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佛镇,隶属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地处资中县西部,东与金李井镇、走马镇、高楼镇相连,南与威远县观英滩镇接壤,西与威远县连界镇相邻,北与龙结镇、罗泉镇相交。辖区总面积55.28平方千米。1992年,铁佛镇被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古镇之一,也是红橘——“大红袍”之乡。
历史沿革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名铁佛场。
民国三年(1914年),场改乡。
1951年,分为常月、和平、联合、柏龙4乡。
1958年8月,建铁佛公社。
1984年8月,公社改乡,属龙结区。
1992年8月,撤区并乡,设铁佛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辖铁佛1个居民委员会,石钟、太平、高荣、石关、浪水、干坝、新立、柏龙、茶店子、高屋基、邵家坝11个村民委员会;下设6个居民小组,107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铁佛镇下辖1个社区和9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石钟村1组。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铁佛镇地处资中县西部,东与
金李井镇、
走马镇、
高楼镇相连,南与
威远县观英滩镇接壤,西与威远县
连界镇相邻,北与
龙结镇、
罗泉镇相交。辖区总面积55.2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铁佛镇地处浅丘到深丘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
铁佛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水文
铁佛镇境内河道属
沱江水系。麻流河境内干流总长16千米。
自然灾害
铁佛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滑坡、泥石流等。
自然资源
铁佛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炭、白石。其中煤炭储量2.2亿吨,优质白石储量5亿吨。拥有林地25500亩,乔木树种有37个科58个属种。境内野生动物200余种。境内有耕地面积23880亩。
人口
2011年末,铁佛镇辖区总人口3312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55人,城镇化率4.9%。另有流动人口8712人。总人口中,男性17242人,占52%;女性15886人,占48%;14岁以下4527人,占13.7%;15—64岁24847人,占75%;65岁以上3754人,占11.3%。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3099人,占99.9%;有
彝族8个少数民族,共29人,占0.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75人。
截至2017年末,铁佛镇常住人口15746人。
截至2018年末,铁佛镇户籍人口32274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铁佛镇农民人均纯收入6203元;财政总收入5560万元。
截至2018年末,铁佛镇有工业企业9个,其中规模以上3个,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3个。
农业
2011年,铁佛镇农业总产值15294万元。
铁佛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红薯为主。2011年,粮食产量15849吨。经济作物以柑橘、油菜籽、花生为主。畜牧业以饲养生猪为主。2011年,生猪出栏41300头。
工业
铁佛镇工业形成了以水泥生产和矿石开采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工业总产值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2%。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职工1768人;实现工业增加值4.7亿元。
商业
2011年末,铁佛镇有商业网点12个。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3亿元。
交通运输
2011年,铁佛镇已形成归连铁路和归沙、铁发、球马公路的交通运输网络。客运总量10万人次,货运总量800万吨。镇区道路总长度6千米。镇区客运站1个,客车43辆,年客运量15.7万人次。
社会事业
文体事业
2011年末,铁佛镇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1个,建筑面积330平方米,藏书1.8万册;电影放映单位1个,年放映132场次,观众达2.9万人次。
2011年末,铁佛镇有体育场地7个。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赛等,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9%。
2011年末,铁佛镇有广播喇叭26只,有线电视用户4000户。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铁佛镇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507人,专任教师26人;小学2所,在校生1261人,专任教师6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23人,专任教师6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06.7万元。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铁佛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7个;病床78张。专业卫生人员35人,其中执业医师6人,执业助理医师11人,注册护士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2765人,参合率98%。
社会保障
2011年,铁佛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2户,人数99人,支出19万元,月人均160元;城市医疗救助7人次,支出1.6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50户,人数1117人,支出87.1万元,月人均65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38人,支出6.84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94人,支出52.8万元;农村医疗救助128人次,支出17万元;农村临时救济10789人次,支出14.4万元。年末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0658人,参保率60%;领取新农保养老金3855人,覆盖率90%。
基础设施
2011年末,铁佛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2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146万件,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8395件,征订报纸1500份、期刊298册。固定电话用户1440户,比上年增加240户;移动电话用户1.8万户,比上年增加4328户。
2011年末,铁佛镇有自来水厂2座,铺设干线水管37千米,生产能力1770吨/日,年工业用水25.2万吨、生活用水23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年人均生活用水24吨;污水处理厂1座,日污水处理能力400吨,废水处理率90%。
2011年末,铁佛镇有高压输电线路3条,用电负荷700万千瓦,综合电压合格率92%。
2011年末,铁佛镇有天然气管线20千米,天然气用户392户,月天然气平均用量2万立方米。
2011年末,铁佛镇镇区公共绿地面积1.5公顷,绿化覆盖率3.6%。
历史文化
铁佛古镇坐落于资中县与威远县交界处的景尼山上,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原名老店子,因建有铁佛寺而得名。相传,清康熙39年(1701),僧人融亮因迎一尊铁佛,途中在老店子歇脚后,铁佛却再也抬不动了,融亮只好在此圈地建庙,取名铁佛寺。铁佛一名由此而来。
铁佛镇是资中县客家人聚居最多最集中的乡镇,现在还保存着独特的客家方言和民俗风情(占70%的人能说客家方言,部分年长者还能唱客家山歌),同时也保留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建筑群体,主要是民居四合院和祠堂、宫、庙等。铁佛古镇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建筑物群体保存较好,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资中县人民政府、铁佛镇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对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有关媒体对铁佛古镇旅游作了相关报道和宣传,进一步扩大了铁佛古镇的知名度。
2016年,铁佛镇的
客家山歌被批准为内江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胜古迹
古镇历史文物保护点众多,共有历史文物保护点113处。其中,省级保护1处(王家祠),市级保护1处(南华宫),县级保护1处(普贤禅林石坊)。20世纪80年代起,《草莽英雄》《绝杀密令》《黑匣子之谜》《变脸》《张大千》等电影、电视剧、纪录片都在铁佛古镇拍摄、取景。
科学规划古镇保护。在2005—2050年铁佛小城镇建设规划中,铁佛上街、中街、下街、庙宇街、猪槽街、新街等铁佛古街一并纳入古镇保护区。古镇保护以南华宫、禹王宫为点,以上、中、下小街等为线,以各保护点为景点,以街为连接,形成铁佛古镇的一片古建筑群,四周规划为绿化带,把古镇区域很好地保护起来。
青石板街道
铁佛古镇由上街、中街、下街、庙宇街、猪槽街、新街组成,其中下街保存较好。老街依山势而建,形似镰刀,线状延伸,呈三层布局。九处石梯,拾级而上,层次分明。古镇街道全部用青石板砌成“牛背式”。街道宽5米,街沿宽3米,远远望去犹如“一线天”。小街共有1085米,休闲漫步在小街上,犹如走进深幽的历史通道,有一种超脱凡尘的隔世之感。
清代民居建筑
铁佛古镇有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栅子门、四合院。这些四合院分布在小街两旁,互相连接,小街与小街之间为了安全,修建了28道栅子门,把古镇凝结成一个整体,建成一座城堡式的大院,独具民俗风情:从远处看,古镇是大院;走近看,街是中院;入户看,各家各户是小院。铁佛古镇现仍保存着7道基本完好的栅子门。木柱与横梁间镂空透雕的花、叶,楼阁上灵动柔美的“美人靠”,式样各异的木格花窗,构成了四合院多姿多彩的特色。
南华宫
南华宫位于铁佛镇下街,坐南朝北,四合院布局,始建于清初,乾隆、嘉庆、咸丰年间皆曾维修。南华宫占地面积1980平方米,建筑面积918平方米,由山门(“破四旧时”已毁)、戏台、院坝、厢房、正殿、后殿等组成。现存正殿、后殿、戏台、厢房及800平方米宽的青石院坝。
南华宫大门门楣上方,左右各倒悬一只麒麟,口含宝珠,刻工细腻精湛,线条流畅清朗,红、黄、蓝色彩对比鲜明。进门后是戏台,木结构歇山式屋顶,面宽11米,进深12米,通高9米。戏楼高2.4米,两条巨大圆形木柱支撑着斗拱飞檐,中梁、柱、椽、斜撑、斗拱上有各式雕刻,做工、打磨精致,花鸟人物栩栩如生。
南华宫正殿为砖石结构,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面阔五间27.5米,进深12.5米,通高11米,高大肃穆。殿正中前方有块木匾,长2米,宽1米,上刻“福被闽南”;后方长6米、高2米的墙上方书“南华宫”。正殿两侧矗立着雄伟的青砖镬耳封火墙,高20米,宽16米,形似四层官帽。后殿宽12.3米,深0.6米,歇山式屋顶,圆柱形石柱。屋顶飞檐瓦当上有猴脸、寿字图案。后坝门窗镂空雕琢,饰花、蝙蝠图案,精美秀雅。1988年,南华宫被定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祠堂
王家祠堂位于铁佛镇柏龙村,距场镇2.5公里。据现在王氏家族中辈分最高的王百大老人介绍,康熙三十年(1691)到康熙四十年(1701),王氏家族共有120户移民到龙泗沟(今柏龙村)。他们主要靠买地出租,收租金生活。其后人为了祭祀他们的祖先王启、王肇两兄弟,号召大家凑份子修建了这座祠堂。《王氏家谱》记载:念祖宗功德之绵远,慨叔侄聚会之难期,于乾隆戊辰,约集90余名集资八十文,兴立肇公尝会。
王家祠堂建于清嘉庆12年(1807),坐南朝北,环山绕水面屏。祠堂建筑面积990平方米,包括正厅、戏台、左右厅、东西厢房,整座祠堂十分完整地保存着飞檐、脊饰、封火墙、石刻、木刻。现存有正厅、戏台、左右厅、东西厢房30余间以及250平方米的青石院坝。
王家祠堂山门建筑为我国较罕见的大型“六柱五间”式的“四滴水”牌坊式门罩建筑,门罩宽14米,高8米,两端有长3米的山墙,飞檐翘角的顶及山墙正面均为青石雕刻而成。每层房檐下的石坊上都雕刻着达官显贵、舞者乐师、书生及吉祥图案。山门正中石刻楷书“王氏祠”,左右为石刻对联,上联“顾予蒸尝春秋匪懈”,下联“绥我眉寿福禄来崇” ,中为横联“奉先思孝”,周围是八仙过海群像。大门宽1.6米,高约2.4米,门楣上方为精美的深浮雕花纹石刻,下方倒悬一对乖巧的石狮,造型独特,令人称奇。大门左右分别立有两座抱鼓,鼓上石狮已毁。立柱间石碑上记载有“王氏修祠堂序”“王氏宗祠落成五言长律二十四韵得王字”。
王家祠堂最具特色的是大厅屋顶的脊饰,两条长30米、直径0.3米的巨龙昂首嘶鸣,相向对峙,沿屋脊蜿蜒缠绕,整个庞大而复杂的造型表面全部用青花瓷镶嵌,两条龙之间是一座高约2米的六角型宝塔,其基座形似莲花,造型精巧。在阳光照射下,整座祠堂如被奇异光环笼罩,耀眼炫目。2006年,王家祠堂被确定为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贤禅林石坊
普贤禅林石坊建于明正德12年(1517),高5.2米,宽4.7米,为“三间四柱”“三滴水”式建筑,檐下有如意斗拱9朵,左右墙栏呈八字形,其上镂空雕刻有牛、河马、牡丹、莲花等图案。坊前有一对怒视的圆雕石狮。坊上有题记:“明正德十二年(1517)十月二十七日立。”石坊正面上方隶书“毓秀钟灵”四个斗大的字,再往下的中间横额刻“普贤禅林”四个楷书大字。石坊左右柱对联为清代状元骆成骧所书:“俎豆有古法,林园无俗情。”中间两柱对联为清代资中书画家杨春梯所书:“万里曾携孤剑往,一生好入名山游。”石坊雕刻精美,古朴庄重。石坊西面0.5公里处为寺僧归葬地,有一座“无量宝塔”,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1988年,该石坊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禹王宫
禹王宫又名湖广会馆,始建于清道光21年(1841),建筑面积175平方米,戏台、东西厢房均已拆除,正殿保存基本完好,该殿坐东向西,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三穿用五柱。
荣誉称号
1992年,铁佛镇被确定为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