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巴比伦》是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爵士时代的故事》。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被称为“浪漫之都”的法国巴黎。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主人公查理只是努力工作的普通职员;“曾努力工作了10年”,他和妻子彼此相爱,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和其他很多人一样,查理夫妇也通过股票实现了自己的金钱梦并加入到享乐一族的行列;查理常年流连于酒吧饮洒作乐,大肆挥霍金钱,“他曾抛给乐队那些一千法郎一张的钞票,为了让他们演奏一支曲子,他塞给门卫一百法郎一张的票子,因为他帮着叫了辆出租车”。在享乐中逐渐迷悯的查理开始觉得“再去工作是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辞去了工作。他不再努力工作,而是把心思都放在花钱享受上;在此时的查理眼中最重要的人物是他所结交的一批共同寻欢作乐的“朋友”,与此同时,查理与妻子海伦的关系却开始恶化。“他们曾那样深爱过,后来他们开始无缘无故地亵渎彼此的爱,直至将之彻底毁灭”。在金钱和享乐的荼毒之下,他们的思想也变得可怕,“男人们把妻子锁在屋外的雪地里,因为1929年的雪不是真正的雪。如果不想让它成为雪,你只需要有钱就能办得到”。以此可以看出,在全能金钱的冲击之下,人们将最真挚的情感抛在一边,而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也已分崩离析。
在尽情挥霍资本后,繁荣终于走到尽头。从1929年至1933年,美国经济严重倒退,不计其数的人在股票中亏损。长期纵欲而身体培掉的查理“躺在疗养院的床上”,而且“在股票市场上赔得一干二净”。查理夫妇的婚姻走向破裂,在查理的冷漠催化下,妻子海伦患病并带着怨恨离开了人世。精神麻木的查理失去了对女儿的监护权,女儿由其姨妈玛瑞思抚养。同时,玛瑞思对查理憎恨至极——出于对妹妹的爱,她把海伦的死因归咎于查理并将他坚决排斥在“家”门外。查理的酒肉“朋友”们也都在经济萧条冲击中自保前程,靠金钱维系的社会关系也随着经济的瓦解而崩溃。查理妻离子散,孤独无依。金钱梦破灭的查理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他开始控制自己的欲望,慢慢的恢复身体,并到布拉格认真做起了生意。查理不断的反思自己的人生,他开始认识到,“当前现实的生活才是最最重要的,手边有工作要做,身边有人需要自己的抚爱”。当乖巧的女儿对查理说道,“爸爸,我想回去和你一起生活”时,曾一度消失的责任感也渐渐出现。生活重归稳定,责任感复苏,再加上心中对家庭以及爱的强烈渴望,查理带着迫切的心情重回巴黎。“他想要回自己的孩子,对于他,没什么比这更重要了。他不再年轻,不再有那么多自私的打算和幻想”。
这次重访巴比伦之旅,不仅是对过去挥霍放纵的赎罪,也是对人性的反思,更是对以金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的批判与据弃,对传统伦理道德观的重新肯定。重访巴黎之后,查理需要从玛瑞思那里获得对女儿的监护权,把女儿带到布拉格和自己一起生活,但过去的种种放纵行为却造就了查理此时的困境,玛瑞思对查理充满怨恨和敌意。
当初玛瑞思就“莫名其妙地怀疑她妹妹的婚姻能否幸福,在亲眼目睹凌晨时分查理将妹妹海伦锁在下着大雪的门外后,这一偏见已转化为对查理的仇恨……玛瑞思已把生命中所有的怨恨和恐惧筑成了高墙将查理远远地隔开”。玛瑞恩不相信如此冷漠不负责任的人能担负起照顾女儿的责任。因此,查理若想取得女儿的监护权,必须赢得玛瑞思的信任。他首先努力戒掉酒瘾并克服淫欲,他每天最多只喝上一小杯酒。在酒吧老板热情邀请他时,他“连忙把头缩了回去“,他理智而巧妙地躲避向他搭讪的女人所发出的挑逗的眼光,虽然“他依旧能感受到罗瑞恩四射的富于挑逗的魅力时,他仍清醒地认识到,现在他的生活节奏与过去完全不同了”;其次,在与玛瑞思进行交涉时,面对玛瑞思的咄咄逗人,他一忍再忍。对于指责,他坦承过去的错误并真心忏悔。他所做的努力赢得了玛瑞思丈夫林肯的支持,并最终让玛瑞思看到“查理现在又是个脚踏实地的青年”。
查理的忏悔和诚意,最终慢慢化解了玛瑞思内心的怨恨及不平,玛瑞思好像已经把他当做家人看待了。然而,当查理经历了心灵的洗礼、走在归家路上的时候,与他相对的是他的两个老朋友罗瑞恩和邓肯。曾经的醉生梦死烟消云散后,两人并未觉醒,依旧沉浸在对过去的缅怀、对现实的逃避中。当查理几乎获取玛瑞思的认同时,他们突然造访。一见面,邓肯朝查理摇晃着他的手指,一身的流氓气;罗瑞恩甚至还恶意在众人面前提起查理过去的放荡行为。其轻挑浮夸的行为引起了玛瑞思恐惧与厌恶,最终致使玛瑞思对查理失望,使查理的心血毁于一旦。
创作背景
20世纪2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后,美国人开始发现,曾经的金钱让多少人间美好的东西渐行渐远,于是转信求善求真求美的伦理道德,反思唯金钱是从的价值观又成为时尚,人们开始了心灵的回归之旅。菲茨杰拉德亲身经历并深刻体验了这些变化,他以清晰敏锐的笔触,痛定思痛的心情,完成了短篇小说《重访巴比伦》。
人物介绍
查理
查理想要孩子的监护权,他到巴黎来是想重新获得女儿的监护权,从很多方面来说他都应该接回奥诺莉亚,培养她成为一个经济稳固、受人尊敬的布拉格的查尔斯·J·威尔士的孩子。查理妻子已死、无可挽回,唯有女儿,是他情感的寄托。更重要的是女儿让他有机会重新找回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他痛改前非、努力工作,为能给女儿好的生活条件和受教育机会,要回女儿监护权,他真的和过去抉别,意味着他的新生。
皮特斯·林肯
与查理一群人不同,皮特斯·林肯是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坚守者。他心地善良、有家庭责任感。他体谅妻子的辛苦,更善待查理的女儿奥诺莉亚:他思想公正,心胸开阔,对查理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在20年代,股市易涨,查理等人投机钻营、积露财富、不断地创造着暴富的神话时,他仍不受诱惑、安心于自己中产阶级淡定的生活。他代表了“爵士乐时代”能坚守传统价值观中没有迷失的一部分人,所以作者给他设定的姓氏是林肯,让人联想到美国内战中坚持南北统一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这个姓氏象征着坚定。
奥诺莉亚
查理的女儿叫做奥诺莉亚,和荣誉一词接近,这个名字看出她象征查理悔悟后要重新追回的尊严和荣誉,对过往的反思,让查理认清了家庭、人伦之爱对于人生的意义。
作品鉴赏
作品思想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巴黎,但题目上却称作“巴比伦”作者是别有用意的。圣经中,古巴比伦城商业发达、物质极大丰富,正如主人公查理几年前所处的繁华之都巴黎。这样的世界充满诱惑,犹太人忘记了摩西戒律,转向崇拜巴比伦异教神,查理和妻子海伦等人丢弃一切美国传统价值观,接受了巴黎物质享乐主义的生活理念。古巴比伦城是罪孽和邪恶的温床,奸淫,贪婪,奢侈等不义之行泛滥,查理和他的同伴们同样无所不为,挥霍无度、纵情狂欢,酗酒,吸毒,俨然一个疯狂的年代。
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延伸,读者已经清楚地看到,有钱的富人们几乎都患有难以治愈的各种疾病,或者说,有了钱就等于有了病。查理对金钱的态度反映了他并没有从过去学到什么。他试图开始相信品德和荣誉,如“他想一下子退回整整一代人的岁月,再象过去那样相信品德永远是宝贵的,别的一切都会消逝。”但他在彼得斯夫妇面前还是不由自主地夸口他现在挣得比以前还多,当他想表达对女儿的感情时,还是带她到高级酒店就餐,到玩具店去买玩具,到帝国剧场看表演;最后当他要回女儿的计划受阻时,他非常沮丧。“现在除了结奥诺莉亚送些东西外,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明天他要送好多东西给她。他觉得非常愤恨的是这又是钱的问题一他曾经把钱给过那么多的人。”查理这一人物代表着一代人对过去十年的深沉的反思和对现实生活的强烈的失落感。如同小说中所说的那样:“因为1929年的雪不是真正的雪。假如不让它成为雪的话,花点钱就行了。”
如同他的长篇小说一样,菲茨杰拉德在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中竭力表现出美国公种不同阶层人物的失败命运以及他们对自身生活的忧愁,由此而产生的明显的不安全感造成了这些角色的精神混乱、感情强乱和道德混乱。《重访巴比伦》写的是一个美国人的经历,一代美国人的经历,一个时代的经历,同时也是人类的一个特殊经历。然而,古巴比伦城瞬间坍塌,查理同样很快失去了一切,金钱、爱情、妻子、女儿、朋友。
艺术风格
情节上希望与失望的相互交织以及最后悲剧的结局是菲获杰拉德作品中的一大特点,作者主观上对人生的绝望奠定了其作品悲剧的基调。在菲茨杰拉德一生的经历当中,他也不断感受与验证着这一事实,社会是荒谬的,现实是残酷的,人生是灰暗的。即使个人在主观上对现实看的无比清晰,对梦想的追求作出种种的努力,也终究逃不开其悲剧的命运。这种灰色的基调几乎存在于菲氏的所有作品当中,成为其作品的一个主旋律。
然而,菲获杰拉德并非执意把《重返巴比伦》塑造成一个灰暗的,甘心堕落的“美国梦”破灭的故事。在其灰色人生悲剧及现实荒谬的主旋律下,读者看到的却是主人公查理的不断对过去省视谴责和对未来的努力追求。这种清醒和融入使得主人公有了一种温和的英雄气质,他们以种种努力对自身的救赎,恰是对作者试图对整个人类的救赎。
作品影响
1954年,《重访巴比伦》由米高梅公司改编成电影《魂断巴黎》,该片由理查德·布鲁克斯执导,伊丽莎白·泰勒主演。
作者简介
F.S.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美国小说家。1896年9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父亲是家具商。他年轻时试写过剧本。读完高中后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在校时曾自组剧团,并为校内文学刊物写稿。后因身体欠佳,中途辍学。1917年入伍,终日忙于军训,未曾出国打仗。退伍后坚持业余写作。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小说出版后他与吉姗尔达结婚。婚后携妻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菲兹杰拉德成名后继续勤奋笔耕,但婚后妻子讲究排场,后来又精神失常,挥霍无度,给他带来极大痛苦。他经济上入不敷出,一度去好莱坞写剧本挣钱维持生计。1936年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几乎无法创作,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1940年12月21日迸发心脏病,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菲兹杰拉德不仅写长篇小说,矩篇小说也频有特色。除上述两部作品外,主要作品还有《夜色温柔》(1934)和《末代大亨的情缘》(1941)。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朗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