面,显示出独特的时代特性和建筑级别,是邺城遗址首次经科学发掘出土且保存完好的大件兽面瓦件。
邺城遗址中铜雀台遗址出土一件青石螭首,高0.49米,长1.92米,前半部微上翘,眉目雕刻夸张精美。
文物价值
邺城曾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肇始地,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邺城开创了先规划后建设和“中轴对称、分区布局”的先河,其建筑格局前承秦汉、后启隋唐,对中古时期以来东亚地区的都城建设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
主要展览
邺城博物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城镇显王村村北,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主馆分为“序厅”“中原要地、富庶粮仓——史前至秦汉时期的邺地”“魏武雄才、崭新都城——曹魏时期邺城”“民族融合、文化激荡——十六国时期邺城”“隋唐文明之前奏——东魏北齐邺城”“中国北方佛都——六世纪邺城佛教”等展厅,珍藏陶器、瓷器等各类文物300件(组)。
邺城考古博物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县城,馆内藏有文物178件(组),多数为2012年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佛造像等邺城遗址考古文物,其中谭副造释迦像为邺城地区出土时代最早的北魏造像之一。
历史文化
邺城遗址的单一宫城制度、以西北为尊、明确的功能分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邺城遗址以西北高台为控制点,向东、向南展开;宫城位于北部西侧,背倚三台屏障,负阴抱阳,环绕禁军、官署;全城唯一的东西大道将全城划为南北,主门(东门)修建瓮城;城市北半部位尊,西侧为皇家用地,东侧属贵族,南半部位卑,以平民里坊为主;南城门开以单数,发展出中轴线。在法天和崇人文的观念下,像汉长安一样,邺城前后期又经历了一次从东向南转向演进的轮回。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在邺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以及蔡文姬为主体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辞赋慷慨,谈诗论文,开创了一代风格刚健,情调激越之文风,留下词赋文论作品,形成了史称“建安风骨”的“建安文学”流派。邺城建安文化在中国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岑参《登古邺城》: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唐)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文物保护
保护措施
1982年,邺城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至二批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邺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开始,邺城遗址连续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至“十四五”大遗址保护规划。
2023年,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
保护范围
邺城遗址面积近14平方千米,核心区保护范围30平方千米,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约84平方千米。邺城遗址的保护范围为:北至临漳县显王村北500米处的东西向道路;东至临漳县显王村东约1200米处的南北向道路,往南跨过漳河至临漳县仁寿村东;南至临漳县靳彭城与临漳县赵彭城之间道路交叉口以南约800米、公界村北东西向道路;西侧以京珠高速公路为界。 邺城遗址的建设控制地带为:北至临漳县香菜营乡南民有渠、马义路;东至临漳县西宋村、杜村集东、土楼村、西马庄、教书屯;南至临漳县孟村、幸福渠;西至107国道。
所获荣誉
旅游信息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镇。
从邯郸市人民政府驾车,大约45分钟到达邺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