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代克风车群是荷兰境内的文化遗产,于1997年入选。
遗产资料
遗产名称: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的风车
英文名称:Mill Network at Kinderdijk-Elshout
入选时间:1997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 (i)(ii)(iv)
地理位置:N51 52 57 E4 38 58
遗产编号:818
遗产描述
1740年
荷兰金德代克小孩堤防(Kinderdijk)围垦地建造了19个风车磨房,这组旧风车是荷兰最大的系统。荷兰这些巨大风车的作用主要是将风力转化为桨轮的转动。从物理上讲,就是将风能转化为动能,从而将低处的水提上来。公元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风车,从此开始了人类使用风车的历史。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的风车是人工制作的突出景观,它展示了人类的独创性和坚韧性。
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被(i)(ii)(iv),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的风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委员会评价
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地区的风车装置极好地展示了荷兰人民为水处理技术做出的突出贡献。从中世纪起,人们开始建设水利工程,用于农田排水和居住目的,并一直坚持到今天。这里展现了与这些技术相关的各种典型特征,如,堤坝、水库、泵站、行政楼和一系列保存完好的风车设施。
遗产介绍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东接德国,西、北濒临北海,南与比利时交界,面积4万多平方千米,人口1500多万。荷兰地貌的主要特征史地势低平,全境有1/3的土地仅高出海平面1米,海拔在50米以上的地区不到20%,这种地貌使其经常遭到潮汐的袭击。几百年来,荷兰人民就与潮水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他们从大海中取得了近乎国土面积1/3的土地,而风车在“围海造田”中功不可没。
“上帝创造了人类,风车造就了荷兰”
在荷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人,荷兰风车创造了陆地。”公元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风车,从此开始了人类使用风车的历史。(另一资料在年代上出入较大,称:世界上第一台风车于1408年诞生于荷兰)当时的作用是灌溉农田。
到了16~17世纪,风车对荷兰的经济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当时,荷兰在世界的商业中,占首要地位的各种原料,从各路水道运往风车加工,其中包括:北欧各国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木材,德国的大麻子和亚麻子,印度和东南亚的肉桂和胡椒。在荷兰的大港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的近郊,有很多风车的磨坊、锯木厂和造纸厂。随着荷兰人民围海造陆工程的大规模开展,风车在这项艰巨的工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根据当地的湿润多雨、风向多变的气候特点,他们对风车进行了改革。首先是给风车配上活动的顶篷。此外,为了能四面迎风,他们又把风车的顶篷安装在滚轮上。这种风车,被称为荷兰式风车。
18世纪中叶,荷兰的风车多达1万台。现在,大部分风车已被电力代替,只剩下不足1000台。仍有300 多台在使用。(另一资料:目前,荷兰仅剩970座风车,其中只有210座还在继续使用,余下的均作为历史古迹保留下来供人参观。)为此,荷兰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风车日”,这一天全国所有风车都会转动起来,吸引无数的游人前来观赏风车可以说是荷兰民族的象征,被荷兰人奉为国宝。
从公元1927年起,柴油机的抽水站就做了实际上的抽水工作。风车就不再被人们使用了。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当时的柴油机缺乏燃料而不能驱动抽水机,因此,风车又一次得到使用,这也是人们最后一次使用风车进行抽水工作。 早在15世纪,荷兰人民就把磨粮食的磨房发展成最初的汲水设备,即一种借助于风力的“磨水”风车,它的功能是给地势低下的围垦地排水。17世纪初,人们更加完善了围垦地排水的技术,他们将多个风车一个接一个地排列起来,这就诞生了所谓地“风车道”。很多年来,这种道路在沼泽地区是很典型的。到18世纪中叶,荷兰的风车多达1万座。在没有电力的古代,荷兰人就依靠着巨大的抽水风车围海造田,不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
设计特点
荷兰风车,最大的有好几层楼高,风翼长达20米。有的风车,由整块大柞木做成。18世纪末,荷兰全国的风车约有12000架,每台拥有60000匹马力。这些风车用来碾谷物、粗盐、烟叶、榨油,压滚毛呢、毛毡、造纸,以及排除沼泽地的积水。正是这些风车不停地吸水、排水,保障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免受沉沦和人为鱼鳖的威胁。20世纪以来,由于蒸气机、内燃机、涡轮机的发展,依靠风力的古老风车曾一度变得暗淡无光,几乎被人遗忘了。但是,因为风车利用的是自然风力,没有污染、耗尽之虞,所以它不仅被荷兰人民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也成为今日新能源的一种,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目前,荷兰大约有2000多架各式各样的风车。 荷兰人很喜爱他们的风车,在民歌和谚语中常常赞美风车。风车的建筑物,总是尽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每逢盛大节日,风车上围上花环,悬挂着国旗和硬纸板做的太阳和星星。 位于荷兰境内的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尤以风车闻名遐迩,成为荷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地方的风车比荷兰的一个村镇——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的风车还要多。18世纪金德代克村就开始修建坚固的风车,保存至今仍然完好。
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其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的风车网络系统是人工制作的突出景观,它展示了人类的独创性和坚韧性。当地人民依靠发展水利技术和应用水利技术,用近千年时间,建设了这个排水系统,并且成功地保护了这片土地。”
风车作用
荷兰这些风车的作用主要是将风力转化为桨轮转动得来的动力。从物理上讲,就是将风能转化为动能,从而将低处的水提上来,这个提水的工作现在已由电力驱动的抽水机代替。如今,荷兰有一个是全欧洲最大的抽水站。 金德代克位于鹿特丹附近,该村镇坐落在被称为阿尔布拉瑟丹低田的地区。荷兰人围海造成了阿尔布拉瑟丹低田(它们的海拔高度是低于海平面的),这些风车的作用则是将阿尔布拉瑟丹低田中多余的水抽出来,由于这个低田地区一直是洪水的多发地区,所以在这儿建造风车的目的就是将多余的水抽出,然后排放在存水区中。如果存水区的水位达到一个高度后,人们就再一次将水从存水区中抽出,然后排放到河流中。 在夏季到来的一段时间里,风车再次得以“使用”。不过,这时候,它主要用于旅游者的观光,游客们沿着运河和河流散步,到近处细细观看这些巨大的风车,欣赏这儿美丽如画的风景。在其中一个风车所处的位置附近,当地人们还建立了一个小型博物馆,里面有展览,内容是关于荷兰有风车家庭的生活情况。
金德代克(小孩堤防)风车群
金德代克小镇:在荷兰,金德代克的风车最为有名;甚至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风车会比这里的还多。金德代克位于鹿特丹东部附近,是一个小村镇,距鹿特丹市中心约10千米,正好坐落在被称为“阿尔布拉瑟丹低田”的地区。这一地区的海拔最高度低于海平面,因此在历史上,一直是洪水多发区。大约在1740年,至少有19个坚固的风车建设在这里,用于将多余的水抽出,然后再排放在一个存水区中。一旦改存水区的水位达到一定高度,人们就再一次将水从存水区中抽出,排放到河流中。值得庆幸的是,大部分风车保存至今,依然完好无损。
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村这里有19个建于18世纪30~40年代的风车,形成当今世界最大的风车群。每一个风车就是一个风车塔房,呈圆锥形,墙壁自上而下向里倾斜。风车的4l片长方形翼板固定在塔房顶部的风车上。塔房分几层,分别为睡觉、吃饭之用,有的家族在风车塔房里已生活了245年。金德代克(小孩堤防)—埃尔斯豪特风车群在19座的风车中仍有17座持续在运转,剩下的2座在每年的七八月份时会加入运转行列。矗立于河岸两侧的风车群,一字排开,极为壮观;每座风车高达四、五层楼高,巨大的车叶长20多米,风车内部住著看管风车人员,内部除了有牵引车叶轴心、巨大的石磨、工具室和储粮外,其余的居住空间并不大。
始建于1740年的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风车群是世界上风车密度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风车群。起初的建造目的是为了将低于海平面低洼地区的积水排出,藉由风力原理推动转轮让水排出,让地表不至被水淹没,保护了早期居民生活;对于与海争地的荷兰来说,保护了其三分之二的土地,由于科技进步已设立了世界最大的水渠站供排水用,取代了风车功能,仅存的风车更显珍贵;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的风车则最为有名,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会比金德代克镇的风车数量多而密集。小孩堤防和桑斯安斯风车村可以说是荷兰风景的典型样板。这种独特的风车景观图片出现在每本有关荷兰的画册中。19座风车面对面排列成两排。一排圆形砖结构的风车为Nederwaard地区进行排水。而另一排八角形的风车让Overwaard不遭受灭顶之灾。
十字架风车:金德代克风车的式样很多,而常见的风车多带有一个十字架形的车翼。车翼安装在石块砌成的基座上,基座多呈八角或圆锥形,粗壮、高大,有4层楼那么高。每个基层是一个风车塔房,设有工作室和生活场所。风车每个翼片上安装着细木条方格支架,上面蒙上帆布,用来集中风力,使之转动。人们在风车沉重的、呈筒状的支架上钻洞,在筒里向下拉动的轴上可以安装多个齿轮,这些齿轮再推动抽水轮或是“阿基米德螺杆”,将水从低地抽入较高的水道。风起时,塔房上端与车翼相接触的拱形圆顶会随车翼一起在风中转动,充分利用了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