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江楼记

明太祖作品

《阅江楼记》是明太祖朱元璋所作的一篇作品。

明太祖原文
明太祖朱元璋 -《阅江楼记》
朕闻三皇五帝下及唐宋,皆华夏之君,建都中土。《诗》云:“邦畿千里”,然甸服五百里外,要荒不治,何小小哉。古诗云:“圣人居中国而治四夷”,又何大哉。询于儒者,考乎其书,非要荒之不治,实分茅胙土,诸侯以主之,天王以纲维之。然秦汉以下不同于古者何?盖诸侯之国以拒周,始有却列土分茅之胙,擅称三十六郡,可见后人变古人之制如是也。若以此观之,岂独如是而已乎?且如帝尧之居平阳,人杰地灵,尧大哉圣人,考终之后,舜都蒲坂,禹迁安邑。自禹之后,凡新兴之君,各因事而制宜,察形势以居之,故有伊洛陕右之京,虽所在之不同,亦不出乎中原,乃时君生长之乡,事成于彼,就而都焉,故所以美称中原者为此也。孰不知四方之形势,有齐中原者,有过中原者,何乃不京而不都?盖天地生人而未至,亦气运循环而未周故耳。近自有元失驭,华夷弗宁,英雄者兴亡叠叠,终未一定,民命伤而日少,田园荒废而日多。观其时势,孰不寒心?朕居扰攘之间,遂入行伍,为人调用者三年。俄而匹马单戈,日行百里,有兵三千,效顺于我。于是乎帅而南征,来栖江左,抚民安业,秣马厉兵,以观时变,又有年矣。凡首乱及正统者,咸无所成,朕方乃经营于金陵,登高临下,俯仰盘桓,议择为都。民心既定,发兵四征。不五年间,偃兵息民,中原一统,夷狄半宁。是命外守四夷,内固城隍,新垒具兴,低昂依山而傍水,环绕半百里,军民居焉。非古之金陵,亦非六朝之建业,然居是方,而名安得而异乎?不过洪造之鼎新耳,实不异也。然宫城去大城西北将二十里,抵江干曰龙湾。有山蜿蜒如龙,连 络如接翅飞鸿,号曰卢龙,趋江而饮水,末伏于平沙。一峰突兀,凌烟霞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之状,故赐名曰狮子山。既名之后,城因山之北半,壮矣哉。若天霁登峰,使神驰四极,无所不览,金陵故迹,一目盈怀,无有掩者。俄而复顾其东,玄湖钟阜,倒影澄苍,岩谷云生而霭水,市烟薄雾而蓊郁,人声上彻乎九天。登斯之山,东南有此之景。俯视其下,则华夷舸舰泊者樯林,上下者如织梭之迷江。远浦沙汀,乐蓑翁之独钓。平望淮山,千岩万壑,群嵝如万骑驰奔青天之外。极目之际,虽一叶帆舟,不能有蔽。江郊草木,四时之景,无不缤纷,以其地势中和之故也。备观其景,岂不有御也欤?朕思京师军民辐辏,城无暇地,朕之所行,精兵铁骑,动止万千,巡城视险,隘道妨民,必得有所屯聚,方为公私利便。今以斯山言之,空其首而荒其地,诚可惜哉。况斯山也,有警则登之,察奸料敌,无所不至。昔伪汉友谅者来寇,朕以黄旌居山之左,赤帜居山之右,谓吾伏兵曰:赤帜摇而敌攻,黄旌动而伏起。当是时,吾精兵三万人于石灰山之阳,至期而举旌帜,军如我约,一鼓而前驱,斩溺二万,俘获七千。观此之山,岂泛然哉!乃于洪武七年甲寅春,命工因山为台,构楼以覆山首,名曰阅江楼。此楼之兴,岂欲玩燕赵之窈窕,吴越之美人,飞舞盘旋,酣歌夜饮?实在便筹谋以安民,壮京师以镇遐迩,故造斯楼。今楼成矣,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风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正值天宇澄霁,忽闻雷声隐隐,亟倚雕栏而俯视,则有飞鸟雨云翅幕于下。斯楼之高,岂不壮哉!噫,朕生淮右,立业江左,何固执于父母之邦。以古人都中原,会万国,当云道里适均,以今观之,非也。大概偏北而不居中,每劳民而不息,亦由人生于彼,气之使然也。朕本寒微,当天地循环之初气,创基于此。且西南有疆七千余里,东北亦然,西北五千之上,南亦如之,北际沙漠,与南相符,岂不道里之均?万邦之贡,皆下水而趋朝,公私不乏,利益大矣。故述文记之。
明太祖朱元璋 -《又阅阅江楼记》
朕闻昔圣君之作,必询于贤而后兴。噫,圣人之心幽哉。朕尝存之于心,虽万千之学,独不能仿。今年欲役囚者建阅江楼狮子山,自谋将兴,朝无入谏者。抵期而上天垂象,责朕以不急。即日惶惧,乃罢其工。试令诸职事妄为《阅江楼记》,以试其人。及至以记来献,节奏虽有不同,大意比比皆然,终无超者。朕特假为臣言而自尊,不觉述而满章,故序云。
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一日,皇帝坐东黄阁,询臣某日:京城西北龙湾狮子山,扼险而拒势,朕欲作楼以壮之,雄伏遐迩,名曰阅江楼。虽楼未造,尔先为之记。臣某谨拜手稽首而曰:臣闻古人之君天下,作官室以居之,深高城隍以防之,此王公设险之当为,非有益而兴。土皆三尺,茅茨不剪,诚可信也。今皇上神谋妙算,人固弗及,乃有狮子山扼险拒势之诏,将欲命工。臣请较之而后举。且金陵之形势,岂不为华夷之魁?何以见之?昔孙吴居此而有南土,虽奸操,忠亮,卒不能擅取者,一由长江之天堑,次由权德以沾民。当是时,宇内三分,劲敌岂小小哉?犹不能侵江左,岂假阅江楼之拒势乎?今也皇上声教远被遐荒,守在四夷,道布天下,民情效顺,险已固矣,又何假阅江楼之高扼险而拒势者欤?夫宫室之广,台榭之兴,不急之务,土木之工,圣君之所不为。皇上拔乱返正,新造之国,为民父母,协和万邦,使愚夫愚妇无有谤者,实臣之愿也。臣虽违命,文不记楼,安得不拜手稽首,以歌陛下纳忠款而敛兴造,息元元于市乡。乃为歌曰:天运循环,百物祯颁。真人立命,四海咸安。臣歌圣德,齿豁鬓斑。亿万斯年,君寿南山。
翻译
明太祖朱元璋 -《阅江楼记》译文
我听说自三皇五帝一直到唐朝宋朝的皇帝们,都是华夏(古代中国名)的君主,建都于中原一带。《诗经·周颂篇》曾说过“邦畿千里”这句话,意思是国家京畿所在地应有千里地的范围。但如果只治理京畿五百里的邦土,而大片主要国土不去治理,那么,治理的地区太小了,气魄也太小了吧。古诗说:“圣人居于国之中央,而治服四方蛮夷。”那么,治理的地区多么大呀,气概又是多么大呀!我咨询过一些读书人,并考据了他们所写的书,原来他们并不是不去治理大片土地,而实际上是把国土分给诸侯们做领地了,让他们去主宰那些领地,国君则用法纪来维持其统治地位罢了。然而秦朝汉朝以后又和古代有何不同呢?因为诸侯们割据了国土后便与周朝分庭抗礼起来。于是秦始皇开始不分封土地了,把国土分为三十六郡,由中央集权管理。由此可知,后人是这样改变前人的制度的。照这样看法,情况仅仅是这样吗?且有帝尧在平阳建都,那儿人杰地灵。国泰民安,尧真是位伟大的圣人。他去世后,他的继承人舜在蒲坂建都,舜的继承人大禹则把国都迁到安邑。自禹以后,凡是新起的君主,都根据自身的情况,便宜行事,主要是观察地理形势而建都,所以才会有伊州洛水一带、陕西以东那些都城的建立。虽然他们的都城所在地区不同,但都不出乎中原地区的范围。因为当时的君主在创业成功之后,就在他们生长的地方建立都城,所以给中原以美称,其因在此。谁不知道四方国土形势,有的和中原不相上下,有的却超过了中原,但又为什么不在那儿建立都城或京城呢?因为那些地方还没有出生象君主那样的人物,老天还没有把他们降临到那儿,也可能是王气还未循环到那些地方,才会有这种现象的出现。近来,自从元朝失去统治能力,汉蒙之间相处不和,英雄们为驱鞑虏,前仆后继,像这类壮举是层出不穷的,但局势始终未能安定下来。老百姓因伤亡过重而人口日见其少,田园因荒芜而日见其多。综观这种形势,谁不寒心?我身处混乱的斗争局势之中,便参加了军队,被人家调配使用达三年之久。后来不久,我便单枪匹马,投入战斗,日行千里,招领了三千人马。他们都顺服于我,效命于我。于是我就率领他们向南方征讨,最后在长江以南安顿下来。我一方面绥抚老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另方面休养生息,人肥马壮,严格练兵,养精蓄锐,以观察时势变化。这样又过了几年。看到不管是为首作乱的人也好,正统派的人物也好,都没有一个取得成功的,我才在金陵苦心经营了一番。登上高山,下临大地,仰望青天,俯察山川,流连盘桓,经最后议定,选择了金陵为都城。老百姓思想现已安定,就发动军队四出远征。不到五年,战乱平定,人民安息,把中原统一了,把夷狄大多平息下来了。于是我下了命令:保卫国土,以御四方夷狄;巩固城隍,以安国内。把新堡垒都兴建起来,低处傍水,高处依山,围起了不起50多里土地,让军民居住。我所讲的金陵,不是指古代的金陵,也不是指六朝的建业,但是居住在这里,地名怎么一定要不同呢?所不同的是大业有了彻底革新而已,地方还 是老地方,实际上并无不同之处。不过由皇宫到城的西北将近有20里的路程,就可到达江边。这处江边叫做龙湾。那儿有座山蜿蜒曲折得象龙一样,山峦起伏,如飞鸿的翅膀连接起来一样,叫做卢龙山。这条龙好象是向江边游去饮水,然后卧伏在平坦的沙滩上。这山有一峰突起,高耸入云,不管是从远方或近处去看,这山形像只狮子,所以赐名为狮子山。名称定了以后,城墙之北依山而立,多么壮观啊!如果在晴朗的天气,登临山峰,向四方极目远眺,就会什么都能看到。金陵的故迹,尽收眼底,没有一处能被遮盖掉的。再向东看,只见钟阜倒影于玄武湖中,清晰而挺拔。岩谷间云霭缭绕,市廛上薄雾蒙蒙,人声嘈杂,上彻云霄。只有登上这座山,才能看到在东南有此景物。再向下俯视,则中外船舰停泊在那儿桅樯林立,行驶起来,满江如织布的梭子一样来来往往。在远岸的沙滩上,有穿蓑戴笠的老渔翁独自垂钓,其乐融融。向淮山方向平视,则见千岩万壑,群峰如万马奔驰于青天之外。极目所到之处,虽是一叶帆船,也没有任何东西能遮蔽着它。江郊的花草树木,一年四季的景色,无不缤彩纷呈,之所以能看到这些,都是因为地势非常适中的缘故。通览了这大好景色,哪能不做些防御工作保卫国土呢?我想京城里军人和老百姓人多拥挤,城里没有什么空旷之地了。我所做的是让精兵铁骑,雷厉风行,巡逻城垣,视察险地。道路过于狭隘就会妨碍人民交通,必须疏通。物资必须有屯聚之所,这才对公对私都有好处。现在就此山而言,让山顶空荒,实在太可惜了。何况是有了警报才会登山去察看敌情,山下就没有一处是能逃过眼底的。以前伪汉时的陈友谅来侵犯,我把黄色旌旗放在山左,把红色小旗放在山右。我对伏兵们说,红色小旗一摇动表 示敌人进攻,黄旗摇动表示伏兵出击。那时我把精兵三万人埋伏在石灰山的南面。敌人进攻了,我举黄旗,伏军照我的命令,一鼓作气,勇往直前,斩杀了和淹死了两万敌人,俘获七千人。别看这座山,它是非同一般的!于是在洪武七年甲寅春季,命民工以这座山为台,造楼于山顶,取名阅江楼。建造这座楼难道是为了玩玩燕赵的窈窕女子和吴越美人,让他们飞舞盘旋,欢歌夜饮吗?不是的。实际上是为了便于筹划布置军事以安民心,壮大京师以慑服远近敌人才建造这座楼的。现在楼是建成了,碧绿的瓦,红色的柱,飞檐凌空而插入云霄,朱帘被风吹起而卷入霞光,打开红彤彤的窗扉则满眼是流光溢彩。此时正值天朗气清,忽闻雷声隐隐,很快凭着雕栏而俯视,则看到群鸟密如云雨,展翅而飞,铺天盖地如幕布展于山下。这座楼如此之高,多么壮观啊!唉,我生在淮北,而创业于长江之南,又何必要强调那父母生我之地呢?古时人建都中原,万邦来朝,曾认为那是地势适中,但以今日的观点来看,并非如此。大概他们所说的中原都是偏北,并不居中。每每不停地劳民伤财,也是由于他们生长在那片土地上,是气运造成的。我本来出身就寒微,当天地的气运循环刚开始时,我就在这里创业了。况且西南有疆土七千多里,东北也是这样,西北有五千多里国土、东南也一样。北临沙漠,南方为蛮夷之地,也差不多,若以四方距离来说,这儿的位置岂不适中吗?万邦进贡时,都是顺流而下,前来朝拜。于公于私,都无匮乏,好处却大了。所以我写这篇文章来记这件大事。
创作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 -《阅江楼记》创作背景
洪武七年(1374年),天下大定。以应天府为中心的大明版图基本确立。是年秋天,朱元璋率大臣徐达、刘伯温、宋濂等再次登临卢龙山,睹大江东去、爽气西来,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气象,感慨万端。因卢龙山山形状象狻猊(即狮子),故将此山赐名狮子山,一直沿用至今。
同时他拟建阅江楼于山顶,以登高远望,一目盈怀,察奸料敌,威震四方。朱元璋以阅江楼为题,自己率先亲撰了一篇气势磅礴的散文《阅江楼记》,并命令在朝的文臣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
‌明太祖朱元璋 -《又阅江楼记》创作背景
朱元璋在文中首先提到,他听说古代圣君在兴建重要建筑时,都会先咨询贤人。他表示自己虽然有心建造阅江楼,但朝中无人进谏,于是决定暂停工程。随后,他让官员们撰写《阅江楼记》,以测试他们的才能。最终,他自己撰写了这篇记文。
文中详细描述了狮子山的地理位置和长江的壮丽景象,强调了金陵的地理优势和历史背景。朱元璋认为,金陵的形势不仅适合作为都城,而且狮子山的位置更是得天独厚,长江如长虹横贯,盘绕在狮子山下。他指出,虽然金陵的形势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要,但直到他定都于此,才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朱元璋还提到,他的声威教化已经远播四方,守卫四方,使得百姓归顺,险要之地已经稳固,因此不需要再建阅江楼来防御。
最后,朱元璋强调了他的治国理念和愿望,他认为土木工程并非圣君所为,而是应该致力于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他希望官员们能够忠于职守,为国家贡献力量,而不是沉迷于无谓的建设。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