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春梦》是一部长达230万字的章回小说,影响颇大的章回体历史小说,全书共分八集三百二十回。
内容简介
起自第一回《逃荒年郑家拆骨肉;找奶妈蒋府迎新人》,终于第三百二十回(第八集第四十回)《炮声雷鸣,大上海胜利解放;五内如焚,蒋介石澎湖栖身》。既写蒋介石几十年中的行事,更写中国几十年间的变迁。从每一集的题名就可以看到,这一段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几乎都包括进去了。八集互相衔接,也可独立
成书。
从每一个具体回目更可以看到大事的细节。以第一集为例:
第三回 盐商世家长袖善舞;讼师行业足智多谋
第四回 逃洛阳父子又分离;归故乡二拐诉别情
第七回 考秀才名落孙山;投军校远离奉化
第八回 进军校如鱼得水,派留学东渡扶桑
第十回 充都督英士招兵;杀成章介石亡命
第十二回 开香堂五花八门;吃硬饭三刀六洞
第十四回 逛窑子指点门径;长大疮举步维艰
第十八回 无官可做黯然回春申;有机便投夤夜上兵舰
第十九回 孙中山坚守英埔;某秘书解剖叛徒
第二十回 蒋介石苦思登龙术;孙中山脱险到香港
……
这里只抄到第一集的一半,相信可以思过半矣。也可以想到其他各集的细节精细如何。
特别抄第一集,是因为一般意见,第一集最好看,尤其是蒋介石身世之谜——由河南许昌郑家的儿子因逃荒随母改嫁成了浙江
奉化蒋家的儿子。还有他早年在上海滩的生涯,也都带有秘闻性质。
但最好看的也就是最富争议性的。郑三发子云云,有人说是,有人
说非,真相难明。而多数意见认为,属于“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之类。总之,否定的较多。
这一集中因写到上海滩逛窑子,吃花酒,为作者引来一件趣闻。有当年的见证人约他一见,以为写得出,必然曾去过,既去过,必高龄,何况作者是以历尽沧桑的一介老夫姿态出现的。谁知一见之下,对方才是真正的长者、年逾九十的作家包天笑老先生,唐人不过三十有余的同乡后辈而已。
作者是在临时受命,匆匆上马写这部长篇的。由于是业余写作,逐日连载;随写随发,不免粗糙。又由于处于香港,资料缺乏,可供咨询的人也缺,因此也不免有简单甚至失实之处。特别是由于后一原因,影响到细节部分的欠充实,减少了故事的吸引力。作者在一集一集出书之后,一直有意作较精细的补充、修改,使这一作品在真实性和艺术性上都能更为完美。而他也作了一些初步的加工,但由于病发得突然,可以说此志未酬,真成永远的遗憾!
第八集《大江东去》作者不仅要修改,更决心在养病期间,利用“因病得闲”来重写。这工程就更浩大,更成为不可能了。他逝世后,
北京出版社完成了这一工程。这一集中,关于北平的和平解放,关于国共和谈,关于蒋介石、
李宗仁、
白崇禧的三角关系,关于长江防线、
重庆号巡洋舰和南京附近舰队的起义和
上海之战等等,都是“北唐人”的手笔。这一集的四十个回目,也几乎有四分之三以上是新拟的。这是无可如何的事。
到目前为止,《金陵春梦》还是唯一的写现代
中国历史如此长时期的长篇。它虽有不足和缺点,却自有可观之处。在没有更好更新的作品问世之前,它还是人们别无选择,不能替代的书。
创作背景
1949年《周末报》创刊不久,有人来投稿,说抗战时期河南曾有一个人到重庆寻找蒋介石,说蒋介石是他的弟弟,此人名叫郑二发子。蒋没有为难他,只是叫戴笠把他遣送回乡了。这就使冯英子想起他从上海到香港时,在船上认识了一位张大同先生。到香港后,他和冯英子同住在大道东的真教围,两人经常在一起大谈“山海经”。一次,张大同曾向他谈到过蒋介石幼年叫郑三发子。张大同的话,佐证了冯英子收到的那篇稿子的事。于是冯英子就在《周末报》上撰文,把郑二发子重庆寻兄的事情叙述了一遍,然后大发了通议论。后来唐人在他的《金陵春梦》里,便直接把“郑三发子”和蒋介石画上了等号。
作品鉴赏
因为 《金陵春梦》是以揭露蒋介石 为首的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 治和腐败黑暗为主题,其进步 色彩甚为鲜明。
唐人不是专业作家,尽管他有成十年之久日写万言。他是职业的
新闻工作者,在《
大公报》和《
新晚报》工作了35年,直到逝世。他工作负担不轻,但写作成就更大,首先是量大。
他最大的一部作品就是《金陵春梦》,全部230万字。据说续篇《草山残梦》比它还大,倒过来,有320万字,但因一直没有结集成书,到底“春梦”长还是“残梦”更长,还很难说。
不过可以肯定,还是《金陵春梦》要大得多,它的读者多,影响大。在海内外以至台湾,都大有影响。
它最大量的读者还是在大陆。有相当长一个时期,它是唯一能在大陆销行的香港书籍。而唐人是从南到北,大陆许多人知道的唯一香港作家,尽管这部书长时期只是“内部发行”。在台湾,长时期当然是
禁书。在香港和海外,当然是畅销书。由于许多人对蒋介石的过去并不那么知道,对“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沧桑巨变也并不了然,因此对这样的一部书就特别有兴趣了。这是一部
演义小说。首先是纪实,然后是演义,不免有艺术的加工,夸张以至细节上不可免的虚构。《
三国演义》的不同于《三国志》,不就是如此?
郑三发子是书中首先引人入胜的情节。有人说,这就是虚构的。但也有一些
旁证材料,如抗战期间曾有
许昌郑姓的人,自称是蒋介石原来的兄长,到重庆寻弟。这是确有其事的。有曾和此人同监的“华子良”可以证实。但有这事并不等于有那事——有郑三发子,有郑母改嫁……这一些传闻就始终无法证实了。相反的,有另一些考证,证明传闻之不可能。在严肃的历史事实面前,不能采取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吧。就算这样,也并不能否定《金陵春梦》的价值。首先,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的。他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作品,一改再改,根据确定无误的材料作修改。有的已经改了,有的却来不及,有的是他自己还没有确信有误,如郑三发了,他当然不可能改。这是肯定的,作者不是要用自己也不相信的材料,编造故事,哗众取宠。其次,这部长篇中别的许多重大事件是不虚无误的。比之于郑三发子这一点,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一个指头无妨去存疑,九个指头依然要珍视。这些都是有许多当事人后来现身说法,补充了许多珍贵的
第一手材料的,如
三大战役就是这样,作者都尽可能把它们作为可靠的根据,引用、补充或改其初作了。历史的真相只有在不断地袒露、补充、修正,才能逐渐更近于真实。这需要几十年,有时甚至几百年时间。而小说不等同于纪实,不能要求它绝对的准确,而且不作任何演义。《金陵春梦》的写作还有另一个一般小说作者不会遇到的困难。它的题材尽管是过去了的,过去了许久或过去还不久的,但还是有它的
敏感性,而且这敏感又是多变的。这就使作者下笔为难,今天写了的,明天可能要改,后天可能还要改。这不是作者可以掌握的。这是吃力不讨好之处。此中甘苦,不难想见。《金陵春梦》较之后来的《草山残梦》等等,有更高的艺术性,由于它掌握的材料还是比较充分,作者还是作了较大的挥洒。
出版信息
图书详细描述:
版次:一版一印
《金陵春梦》新版全八册 唐人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一版一印 定价198 9成新 印数2千
第一部、郑三发子
第二部、十年内战
第三部、八年抗战
第四部、血肉长城
第五部、和谈前后
第六部、台湾风云
第八部、大江东去
作者介绍
严庆澍1919年生于江苏
吴县一
小康人家。家乡紧傍一碧千顷、景色秀丽的太湖。那里民风淳朴,人文积淀深厚,少年严庆澍在家乡读完中学,曾前往大上海谋生,他的引路人便是后来成为知名导演,执导拍摄过《神女》、《天仙配》等许多影片的同乡人
吴永刚。在上海打拼时期,严庆澍当过《
申报》报馆的
校对实习生,也曾去明星影业公司当布景员,天天累个半死也未熬出头来。但严庆澍并不沮丧,坚信“
天生我才必有用”。1935年底,吴永刚鼓励严庆澍去时为
民国首都的南京谋求发展,还为他给
中央大学的
陈大悲教授写了
推荐信。陈大悲创作过不少电影、话剧剧本,颇有些才气,但他的新作六幕话剧《西施》由
中央军校业余剧团公演后却受到宁沪等地进步舆论的批评,认为《西施》看似宣扬越王
勾践忍辱求生,志在复国雪耻的精神,实际上是为“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对日妥协让步坚持“
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作辩护,这就使他被批判得灰头土脸,自感压力很大。在交谈中陈大悲发现严庆澍有些才气,便又将严转荐给其文友赵君实主持的中央文艺联谊社。这家
文艺团体位于中山路萨家湾,靠着铁道部新楼,为一小
别墅,花树环绕,还有一凉亭,环境幽雅。爱附庸风雅的
张道藩更利用这场所来笼络南京
文艺界人士。徐悲鸿、
田汉、
唐槐秋等进步人士也常上这儿品茶聚餐,观摩美英影片,大家乐得享受享受,与张道藩则虚与周旋而已。严庆澍毕竟年轻,不太清楚文艺界的内幕实情。而张道藩也对这个很年轻的职员挺客气,给予关照,鼓励他写些
电影评论文章,还为其修改润色,并推荐到《中央日报》副刊和《电声》月刊发表。几个月下来,严庆澍对这位大人物印象颇佳,正欲请他引荐自己考中央大学文学系以深造时,吴永刚悄悄来到南京找到严庆澍,劝告他勿与张道藩接近,因此人有中统背景,正四处网罗青年人才,试图阻遏内忧外患交织下左联进步文艺界日益扩大的影响。
严庆澍如受一当头棒喝,惊出一身冷汗。他干脆不辞而别,随同吴永刚回到上海投身进步
文艺战线。抗战初,严庆澍流亡
汉口,幸遇他很早就崇拜并通过两封信的
郁达夫。经郁推荐,严庆澍得以去长沙,参加了郭沫若、
老舍、田汉领导的文化界抗敌
后援会,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抗战时期,严庆澍辗转西
南大后方,曾当过中学教师、银行职员、
电影公司文员,生活面较广。1943年他有幸得到
路透社重庆分社华籍
主任记者赵敏恒的帮助,顺利进入成都燕京大学新闻系半工半读。赵敏恒是南京人,曾留学英国,他为人正派勇敢、卓具胆识、特立独行,学识又渊博,正是他顶住国民党压力,最先向全世界报道了“皖南事变”的真相。赵敏恒慧眼识才认定严庆澍有过人文才,又很刻苦勤奋,但并不适合当一名新闻记者而适合当一名作家。那两年里,一到寒暑假,严庆澍便去重庆,住在英国路透社办公楼附近赵敏恒寓所,帮助抄资料、打印文稿。赵敏恒待他很好,经济上给予接济,还告诉他许多国民党军政界内幕秘闻。各派系之间的斗争倾轧,军统、中统迫害进步人士的罪行和
达官显贵不顾人民的死活大发国难财等真实情况,每每令严庆澍听得热血沸腾,愤愤不平,立志有朝一日要写出这一二十年风云激荡的历史。1945年抗战胜利后,严庆澍暂留重庆工作,一年后他到了光复后的南京,在城南三山街一表亲家借住,想在报社谋一份编辑工作。但困难重重。原来,他奉为良师益友的赵敏恒在重庆
新闻界早是个知名人物,他得罪的人很多,路透社已辞退了他,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又处处压制他。他在南京尚且无法立足,只好去了上海,在中央社上海分社社长
冯有真帮助下,当上《新闻日报》副总编。而严庆澍一向与赵敏恒交往密切,他去从重庆迁回南京的中央日报报社等求职,自然碰壁。迫不得已,严庆澍离开了南京,去上海,进入
徐铸成主持的《大公报》当记者,后改任副刊编辑,有了稳定的收入。其时,严庆澍已在酝酿以后写一部多卷本纪实体小说,故事中心就定在南京。他留心收集报刊史料,特别是南京的情况,每有到南京采访的机会,他便特别兴奋。他跑遍了城南的古街老巷和城
西宁海略和路一带的民国高尚住宅区,寻访了不少知名人物,收集到许多创作素材。
一次,严庆澍借采访一位在中央陆大将官班集训的国军抗日有功将领之机,顺利通过三道岗哨,进入小营陆大校园,无意中发现蒋介石就坐在复兴台广场边一凉亭石椅子上和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兼参政会秘书长
商震中将聊天,不由吃了一惊,心里真还有点紧张。十多年来,他尚是首次如此近距离看到蒋介石。严庆澍正愣着发呆,已被两位穿
军便服的
侍从室警卫带离现场,送往
警卫室盘问。在问明情况后,一上校军官打电话通知严庆澍要采访的将军前来接待处,并训了严庆澍几句。多年后,严庆澍都难忘这一幕,但那时他根本还没有写蒋介石的打算。
1947年,严庆澍被派往
台北,任《大公报》分馆主任。1949年,蒋介石政权在内战中败北,撤往台湾。报馆被军警查封。严庆澍又转到香港《大公报》社,任编辑部副主任。1950年改任《新晚报》编辑,并开始从事写作活动。写《金陵春梦》起因于一次“奉命而作”的机缘。一天,《新晚报》编辑部下达了这样一个任务,要以小说形式塑造一个“真正的蒋介石”的形象,务求使读者们对蒋的一生,对蒋家王朝盛衰的经过,有一个比较正确的了解,谈来谈去,这个任务就落到严庆澍的头上来了。虽说他过去积累了不少素材,但东迁西跑,大多资料已遗失,尤其是有关蒋介石个人的史料,他知之甚少,心里根本没底。但想了一会,忽然想起,1949年大陆解放后,有一位真正的蒋介石的侍卫官退休来到香港,曾经给严庆澍写下几页他亲自接触到的有关蒋的一些情况,如生活习惯、个性特点、
人际交往等都是可信的
第一手资料。严庆澍便在家里翻箱倒柜地找,总算将它找了出来,是用
八行纸写的,一共只有薄薄的5页,而严庆澍就是靠这5页纸而获得了灵感开始写起了《金陵春梦》。应当说,他取得成功主要还是得力于过去十几年来的积累和丰富的阅历;动笔前,严庆澍又成天泡在
香港图书馆,翻阅了大量资料。其中光是书籍就不下五六百本,有时为了核对一个名字或一个年份,就得熬几个通宵。1956年,《金陵春梦》第一卷署名“唐人”开始在《新晚报》连载,广受欢迎,未及3个月便出版了单行本,3年里已推出《十年内战》、《西安事变》、《八年抗战》等三卷,海外报刊争相刊登,人们纷纷打听“唐人”是何许人也,国内经中央高层研究批准,也予以出版。
头版5万册很快一售而空。书内页上都印有《
内部发行》字样。起初学校、机关工矿等单位图书室馆还对借阅对象有所限制,以干部为主体,但并不严。因为《金陵春梦》是以揭露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和腐败黑暗为主题,其进步色彩甚为鲜明。这部历史
通俗小说之所以特别广受欢迎,当与其
章回体形式、生动流畅的文笔、起伏有致的情节安排、贯穿全书的鞭鞑黑暗的勇气、社会
正义感和由上述特点构成的知识性、可读性密切相关。严庆澍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盘踞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显然很恼火,蒋介石授意中央日报撰文批判这部书。特务还对他进行过恐吓,港英当局遂加强了安保工作。1958年秋某日,严庆澍收到一封字迹苍劲、文句流畅、署名“罗高”的读者来信,信中提到《金陵春梦》中所写的蒋介石在上海逛窑子的事情,“罗高”说碰巧他当时也在场,蒋在楼上,他在楼下,“罗高”打听“唐人”的真实姓名,表示希望见见面。严庆澍如约前往。原来这位“罗高”老先生竟是曾经在上海很有些名气的报人
包天笑,这已是一奇,更奇的是包天笑不相信眼前这位戴眼镜文弱而儒雅的中年人竟真是《金陵春梦》的作者。当年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国内,“唐人”的名字更是令读者们感到一种神秘,引出不少猜测。
严庆澍十分勤奋,是香港知名的高产作家。30多年里他先后写出七八十部小说、戏剧
电影剧本,他的笔名亦不少,除唐人外,还有阮朗、严开、江杏雨、高山客、洛风、陶奔、张璧、草山上人、今屋奎一等约40个。除了成名巨著八大本的《金陵春梦》外,还有其续篇《草山残梦》也有300余万字。严庆澍还写过《
北洋军阀演义》、《宋美龄的大半生》、电影剧本《诗人郁达夫》等等,都挺受读者们欢迎。他写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蒋后主秘录》,署名“今屋奎一”,则显出其
幽默感。缘于日本有个右翼记者兼作家古屋奎二在上世纪60年代多次赴台北采访蒋介石,并整理出《蒋介石秘录》(约60万字)回日本,在《
产经新闻》连载,内容多有
蒋氏自我美化之处且流露出某种亲日情绪,受到海内外进步舆论的批评。严庆澍遂在出版《蒋后主秘录》时有意署上个日本式笔名“今屋奎一”,含有讥诮奚落古屋奎二之意,严庆澍认为任何作家都不应歪曲纂改历史。多年来,他也正是这么去努力写作的。1979年严庆澍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他还是中国作协会员、广东作协理事,曾三次受到胡耀邦、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到了晚年,他已体弱多病,但仍坚持写作。1981年,严庆澍辞世于北京,享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