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化装备是核生化防护、发烟及燃烧武器的统称。它们是部队在核生化条件下作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保障合成军行动自由与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防化装备是伴随着核、化学与生物武器等大规模毁伤性武器在战场上的使用而产生和发展的。
1915年4月22日,德国军队在
伊普尔战役中对英法联军实施化学攻击,是世界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化学防护装备应运而生。最初的呼吸道防护器材是使用浸有碳酸钠、硫代硫酸钠等溶液的防毒口罩,防止吸入氯气中毒。而后设计出由橡胶面罩和装填活性炭的滤毒罐组成的防毒面具,可适用于防护多种毒剂,其基本结构形式沿用至今。随着糜烂性毒剂、神经性毒剂等的使用,出现了用不透气的油布制成的防毒衣,以防止皮肤吸收毒剂;
后来的皮肤防护器材普遍采用合成橡胶与塑料等材料制成。同时,产生了简易的化学侦察和消毒器材,用浸有碘化钾、苯胺水溶液的棉球或纸片侦检氯气与光气;使用漂白粉、高锰酸钾等消毒液对芥子气进行消毒。为了防止毒气透入工事,在工事各缝隙处用黏土或布条密闭,在工事入口处悬挂防毒门帘,安装滤毒通风装置,这种集体防护器材是现代三防工事的雏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初步形成对化学武器袭击实施侦察、防护、洗消的化学防护装备系列。生物武器问世后,在化学防护装备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生物战剂侦察、防护和洗消的功能。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对日本广岛、长崎实施核突击,世界进入了核武器时代,促使防化装备在种类和性能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研制出一系列核监测装备,以及防护、消除放射性沾染的装备,形成了对核、化学、生物武器均具有防护能力的三防装备。
20世纪下半叶,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原子能、半导体、微电子和材料科学等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核监测装备、化学侦察装备与生物侦察装备,相继出现各种原理的侦检器材。以微处理芯片为核心的智能化核辐射探测器,使辐射探测的多功能、宽量程、可靠性、易用性和能量响应等性能得到提高;
化学侦察装备中出现压电晶体、表面声波、微波、表面等离子体、半导体和生物等传感器,采用红外线、激光、离子迁移谱和模式识别技术的毒剂报警器,能够全天候、全方位、多波段实施化学侦察;生物侦察采用复式技术方法,结合生物检测器与化学生物质谱仪,形成生物集成检测系统,实现对生物战剂的自动监测、采样与分析,遥感检测与跟踪。防毒面具大量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提高滤毒罐装填物质量,增加通话、饮水、防弹片、防激光和复苏等功能,改善使用性能、生理舒适性和战场适用性,形成适应各军种、兵种需要的通用化、系列化产品;隔绝式防毒衣采用多层胶布材料和涂层织物材料制成,具有较高的耐穿透性能、优良的机械性能,耐磨耗和耐机械穿刺;
透气式防毒服采用含活性炭材料和碳纤维制成,具有防毒、透气、阻燃、防水、伪装等功能,可作为战斗服穿用。野战阵地防御中的集体防护装备和移动式集体防护装备在结构设计和原材料的研制上取得进步,适应部队快速反应和机动作战的需要,组装式集体防护装置可相互适用,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洗消装备从传统的常温、常压、喷洒洗消逐步向高温、高压、射流洗消转变,采用纳米材料、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可剥性保护层与自动消毒涂层技术、大气压等离子体喷射技术等新技术,降低装备受污染程度,实现既能消毒,又不损耗装备作战效能。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次战争中,发烟装备与燃烧装备频繁用于战场,并不断得到改进。发烟装备从最初使用简易的发烟罐、发烟手榴弹,发展到利用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发烟车和远距离布设装置,实现快速、移动式、大面积、长时间连续施放烟幕。
燃烧装备在投射燃烧剂的手段上多样化,改变传统的液柱式喷火器,出现火焰弹式喷火器,以及车载式喷火器、机载燃烧航空炸弹,形成不同射程、点面结合的燃烧装备系统,战斗性能各异,适应不同战术使用要求,还可用于战役和战略目标。中国国民党军队于1933年2月成立化学兵,同时研究生产防毒器材。
中国工农红军于1933年10月建立化学研究室,对防护毒气进行研究,并指导部队和群众使用简易的防毒器材。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0年12月组建化学兵学校,从此起步自主研制防化装备。
60多年来,防化装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劣到优,不断发展完善,已形成自行研究和生产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防化装备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高技术防化装备不断问世,防化兵的防化保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防化装备一般按技术用途、战术用途和使用对象划分种类。
按技术用途分类是最常用的分类方法,可分为核监测装备、化学侦察装备、生物侦察装备、个人防护装备、集体防护装备、洗消装备、发烟装备、燃烧装备、防化防暴装备、防化指挥装备和防化技术保障装备。
用于对核武器袭击实施核爆炸监测与核辐射监测的装备。发现和测量核爆炸信号,测定核爆炸的时间、地点、当量、方式和弹型等参数,探测核爆炸早期与剩余核辐射,评估人员体内体外外辐照剂量与急性辐射危害。包括核爆炸监测装备和核辐射监测装备。
①核爆炸监测装备。主要有通过眼睛观测核爆炸外观景象的目视核爆观测仪;对核爆炸信号进行自动测量、分析、识别与报警的核爆炸自动观测仪;自动探测与处理战役战术地幅核爆炸信息的野战核爆炸监测系统;监测发生在大气层和外层空间核爆炸的卫星核爆炸探测系统;利用核爆炸产生的信号进行探测的电磁脉冲、次声波、地震波和地磁脉动等探测设备。
②核辐射监测装备。主要有发现和报知核辐射及测量放射性沾染水平的辐射监测仪;监督工事辐射水平的射线报警器;发现沾染区边界及测定沾染地域地面照射率的射线指示仪;发现放射性沾染地域及测定地面照射量率的照射量率仪;发现放射性沾染地域及测定地面剂量率的剂量率仪;测量物体表面放射性活度及确定沾染程度的放射性沾染测量仪;测量剩余核辐射和放射性活度的辐射仪;测量及鉴别人体内放射性污染的全身辐射仪;直接测量人员所受早期和剩余辐射累积剂量的剂量检查仪。
用于对化学武器袭击实施毒剂侦检的装备。及时发现化学袭击并报警,监测染毒空气的扩散,查明染毒的种类、范围与程度,检查消毒效果。包括侦毒装备、毒剂报警装备和毒剂化验装备等。
①侦毒装备。主要有侦检空气、地面与物体表面染毒的侦毒纸;侦检水源染毒和检测水质的侦毒盒;侦检空气染毒的侦毒包;查明毒剂种类及概略判断染毒空气浓度的侦毒器。
②毒剂报警装备。主要有应用传感器技术检测毒剂的各类毒剂报警器。按工作原理,分为比色法、荧光法、酶分析法、电化学法、离子化法、色谱法、表面声波和红外光谱法等类型;按监测距离的远近、地域的大小,又分为点测毒剂报警器与遥测毒剂报警器。
③毒剂化验装备。主要有野战条件下分析化验毒剂和测定放射性活度的野战化验箱与野战化验车。
用于对生物武器袭击实施生物战剂检验的装备。采集生物战剂标本,检测与鉴别生物战剂的种类,判定生物战剂的污染范围和浓度。包括生物战剂采样、侦检和检验装备。
①生物战剂采样装备。主要有采集空气中生物战剂气溶胶的各类空气采样器。按采集原理,分为惯性撞击、静电吸附、沉降、过滤阻留和温差迫降等类型;采集空气、水源、物体表面的生物战剂,以及昆虫、小动物、尸体内脏等标本的微生物采样箱。
②生物战剂侦检装备。主要有测定生物战剂气溶胶粒子数目、大小的生物战剂观测仪;监测与分析大气中微生物及其他生物性微粒质、量变化的生物战剂侦察仪,按工作原理,分为激光雷达、生物发光等类型;采集、检测生物战剂气溶胶并自动报警的生物战剂报警器,按工作原理,分为化学发光、粒子颜色等类型。
③生物战剂检验装备。主要有利用免疫生物传感系统检测和鉴别生物战剂的生物检测器;对细菌与毒素类生物战剂进行快速检出和鉴别的生物战剂检验箱与生物战剂检验车。
用于个人防御放射性灰尘、毒剂和生物战剂的直接伤害,保护人员呼吸道和皮肤的安全,进行个人预防与急救的装备。包括呼吸道防护装备和皮肤防护装备。
①呼吸道防护装备。主要有保护呼吸器官、眼睛和面部免受伤害的过滤式与隔绝式防毒面具。按照使用条件不同又可分为通用与特种防毒面具,可在低浓度污染环境中使用的防毒口罩,保护眼睛免受核爆炸闪光伤害的核闪光护目镜。
②皮肤防护装备。主要有防护全身皮肤的隔绝式防毒衣和透气式防毒服,配套使用的防毒手套、防毒靴套,遮挡毒剂液滴和放射性灰尘沾染的防毒斗篷,防止病原微生物污染或传染病媒介动物叮咬的防疫服,对毒剂中毒进行现场救治的急救针与急救包。
用于在遭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时,保证人员在工事、帐篷、车辆、飞机和舰船舱室等空间内,不使用个人防护器材仍能正常活动,免受污染与伤害的装备。包括:
①密闭设施。主要由阻止内外空气对流并隔绝受染空气的防护门、密闭门、密闭盖板和密闭阀门等设备组成。
②滤毒通风装置。主要由滤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并提供清洁空气的防爆阀、粗滤器、预滤器、精滤器、滤毒器和过滤吸收器等设备组成。
③空气再生装置。主要有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的对流式、鼓风式和内循环式等类型的空气再生系统。
用于对染有毒剂、放射性物质和生物战剂的人员、装备、工作环境和水源等实施消毒、消除和灭菌,使受染对象避免或减轻伤害的装备。包括洗消剂和人员洗消、服装装具洗消、作战武器洗消、道路及地面洗消、水源消毒等装备。
①洗消剂。主要有对化学毒剂和生物战剂有消毒灭菌作用的各类消毒剂,按消毒原理,分为氯化氧化、碱性、碱醇胺、吸附型和洗涤型等类型;对放射性沾染有消除作用的各类消除剂。按消除原理,分为洗涤剂、络合剂和消除液等类型。
②人员洗消装备。主要有受染人员自行实施局部洗消的消毒油膏、皮肤消毒包等人员应急洗消器材;利用热水和洗消剂实施全身彻底清洗的淋浴车、多功能人员洗消系统等人员全面洗消器材。
③服装装具洗消装备。主要有对受核化生沾染的防护服、服装、面具、单兵武器与装具等进行洗消的多功能服装洗消器材。由热空气或蒸汽发生器、消毒室或消毒帐篷、温控装置、管路附件和承载车辆等组成。
④作战武器洗消装备。主要有不需专用车辆装载,可灵活机动使用的小型洗消器材,如压缩气体式与手动泵式手动洗消器材、小型动力洗消装置;由专用车底盘和车载洗消设备组成的大型洗消器材,如洗消拖车、洗消方仓、燃气射流洗消车和吊臂门式洗消系统;对精密电子仪器、装备内表面等特殊对象洗消的专用洗消器材,如内表面洗消装置、非水洗消系统。
⑤道路及地面洗消装备。主要有对工事、地面等实施消毒和消除沾染的喷洒车,具有高温、高压等多功能的地面洗消系统。
⑥水源消毒装备。主要有采用反渗透膜技术除去水中核化生沾染的水净化装置与核化生水处理装置。
用于施放发烟剂,形成人工固态或液态的气溶胶,对光电产生吸收和散射作用,衰减光电信号,降低敌方光电武器作战效能,遮蔽重要目标,掩护部队行动的装备。包括发烟剂和发烟武器。
①发烟剂。主要有在大气中分散后形成稳定烟雾的各类发烟剂,按发烟方式分为燃烧型、爆炸分散型、冷喷型、挥发型和热蒸发型等种类。
②发烟武器。主要有能在远距离上快速成烟的发烟弹,按发射方式分为发烟手榴弹、发烟榴弹、发烟火箭弹和发烟航弹;以预设方式使用的发烟罐;能在固定点或行进中大面积、长时间连续施放烟幕的发烟机和发烟车。
用于喷射、抛洒、爆炸燃烧剂,形成燃烧效应,利用高温、火焰、烟雾和缺氧造成人员伤害,烧毁武器装备与设施装备。包括燃烧剂和燃烧武器。
①燃烧剂。主要有能产生高温或炽热火焰的各类燃烧剂,按物理性质,分为油基燃烧剂、金属燃烧剂、烟火燃烧剂、自燃燃烧剂、金属油基燃烧剂和触燃燃烧剂。
②燃烧武器。主要有依靠压缩气体或火药气体压力喷射火焰射流的各类火焰喷射器。按结构和使用方式,可分为轻型喷火器、重型喷火器、车载式喷火器和固定式喷火器;由发射器和燃烧弹药所构成的单兵燃烧武器,按发射或使用方式,分为单兵或集束火箭发射器和燃烧火箭弹。
用于直接喷洒、发射并爆炸刺激剂、染色剂的装备。刺激剂能强烈刺激感官,迅速引起人员流泪、咳嗽、喷嚏、恶心、胸闷、头痛、奇痒、灼痛等症状,使其丧失活动能力;染色剂能在人员皮肤、服装上涂染颜色标记或携带化学气味,难以清洗和清除,便于跟踪、识别和抓获。包括刺激剂、染色剂和防暴枪弹。刺激剂、染色剂,主要有以刺激眼睛为主的苯氯乙酮等催泪剂;以刺激鼻咽为主的亚当氏气等喷嚏剂;对眼鼻喉及皮肤均有刺激作用的西埃斯、西阿尔、辣椒油树脂等复合型刺激剂;用化学染料与溶剂调配的染色剂。防暴枪弹,
主要有装有刺激剂、染色剂的手榴弹、枪榴弹和喷洒器。用于收集、分析和处理核、化学、生物侦察所获信息,估算遭受袭击所造成的瞬时效应和延期效应,给出对各类人员、各种装备和工程设施的毁伤程度、战场环境影响范围,向指挥控制系统报告相关数据,指导部队实施防化保障的装备。主要有运用计算机技术估算核、化学袭击杀伤破坏情况的防化作业箱,将核化生检测、报警、取样系统与通信、导航子系统一体化的轻型防化侦察车、装甲防化侦察车和防化指挥控制系统。
用于在野战条件下对防化装备实施维护、检测和修理,使防化装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的装备。包括防化检测装备、修理装备和消耗配套器材。
①防化检测装备。主要有防毒面具检测仪,核监测装备诊断仪,对防化装备实施检测的防化检测车等。
②防化修理装备。主要有对防化装备实施检查、调整、分解和装配的便携式野战修理箱组,装有维修工具、维修工艺设备的防化仪器修理车与防化机械修理车等。
③防化消耗配套器材。主要有消毒剂、侦毒管和凝油粉等消耗器材,滤毒罐、调油器和打压泵等配套器材。
防化装备按使用对象,还可分为各军种、兵种均可使用的通用防化装备和专供某一军种或兵种使用的专用防化装备两大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促使防化装备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并极大地增强防化装备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能力与烟火支援能力,在未来战争中更有效地发挥防化保障作用。
①核监测装备。主要是应用计算物理学、计算机智能化等技术,提高辐射探测的灵敏度、准确度、机动性和环境适应性,实现探测仪器的微型化、数字化和低功耗;将空中与地面监测系统形成“空地一体”的监测体系,增强现场核素识别与快速响应能力,实现核爆炸监测系统的高度自动化。
②化学侦察装备。主要是操作上的自动化,在无人值守状态下进行探测,自动完成采样、分析、判断、报警、传输的功能;体积上的小型化,减少探测器的体积与质量,提高探测的可靠性;手段上的集成化,将先进的核化生取样、检测、报警等系统,综合集成到车载、机载、星载等平台上,增强侦察系统的机动性、防护性和有效性。
③生物侦察装备。主要是研究建立丰富的病原体背景数据库,研究灵敏高效的数据采集技术、迅速准确的数据比对甄别技术和系统完善的数据处理技术,建立远程生物遥感检测系统,检测、测距和跟踪生物袭击气溶胶云团,实现远距离、早期预警。
④个人防护装备。主要是研究一体化单兵综合防护系统,包括具备呼吸防护、防弹、护目、通信和反侦察等多功能的头盔,具备核化生防护、质轻、耐老化、抗静电和带有保持热平衡的微气候调节控制装置的服装系统,具有良好的穿着性能和生理舒适性能,实现通用化、轻量化,并向战斗服方向发展。
⑤集体防护装备。主要是将物理化学、生物高技术用于过滤设施,在技术原理上寻求新的突破,研制以变压吸附技术为基础的军用变压吸附系统、以膜分离技术为基础的人员生命支持系统和无动力源防护装置,在任何极端条件下,提供最低的后勤补给和最严格的生存标准。
⑥洗消装备。主要是寻找高效、广谱、低腐蚀、无污染的消毒剂,研究防毒涂料与自动消毒涂料,研制轻便、高效、无刺激的单兵应急洗消装备,研制多功能、模块化、智能化的大型洗消装备,开发新型非水洗消装备,发展“化学加固”新概念洗消装备。
⑦发烟装备。主要是改进现有发烟剂,研究多频谱干扰、环保型发烟剂,提高烟幕的遮蔽干扰效果和工艺性能;研制成烟速度快、施放量大、机动性高和自身防护强的发烟武器,达到系列化、组合化、通用化和信息化的要求。
⑧燃烧装备。主要是研究高热值、强渗透、持续时间长、黏着力牢的新型燃烧剂,增强燃烧剂的效能,提高毁伤能力;研制多用途弹,具有穿甲、纵火等多效应,使用方式多样化,提高燃烧武器的机动能力和智能化。
⑨防化指挥装备。主要是研制适应多种作战平台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的通用传感器组合装备,将远程探测系统与空中平台相结合,各类核化生探测器、报警器与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相连通,建立联合预警与报告网络,向各级指挥控制中心实时传输获得的各类数据与信息,实现早期报警,对战区核化生袭击的态势实施实时监控与指挥。
⑩防化技术保障装备。主要是研制嵌入式传感故障监控设备、故障诊断定位设备、装备维修远程专家支援系统、装备维修电子手册、装备维修信息化系统和战场快速抢修设备等,防化技术保障装备正朝着自动化、智能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