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金王国

1642年至1975年间存在的一个君主制国家

锡金王国,是1642年至1975年间存在的一个独立君主制国家。由世袭的却嘉(国王)统治。

历史
早期历史
早期的藏族移民称锡金为“哲孟雄”(藏文译音),意为“产米地”或“稻米之谷”,尼泊尔人移居此地后称“新地方”。最早居住在锡金这块土地上的是雷布查人,他们自称绒巴人,亦称隆人,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建立起吐蕃王朝,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锡金纳于吐蕃王朝的领地。此后,在1200余年中,锡金始终是西藏的一部分。
大约在10世纪以前,藏传佛教康巴地域产生了宁玛派,该派的僧侣喜欢戴小红帽,人们习惯称其为“红教”。宁玛派的僧侣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阿巴”(念咒的人)另一类是重视学习佛教经典的人。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许多教派看不起宁玛派,尤其是宁玛派念咒的人。他们认为“阿巴”不学佛教经典理论,只会作法念咒混迹社会。也许是宁玛派受到了歧视,西藏康巴地域信仰“红教”的菩提亚人陆续迁移到锡金。由此“红教”随着菩提亚人的迁入在锡金落户。迁移到锡金的菩提亚人与原居民雷布查人能够相融合,是因为他们有许多相同之处,都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他们一夫一妻制一妻多夫制的买卖婚姻观也相同,此时的锡金已形成了原始部落。
民间传说将锡金王室的祖先追溯到吐蕃国王耻松选簪的后裔,于13世纪时,一位名叫池本苏的王子说他有大力气,曾经双手举起了西藏萨迦寺的四大柱,平定了在“哈”地方横行霸道的巨人们。他的子孙们迁居到首府甘多克地方,建立了王国。又说,吐蕃王室的一个后裔早在西康东部密那一纳顿保存着一个王国,它在1723年左右才被清朝军队消灭,这就是锡金王室的根据地。其实,这些传说都找不出任何文献作其证明。
锡金的真实历史应当从由西藏传来的佛教开始。公元1595年,在西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中流的工布谷地,出生了一位半神半人的人物,他名叫拉总成布,在青少年时代他到过几个寺院去留学,最后于1648年才来到拉萨。在这里他会见了当时西藏的宗教领袖第五世达赖喇嘛罗卜藏甲错。在会见后,他获得了达赖喇嘛的赏识和尊敬。次年,达赖赴东北盛京,谒见了顺治皇帝。在他返回西藏后,深深感到拉总成布以前告诉他的预言的灵验,遂又一次召见他,厚赐财宝,任以官职,以示感谢。但拉总成布一一谢绝,再行起程旅行各地。他向西南行,经扎什伦布,萨迦等寺后,转向南方至离尼泊尔边境不远的扎尔,在那里他修建了一座寺庙。
不久,他企图从锡金北部高山康拉昂玛进入境内。据传说,他用神智感化了该山山神罔成佐纳,使其引路,而得飞渡该山天险,到达锡金境内的诺布冈。在这里,很快又来了两个不同教派的西藏喇嘛:一个是宁玛巴派甘托克巴宗的“大魂”,他来自锡金的“西隘”;一个是宁玛巴派那达克巴宗的“大智”,他来自锡金的“南门”。于是,三个西藏喇嘛举行会议,要选举一位锡金国王。因三人争持不下,拉总成布遂建议应当遵循莲花生大师的预言,在东方找一位名叫朋错(译言“至善”)之人充任国王。三人行至甘托克附近时果然发现一个名叫朋错的牧羊人,三人遂奉他为国王,并以“圣主”呼之。时在公元1641年,锡金王室的创始人就是这位牧羊人。他在那时只有三十八岁,很快就变成了一位信奉佛教的君主,一系相承。
1642年,菩提亚族的蓬楚格·纳穆加尔(Phuntsog Namgyal)建立纳穆加尔王朝,自称法王,锡金成为世袭君主国。蓬楚格·纳穆加尔是来自西藏康巴地区的菩提亚人贵族,在宁玛派传教士莲华生的支持下降服了锡金土著雷布查人势力。
锡金国王第三世名查不多尔·纳木佳勒在位时,国土一度被不丹国王第巴·那库泽达尔占领(1700年—1706年),国王逃西藏。其后,西藏派兵驱逐不丹人,护送国王回国。这位国王修建巴特玛羊则寺,并仿照藏文字母创立雷布查( Lepcha)字体以方便本地居民使用。
第四世国王名却玛,娶拉萨一贵族女为妻,后因夫妻不睦,遂化装为乞丐,弃王位外逃,剃度为僧。
第六世国王丹津·纳木佳勒(1780年—1790年在位)统治时代。1788年,尼锡战争爆发,尼泊尔的廓尔喀军队入侵锡金,攻占锡金当时的首都拉达孜,锡金国王越境逃亡到西藏,在热日宗的春丕谷避难,廓尔喀军队继续向西藏推进,一度占领整个后藏并洗劫班禅喇嘛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结果达赖与班禅向清政府请求援军。乾隆皇帝先后两次用兵,最后由福康安海兰察统率清军于1791年将廓尔喀人全部逐出西藏,并越境追击至尼泊尔王国首都加德满都城郊。廓尔喀军队在挫败清军前锋获得小胜后请降,从此成为中国的藩属。清军击退廓尔喀后锡金本欲收复其失土,但这时尼锡战争中假意援助锡金的不丹军队突然攻击锡金,导致本来就已经被廓尔喀人打得溃不成军的锡金腹背受敌,结果锡金在提斯塔河谷地以西的大片领土仍然沦于尼泊尔之手,而提斯塔河谷地以东的领土则被不丹占领,锡金只保有提斯塔河上游的领土,比锡金邦大不了多少的区域。
英国入侵
181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入侵锡金。
1835年,英国人割据大吉岭和兰吉德河以南的地区。
1861年,迫使锡金签订条约,将锡金置于英国的控制之下。
1887年,英国强占锡金,并派驻专员。
1888年,英国出兵西藏,驱逐占领争议领土隆吐山藏军,并攻占亚东等要隘。中国清廷一意妥协,速派驻藏帮办大臣升泰前去议和。
1889-1908年,英属印度政府委派约翰·克劳德·怀特为驻锡金政务官,怀特于锡金进行地理勘察及开垦荒地,并引进大量尼泊尔农民。
1890年3月17日,升泰与英国驻印度总督兰斯顿(Henry Charles Keith Lansdowne)在加尔各答签订《中英藏印条约》,共八款。主要内容为:清政府承认锡金归英国保护;划定中国西藏和锡金的边界,游牧、通商等问题,留待日后再议。由此英国成为锡金的保护国
1893年12月5日,又签订了《中英藏印续约》,解决游牧、通商等问题。
19世纪,大批尼泊尔人受英国殖民政府之鼓励而开始移居锡金南部,之后被称为锡金-尼泊尔人。
1918年,英国殖民者把政权交还给塔希·纳姆伽尔国王。塔希国王实行许多经济和社会改革,废除各种无偿劳役,彻底检查税收制度,废除地主的行政和司法职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印度进驻
1947年,印度独立,英国在亚洲的势力和影响不再存在,印度人继承英国在锡金的地位。印度与锡金签订《维持现状协定》,继续往锡金派驻专员。受印度扶持的锡金国民大会党发起不合作运动,要求国王进行改革。同年5月9日,国大党政府正式成立,但遭锡金王族强烈反对,民众运动也日渐兴起。
1949年6月初,印度以“防止动乱和流血”为借口,派军队入侵锡金,强行接管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新政府,并委任印度人拉尔为锡金首相。
1950年12月5日,印度进一步强迫锡金签订所谓《印度锡金和平条约》,规定锡金为印度的“保护国”,条约规定锡金在内政方面享有自治权,但印度控制锡金的国防、外交、经济、邮政、银行、红十字会国际援助等权利。
1968年8月,甘托克爆发反印示威,要求废除《印度锡金和平条约》。
1973年4月,印度强行对锡金实行军事管制
1974年6月20日,锡金议会通过了由印度拟定的锡金宪法,规定印度政府派驻的首席执行官政府首脑和议会议长。9月,《印度宪法修正案》规定锡金为印度的“联系邦”,在印度人民院及联邦院各为锡金设一个议席。
并入印度
1975年,印度军队发动政变,解散锡金国王的宫廷卫队,软禁了锡金国王;在尼泊尔移民压倒性的选票支持下,一人一票公投投出和印度合并的结果。4月10日,锡金议会通过决议废除国王及君主制,把锡金变为印度的一个邦。4月14日,锡金在印度的主导下举行了全民投票,决定锡金去留。投票结果显示大部分锡金人同意并入印度。随后印度国会通过决议,正式接纳锡金成为印度的一个邦。
1982年1月29日,锡金国王帕尔登·顿杜普·纳姆加尔(dpal-ldan don-grub rnam-rgyal)在美国纽约逝世,王储旺楚克·滕辛·纳姆加尔(dbang-phyug bstan-vdzin rnam-rgyal)即位,成为锡金第13代国王,他宣布印度对锡金的吞并是非法的。
中国过去一直拒绝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2005年,中印双方达成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就边界问题达成关键共识。同年,中国出版的地图上不再把锡金标示为主权国家。
政治
国旗国徽
锡金国旗旗地为白色长方形,四周为红色宽边,旗地中心是一个金色轮子。
锡金国旗底为白色,四周有红色宽边,旗面中央是一个法论。锡金被称为“山顶王国”,国旗四周的红边象征这个国家周围由巍峨雄壮、起伏连绵的喜马拉雅山脉环绕;法论是佛教的圣物,既表示锡金是一个笃信佛教的国家,又象征世间万物轮转相传,繁荣进步。
锡金国徽中央为一个盾牌,两侧由两条龙扶持着,中央的元素还包括用莲花装饰的佛教。位于上方的是一个更像绣着欧洲纹章的帽盔,再上面是右旋海螺和一个代表唤醒弟子并督促他们去实现自己和他人福祉的佛教符文。
锡金灭亡以后,锡金王国国旗被废除,但国徽被保留,作为锡金的徽章。
地理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境几乎都在海拔1500米以上。属山地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6—9月为雨季,常造成水灾。
经济
锡金王国以农业为主,生产稻谷、玉米、青稞、马铃薯和小豆蔻等。是世界主要小豆蔻出口地之一。北部山谷地区居民以放养牦牛和羊为主。自然资源丰富,矿物资源主要有:铜、褐煤、铀、黄铁、石墨和石灰石等,其中铜和褐煤蕴藏量丰富。森林面积占国土的36%。林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盛产名贵药材,如麝香、鹿茸、天麻和贝母等。水力资源丰富,共有大小水电站15个。工业有肥皂、皮革、火柴、纺织、水果加工、酿酒等工业和手工业。矿物以铜为主,此外还有煤、石墨、石膏等。高山草地为牧场。水力资源较丰富。
货币
锡金王国其实在整个历史时期中,直到20世纪末,都没有自己的钱币。贸易主要是通过易货贸易,而税收也以实物缴纳。在极少数场合,当居民们需要使用钱币时,他们全使用西藏钱币、金条、银子,后来开始使用印度钱币。在19世纪锡金曾一度打制过钱币,这些钱币是由尼泊尔移民打制的。自20世纪开始后,印度钱币才广泛地流通起来,并成为唯一的钱币。
富有的尼泊尔商人布勒德亨(Pradhan)兄弟曾负责为锡金制币,他们在获得了土地后很快又获许在一些地方开采铜矿。这些铜一部分被卖到尼泊尔大吉岭(Darjeeling)地区,但有一部分未被卖出。1882年,在兄弟俩的请求下,他们被佐加尔(即国王)准许打制铜币。制币工作是在杜克·克尼(Tak Khani)和伯贾伊·克尼(Pachay Khani)附近的两地进行的,但对于布勒德亨兄弟来说不幸的是,大吉岭的统治代理人禁止锡金铜币在大吉岭地区流通,因此导致锡金铜币在当地居民中不受欢迎。于是在1885年,制币工作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没有再进行下去。
而这些手工打制硬币本身,除了上面所压制的文字以外,完全是模仿尼泊尔国王苏伦德拉·维拉·维克拉玛·沙(1847―1881年)(Surendra.Vira Vikrama Shah)时的1派沙(PAISA)硬币。这些硬币做工非常粗糙,只有少量币上有清楚的花纹图案。在每种式样上均没有注明什么造币厂铸造的,而且这些硬币都被特意规定为一种面值――1派沙 (PAISA)。尽管这些硬币的重量各有不同,但它的重量范围都在4―6克之间,一般每枚的重量是5.2克左右。
这些经锡金王国国王图泰布·纳姆加尔(THUTAB NAM-GYAL,1874-1911)批准打制的硬币,由于种种原因存世较稀少。况且该王国硬币文字外观上是模仿前述尼泊尔国王时打制的一派沙,外观上十分相似,很难识别,币文和年代均为尼泊尔文。
锡金王国币正面币文意为:锡金国王陛下;反面币文意为:锡金王国政府,或锡金国王陛下政府。然而币文中有的是3行,或者是4行,那只不过是字母编排不同而已,其意不变。
文化
语言文字
英语是锡金的官方语言,民间通用菩提亚语和尼泊尔语
宗教
佛教和印度教是锡金两大宗教。从人数上讲印度教徒占多数,但因历代国王都信奉喇嘛教,加之雷布查族皈依了佛教,于是该教成了国教,全国有三分之一人信奉佛教,有寺院三十五座,分属于西藏喇嘛教宁玛巴派的三个支派:拉总巴,安达克巴与甘托克巴。其中以巴特玛羊则寺为最大,僧伽近一千人。
民族
锡金王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据1969年统计,人口有191000人,其中大多数为尼泊尔移民,约占全人口百分之七十五;土著民族为菩提亚(Bhutia)即藏族雷布查族Lepchas),人数相等。雷布查族为锡金最早居民,他们多数居住于拔海1200公尺的森林地带,自称隆巴,译言谷地人,在人种学上属于印度支那人。
社会
民风民俗
锡金人拜访亲友时,总是带着白丝巾以示敬意。妇女穿长袍,后面打两个结子。北部农村里,当家作主的是妇女,一妻多夫现象比较普遍。
锡金人很尊重有文化的人,连孩子们放学回到村子里受到的款待,都好像是对贵人一样。
锡金人在定亲前要请星相家看双方的“八字”,然后要听女方舅舅的意见。同意了,小伙子要到女方家服3年“劳役”。之后,女方才能同意与其联姻。婚礼之前,新郎先宴请新娘的舅舅。由星相家选良辰吉日,在新郎新娘两家的中间地带,找个有岩石的流水的地方欢宴。据说这可以使夫妻感情笃实、水枯石烂不变心。欢宴三天,是锡金人婚礼的重要活动,第一天谓“相貌酒宴”,第二天谓“欢乐宴”,第三天谓“吃喝宴”。婚后,须在女家住1年,然后才能回到男方家里。在回男方家的路上,女眷们要用荆条抽打新郎。他们认为:这样新婚夫妇的儿女才会长得健壮。之后,女方家便请喇嘛来家诵经、祈祷。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