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律成【1914年8月13日(一说1918年8月13日)~1976年12月7日】,原名郑富恩,出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光州。
人物生平
孩童时期
1914年8月13日,郑律成出生于朝鲜(现
韩国)全罗南道光州。由于日本人的侵入,家道渐渐败落下来。小时候,郑律成患有口吃,被发现有音乐天赋后开始学习小提琴。
1919年,光州爆发了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运动”。郑律成的父亲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受其影响郑律成的三个哥哥都参加了朝鲜和中国的民族独立运动,后来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郑律成也在父亲和兄长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浓烈的抗日情怀。
革命岁月
1933年,郑律成的三个哥哥先后为朝鲜和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19岁的郑律成随着一批进步的朝鲜青年来到中国,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并参加朝鲜革命组织“义烈团”、“朝鲜民族解放同盟”等抗日组织。
在学校期间,校长金若山发现了郑律成的音乐爱好,于是决定让他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音乐,因为“革命也需要音乐”。
毕业后,郑律成结识了一批左翼作家和进步人士,还同南京文艺界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并向田汉、冼星海等请教声乐。他一边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音乐。
1936年,郑律成经罗青介绍加入抗日救亡组织“五月文艺社”,并任理事,同期谱写了自己的处女作《五月之歌》。
1937年10月郑律成抵达延安,先在陕北公学学习,后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毕业后,他到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宣传科担任音乐指导。
1938年,郑律成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随后郑律成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
延安颂》《
延水谣》《
保卫大武汉》《生产谣》《寄语阿郎》《十月革命进行曲》《
八路军进行曲》等等。
1939年1月,郑律成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秋,郑律成同公木合作完成了《八路军大合唱》。
1942年春,在
周扬主持下,郑律成与
丁雪松举行了婚礼。1942年5月,郑律成参加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聆听了毛泽东主席的教导。同年8月,郑律成被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
1945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获得了胜利,朝鲜也赢得了光复。郑律成回到了朝鲜,历任朝鲜劳动党黄海道委宣传部部长、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国立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职,为朝鲜军民谱写了《“8.15”颂歌》、《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朝鲜解放进行曲》、大合唱《图们江》、《东海渔夫》等十余部作品。
1949年初,郑律成与夫人调到中国东北行政委员会驻平壤商业代表团任代表,党的关系也由朝鲜劳动党转回中国共产党。同期郑律成被调离人民军,安排到朝鲜国立音乐大学当作曲部部长。
新中国时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周恩来总理的批准下,郑律成同妻子回到中国,并加入中国国籍,后被分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同年12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创作组的成员,郑律成和刘白羽、欧阳山尊、凌子风、李瑛等人一道去了朝鲜。他和刘白羽合作写了《
歌唱白云山》,和魏巍合作谱写了具有浓郁朝鲜风情的《亲爱的军队亲爱的人》,并与欧阳山尊合作谱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和《志愿军十赞》。
1953年,郑律成多次前往黑龙江,到大庆油田、鹤岗煤矿和齐齐哈尔等地采风。与当地工人朝夕相处时,创作了《石油工人铁打的汉》等鼓舞斗志的歌曲。他还在宝泉岭农场、伊春林区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打猎,教林区工人识谱发声、排大合唱,创作了《幸福的农庄》《森林啊,绿色的海洋》《采伐歌》等作品。有感于冬季大兴安岭寒风呼啸、茫茫雪原景象的郑律成,还作词作曲创作了《兴安岭上雪花飘》。
1956年,郑律成调到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创作室作曲。他深入工厂、农村、边防,足迹踏遍了中国大地,到处寻找新的创作原料,为工农兵创作,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在北京突发脑溢血逝世,安葬于
八宝山革命公墓。
人物事迹
革命作曲家
1914年,郑律成出生于朝鲜半岛南部全罗南道光州(现韩国光州市)杨林町,原名郑富恩。当时,朝鲜半岛已沦为日本殖民地。受父亲这位爱国主义者的影响和支持,郑律成的三位兄长参与了朝鲜和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19岁时,郑律成跟随兄长来到中国,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朝鲜革命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他在南京鼓楼电话局从事情报工作,监听并搜集日本人的情报。为更好地掩护身份,组织资助他前往上海学习音乐,其音乐才华开始显现。
郑律成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即朝鲜人民的胜利,他决心前往延安寻找中国共产党和真理。在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的资助下,他携带乐器和音乐书籍前往延安。
1937年10月,郑律成抵达延安,先在陕北公学学习,后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毕业后,他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宣传科的音乐指导。193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至1940年是郑律成音乐创作的鼎盛时期,众多有影响力的作品问世,如《延安颂》《延水谣》等,描绘了延安的艰苦朴素与生动活泼。此外,他还创作了多首进行曲,如《保卫大武汉》《八路军大合唱》等。其中,《八路军进行曲》后来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并被正式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建设朝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延安欢庆胜利,郑律成的夫人丁雪松表示将前往朝鲜参与独立斗争。经中央批准,两人离开延安前往朝鲜。
抵达朝鲜后,丁雪松历任华侨联合总会委员长、新华社驻平壤分社社长等职务。郑律成的组织关系转为朝鲜劳动党党员,并全身心投入筹建人民军协奏团。
1945年至1950年,郑律成在朝鲜历任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职位。他为朝鲜军民创作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图们江》大合唱等十余部作品,并改写了在延安时创作的《抗日骑兵队》大合唱,在平壤和朝鲜其他地方多次演出和广播。
《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成为了朝鲜人民军的军歌。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该曲鼓舞着人民军将士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并肩作战。在前线,郑律成又创作了《共和国的旗帜迎风飘扬》《战士的誓言》《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等作品。他曾在前线坑道里创作音乐,并在照片背面写下:“听着响得很近的机枪声,把写好的曲子自己哼一遍。”
加入中国籍
1949年10月中国与朝鲜建交。丁雪松通过中国驻朝使馆给周恩来写信,称在朝工作5年,对国内情况已很生疏,希望回国学习;同时提出郑律成与她一道回国、转回他的党籍以及加入中国国籍的要求。周总理在百忙之中很快作了批复,并亲笔致函金日成征得同意。金日成说,“中国共产党给我们培养了那么多干部,现在要一个郑律成,不成问题”。在两国领导人关怀下,郑律成恢复了中国共产党党籍,并加入中国国籍。
回中国后,郑律成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为寻找创作素材,他前往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到农村、工厂、林区、营房体验生活,足迹遍布中国各地。至1964年,他创作了200多首音乐作品,涵盖多种题材:包括歌颂工人的《采伐歌》,赞美农民的《幸福的农庄》,颂扬解放军的《强大的舰队在海上行进》《前进,人民空军》等;也有写给儿童的《和平鸽》《快乐的童年》等歌曲,以及涉及国际事务的音乐作品。
晚年,郑律成为已公开发表的《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等数十首毛泽东诗词谱曲,历时十年。这些作品为毛泽东诗词配以音乐,成为他音乐艺术生涯中的最后一个重要成就。
代表作品
所获荣誉
2009年,郑律成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人物生活
家庭成员
趣闻轶事
1938年初,19岁的丁雪松进入延安女子大学,担任校友会俱乐部主任。她的形象与气质引起了郑律成的注意,两人开始频繁交流,讨论音乐、身世和经历。丁雪松在音乐方面有着无师自通的才华,曾在教会学校学习吹洞箫、横笛、弹风琴,并接触西方宗教音乐。
一次,丁雪松回到窑洞,发现屋内被收拾一新,窗台上放着马兰花,桌上放着包着皮儿的书,署名“郑律成”。两人因此更加亲近,最终克服了政治阻力,于某日在周扬的主持下成婚,宾客众多,郑律成还打了两只黄羊招待大家。
1943年4月,他们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生活非常艰难。为了给女儿补充营养,郑律成卖掉了自己千里迢迢背进延安的心爱的小提琴,给女儿起名为“小提”。由于丁雪松要下乡工作,就在她考虑暂把孩子送给别人抚养时,郑律成毫不犹豫地担当起了“保姆”的重任。他先是弄了两只母羊,平日里挤羊奶喂养女儿,碰到洗洗涮涮更是一丝不苟,生怕委屈了女儿,俨然一个充满了“母爱”的好父亲。不久女儿小提患了百日咳后又得了痢疾,高烧不退,人们都说这个孩子活不成了。郑律成将从前方带回来的退烧药放在针管里,自己给女儿注射。就是这样一次一次的注射,终于使她退了烧,创造了奇迹。
人物评价
“两个国家的两首军队进行曲,均出自一位作曲家之手。这在世界音乐史上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中国音乐评论家和作曲家唐诃 评)
“郑律成是我们团的作曲家,他创作了中朝两个国家的军歌,反映了中、朝、韩3个国家人民的共同心声,被3个国家的人民所纪念,这在作曲家中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 评)
“他是当代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的作曲家,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在《
作曲家郑律成》序言写)
后世纪念
纪念活动
2024年8月9日至10日,纪念郑律成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在哈尔滨举行。
郑律成音乐节
2005年11月11日,韩国光州市举办第一届光州郑律成国际音乐节来纪念中国著名作曲家郑律成。
郑律成纪念馆
2009年7月25日,人民音乐家郑律成纪念馆在友谊路233号落成开放,成为音乐名城哈尔滨的一张特色名片。时隔13年,纪念馆移址位于道里区安升街85号的哈尔滨市朝鲜民族艺术馆内重新建设。
郑律成碑文
2013年,中国著名词人
乔羽在“郑律成碑文”中写道:“……抗日战争之初,律成到延安不久便写出了《延安颂》,这首歌曲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鸟儿,迅即从延安飞到各个解放区,飞到全中国,飞到海外各地。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我们的队伍中有一代人便是唱着这首歌,热血沸腾、义无反顾地奔向革命圣地延安的……”
延边大学郑律成音乐研究中心
2020年8月19日,“
延边大学郑律成音乐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以延边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科为核心,以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音乐学专业等为基础组建,主要任务是开展郑律成音乐研究、推广郑律成音乐作品、传承郑律成音乐思想等工作。
歌舞剧
延边大学原创民族歌舞剧《郑律成》以表达“信念深扎民族根,旋律熔铸中国魂”为主线,塑造了郑律成在党的领导下逐步成长为一名有信仰、有“军歌之父”之誉的人民音乐家光辉形象,讴歌了中国共产党追求人类光明与解放的丰功伟绩。歌舞剧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诞生为点,以郑律成人生大舞台上的思想成长、情感历程和艺术创作为线,以延安精神和军民团结浴血奋战为面,通过四幕十一场的歌舞剧,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位音乐家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
纪念著作
《郑律成选集》
《郑律成选集》由延边大学郑律成音乐研究中心编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选集共分四卷,其中前三卷为音乐创作部分,内容包括郑律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在朝鲜工作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等不同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第四卷为《文论》部分,内容包括作曲家关于郑律成音乐创作研究的文章,对郑律成音乐创作、音乐思想的分析评述,以及与郑律成相关的回忆性、纪念性文章等,另附反映郑律成革命音乐人生的珍贵历史图片、郑律成年表及音乐作品选目等。郑律成的女儿郑小提女士担任《郑律成选集》顾问,并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
艺术形象
1989年,朝鲜二八艺术电影制片厂摄制《音乐家郑律成》,这是一部以郑律成同志的形象为典型的电影。
金正日同志亲自部署,特派朝鲜人民军最优秀的作家、“人民奖”获得者吴惠英来中国搜集材料创作剧本。朝鲜二八艺术电影制片厂用时3年拍摄完成大型彩色故事片《音乐家郑律成》,该片自1992年上映以后在朝鲜各地迄今久映不衰。
200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走向太阳》,讲述了郑律成年少时热爱音乐,却由于日寇横行,被迫参加抗日活动并学习音乐,成长为一名军旅作曲家的故事。歌颂了郑律成热爱和平,反对日本侵略以及为人民、为进步而歌的高尚情操。
2014年7月,韩国光州国际电影节组织委员会31日表示,为了纪念音乐家郑律成诞辰100周年,该委员会将与北京电影学院共同制作以郑律成为题材的电影。该片的制作成本达1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02万元)。为此,韩中双方于8月29日在位于韩国光州市的全南大学召开“韩中电影论坛”,以“韩中合作拍摄电影的现状及展望”为主题展开讨论。
2015年3月,北京海晏和清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和韩国(株)同成制作所合作拍摄《青年郑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