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韵梅(Dr.Yamei Kin,1864~1934),又译名金雅梅、金雅妹,是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医学家、教育家、营养师,天津北洋女医学堂创办人。
基本经历
1864年,金韵梅出生于
浙江宁波,在她两岁时,父母死于
霍乱,美国传教士
麦嘉谛夫妇收养了她。
1872年,随养父母赴
日本旅居,不久至
美国纽约定居,并在那里读了中学。16岁那年,她进入纽约女子医学院就学。
1885年,金韵梅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最早毕业于美国的中国女学生。毕业后,她先后在数家美国医院工作,并在纽约《医学周刊》杂志发表学术报告《显微照相技术的研究》,获得同行的称赞。
1894年,她和一位
葡萄牙裔音乐家结婚,婚后两人在
夏威夷生活了一段时间,育有一子。
1907年,金韵梅在天津北洋女子医院任院长,并亲自为学生讲授治疗学和药理学等多种医学课程。次年,在
直隶总督袁世凯的资助下,金韵梅在天津创办了护士学校。
1914年,金韵梅在美国农业部负责研究大豆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1917年,金韵梅专门回到中国,研究豆制品的制作工艺。
1934年3月,金韵梅因患
肺炎在
北京协和医院与世长辞,享年70岁。
身世之争
《浙江通史》记载,1864年(
清同治三年),金韵梅出生于
鄞县梅墟宝桥金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另外有一说法是,金韵梅出生于
东钱湖韩岭后街小沙井东边的“金氏绍家”的一个殷实家庭。
金雅妹(韵梅)幼年父母双亡,年少时就漂泊海外,自己也不知道出生地,涉及出生地点时,她只提到是浙江鄞县。父亲金定元是长老会的牧师。1866年,金定元和妻子二人感染上一场瘟疫,不久双双离开人间。两岁半的金雅妹成为孤儿。父亲的好友,1845年来宁波传教的传教士
麦嘉缔博士(D.B.McCarrtee)收留了金雅妹作义女。
学医之始
1881年,金雅妹(金韵梅)在日本完成中学学业,
麦嘉缔因年事已高,决定回国安享晚年,同时也让金雅妹去美国上大学接受正规教育。
到美国后,麦嘉缔原计划叫金韵梅学习工商管理专业,认为清政府太穷,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而清政府又缺少经济管理人才,她回国后可以大显身手,干一番事业。另一个想法是叫她学师范,今后当个教师,她在教会读书时做过小老师,具有良好的教师资质,对一个姑娘来说是一份比较稳当的工作。
当麦嘉缔让金韵梅选择时,一向听从麦嘉缔的金雅妹居然全不考虑,提出要学医,她含着泪说:“我父母因瘟疫生病,不到3岁抛下我离开人间。这在中国时常发生,不少人由此死亡,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贫穷,二是缺医少药。”
麦嘉缔夫妇听了金雅妹的解释非常感动。性格固执、不轻易改变主意的麦嘉缔也尊重金雅妹的选择。由于金雅妹天资聪颖、基础扎实,顺利地考入美国纽约医院附属女子医科大学。这所学校是私立大学,学习费用昂贵。虽然学费由麦嘉缔资助,但考虑到麦嘉缔已步入晚年,家境又不是十分富裕,金雅妹认为依靠麦嘉缔资助不是长远之计,自己已经成年,理应自立。
留学美国
自1872年清政府派遣留美幼童,继以1908年美国决定将巨额庚款用以资助中国学生留学以来,留美的中国学生人数在近代中国留学生中始终是最多的。
赴美学医
1867年,
金雅妹(金韵梅)被父亲生前好友、美国驻宁波首任领事
麦嘉谛博士收为养女。1872年,麦嘉谛被日本
东京帝国大学聘为教授,金韵梅也随之东去。金韵梅学习勤奋,不久就较为熟练地掌握了日文和英文。
金韵梅是美国纽约医院附属女子医科大学的中国学生,在当时颇为轰动,这也给她增添了要为中国人争气的动力。金韵梅咬紧牙关,不断地激励自己。她规定自己每天睡6小时,一头扎进图书室、实验室。她勤奋学习,不仅各科成绩优秀,还精通中文、英文、日文,同时还学了德文和法文,在学校是名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大学期间,她年年获得头等奖学金。4年后,她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并领到医学执业执照,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毕业生。继而,她又经过了3年的研究生学习和实习,先后在
纽约、
佛罗里达和
华盛顿等地的一些医院实习和工作。
初显才华
1887年,金韵梅以优秀成绩研究生毕业,美国纽约《医学杂志》发表了她名为《显微镜照相机能的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一发表,立即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强烈反响,被视为医疗设备与病理结合的论文,普遍认为这篇论文的水平已经达到资深教授的水平,但它的作者竟是一位只有24岁的中国姑娘。
1888年金韵梅回国后,在
厦门、
广州、
成都等地开设私人诊所。
与金韵梅同时期留学的还有3名女性比较有名,她们是柯金英(
许金訇)、
康爱德和
石美玉。
归国工作
心系祖国
1888年,金韵梅决定回国报效祖国。但这一选择立即遭到
麦嘉缔夫妇的强烈反对,认为金韵梅在美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金雅妹的回答是,我作出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冲动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慎重的考虑。
一位美国记者对此评论:因为金韵梅身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她必须回到祖国,与她的同胞去交流融合。再说她是学医的,这点她比谁都清楚,比谁都更具有内在的力量。
金韵梅要回国的消息不胫而走,美国多家医院和医疗科研单位纷纷前来邀请挽留,并开出相当丰厚的待遇条件,都无法阻挡金韵梅回国的决心。
行医多折
金韵梅到
厦门后,第二天就有官员
彭楚汉邀请她留在厦门,开出了丰厚的待遇条件。这样,金韵梅开始在厦门行医。金韵梅为人谦和,医术高明,德医双馨,时常被上流社会争相邀请看病,但在她眼里病人没有贵贱之分,都是生命。当时西药全靠进口,相当紧缺昂贵。地方官员得知她为普通百姓行医,有的还免费,很是不满。不久,厦门局势有变,百姓纷纷外逃避难。金韵梅觉得在厦门待不下去。经朋友推荐,她决定到局势相对稳定的成都去行医。
金韵梅到
成都后,社会各界名流纷纷上门拜访,金韵梅成为座上宾。成都虽然稳定,但不如沿海地区开放,进口商品少,西药极为稀缺。有医无药对一名有事业心的医生来说是最大的苦恼,后来,金韵梅在回忆成都这段日子时只用了两个字“煎熬”。
此后,金韵梅相继辗转到
广东、
上海行医,但药品也是相当紧缺。金韵梅讨厌与社会各层名流应酬,但又觉得非常无奈,因为药品需要官方提供。这时,金韵梅收到美国同行的邀请书,认为自己是应该回美国一趟了,去探望已经年迈的麦嘉缔夫妇,同时了解一下国际医学界最新动态,订购一批医疗器材和药品带回祖国。
劳于天津
1905年,金韵梅回到
天津,受聘为北洋女医院(女医局)的首任院长。天津对外交往频繁,经济比较发达,是当时中国最适宜创业的城市之一,金韵梅的医院办得顺风顺水。
1907年,应
袁世凯邀请,金韵梅创办北洋女医学堂(北洋女医院附属医学堂,又称长芦女医学堂),由天津海关拨银2万两,盐运使
张镇芳督办,这是我国第一所公立的护士学校,开启了中国女西医护理教育的先河。
金韵梅对于天津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良多,涉足的领域很广,比如筹办红十字会、管理育婴所等等。
金韵梅认为,中国人很需要具有和西方世界的人们一样的知识,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和医学以及公共卫生相关的内容。当时中国婴儿的死亡率很高,一般来说达到50%,到北洋女医院去的很多母亲都曾经失去过自己心爱的孩子。
金韵梅认为,这些孩子的夭折大多都是由于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的缺乏,而女医学堂就是要培养护士去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从而减少婴孩的死亡。
此外,金韵梅注意到,中国女性大多受传统礼教束缚,观念保守,恪守“男女授受不亲”的信条,不想与男医生有任何身体的接触,而女护士基本上可以避免和解决这个问题。
金韵梅还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教育可以将中国人从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我们的护士、我们这些与公共机构有关联的人(事实上我们正在那里努力),希望可以带去最有用的信息。”
呕心学堂
金韵梅为北洋女医学堂的健康成长付出很多心血。该学堂学制两年,分产科、看护两科,讲授内容为通用药理、卫生、种痘等。金韵梅亲自为学生授课,教材选用外国编写者,培养方法、护理操作规程甚至护士服装都仿效西方,力求规范正规。但以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而言,要想开设一些和西方同样的课程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有些在西方医学院很容易开设的课程,在中国还是*区。故而北洋女医学堂就不能够提供完整的医学课程,因为这需要学习解剖,可解剖不仅得不到当局的允许,而且遇到传统的偏见阻碍。一些到过中国的欧洲或美国医生试图进行解剖,但事实证明民众并不予以支持,甚至不再信任他们的医术了。她对外国记者解释道:“几乎所有女孩都只是培训为外科医生助手和护士,我们并没进行解剖。因为对中国人而言,还不能接受。”不过对于未来她是充满希望的,因此断言:“我确信……(解剖)这项工作将会进行。”
在北洋女医学堂,金韵梅聘请的“看护教习”
钟茂芳,将《牛津看护手册》编译为中文教材。4年后,金韵梅带着毕业生白秀兰一同赴美,后者已经被
霍普金斯大学医学系录取。
北洋女医学堂由金韵梅任堂长(校长)兼总教习。作为中国最早公办护士学校,其在中国护理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贡献非凡,实开中国公办护理教育先河。学堂招收的学生除直隶地区外,还有来自广东、江浙等地的女子。在近代社会转型期间,女医学堂推动“中国女性走出闺门,投身职业教育……本身就体现了妇女作为人的近代化的进程”。
定居北京
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海关停付女医院和医学堂经费,由津门士绅
严范孙、
张伯苓等人组成董事会接办女医院及附属医学堂,同时接受社会赞助,使二者得以维持。同年,金韵梅辞去女医院院长与女医学堂堂长职务。
在美工作
研究大豆
1904年,在《
排华法案》施行背景下,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给金韵梅写信说,他没有能力让她成为美国公民,但她可以永久留在美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韵梅回到美国,在美国农业部负责研究大豆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那时,美国人口激增,食品尤其是肉类食品短缺,无法满足人们对蛋白质的需要,急需找到适合人类消化和吸收的新
植物蛋白食品来源。
这时,金韵梅将中国传统的豆腐和酱油等豆类制品向美国公众推荐,说只要多摄入这些豆类制品,就可以弥补蛋白质的不足。她说:“豆腐和酱油等豆制品是最佳的肉类蛋白替代品,而且,生产大豆所耗费的资源很少。在历史上,豆制品曾对支撑中国这个古老农业大国的人口繁衍起了重大作用。”
1917年,受美国政府委派,50岁出头的金韵梅专门回到中国,研究豆制品的制作工艺。那时,她已经是美国知名营养师。
“美国人不知道怎么利用大豆,”金韵梅出发前告诉记者。“必须要让它美味可口,否则人们就不会接受它。”
在中国经过一番实地学习之后,金韵梅回到了美国。美国农业部给了她一间实验室,让她在那里以中国的传统方法将大豆制作成豆腐。她的一些化学家同事将她制作好的豆腐带回家,吃饭的时候,这些同事甚至分不出菜碟中哪块是鱼肉、猪肉,哪块是豆腐。从此,豆腐等大豆制品在美国得到了重视并广受欢迎。
反对战争
1915年,金韵梅在旅美期间,曾在旧金山发表演讲揭露日本对华侵略政策,并受到了日方警告,要求其保持中立。
11月27日,金韵梅在纽约发表演说《中国与战争》,她指出,日本的意图是占领拥有肥沃土地与众多人口的中国,以便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国家,可以与西方列强相抗衡。
金韵梅还称,中国在与鸦片进行斗争,而日本却把吗啡带到朝鲜,把毒品注射器运进中国,把社会毒瘤带到中国。金韵梅在日本生活了14年时间,她承认日本的进步。但在她看来,中国人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不需要日本的干预。
外貌着装
金韵梅身高不足五英尺(1.52米),体重未及100磅(45.35公斤),从不穿
洋装,只身着鲜艳的丝绸大褂,还在发髻边戴一朵鲜花。
多难家庭
金韵梅(金雅妹)出生于浙江宁波,父亲是当地
基督教会的牧师。在她两三岁的时候,父母双双死于一场瘟疫。
1894年,30岁的金韵梅与一位名叫达·西瓦尔的西班牙籍的葡萄牙音乐家、语言学家结婚,之后生有一子。但是两人的感情生活只维持了10年,便于1904年离异,孩子则不幸死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
袁起袁终
1907年,
袁世凯聘请金韵梅任北洋女医院的院长,还收到当时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来信,作为朋友为金韵梅提供帮助。次年,在袁世凯的资助下,金韵梅又在天津创办护士学校,初名北洋女医学堂。
金韵梅给长芦盐运使
张镇芳禀文,表示“遵照宪谕”将长芦女医学堂和北洋女医院移至水阁大街老育婴堂内,女医学堂培养的医护人员,全部到北洋女医院实习,开创了医科教学与医院临床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1908年,经金韵梅仔细勘查和丈量东门外老育婴堂房屋,亲绘图纸将新址区分出住院、教学、医疗、住宿等区域。新区组建为“长芦女医学堂”,隶属于北洋女医院,女医院更名为北洋女医局。
1916年袁世凯病死后,北洋女医学堂和女医局的政府拨款被停,只能关门。最终在
严修、
张伯苓等人的努力下得以重开,但金韵梅已去美国。
晚年生活
1916年,金韵梅因身体等原因辞职,定居
北京,她积极参加慈善公益活动,把自己开诊所时留下的各种医疗器材捐献给各家医院。
汉学家
雅罗斯拉夫·普实克于1932年来中国游历考察,在北平结识了金韵梅。金韵梅收留了这个年轻人,而他也见证了她生命最后一两年中的光景。普实克在他的《中国——我的姐妹》一书中多次提到了待他“像妈妈”的金雅妹,并尊称她为“老太太”。
业余爱好
晚年的金韵梅爱好美食,她家的晚餐“久负盛名”,尤其是菊花汤,更是令人赞不绝口。这种汤是她当着客人的面用小木炭炉子煮的”。如味道纯正的鸡、香气四溢的涮羊肉、
北京烤鸭、炖得烂熟的老汁羊肉等等。金韵梅买各式各样东西和食材回家,炮制出各式美食。她甚至从天津买来咸虾、咸鱼,用糖色、葡萄和杏仁干炖,再配上“颜色鲜红”的绍兴米酒。
金韵梅还特别喜欢戏剧,她常常请北京街头的流浪艺人到家里演戏。不过这位从小受外国教育的老太太对于唱词过多的戏听不太明白,所以比较喜欢听道白多一点的剧目。有贵客到访时,她还会请人来演皮影戏。
心系教育
金韵梅在北京继续从事医疗卫生知识的传播和教育工作。金韵梅经常带领医护人员去北平孤儿院做义工,进行保健教育试点;金韵梅关心
燕京大学主办的清河村实验中心,帮助其开展保健防病工作;金韵梅还捐助北平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建立了清河实习基地。
因病逝世
1934年3月4日,金韵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70岁。遵照她的遗嘱,把她全部的积蓄和财产捐赠给国家医疗事业。
金韵梅在病榻上联系有关部门,把所有的财产捐献给了
燕京大学,并将150余卷外文书籍赠予天津木斋学校。金韵梅病逝后,
胡适、
梅贻琦、
司徒雷登以及美国驻华大使出席了葬礼。当时教育部授予她捐资兴学一等奖状,这一奖状被刻在她墓碑的背面。
金韵梅的墓碑上没有英文,只写着“金韵梅大夫之墓”几个大字,以及一份当时政府颁发的“捐资兴学一等奖状”。金韵梅的墓碑并不矗立在坟头前,而是被收藏在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即“
民国金韵梅墓碑”。
社会评价
1917年6月10日,《纽约时报》刊文说:“金医生将把她本国最常见的食物带给美国。”
2018年10月17日,《
纽约时报》“被遗漏的”(Overlooked)栏目刊出了一则百年前的“旧闻讣告”,讣告的主人公是以营养师的角色,把豆腐带到西方的女医生金韵梅。
2018年,美国作家马修·罗斯所著《魔豆——大豆在美国的崛起》一书中说:“在向美国民众大力推广豆腐方面,金韵梅领先于时代好几十年。”
澎湃新闻检索梳理了1904-1917年间《纽约时报》、《洛杉矶先驱报》、《
波士顿环球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对金韵梅的报道,并结合中外学者的研究,试图还原这名传奇女子不平凡的一生。
历史评价
尽管和袁世凯有着深厚的渊源,政治上趋于“保守”,但金韵梅一直没有加入美国籍,是一名为中国摇旗呐喊的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