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Mausoleums of the Jin Dynasty),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车厂村北九龙山脚下,是金代帝王、后妃及宗室的陵墓群,葬有金朝17位帝王,始建于金贞元三年(1155年),占地面积约6.5万平方米,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皇陵,也是北京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帝王陵。
历史沿革
金贞元三年(1155年),
完颜亮下令营建大房山的九龙山诸陵。同年,自
上京迁
金太祖、
金太宗梓宫葬于大房山脚下三峰山麓和坟山两处。
金贞元四年(1156年),葬
金始祖以下十帝于云峰寺山陵区。
金大定二年(1162年),
金世宗将完颜亮“降封为海陵郡王,谥曰炀”,葬于金陵诸王兆域。
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金陵山下增盖山神庙。
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金世宗降完颜亮为海陵庶人,完颜亮尸骨从金陵被掘出,改葬于金陵西南。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为奉礼山陵,设万宁县。
明天启元年(1621年),
明熹宗下诏停止祭祀金陵。
明天启二年(1622年),明熹宗下诏拆毁金陵。
明天启三年(1623年),金陵上修建数座关帝庙。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世祖下诏重新修葺金睿陵、金兴陵二陵。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修葺金睿陵、金兴陵并立碑。
清末民初,金陵毁于匪祸,陵墓被盗掘。
文化大革命时期,金陵被改建成数层大型梯田。
1974年,金陵皋塔被拆。
1975年,金陵两座碑亭被毁。
1982年,金陵发现瑞云宫宫碑。
1985年,开始对金陵展开调查和试发掘。
1986年,金景陵石碑被发现。
2001年,金睿陵进行抢救性发掘。同年,金兴陵被发现。
2025年,金陵面向游客开放。
建筑格局
总体规模
金陵占地面积约6.5万平方米,兆域达7.8万米,分布着17座帝陵和唯一的后妃陵——坤后陵,以及埋葬完颜宗室的“诸王兆域”。金陵主陵区平面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模式,以神道为中心轴,两侧对称布局,由石桥、神道、石踏道、东西台址、东西大殿、陵墙及地下陵寝等组成。因其建在九龙山下的缓坡台地上,依山而下,北高南低,故称“山陵”。
陵区布局
大房山陵:
金始祖葬金光陵、金德帝葬金熙陵、金安帝葬金建陵、
金献祖葬金辉陵、
金昭祖葬金安陵、
金景祖葬金定陵、
金世祖葬金永陵、
金肃宗葬金泰陵、
金穆宗葬金献陵、
金康宗葬金乔陵。
九龙山太祖陵:
金太祖葬金睿陵、
金太宗葬金恭陵、
金睿宗葬金景陵、
金世宗葬金兴陵、
金章宗葬
金道陵。
文物遗存
石桥遗址
石桥位于主陵入口处,在神道南端。桥面由30余块花岗岩组成。西端与一条由西北流向东南的暗排水沟相接,东端为排水沟的出水口。东西长9.8米、南北宽4.25米。出水口端立面呈梯形,上宽1.1米、下宽1.2米、高1.5米。出水口两侧用长0.6~1.5米、宽0.8米、厚0.25~0.42米的花岗岩垒砌。沟底铺青石板,沟底末端平铺一块带圆孔的石板,孔凿于石板正中,上粗下细,孔径10~12厘米、深10厘米。在出水口外南侧叠砌4层台阶;由上往下直至沟底,每层台阶高0.2~0.3米。出水口外端是一片宽6.5米的小开阔地。
神道遗址
神道由南向北顺地形而上,全长200余米,方向170度。神道南端为土路,用素土夯筑而成,长106米、宽7米,神道两侧有神道柱础,均为正方形花岗岩,边长0.75米;中心凿八棱式凹槽,直径0.4米;内槽为圆形,直径0.3米,槽深0.28米。
石踏道遗址
石踏道位于神道北端,现存残长3米、宽5.4米的一段。该段踏道有8级台阶,台阶面剔刻缠枝花卉,每级高13~14厘米。踏道东西两侧为汉白玉石双面雕刻牡丹及双龙纹栏板。
金景陵石碑
1986年考古发现“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陵碑”。
排水系统遗址
为了保护主陵区不被山洪、雨水冲刷破坏,在主陵区东西两侧修造有排水系统。
东侧排水沟位于东侧大殿北部。东西向,全部用巨型花岗岩垒砌,蜿蜒百余米,三个入水口汇总在一个主干沟内。依山形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排放。
西侧排水沟入水口距石踏道西北约90米。由入水口、明沟及过水暗沟三部分组成,由西北向东南依山势流经石桥向外排水,全长150米。入水口居沟上游,其东南部岔口处有一条西北向明沟。明沟窄小,与暗沟相接的一段残长7.5米、宽0.5米、深0.3米。两侧用长条形花岗岩垒砌,过水面用青石板平铺。明沟水流经与暗沟相接处的长0.4米、宽0.35米的流水口注人暗沟。
过水暗沟两侧用花岗岩条石错缝垒砌,底及盖沟面均铺有花岗条石或石板。
东侧大殿遗址
东侧大殿为砖石结构,坐北朝南,残留面阔2间,1进深1间,面阔9.6米,进深5米。仅保留西墙和北墙的墙基,墙体用长方形沟纹砖平平铺砌错缝垒砌,砖间用白灰黏结。西墙地基用素土夯实,残长4.12米、宽0.66米,高0.7米。先用砖砌“隔减”,向上略有收分,高0.5米。“隔减”向上为主体墙,仅保留3层,外用长方砖垒砌,内填土坯和残砖,宽0.63米。北墙与西墙做法相同,残高0.7米。西北角转角处有角柱,柱础为0.6米见方的石块。此处砖墙斜抹角,木柱三分之二在墙内。隔墙处设间柱,直径0.22米、深0.7米,柱础为方形石块。墙外有一长方形壁龛,龛高0.24米、宽0.15米、进深0.16米。北墙东侧柱础石已暴露出来,长0.6米、宽0.4米、厚0.25米。当心间两侧有单砖隔墙,长4.5米、宽0.17米、残高0.22米,平铺错缝垒砌而成,其南端在一块方形柱础石上。还遗有两个间柱,分别高0.2米和0.65米,用土坯夹杂砖块叠砌。墙体内除西北角遗有角柱外,墙内还遗有两个间柱,其中东侧间柱为长方形青石柱础。
西侧大殿遗址
西侧大殿耕土层下发现北山墙。砖石结构,面阔5间,进深3间。仅存北侧2间半,保存有前檐墙、西墙、北山墙及柱础、地漫砖等,面阔残9.85米、进深10.5米。北墙长10.5米、厚0.9米、残高1.25~1.8米。地基用素土夯实,再用长方形沟纹砖平铺错缝砌“隔减”,高约0.5米,向内留有收分。“隔减”以上用砖平铺砌,内填土坯砖或素土夯实,外涂草拌泥及白灰抹墙面,厚3厘米。北墙内有中心柱、间柱和转角柱等5个柱洞。其中心柱柱洞直径0.2米、残深0.9米,东侧暗柱直径0.42米、残高1.25米,西侧暗柱直径0.45米、残高1.2米,东北角及西北角转角柱的柱洞直径0.3~0.4米、残深1.5米。除中心柱较细外,其他各柱洞内均用长方形板瓦压砌成筒状,用以保护木柱。东墙即前檐墙残长9.85米、厚0.8米、残高1.1米,“隔减”墙部分与北山墙相同,“隔减”以上用砖平铺砌,外抹白灰。东北角有转角柱,残高1.5米、柱洞直径0.4米。柱洞内周围立砌残板瓦,以保护木柱。墙内设间柱,残高0.4米、直径0.35米。柱洞的外墙皮下端有透气孔,形制为云头龛状,高0.23米、进深0.2米。东墙南端有地袱,用长方砖平铺砌,残长2米、宽0.28米。西墙残高0.28~0.8米、厚0.8米,其铺砌方法与北墙相同。东墙两端有砖铺地面,残长2米、宽0.28米。用长方砖平铺,外侧两边立砌陡砖,室内平铺方砖,仅存西侧数块,其余在地面上有白灰痕迹。
金睿陵地宫
金睿陵地宫位于清代重修的大宝顶前约15米处,坑口东西长13米、南北宽9~9.5米、深3.6~5.2米。地宫的形制是石圹竖穴墓,平面呈长方形,四壁为岩石凿穴而成。口大底小。东壁略向内倾斜,其他三壁向外略有缓坡。坑底较平,坑口北部高,南部偏低,南北落差1.3米。墓室底部夯筑素黄土,夯土厚达2.5米、每层厚约0.2米。夯土以上平铺交错巨型石块,至墓口大约4层,共用石料200余块,每层石块之间也用素黄土夯实。地宫内瘗葬有4具石棺椁,两具为青石素椁,南北向放置于地宫西侧。另两具为汉白玉雕龙、凤纹石椁,东西向放置于底部正中偏北。汉白玉椁内均置髹红漆木棺,已朽烂。
关帝庙遗址
。
历史文化
艺文
元代散曲家冯子振《
鹦鹉曲燕南八景》:“芦沟清绝霜晨住。步落月问倚阑父。蓟门东直下金台,仰看楼台飞雨。道陵前夕照苍茫,叠翠望居庸去。玉泉边一派西山,太液畔秋风紧处。”
相关人物
完颜亮(1122~1161年),汉名亮,契丹名迪古乃,字元功。辽王宗干次子,母大氏。为人多猜忌,残忍,好读书,风度端严,神情闲远。金熙宗时,为奉国上将军,后累官骠骑上将军、龙虎上将军、光禄大夫、尚书左丞、平章事、右丞相,兼都元帅,领三省事。金皇统九年(1149年)杀熙宗,自立为帝,1150~1161年在位。期间,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处死金太宗的子孙和为自己篡位立功的大臣等。多用汉人、契丹人、渤海人掌朝政,改订中央官制,仿辽制改设枢密院,改革科举制,南迁女真人与汉人杂处耕作。金正隆六年(1161年)大举攻宋,被宋军击败,东逃途中被部将杀死。金大定二年(1162年)降封海陵王,谥号炀。
完颜阿骨打(1068~1123年),汉名旻,女真族完颜部人。辽天庆三年(1113年)为女真各部的都勃极烈(都部长)。连败辽兵于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面南小城子)、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辽天庆五年(1115年),建金国,称帝,年号收国。取辽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击溃辽天祚帝亲征军。次年击灭渤海人高永昌军,招降保(今朝鲜新义州北)、开(今辽宁凤城)等州的系辽籍女真人。金天辅三年(1119年)命完颜希尹创制女真文字。金天辅七年(1123年),西逐天祚帝,病死途中。庙号太祖,谥武元皇帝,墓号睿陵。
文物价值
金陵是北京重要的古代帝王陵寝之一,对研究金代历史发展、金代建筑艺术、营建工程等具有重大作用。
文物保护
1995年10月20日,金陵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金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金陵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车厂村北九龙山脚下。
交通路线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距离金陵约24.6千米,驾车约55分钟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