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土有,男,汉族,在1962年4月生于浙江省金华市。现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及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民俗保护研究开发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市文联委员、日本新泻县立历史博物馆共同研究员。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八届副主席。
个人简介
1980年9月~1984年7月,就读于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
文学学士学位;
1984年9月~1987年7月,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艺学专业,获文艺学硕士学位,师从罗永麟先生,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1987年7月~2004年8月,就职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曾任《
中国民间文化》编辑部主任、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办公室及艺术室主任等职;
2001年9月~2004年7月,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文艺学专业,获文艺学博士学位,师从陈勤建先生;
2004年9月,就职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民俗保护研究开发中心兼职研究员、日本新泻县立历史博物馆共同研究员。
2008年3月~2009年2月,任
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
2008年10月~2009年3月,任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
2023年12月28日,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郑土有当选副主席。
研究方向
民间文学、民间信仰学。
所开课程
拟开《
民间文学导论》、《民间文学经典导读》、《
中国民间文学史》、《中国俗文学》、《民俗学原理》、《中国现代民俗学学术史》、《中国民俗文化》、《信仰民俗学》、《文艺民俗学》、《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等。
出版图书
科研成果
2000~2002年,日本文部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基盘研究(C)(2)]项目“民国时期中国の昔话研究”,中方负责人。
2002年,上海市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课题《长篇叙事吴歌文本与语境综合研究》,主持人。
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民俗保护开发研究中心、
宁波市鄞州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合作项目《梁祝传说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与申报可行性研究》,主要成员、报告起草人。
2005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西部地区宣卷活动调查研究》,主持人。
2006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重点课题《浙江民俗史》,第二主持人。
《东アジア(日本·中国·韩国)における歌谣の比较研究》,日本文部省科学研究费による基盘研究B(平成19年度—平成21年度),合作研究者。
主要著作
《晓望洞天福地:中国的神仙和神仙信仰》(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版)
《
中国城隍信仰》(与王贤淼合写,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2月版)
《关公信仰》(学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牛文化与人生》(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1月版)
《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姜彬主编,本人承担第十章,约6万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版)
《说福》(与吴祖德合作,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道教风俗谈》(与人合作,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国民俗大系·上海民俗》(主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年出版)
《梁祝传说》(与胡蝶合作,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6出版)
选编的民间文学作品集有《中国仙话》(
上海文艺出版社、台湾泉源出版社)、《
中外民间故事》(
浙江文艺出版社)、《笃笃笃卖糖粥——100首上海弄堂童谣》(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主要论文
■《冯梦龙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理论初探》(《宁德师专学报》1985年增刊)
■《论孟姜女形象的深表层结构》(《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6期)
■《论仙人和仙话》(《民间文艺季刊》1987年第1期)
■《东王公的原型及其演变》(《民间文学论坛》1988年第5-6合刊)
■《汉代仙话繁荣的文化渊源及其价值》(《民间文艺季刊》1988年第2期)
■《质的区别:仙话与神话》(《民间文艺季刊》1988年第4期)
■《稻作渔捞的生产方式与吴越文化的个性特征》(《浙江学刊》1989年第3期)
■《中国神仙信仰的历史发展(上)》(《民间文艺季刊》1990年第2期)
■《中国神仙信仰的历史发展(下)》(《民间文艺季刊》1990年第3期)
■《拼凑的艺术──从“调”论叙事吴歌的形成和特点》(《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2期)
■《论民俗活动中的神仙信仰》(《民俗研究》1990年第3期)
■《仙话:神仙信仰的文学》(台湾《中外文学》第十九卷第七期)
■《仙化现象:中国民间神灵演变的独特规律》(《思想战线》1991年第2期)
■《仙界:中国人理想中的“极乐园”── 论仙界的产生、发展及文化功能》(《
中国民间文化》第2集,学林出版社1991年6月)
■《冲突·并存·交融:上海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中国民间文化》第4集,学林出版社1991年12月)
■《知名人士与民俗的形成》(《民俗研究》1991年第4期)
■《中国古代神话仙话化的演变轨迹》(《民间文学论坛》1992年第1期,收入王钟陵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神话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收入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神话卷》,325-345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3月)
■《中国做寿习俗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价值》(《中国民间文化》第7期,学林出版社1992年9月)
■《城隍传说的产生发展与类型研究》(《中国民间文化》第11集,学林出版社1993年9月)
■《道家思想、仙话与民间文化研讨会综述》(《
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1期)
■《仙风道骨 书画风流九九翁——晏济元和他的书画艺术》(《上海艺术家》1998年第5期)
■《关圣帝君信仰》(《上海道教》2000年第3期)
■《试论壮族寿米缸、福寿亭民俗的古越文化意蕴》(《民族艺术》1999年增刊)
■《论江南地区的稻禾神信仰》(与王恬合作,《民族艺术》1999年增刊)
■《民俗学家陈勤建教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论钟敬文对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的贡献》(《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收入刘守华、白庚胜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2年卷》,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中国AT433与AT411之比较研究》(《中国民俗学会年刊》,学苑出版社2002年7月,收入崔仁鹤先生编著的《韩中日说话比较研究》,韩文)
■《皤滩古镇胡公殿庙会与信仰》(《上海道教》2002年第4期)
■《中国两兄弟型(AT503E)故事形态分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对话》(《上海道教》2003年第4期)
■《超越的魅力:〈华抱山〉在吴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叙事史诗华抱山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
■《口传文学的编创律则——以“调山歌”为例》(《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中国螺女型故事与仙妻情结研究》(《民俗研究》2004年第4期,收入崔仁鹤先生编著的《韩中日说话比较研究》,韩文)
■《陈勤建民俗研究的轨迹和成就》(徐杰舜主编《
金羊毛的寻找者》,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中国民俗信仰研究史论》(徐杰舜主编《金羊毛的寻找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试论“调山歌”》(高福民、金熙主编《中国·吴歌论坛》,
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7月)
■《歌手和长歌》(高福民、金熙主编《中国·吴歌论坛》,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7月)
■《研究者、编辑家、出版商共同构建的学术空间——试论民国时期上海的民间文学研究与书籍出版》(《民俗研究》2006年第1期,人大复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12月全文转载)
■《共生互荣:城隍信仰与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关系研究》(《
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河水渐渐干枯的鱼:传统口传文学作品保护面临的挑战——以梁祝传说保护为个案》(陶立璠、樱井龙彦主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10月)
■《金山农民画的美学启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养”与“变”的辨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之我见》(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金山农民画的风格类型与基本特征》(与王睿合作,《
上海工艺美术》2007年第1期)
■《吴侬珠语传渔乡,村叟留歌韵味长——吴语叙事山歌生成的内在张力探微》(《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自鄙”·“自珍”与“自毁”——关于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中韩“天鹅仙女型”故事比较研究》(顾希佳、李慎成主编《中韩民间故事比较研究》,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5月)
■《黄道婆与上海民俗》(陈澄泉、宋浩杰主编《被更乌泾名天下——黄道婆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
■《民间文艺走过寂寞》(迟志刚主编《
2007上海文化漫步》,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年2月)
■《道教在“构建”春节习俗过程中的作用》(《上海道教》2008年第1期)
■《吴语地区“赞神歌”的现状及保护问题》(王恬主编《守卫与弘扬——第二届江南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嘉兴海盐)论坛论文集》,
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
■《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从梁祝故事看民间故事与俗信的互动关系》(周静书主编《梁祝文库·理论研究卷》,中华书局2007年10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儿童意识”——从日本民俗活动中得到的启示》(《
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城隍神职能简论》(史孝进主编《道学精粹》,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11月)
获奖记录
《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和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
《信仰:支撑口传文学传承的一种内在力量——以江苏省芦墟镇刘王庙“赞神歌”活动为个案》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中国农民画考察》获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