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阊区

江苏省苏州市辖区(已撤销)

金阊区(已撤销),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位于苏州市古城区西北部,是苏州市行政中心、体育中心所在地。全区面积3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0.39万人,下辖5个街道和金阊新城,共41个社区和10个行政村。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9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5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61亿元。

历史沿革
解放之前
据1995年版《苏州市志》载:商末,周君古公亶父欲传位三子季历,长子泰伯、次子仲雍避位南奔,从渭水岐山下的周原来到南濒太湖的梅里(今无锡梅村),与当地土著居民结合,建立部落性质的政权,自称“勾吴”。泰伯卒,无子,由其弟仲雍继位。周武王十一年(前11世纪中叶),周灭商。周武王访得第五代吴君周章,封为吴子,始有吴国。周简王元年(前585),十九传至寿梦,称王,吴国始有确切纪年。
周灵王十一年、吴王寿梦二十五年(前561),寿梦卒,长子诸樊继位,国都南迁至今苏州地。于城西北置阊门,位于今金阊区辖地。
周元王三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越灭吴,吴国地属越。周显王三十六年、楚威王七年(前333)(民国《吴县志》作六年),楚杀越王无疆,吴越之地尽属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国平定楚国江南地区,以旧吴越之地置会稽郡,并置吴县。郡治、县治均设于吴国故都(今苏州城)。次年,秦灭六国,分全国为36郡,会稽郡不变。
东汉永建四年(129),会稽郡一分为二,以浙江(钱塘江)为界另立吴郡,仍以吴县为首县。会稽郡治迁山阴(今绍兴)。
开皇九年(589),隋平定江南,废吴郡,立苏州,取城西姑苏山为名,苏州得名自此始。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割吴县地置长洲县,与吴县同城划境分治,西为吴县,东为长洲县。今金阊区范围仍属吴县。
雍正二年(1724)析长洲县置元和县,三县同城而治,吴县辖地未变。
中华民国元年(1912)1月,依《江苏暂行地方制》将吴县、长洲县、元和县合并为吴县;同年11月,吴县依“暂行市乡制”,凡地方行政区划5万人以上设市,不足5万人设乡,分全县为7市21乡,城厢称苏州市。据民国三年《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全图》,市内划分为东、南、西、北、阊胥盘5个巡警区。现金阊区辖跨西区、北区、阊胥盘区。
民国十七年(1928),实行县、市分治,12月,成立苏州市政府,所属城厢及附郭划分为7个区。十九年3月,苏州市仍并入吴县。
民国二十年1月,吴县将原苏州市区划分为3个城厢区。第一区在城北,第二区在城南,第三区在城外。现金阊区辖地城内属第一区,城外属第三区。
民国二十三年,城厢3个区又合并为一个区,即吴县第一区。
民国二十八年3月,汪伪吴县政府又将城厢分为3个区。
民国三十四年9月2日,吴县恢复民国二十六年前的建制,城厢为第一区,下设72个镇,现金阊区辖地涉及通和、长春、河西、同仁、泰伯、桃坞、庆云、德馨、新阊、百花、南濠、北濠、上塘、半塘、五福、永福、洞泾、渡僧、万里、湖田、虎丘等21个镇及木渎区的枫桥镇。
民国三十六年,吴县城区改划为13个镇,现金阊区地域涉及一区的金阊镇及西城镇、中和镇、虎丘镇各一部分和木渎区枫桥镇的一部分。
解放之后
1949年4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吴县,划吴县城区及近郊为苏州市,4月30日苏州市人民政府,原区划未作改变。9月1日,撤销13个镇人民政府,按公安分局辖区将城区为分东、南、西、北、中5个区,建立区公所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西区即金阊区前身。1950年5月撤销区公所,原区公所民政股迁至公安分局内办公。
1951年10月18日,苏州城区成立东、南、西、北、中五个区人民政府,11月1日,正式对外办公。1954年3月,区人民政府改称区人民委员会。1955年10月1日,西区改称金阊区。
1958年11月1日,金阊区成立人民公社,成为政社合一的体制。
1960年7月,城区3个公社调整为6个公社,金阊区公社分为金阊区、桃坞区两个公社。
1962年6月,城区撤销公社,恢复人民委员会建制。
1963年3月,桃坞区并入金阊区。
1966年8月,金阊区改称延安区。1968年4月11日,成立延安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6月1日,恢复金阊区原名,延安区革委会改称金阊区革委会。1980年11月1日,重新成立金阊区人民政府,区革委会撤销。
2012年9月1号《国务院关于同意江苏省调整苏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设立姑苏区
行政区划
1987年,金阊区下辖中街路、金门、桃坞、石路、留园、山塘、彩香7个街道办事处、114个社区居委会。
1991年8月,金门、中街路两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金门街道办事处。
1999年,金阊区辖7个街道:石路街道、留园街道、桃坞街道、山塘街道、彩香街道、金门街道、三元街道。共设150个居委会。
2002年末,全区总户数74562户,总人口207636人;因区划调整,总人口比2001年减少42900人。
2003年12月23日,金阊区撤销虎丘镇、山塘街道、三元街道,将原来7个街道(镇)调整为5个街道:虎丘街道白洋湾街道石路街道彩香街道留园街道
2012年,金阊区人民政府驻留园街道。年底,金阊区辖5个街道:石路街道、留园街道、彩香街道、白洋湾街道、虎丘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金阊区,原苏州市辖区,位于苏州市古城区西北部,东经120°37′,北纬31°39′。东起外护城河东岸和十字洋河东岸,与平江区相邻;西至枫桥西运河界,与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隔河相望;南以小日晖桥河、三香路、桐泾河东岸和里双河南岸与沧浪区为界;北至三角嘴河水面中央,与相城区接壤。全区总面积35.7平方千米(水面占20%)。
地貌
金阊区的地表自然形态,与苏州市其他城区一样,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演化的产物,位处太湖平坦水网化平原上。其特点是:地势平坦,微向东倾,地面标高3~4米,习惯上称平原地区,河网密布,为较老的湖积平原。主要有黄泥土、小粉白土和乌山土等组成。因成陆时间早,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壤层次明显,质地为壤质到粘壤质,中性到微酸性,地下水位在1~1.5米之间。
古城区及阊门外石路、山塘一带,呈人工堆积地貌,地面标高3~5.5米。
水文
金阊区的主要河流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等。
人口
金阊区的常住人口增长迅速,建区初期仅7万多人,1982年达18.5万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为233700人,2000年11月1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为257353人。
2002年末,全区总户数74562户,总人口207636人,其中:男性103796人,女性103660人;因区划调整,总人口比2001年减少42900人。人口出生率6.65‰,死亡率6.31‰。自然增长率为0.34‰。
1985年,金阊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889人,为三个城区之最低。2000年11月1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金阊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680人。
经济
综合
2008~2011年,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8.75亿元,年均增长11.5%,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突破86%;累计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77亿元,年均增长9.4%。截至2011年末,全区私营企业已达7595家,个体工商户超过1.15万户,总注册资本165.9亿元,分别是2007年末的1.4倍、1.9倍和2.3倍。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金阊商业繁华,而工业却相对滞后,只有手工业比较发达。明清时期,阊门内外是苏州最繁华的闹市,苏州手工业已有50多个行业,其中,苏绣、桃花坞木刻年画比较出名。除丝织业、丝经业、织带业大多数在东半城之外,其余行业的店铺作坊多半聚集在金阊区范围以内。
1911年辛亥革命,苏州于11月5日光复,同一天,设于阊门南濠街的振兴电灯公司正式发电营业,这是金阊区新兴工业的开始。
随后,民国二年(1913)有酿酒业金复兴绍酒坊开设于山塘街绿水桥。八年有饮料业德裕公司荷兰水厂在南濠街开始生产汽水。同年在枫桥创设华盛造纸厂,是苏州规模较大的造纸工业。民国十八年至苏州解放前,先后有20家工厂在金阊区内开业,大多为制药、制碱、食品等行业。
1949年4月苏州解放,金阊区的工业,有11个行业,141家工厂,其中百人以上的工厂仅有2家,职工5人以下的工厂有19家。1952年2月,在私营工厂开展“五反”运动。1953年10月开始宣传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到11月底形成高潮,与此同时私营工厂与国营公司建立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业务关系,开始纳入计划经济轨道,1956年1月全区私营工厂99户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全区手工业组成64个生产合作社(或生产合作小组)共有社员4190人。在国营经济带动下,公私合营企业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有所发展,195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1031.3万元,手工业总产值1200余万元。
1986—1990年金阊区的工业大力进行技术改造与开发新品,全区工业经济有较大发展。但在市场竞争中也有企业亏损,有的甚至濒临倒闭。90年代全区工业经济加快发展步伐,企业改革逐步深化,至1995年全区区属工业产值达2.94亿元。1996年后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产品销路不畅,生产逐年回落,通过调整结构等方式,1999年实现区属工业系统扭亏为盈。
第三产业
金阊区历来是苏州商贸繁华之地,明清时期,阊门一带更是江南贸易中心和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商业街市大多集中在运河(上塘河)、南北濠(护城河)、山塘河及城内中市河两岸。当时枫桥形成全国最大的米豆市场,阊门外成为青蓝布匹踹染加工和贸易中心。苏布名称四方,阊门被喻为“天下第一码头”。咸丰十年(1860),昔日繁华商市毁于战火成为废墟,布市从此消失。光绪年间,阊门石路一带逐步复兴。
解放初,全区商业有72个行业,2407户商店。党和政府对私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1956年分别实行公私合营和合作化。1958年“大跃进”期间,众多商业职工被抽调“大炼钢铁”,商业网点随之撤并,民众购物不便,商品匮乏,吃、穿、用商品大多凭票、证计划供应。1962年,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逐步增设商业网点,市场供应稍有好转,各街道办事处相继开设便民小商店,阊门石路一带渐见繁荣景象。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阊门石路再遭劫难。1967年苏城两派“造反组织”武斗,纵火焚烧阊门鲇鱼墩一带,使百年老店赵天禄糖果店等25家商店付之一炬。工厂又“停产闹革命”,百业俱衰,经济日见萧条,连街头巷尾的个体摊点,亦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而全部取缔。
1999年全区区属企业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0.2亿元,名列城区(金阊区、平江区、沧浪区)榜首。
2011年,金阊区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33亿元,年均增长23.5%。苏州传化“公路港”建成开业,全区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山塘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家4A级景区。累计建成国家和省市级科技创新载体16个,新增文化企业257家。
2011年,金阊区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41亿元,年均增长24.5%。
社会
文化事业
明清时期,金阊文化活动就相当活跃,山塘河上画舫穿梭,丝竹之声悠扬悦耳;官宦富贵人家均有戏班,时邀亲朋好友宴乐;五月端午山塘龙舟竞渡,中秋之夜有虎丘曲会。清末,各类戏院、书场纷纷兴起,成为阊门繁华商市的组成部分。民国十年(1921)苏州昆剧传习所在五亩园成立。1999年金阊区内有电影院1家,影剧院1家,书场2家,以及区文化馆(包括大会堂、图书馆、阅览室)、区少年宫等文化设施;7个街道办事处均设有文化站。1993年,区文化馆被评为全国标准文化馆、省特级文化馆。1994年,金阊区获首批“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称号。在此前后,7个街道也被评为省群众文化先进街道。
教育事业
金阊区位于苏州城区西北部,历史上长期是苏州的经济中心,教育事业比较发达。苏州自唐代起,官学、书院、社学、私塾、义塾相继发展。最早的书院是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的和靖书院,就在今金阊区境内的虎丘。清末出现新式小学,区辖范围内就有8所初等小学堂。民国年间,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至1949年解放前夕,区内有小学59所,中学9所。
金阊区的教育行政机构,自1951年11月西区人民政府成立后,即设文教股,负责全区文化教育事业。翌年9月,市文教局将小学、小学附设幼儿园移交各区管理。1954年10月,文教股改称文教科。1956年至1957年,文教科曾一度与卫生科合并,称文卫科。“文化大革命”开始,文教科工作瘫痪。1968年4月,区革委会政工组下设教卫组。至1978年撤教卫组,改设文教科。1988年6月,文教科改称文教局。1996年11月,撤文教局,单独组建教育局。
2007年底,金阊区顺利通过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2008年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对教育工作的督导,同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先进集体”,被教育部授予“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称号。2010年3月,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 5月底,顺利通过苏州市现代化老年大学的验收,成为苏州市首批教育现代化老年大学;同时,还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称号。
2010年末,金阊区有公办小学14所,幼儿园20所,特殊学校1所,少年宫1所,老年大学1所,社区培训学院1所。公办小学在校学生11133人,在园幼儿5343人,全区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连年保持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9.5%。区内100%的小学成为 “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苏州市依法治教先进学校”、“苏州市绿色学校”等,市优质园比例达80%。
医疗事业
清代,苏州中医形成温病学派,其代表人物名医叶天士就住在渡僧桥下塘。清末御医曹沧洲亦寓居阊门西街。以后,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外籍传教士先后在金阊地段设立妇孺、更生等医院。民国九年(1920)吴县县立医院也建于此,私人诊所、医院亦相继开业。至1949年,在现区辖范围内先后有16所私立医院和1所公立医院(即吴县县立医院)。新中国成立后,设在辖区内的市级医院陆续开办,区人民医院也于1958年成立。自70年代起,各街道陆续建立卫生所,医疗机构遍布全区。1997年金阊区医院医疗用房面积增至10931平方米,并开设医疗网点8个,形成社区服务网络。
旅游
金阊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辖区内有虎丘山留园七里山塘等名胜和寒山寺、西园寺等著名寺院。虎丘云岩寺塔寒山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留园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艺术
节庆活动
从90年代中期起,金阊区每年举办金阊文化艺术节,各街道也纷纷举办“桃坞之春”、“金门之秋”、“江枫新声”、“山塘之声”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活动。
每年农历四月十四的“轧神仙”,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99年,神仙庙移建南浩街后,每年都举办“轧神仙”活动。“轧神仙”以展示民俗文化为主题,每年吸引100万人次参与。
除此之外,正月初五接财神、正月十五闹元宵、农历二月十二山塘百花节、金秋虎丘庙会、寒山寺祈福听钟声、西园“烧头香”、 石路邻里节、山塘风情节、彩香文体节等形成了金阊区十大民俗文化活动。
佛教音乐
苏州佛教音乐历史悠久。公元238年前后来苏州传播佛教的僧人支谦与制“鱼山呗”的曹植一起翻译《太子瑞应本起经》,“鱼山呗”初步克服了“梵音重复,汉语单奇”之予盾,使从西域、天竺传来的“梵音”开始适用于汉语咏唱。支谦到达吴地后又制成“连句梵呗”在江南一带流传。其时还有康居国僧人康僧会,在建康传授“清靡哀亮,一代模式”的“泥垣梵呗”也在江南一带流传。东晋时,曾居虎丘山的月支国僧人支昙又作“六言梵呗”,也在这一带流传。
苏州佛教音乐的梵呗唱腔在江南一带颇为著名,曲调平缓,腔多字少,气氛庄严肃穆,“远、虚、淡、静”,具有浓厚的佛教清静专注的色彩。其唱腔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普通腔”,唱诵时用磬、大小木鱼、中鼓、扁鼓、钟、铪、铛、引磬等打击法器伴奏。历史上苏州寺庙的佛事也曾使用丝竹乐器,管、笛、笙、三弦、二胡等,但到近代已渐渐废去,并已形成惯例。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