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池·春游》是宋代词人秦观(一说无名氏)所作的一首词。上阕着重写景,在写景中渗透词人纵情游赏的情致;下阕着重写人,写人纵情享乐以及随之而来的悲哀,其中似有寄托。此词虽是写游春,但充满了低徊叹息,词人借景抒情,抒发了满腔的愤懑和无奈。此词采用赋体,语言明丽,感情真挚。
作品原文
金明池①·春游
琼苑金池②,青门③紫陌④,似雪杨花⑤满路。云日淡、天低昼永⑥,过三点、两点细雨。好花枝、半出墙头,似怅望、芳草王孙何处。更水绕人家,桥当门巷,燕燕莺莺飞舞。
怎得东君长为主⑦,把绿鬓朱颜⑧,一时留住?佳人唱、金衣莫惜⑨,才子倒、玉山休诉⑩。况春来、倍觉伤心,念故国⑪情多,新年愁苦。纵宝马嘶风,红尘拂面,也则寻芳归去。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金明池:词牌明。又名《昆明池》。双调一百二十字,仄韵。
②琼苑:即琼林苑。金池:即金明池。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金明)池在顺天门街北。周围约九里三十步,池西直径七呈许。入池门内。南岸西去百余步,有西北临水殿,车驾临幸,观争标、赐宴于此。”“琼林苑在顺天门大街,面北,与金明池相对。大门牙道,皆古松怪柏;两旁有石榴园、樱桃园之类。各有亭榭,多是酒家所占。”
③青门:汉代长安城门,这里借指汴京城门。
④紫陌:京城郊野的道路。
⑤似雪杨花:形容柳絮飘飞似雪。
⑥昼永:白天渐长。
⑦“怎得”句:意谓希望春天长驻。东君,春神。
⑧绿鬓朱颜:指青春年华。
⑨金衣莫惜:指《金缕衣》曲。唐
杜秋娘《
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⑩“才子”句:形容才子们的醉态。语出《世说新语·容止》:嵇康酒醉,“若玉山之将崩”;李白《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⑪故国:故园,家乡。唐杜甫《上白帝城诗》:“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白话译文
从汴京顺天门的琼林苑到城外的金明池,似雪般的柳絮随风飘卷,铺满路面。轻云淡日,天幕低垂,白天渐长,间杂着三点两点小雨。盛开的鲜花,一枝枝伸出了墙头,惆怅地看着远去的王孙公子。更有绿水绕着人家,小桥对着门庭里巷,燕子、黄莺飞来飞去。
怎么让春天长驻,把青春年华留住?美人唱曲助兴,才子即使酩酊大醉了,也还不停地劝酒和饮酒。春天到了,却觉得更加伤心,思念家乡,虽是新年也愁苦。即使游赏金明池再怎么快乐,我也得回归故乡。
创作背景
《类编草堂诗馀》《草堂诗馀》、杨慎批《草堂诗馀》及明清多家选本均谓秦现作。《花草粹编》未著撰者,《全宋词·淮海词存目》以为无名氏词。难以定论,故存疑。
按照北宋的习俗:“三月一日,州西侧天门外,开金明池、琼林苑,每日教习车驾上池仪范,虽禁从士庶许纵赏。”秦观供职秘书时,曾于元祐七年(1092)三月上巳,与馆阁同人游金明池、琼林苑,赋有《西城宴集》诗二首,词当作于同时,内容基本上都是写实。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词的特点是采用赋体,充分利用长调篇幅大、容量多的优势,尽量铺叙,尽情抒写,结合风景的描绘寄寓身世之慨,笔触细腻,委婉动人。
整个上阕好像展开一幅画卷,从汴京的顺天门一直铺向金明池,上有轻云淡日,穹窿一般的天宇;中有似雪杨花,随风飘卷,间杂着三点两点细雨,洒向京城的大道,洒向大道上的游人。轻尘被细雨浥过,空气分外显得清新。而一枝鲜花伸出墙头,绿茵似的芳草铺满长堤,风景格外优美。到了近郊,又只见水绕人家,桥当门巷。对对黄莺、双双紫燕,在花丛间飞来飞去。词人在描绘这些景物时并不是纯客观地摹写,而是用多种手法加以衬托点染。第一是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感情,即拟人化。宋人
沈义父《
乐府指迷》说“作词与作诗不同,纵是花卉之类,亦须略用情意,或要入闺房之意。”“如只直咏花卉,而不着些艳语,又不似词家体例。”此词所写的“好花枝、半出墙头,似怅望芳草王孙何处”便带有“闺房之意”。花枝出墙,竟似美人一般,怀着惆怅之情,望着远去的王孙公子,是花枝惹人,还是人惹花枝,几乎难以分辩。第二是以动衬静。琼苑金池,青门紫陌,是具体的地点,云、日、雨,是自然现象;扬花、花枝、芳草、水、桥、人家、门巷,也都是客观存在的静景。然而词人却说“似雪杨花满路”、“过三点两点细雨”、“好花枝、半出墙头”,于是,这些静止的景物都动起来了。至上阕结句“燕燕莺莺飞舞”,则更以禽鸟烘托花草,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气。第三是注意色彩的点染。如青、紫、似雪的杨花,已正面写出三种颜色。至于“好花枝”当为红色,芳草与水,当为绿色,这是暗写。加上下半阕的“绿鬓朱颜”、“红尘拂面”,遂呈现出一撮五彩缤纷的画面。
下半阕转入抒情。过片以问句形式,紧扣上半阕所写之春景,转折之中,意脉不断。“怎得东君长为主,把绿鬓朱颜,一时留住?”一方面是表示对大好春光的一片留恋之情,一方面是抒发人生无常、青春难久的感慨。至此,整个词情便由欢乐转入纵酒听歌,由纵酒听歌再转入悲伤愁苦,结句则宕开一笔,逗“归欤”之叹。起伏跌宕,宛转曲折,把词人一腔难言之隐表达得相当深刻。
春日郊游,笨为赏心乐事。然而词人逞足游兴之后,一股淡淡的哀愁却不禁袭上心头,流于笔底。词人抒写哀愁时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在上半阕已设下伏笔。“似怅望、芳草王孙何处”,语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意本感怆,词人融之入词,且着以“怅望”二字,一股悲凉之气已隐现于花草之间。至结尾“也则寻芳归去”,便遥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二是以乐景衬衷情。清人
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姜斋诗话》)此词上半阕着重写乐景,下半阕着重写哀情,“佳人唱、金衣莫惜,才子倒、玉山休诉”,写美人唱情歌,才子饮美酒,乐则乐矣,然其中已有及时行乐的颓放思想,此以表面之乐衬内心之悲,所以下面“况春来”三句把“伤心”、“愁苦”倾泄出来。三是活用故实,灭尽痕迹。所谓故实,就是历史故事或古人诗句。如“佳人唱、金衣莫惜”,是指唐人
杜秋娘《
金缕衣》,“才子倒、玉山休诉”,语出《世说新语·容止》和李白《襄阳歌》。词人用这些故事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比用一般的语辞更有深度。
南宋词人
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
白石道人诗说》)此词结尾三句不是通常的以景语作结或情语作结,而是以动态作结。前面说“况春来,倍觉伤心,念故国情多,新年愁苦”,感情已十分消沉;至“宝马嘶风,红尘拂面”,系回映前半阕游赏,本该感情一扬;然一“纵”字,则变为决绝语。这三句话的本身就像勒住狂奔的骏马一样,非常有力;然而词意并未到此为止,词人究竟为什么宁愿撇下这美好的风光归去,始终未点明。
名家点评
明·
李攀龙《草堂诗馀隽》卷一眉批:怅望何处,只在燕飞莺舞中。评语:点缀春光,如雨花错落。至佳人才子,共庆回春,犹令人神游十二峰,为之玩不释手。
明·
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六:(好花枝二句)花神现身时分。(佳人二句)人生有几韶光美,倒尽金尊拼醉眠。(怎得东君三句)
朱淑真云:“愿教青帝长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秦作曼声,琳琅振耳。(《
古今词统》卷十六同此)
清·
万树《
词律》卷二十:余渭词中,有以上声作平声用者,人多不信。如此词“两点”二字,凿然以上作平也。“云日淡”以下,与“佳人唱”以下同。“过三点”句,即后“才子倒”句,比对自明。仲殊“天阔云高”一首,前段云:“朱门掩,莺声犹软。”后段云:“厌厌意,终羞人间。”“莺声”二字,即“两点”二字,应用平也。人不知此义,见此句连甩五个仄声,便以为难,而自以知者,又乱将去声字填入,则拗而不叶律矣。欧公亦用“三点两点雨霁”,注见《越溪春》。“为主”“为”字,读作去声,言为人作主也,若作平则拗,观仲殊用“斗“字可见。“似怅望”九字,与“念故国”九字一气,分豆不拘。按《词汇》失收《夏云峰》本调,而以仲殊《金明池》词题曰《夏云峰》,大误。若不校正,不几令学者名实相乖乎?
清·
周济《
宋四家词选》:此词最明快,得结语神味便远。
清·
黄苏《蓼园词选》:前阕写韶光婉媚,奕奕动人。次阕起处,“愿朱颜留住”,意已感慨。至结句犹峻切,语意含蓄得妙。
近代·
俞陛云《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金明池在长安东门外(按:此说误),为春日裙屐踏青之地,烟波浩渺,弋人每于此获凫雁。上阕纪水边风物,“花枝”二句景中带情。下阌“宝马”、“红尘”,仍承上春游之意,人乐而我悲,所思不见,惟惆怅独归耳。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江苏
高邮人。被尊为
婉约派一代
词宗,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宋
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祐党人,绍圣(宋哲宗年号,公元1094—1098年)后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为“
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40卷、《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