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水库位于安徽省宿松县陈汉乡,是宿松县仅有的大(二)型水库。水库集水面积120平方公里,总库容1.079亿立方米,年均降雨量1360毫米,年均产水量887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6.4万亩,实际灌溉12万亩。
建设沿革
1956年春,县水利规划组确定库址,1958年始拆陈汉沟集镇及苗竹嘴、宛家河、杨码头、官堰头、下官堰、大河岸、齐家畈、曹家河、陈家老屋、官脚下、口上屋、塘岸上、黄泥螃、月山、梅家腰等自然村庄,拆迁房屋6696间,迁移居民1686户、6424人。淹没水田3116亩、旱地230亩。
1958年10月县委成立钓鱼台水库工程指挥部,动员全县(复兴除外)5900民工,日夜抢筑钓鱼台水库大坝。当时采取边施工边设计边修改的方法,次年底大坝合垅,至1960年底,完成41万土石方。建大坝粘土心墙,顶部高程73米,打通了90米长的高隧洞,开挖了临时溢洪道。
1961年~1972年,大坝继续加高培厚,对部分心墙土进行翻工。按设计标准,完成了副坝、护坡、倒滤层、防浪墙等工程,完成土石方34万立米。
1976年进行水库脱险工程,大坝顶长225米,顶宽5.3米,上游坝坡1∶2.5~1∶3,在70米高程以上用块石护坡,下游坝坡1∶2.25~1∶3,70.8米高程下为倒滤体。大坝高100.12米,粘心墙增高到99.8米(心墙底宽30米,顶宽1米),防浪墙增高到101.2米,墙顶宽0.5米。
据1982年统计,水库从修建到竣工,经历了24年时间,共完成土石方520万方,开石26.33万方,砌石6万方,混凝土和
钢筋混凝土0.8万方。使用经费1036万元,国家投资353.78万元,群众自筹682.32万元。
地理环境
综述
钓鱼台水库始建于1958年,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殖、供水等兴利项目的中型水库。坝址位于安徽省宿松县
陈汉乡,下距宿松县城约27km。二郎河发源于大别山南麓,自北向南流入长江左岸龙感湖内,最终汇入长江。坝址以上属浅山区,以下为丘陵区。枢纽控制流域面积120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04亿m3,水库具有年调节性能。水库正常蓄水位92m,设计洪水位95.38m,校核洪水位97.66m,总库容9177万m3。
地形地貌
钓鱼台水库地处大别山的东南边缘,库区属浅山区,水库内为中低山地形,河谷两岸基岩裸露,坡度较陡,约30°~35°,山坡植被较好,河谷较开阔,一般200~300m,Ⅰ级阶地及河漫滩发育,Ⅱ、Ⅲ级阶地零星分布,多被破坏。
区域构造近东西向,岩层多以北西向延伸,一致向东南向倾斜,倾角50°~60°。坝址区无区域断裂通过,但节理较发育。
岩层主要为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其中片岩类分布最广泛。属结晶片岩类的有黑云母石英片岩、白云母石英片岩及二云母石英片岩,属粒岩类的有细粒长石石英片岩。本地区第四系成因类型有残积层、坡积层、坡积~残积层、冲积层和崩积层。本地区出露有近东西向压性断裂侵入的一些岩脉和少量石英正长斑岩岩脉。在坝址区地表出露的基性岩脉主要为辉绿岩,在主坝右坝肩高程80~70m间以及非常溢洪道左侧山坡上均有出露,微新辉绿岩呈深灰色,块状结构,石质坚硬。库区地下水类型除砂砾石层孔隙潜水、层间水外,主要是基岩裂隙水,以大气降雨为来源,地下水补给河水。
建筑格局
水库工程由大坝(主、副坝)、溢洪道(正常、非常)、高涵、低涵、电站和灌溉渠首等工程组成。主坝布置在河床,从右岸往左岸依次布置主坝、正常溢洪道、副坝、非常溢洪道。发电隧洞、灌溉隧洞布置在副坝坝基山体内,电站厂房布置在副坝下游,灌溉渠首在主坝下游约2km处。
主坝
主坝原为心墙砂壳坝,实测大坝坝顶高程99.85米,最大坝高为43.5米。坝顶防浪墙高程101.2米,坝顶宽4.5米,坝顶轴线长度230米,上、下游坝坡1:2.5~1:3。2005年除险加固时在粘土心墙轴线上打入了宽0.8米的塑性砼防渗墙,并进行了基础帷幕及坝肩固结灌浆,坝顶扩宽为6米,内外坡砼预制块护坡。
副坝
位于正常与非常溢洪道之间,1970年挑筑,全长110米。1976年加固,坝顶高程100.2米,防浪墙顶高程101.2米,坝顶宽7-12米,坝顶全长110米,坝高3-6.4米。迎水面为浆砌石防浪墙,下游侧为干砌石挡墙,坝体系利用其它建筑物的开挖料填筑而成。2007年11月开始除险加固,坝面宽调整为8.3-12米,上游建砼防渗面板,下游砼挡墙加固并削坡减载(坡比为1:2.2~1:2.5)、基岩帷幕灌浆。
正常溢洪道
正常溢洪道位于主坝的左端,为WES-1型堰,共4孔,净宽4×7.5=30米。溢流堰顶高程90.0米,底高程78.6米,迎水面及溢流面设25厘米厚200#钢筋混凝土防渗层,堰身为80#浆砌石,设有1个排水廊道;采用差动式鼻坎挑流,下游消力池底板高程60.0米。进水口两侧采用曲面空箱式浆砌块石挡土墙。右岸设齿墙与山岩及主坝心墙相连接,左岸设齿墙与山岩及副坝相连接。下游左右岸设高12~15米挡土墙。在溢流堰体前缘设有壤土、粘土铺盖,铺盖顶高程84.6米,其上部再铺设有40厘米厚砌石。
1992年除险加固时,正常溢洪道由7孔(7孔每孔净宽2.74米,两侧滚水坝各设2孔排洪闸,共11孔)改建为4孔。2006年底水库除险加固时对正常溢洪道基础进行了帷幕灌浆、溢流面加固,进口冀墙、下游护坦及出口冲坑也进行了处理。
非常溢洪道
2#副坝位于1#副坝左端,长120米,进口底板高程90米,控制断面宽44米,出口宽39米。控制段原设有粘土斜墙挡水坝,坝顶高程95.88米,挡水坝设有3个药室,当库水位达到95.88米时引爆炸药使其溃坝,右岸出口采用砌石保护,左岸为原山岩岩体。非常溢洪道上有一座交通桥。
2008年水库除险加固将非常溢洪道挡水坝加高,坝顶高程加高至97.75m,坝顶无爆溃药室,即2000年一遇洪水静水位加波浪爬高,超过此标准洪水时自由宣泄。
高涵
高涵(发电隧洞)在副坝下基岩内,主要作发电引水管,兼作灌溉取水之用,全长80米。进口底高程67.26米,钢筋混凝土衬砌,洞径为1.6米,壁厚0.5米。出口接电站机组引水管,正常水位时泄量约10立方米/秒。2005年除险加固对高洞启闭机台及工作桥进行了拆建,进口设1扇铸铁平板闸门,用1台25吨卷扬式启闭机启闭,启闭机台面高程100.2米。
低涵
低涵(灌溉隧洞)在副坝下基岩内,高涵的右侧,用以补充灌溉水源不足及放空水库。全长112米,进口为圆涵,底高程62.34米,设1扇平板钢闸门,闸门尺寸1.4×0.94米,斜装,用20吨电动螺杆启闭机沿山斜拉。出口为拱涵,未设消能工,1991年出口封堵并安装直径1.0米灌溉取水管。1991年对洞身进行了衬砌和灌浆。2009年除险加固对其进口进行改建,进口控制启闭塔改造方案优化调整为井塔结合方案,即低涵进口下游5米以外打竖井建控制塔,塔底洞身渐变为高1.1米×宽1.8米的方形,设宽2.35米×高1.245米的检修门,洞身进行固结、回填灌浆加固、出中冲坑进行处理。
电站
电站厂房为坝后式,位于副坝下游,1975年建成,1978年扩建。
灌溉渠首
在水库下游约2公里处,由实用堰、泄洪闸、灌溉进水闸组成,渠首过流能力为14立方米/秒。2007年对渠首加固,更换了4台启闭机,2扇防洪闸门改为钢闸门。
主要作用
防洪排涝
钓鱼台水库担负着保护下游8.42万亩农田及15万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距离水库下游约18km合九铁路,约21km沪蓉高速公路、105国道,以及宿松县城和沿途陈汉、隘口、二郎、五里、孚玉等5个乡镇所在地都在防洪保护范围内,并保证下游16.4万亩农田灌溉任务。2003年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确定其下游防洪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标准。
农业灌溉
钓鱼台水库灌区地处宿松县中西部丘陵地区,总面积 256.2km2,设计灌溉面积 17.87 万亩,涉及隘口、二郎、破凉、孚玉、五里、凉亭、河塌、长铺、千岭、九姑、程岭等11 个乡镇68个行政村,受益人口24万人。
饮用水源
宿松县第二自来水厂以钓鱼台水库和二郎河地表水为取水水源,供水规模为5万m3/d;二水厂一期工程2.5万m3/d以钓鱼台水库为取水水源,年均取水量730万m3,从水库发电放水涵引水,通过DN700钢管直流引水至净水厂,取水能力0.31m3/s,引水口坐标为:东经116.010441°,北纬30.344852°,输水管线长25km。划为1个一级水功能区,即开发利用区;钓鱼台水库宿松开发利用区包括库区整个水域,划为1个二级水功能区,即饮用水源农业用水区。
水力发电
电站装机三台共1660kW,设计引用流量5.2m3/s,设计年发电量411.6万kW·h。
生态建设
2018年12月安徽省林业局批准钓鱼台省级湿地公园试点。
2019年1月安徽省林业局批准建立钓鱼台湿地公园,2020年对项目进行竣工验收。聘请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对钓鱼台公园进行规划设计,多次组织设计单位与县有关单位座谈商讨,已完成《宿松县钓鱼台省级湿地公园初步设计》。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