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 Kuang):树皮暗灰色。大枝平展,小枝节间的上端较粗,或少数侧生小成距状。叶枕近条形,稍隆起,顶端具近圆形、圆形或近四方状的叶痕,其色较淡。叶条形,多少镰状弯曲或直,先端圆,基部渐窄成不明显的叶柄,上面深绿色,被疏柔毛,沿凹陷的中脉有较密的褐色短毛。雄球花开放前长椭圆状卵圆形,盛开时穗状圆柱形,近于无柄,基部围绕的苞片半透明膜质,背面凸起,边缘具不规则的锯齿,雄蕊黄色,雌球花基部无苞片,卵圆形或长椭圆状卵圆形,珠鳞近圆形或肾状扁圆形,黄绿色,苞鳞黄褐色,三角状扁圆形或三角状卵形,先端具尾状长尖,边缘波状有不规则的细锯齿。
植物学史
远在
地质时期的新生代第三纪时,银杉曾广泛分布于
北半球的
亚欧大陆,在
德国、波兰、
法国及前
苏联曾发现过它的化石,但是,距今200-300万年前,地球覆盖着大量冰川,几乎席卷整个欧洲和
北美,但欧亚的大陆冰川势力并不大,有些地理环境独特的地区,没有受到冰川的袭击,而成为某些生物的避风港。银杉、
水杉和银杏等珍稀植物就这样被保存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者。银杉在
中国首次发现的时候,和水杉一样,也曾引起世界
植物界的巨大轰动。1955年夏季,中国的植物学家
钟济新带领一支调查队到广西
桂林附近的龙胜
花坪林区进行考察,发现了一株
外形很像油杉的苗木,后来又采到了完整的树木标本,他将这批珍贵的标本寄给了
陈焕镛教授和
匡可任教授,经他们鉴定,认为就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只保留着
化石的珍稀植物——银杉。50年代发现的银杉数量不多,且面积很小,自1979年以后,在
湖南、
贵州等地又发现了十几处,1000余株。
形态特征
银杉,
裸子植物,松科,是一种高十至二十几米的
常绿乔木。胸径40厘米以上。树皮暗灰色,老时则裂成不规则的薄片。大枝平展,小枝节间的上端生长缓慢、较粗,或少数侧生小枝因顶芽死亡而成距状。一年生枝黄褐色,密被灰黄色短柔毛,逐渐脱落。二年生枝呈深黄色。叶枕近条形,稍隆起,顶端具近圆形、圆形或近四方状的叶痕,其色较淡。冬芽卵圆形或圆锥状卵圆形,顶端钝,淡黄褐色,无毛,通常长6-8毫米。叶螺旋状着生成辐射伸展,在枝节间的上端排列紧密,成簇生状,在其之下侧疏散生长,多数长4-6厘米,宽2.5-3毫米,边缘微反卷,在横切面上其两端为圆形,下面沿中脉两侧具极显著的粉白色气孔带,每条
气孔带有11-17行气孔,气孔带一般较浅绿色的叶缘边带为宽。侧生小枝的节间较短,叶排列较密,上端之叶密集、近轮状簇生,多数长不超过3厘米,边缘平或近平,在横切面上其两端斜尖,下面粉白色气孔带有9-13行气孔,宽与边带近相等。叶条形,多少镰状弯曲或直,先端圆,基部渐窄成不明显的叶柄,上面深绿色,被疏柔毛,沿凹陷的中脉有较密的褐色短毛。幼叶上面的毛较多,沿叶缘具睫毛,睫毛不久即脱落,仅留痕迹。
雄球花开放前长椭圆状卵圆形,长约2厘米,径8-9毫米,盛开时穗状圆柱形,长5-6厘米,近于无柄,基部围绕的苞片半透明膜质,背面凸起,边缘具不规则的锯齿,位于内部的苞片较大,阔卵形,长6-8毫米,宽4-5毫米,外部的
苞片多为三角状扁圆形,承托基部的变形叶不久即脱落,
雄蕊黄色,长约6毫米;
雌球花基部无苞片,卵圆形或长椭圆状卵圆形,长8-10毫米,径约3毫米,
珠鳞近圆形或肾状扁圆形,黄绿色,
苞鳞黄褐色,三角状扁圆形或三角状卵形,先端具尾状长尖,边缘波状有不规则的细锯齿。
球果成熟前绿色,熟时由栗色变暗褐色,卵圆形、长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3-5厘米,径1.5-3厘米,
种鳞13-16枚,近圆形或带扁圆形至卵状圆形,长1.5-2.5厘米,宽1-2.5厘米,背面(尤其是被覆盖着的部分)密被微透明的短柔毛;苞鳞长达种鳞的1/4-1/3;种子略扁,斜倒卵圆形,基部尖,长5-6毫米,径3-4毫米,橄榄绿带墨绿色,有不规则的浅色斑纹,种翅膜质,黄褐色,呈不对称的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10-15毫米,宽4-6毫米。
近种区别
生长习性
银杉生长需要一定光照,但林中银杉一般几株至20株,有的仅1株,容易被生长快的阔叶树所荫蔽,导致幼苗、幼树的死亡和影响林木的生长发育,若不采取保护措施,将会被生长较快的阔叶树种更替而陷入灭绝的危险。5月开花授粉,翌年6月受精,球果10月成熟。球果卵圆形,淡褐色或绿褐色。
种子暗绿色。
中国特有孑遗种。
银杉分布区位于气候潮湿,年均温8.4-14.8℃;多雾,年均相对湿度80%以上的中亚热带,生于中山地带的局部山区。产地气候夏凉冬冷、雨量多、湿度大,多云雾,土壤为石灰岩、页岩、砂岩发育而成的黄壤,
黄棕壤或黄色石灰土,pH3.5-6.0,土层浅薄,多砾石。
阳性树种,根系发达,多生于土壤浅薄,岩石裸露,宽通常仅2-3米、两侧为60-70度陡坡的狭窄山脊,或孤立的帽状石山的顶部或悬岩、绝壁隙缝间。具有喜光、喜雾、耐寒性较强,能忍受-15℃低温、耐旱、耐土壤瘠薄和抗风等特性,幼苗需庇荫。
分布范围
为中国特产的稀有树种,产于广西龙胜海拔约1400米之阳坡阔叶林中和山脊地带与四川东南部南川金佛山海拔1600-1800米之山脊地带。
主要价值
银杉为古老的残遗植物,该种的花粉在欧亚大陆
第三纪沉积物中发现。其形态特殊,
胚胎发育与
松属植物相似,对研究松科植物的
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古地理及
第四纪冰期气候等,均有较重要的科研价值。同时,银杉也是一种优良的材用树种,它的材质坚硬,纹理细致,是制做家具的上等材料。
繁殖技术
种子繁殖
用
种子繁殖。10月采收成熟球果,放于通风处荫干,待种子脱落后,搓去种翅,拌湿砂储藏,至第二年春
播种。苗圃地应选择排水良好的中山山坡底部,或在疏林下育苗。丘陵地育苗,应尽可能创造银杉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尤应重视温度和湿度的控制。用
扦插法或
嫁接法繁殖时成活率低。
营养繁殖
银杉
营养繁殖【扦插,嫁接,压条】,成活率较低。扦插历时3个月时间才形成愈伤组织,但未见生根。高压繁殖历时128天形成愈伤组织并部分枝条开始生根,成活率20%,嫁接繁殖,以湿地松为
砧木,采用切接法,仅少量成活,因此,银杉的繁殖尚待进一步研究。
病虫种类
发现危害
花坪自然保护区银杉
人工林的病害有3种,虫害17种,隶属5目13科。初步确定主要病虫害种类为:
落针病、煤烟病、
思茅松毛虫、
木虱等。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一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列入《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Ⅰ级,被植物学家称为“
植物熊猫”的银杉,是三百万年前
第四纪冰川后残留下来的稀世珍宝。
湖南省
城步苗族自治县保险公司为银杉办了火灾保险。在城步县
沙角洞银杉自然保护区,生长着58株枝壮叶茂的银杉树,其数量之多在国内外均属罕见。尽管这些“国宝”已列为国家一级树种,受到格外的珍惜和保护, 但由于银杉喜阴不喜阳,总是生长在茂密的原始森林地带,因此随时都受到森林火灾的威胁,林业研究工作者对此十分担心。为了“国宝”长存,为了银杉永世,城步县保险公司在林业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对这片保护区进行了可行性调查,制订了有关的保险条款和相应的保险防灾措施,稳妥地为58株银杉办了火灾保险。
各地发现银杉之后,地方政府和有关单位都很重视,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已在广西花坪和重庆金佛山建立了以保护银杉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银杉的繁殖试验和引种工作。为了促进银杉的天然更新和扩大分布范围,建议在只有单株银杉生长,林分郁闭度较大、林下有幼树的分布点上,适当择伐部分生长较快的上层林木;或在有银杉生长的山脊两侧,择伐一些林木,以利银杉幼苗、幼树的生长。
花坪保护区
花坪保护区是一片群山巍巍、林海浩瀚的原始林区,主峰蔚青岭海拔1895米。年平均气温12-14℃。该地区是一个博大奥秘的植物宝库,它随着海拔差异,以及河谷、山地
地形气候的不同,出现有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温带植物,以及互相交混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繁多,仅高等植物就有1000多种。最为珍稀的是银杉,植物学界曾认为,冰川时代曾经生长在地球上的银杉植物。花坪的岩层多为砂页岩,断裂发育,山势陡峭。
金佛山保护区
地处
重庆南川区境内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金佛山上,生长着一种古老的
孑遗植物——银杉。金佛山现有银杉1978株,最高的一株高16米,胸径53厘米。银杉喜欢气温低、云雾多、湿度大、雨量足、日照少的高山气候。银杉生长在海拔1300米至1800米的地区。金佛山能保存下来众多的银杉,是因为在距今二百五十万年的
第四纪,大陆冰川覆盖大部分
北半球地区,使第三纪和第四纪以前的茂密森林大量灭绝。而金佛山地处渝黔交界,北面是
秦岭,南面是大娄山,一座座山峰高耸,像一道道巨大的屏障,阻挡了冰川的袭击,加之河谷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冰川活动被限制在局部地区,植物群没有遭到“全军覆灭”的厄运,银杉才能得以保存下来。
金秀银杉公园
来宾金秀银杉公园为中国银杉分布的最南点,其中有一株银杉
胸径86.9厘米,树高30.65米,树龄已逾50年,号称银杉王。公园内有10株银杉,与
华南五针松、
牛皮杜鹃等众多的珍贵树种组成的
混交林。
植物文化
人们热爱银杉,送给它许多动人的名称:“活化石植物”、“植物中的大熊猫”、“华夏森林瑰宝”、“林海珍珠”等等,以此突显银杉为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物种,植物界的“国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