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妹戚托,是贵州省晴隆县传统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阿妹戚托产生的时期,没有文献有准确记载。相传大约在几百年前,云南一富裕家庭男主人王阿扑、女主人谢噶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出嫁时,跳脚舞的创作没有完成,因此在大女儿的结婚仪式上没有舞蹈,婚礼显得冷清。王阿扑觉得婚礼上应有舞蹈、歌声,应隆重热闹,于是老人就召集族人商议,分工编创几段舞蹈,并依据农事活动中插秧、喂狗饭、踢鸡冠等生活趣事连串起来,最后将大家编创的舞蹈合在一起,共12个动作组成。在王阿扑二女儿出嫁的前夕,跳脚舞已完全创作成型,寨中的亲朋好友相约来到王阿扑家堂屋演绎跳脚舞,通过这种方式以示祝愿,从此跳脚舞便流行开来。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迁徙,跳脚舞流传到贵州省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境内,逐渐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民间舞蹈,彝语称之为阿妹戚托。阿妹戚托的产生同彝族人生活有有着紧密联系,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承,依然保留着独特的舞蹈语汇。
而关于阿妹戚托的另一种来源说法则表示,最早的阿妹戚托相传是一位彝家姑娘跟仙人学来教会了大家。几年后,姑娘要出嫁了,寨邻姐妹们商量,用姑娘教她们跳的舞蹈欢送她,于是姑娘们就在她家堂屋里跳起这支舞蹈。从此,凡彝家村寨的姑娘出嫁时,都要跳这支舞表示欢送。
1956年后,由于生产、生活、经济贫困等因素制约,致使阿妹戚托舞蹈渐渐匿迹。落后的经济条件,使得阿妹戚托湮没了20余年。
1981年,晴隆县文化馆派出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前往三宝乡,学习和抢救阿妹戚托,使得阿妹戚托逐渐成为晴隆向外界宣传和推介的一张文化名片。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阿妹戚托的表演有着严格的规定。舞蹈表演的场地特定在新娘家的堂屋中,舞蹈参与者须为双数,可6人跳,又可8人或12人、16人跳等,参与者多为年轻人,可男女合跳,也可男女分别独跳。
起舞前,舞者自行从堂屋的各个方向唱着“阿咩趣列”(女儿开始扮新娘)的歌曲,向堂屋中间摆放的酒坛走去,体对酒坛、自成圆圈,待“阿咩趣列”唱完时,舞者以顺时针转动进行舞蹈。舞蹈表现的主要载体是人体下肢,脚上的踢、悠、踏、跨等动作显得尤其突出。
阿妹戚托共由12个动作组成,分别为:插秧、翻脚板、转脚尖、打脚板、男左女右、背和背、喂狗饭、踢鸡冠、鸭喝水、跨三步、耍克膝和踢板壁,舞蹈依次从第一个动作开始至最后一个动作(第12个动作)结束,舞者边歌边舞,唱词对应相关舞段,以此反复。跳阿妹戚托短可一小时,长可通宵达旦。
队形结构
阿妹戚托手拉手即可起舞,队形或呈直排,或呈圆状。舞蹈分为12小节,即:彝语之伞踏(汉语意为:欢送出嫁)、西踏非踏母(勤俭持家)、含各勾梁(送镰刀)、其兰朵(送粑粑)、密几包(农闲)、其摩罗(播种)、哄的(插秧)、节根间(幸福靠劳动)、美液朵(薅秧)、机堵(耕作)、吉踏吉摩踏(劳动快乐)、其醒然(祝新娘终身幸福)。
开展时间
彝族姑娘出嫁日:时间不确定,只有姑娘跳舞。
春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三,男女老少几乎都参加。
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到六月二十六日,男女老少几乎都参加。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阿妹戚托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研究民族学、民俗学、美学等研究方面以及在中外艺术交流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阿妹戚托对于研究彝族的舞蹈发展史及本土文化发展史,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及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等均有着特殊的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常跳阿妹戚托对身心健康有益,还可达到健身的效果。阿妹戚托舞蹈的表现主要靠下肢各个关节的活动变化来体现,这种活动能使腿部的韧带、关节、肌肉得到充分的发展,时常参与该项运动,不但能锻炼腿部的肌肉、伸展关节韧带、增大关节活动范围,而且可以全面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对促进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作用。
阿妹戚托舞蹈与彝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涉及彝族的生产、习俗和历史,经常参加阿妹戚托舞蹈活动,可达到塑造体形的健美效果,而且阿妹戚托具有高度的艺术性特点,其动作协调、流畅、富有弹性,充分表现了健与力的形体美。
在跳阿妹戚托舞蹈中,大多数情况都是多人一起,按同一节奏而完成着各种动作,在舞蹈过程中所有参与者之间的协调配合,可让其身心愉悦并产生相互之间平常没有的情感表达。在精神追求的活动中,彝族居民主要以和谐幸福为主体,个人和群体共同追求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从而体现民族心理、民族情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人文思想等,这对人们进行心理情感教育、精神信仰教育、审美欣赏教育和人文修养教育有着很好的现实意义。
传承方式
由于没有文字记载,阿妹戚托靠口传身授的方式在民族内传承,其传承方式为父母传子女,姊妹传,兄弟传,朋友互传,在传承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传播和发展的。在21世纪,阿妹戚托的传承方式逐渐发生了改变,它的传承主要依托学校来完成。
传承谱系
毛文碧:男,彝族人,阿妹戚托第一代传承人,传承时间为1956年至1986年。
舒文秀:彝族人,阿妹戚托第一代传承人,传承时间为1956年至1986年。
王国英:彝族人,阿妹戚托第二代传承人,传承时间为1986年至1990年。
王国忠:彝族人,阿妹戚托第二代传承人,传承时间为1986年至1990年。
魏祥英:彝族人,阿妹戚托第三代传承人,传承时间为1990年至2000年。
柳贤昌:男,彝族人,阿妹戚托第三代传承人,传承时间为1990年至2000年。
柳顺方:男,1957年3月出生,彝族人,阿妹戚托第四代和第五代传承人,传承时间为2000至今,一直从事阿妹戚托的研究和教学,培养了上千名学生。2012年12月,柳顺方被列为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阿妹戚托。
杜传富:男,1966年4月出生,2009年8月,杜传富被列为黔西南州第二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阿妹戚托。2015年12月,杜传富被列为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阿妹戚托。
传承现状
阿妹戚托具有非物质文化的强消失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别是在21世纪经济发展市场化和主流文化、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下,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广播、电视、网络等数字化革命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使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阿妹戚托成为一种弱势文化,生存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
(一)传承意识淡化
随着文化变迁及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出现,伴随彝族发展而来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崇拜、族群认同等逐渐弱化,新的意识与观念逐渐产生,使人们远离传统,阿妹戚托也逐渐失去原有的吸引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提升,更多的新事物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多样化生活、娱乐方式的出现,人们的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跳阿妹戚托由过去的唯一或重要的选择,成为了众多选择中的一项可有可无的选择,阿妹戚托失去了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娱乐方式的地位后,其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人们的传承意识也就淡化了。
(二)传承人老龄化
由于人们观念的转变,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晴隆县彝族人口较少,青壮劳力大都外出打工,能够完整传承整个舞蹈和知晓舞蹈来龙去脉的人已非常少。传承人大部分年事已高,无力从事传承;还有部分在忙于农活、家务或外出打工。在现实生活中,传承人面临很多生计问题,比如子女上学、日常生活开支等问题,他们首要考虑的是生活保障,而非阿妹戚托的传承。
(三)经费缺乏
在进入现代社会后,阿妹戚托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晴隆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县一级相关部门从工作经费中挤出一些费用,但对其传播和传承是不够的。随着“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从2005年起,“阿妹戚托”的传承主要在晴隆县三宝中心学校开展。但由于经费短缺,无专项的发展资金,影响了学校阿妹戚托舞队的正常运作,阿妹戚托的传承和发展举步维艰。
保护措施
1986年秋,晴隆县地方志办公室将阿妹戚托载入地方历史文献《晴隆县志》,使之得以保护。
2002年10月,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各级各类学校要挖掘当地少数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资源。在此背景下,三宝乡中心学校将阿妹戚托纳入课程,由柳顺方从2005年开始教授。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晴隆县文化馆获得阿妹戚托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阿妹戚托项目评估合格,晴隆县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1956年,阿妹戚托赴北京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
1995年,意大利世界民族民间文艺汇演中阿妹戚托的表演受到不少的反响。该舞蹈曾在广东省台山市举办的纪念陈宜禧活动上与俄罗斯、巴西、非洲等不同国家的表演队同台表演。
荣誉表彰
1956年,阿妹戚托参加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余艺术会演,获得优胜奖;同年,阿妹戚托代表贵州到首都参加艺术表演,获得“授给各民族的优秀艺术宝藏”的嘉奖。
2007年,阿妹戚托参加多彩贵州舞蹈大赛,获得舞蹈大赛原生态组“银瀑奖”。
2009年11月,参加第四届贵州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得二等奖。
2011年1月,赴京参加第十一届校园春节联欢晚会演出,获得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