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虎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发虎,1962年12月出生于陕西丹凤,自然地理学家和环境变化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人物经历
1980年,陈发虎考入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先后获得学士学位(1984年)、硕士学位(1987年)、博士学位(1990年)。
1990年,博士毕业后留在兰州大学地理系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1992年-1994年)、教授(1995年-)、自然地理学博士生导师(1995年-)。
1991年10月,访问英国莱斯特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至1992年4月)。
1992年11月,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第四纪研究中心、利物浦大学地质系和法国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土壤实验室工作(至1993年9月)。
1994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1995-1997,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999年,出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至2005年)。
2001年11月,作为客座教授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环境变化研究中心工作(至2002年4月)。
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5年,担任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至2016年),同年担任教育部“985”二期“西北资源环境与生态”I类科技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至2008年)。
2007年,出任兰州大学副校长(主管科研)(至2018年)。
2008年,担任兰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至2018年)。
2010年,担任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至2014年),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科带头人。
2015年12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担任兰州大学自然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同年主持项目“农业革新促使史前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原”入选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6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8年4月-2023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
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任免信息
2023年1月5日,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研究决定,免去陈发虎同志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职务,保留正局级。
主要成就
研究成就
陈发虎主要从事环境变化、古气候和干旱区地理研究。在中国西部黄土地层和气候记录、干旱区湖泊记录、晚第四纪气候快速变化、环境考古等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在史前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过程和机制、亚洲中纬度地区气候变化的“西风模态”等方面有重要创新性认识。
他的研究成果包括:①系统开展了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的黄土地层、黄土沉积年代和气候记录研究,以西部地区典型的兰州九州台黄土剖面为基础,建立了适用于区域对比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推动了中国黄土气候学的发展,为轨道尺度气候多旋回理论的完善做出了贡献;②开展了末次冰期旋回冰期/间冰期状态的气候快速变化研究,较早提出中国末次冰期冬、夏季风均存在快速变化,但具有区域特色;发现中国季风边缘区全新世气候也存在千-百年尺度的气候快速变化,表现为多次重大干旱事件,并具有全球联系;发现温暖的末次间冰期东亚季风气候具有轨道尺度的变化特征,不存在国外报道的气候不稳定性变化;③发现西风环流显著影响的亚洲中部内陆干旱区的湿度(降水)变化模式与季风气候存在显著差异,提出了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全新世气候变化的“西风模式”新观点;④揭示了区域环境剧烈变化与史前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提出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农业扩散和发展促进了史前人类在晚全新世才长年定居青藏高原的新观点。⑤发现丹尼索瓦古老型智人(夏河人)早在16万年前生活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夏河甘加盆地,已经适应高寒缺氧环境;⑥发现自然暖期高山湖泊发生富营养化,提出现代人为暖期和自然暖期对高山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同。
研究成果曾入选Science刊物评选的2019年度十大科学突破、Science News评选的十大科学新闻、美国考古杂志评选的十大世界考古发现、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十大科技新闻,2015、2019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十大进展。
曾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和重点基金项目7项及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和教育部学科引智项目各1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各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科学院A类先导联合公关项目1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和社会科学奖12项(含一等奖6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2007,2018)。
截至2020年8月,共出版专著4部,编辑英文专刊5本。在Nature、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PNAS、ESR、Scientific Reports、Climate Dynamics、QSR、Palaeo-3、Holocene、《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发表论文530多篇(含SCI论文300多篇)。论著总被引2万多次,SCI刊物总引1万多次。H指数56,是国际地球科学前1%的高引用科学家。5篇第1或通讯论文进入ESI Top1%高被引论文。2017-2019年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2022年11月15日,入选科睿唯安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出版著作
期刊论文
Chen, F.H.*, Chen, S.Q., Zhang, X., Chen, J.H., Wang, X., Gowan, E.J., Qiang, M.R., Dong, G.H., Wang, Z.L., Li, Y.C., Xu, Q.H., Xu, Y.Y., Smol, J.P., Liu, J.B.*, 2020. Asian dust-storm activities dominated by Chinese dynasty changes since 2000 BP.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 10.1038/s41467-020-14765-4.
Chen, F.H.*, Welker, F., Shen, C.-C., Bailey, S.E., Bergmann, I., Davis, S., Xia, H., Wang, H., Fischer, R., Freidline, S.E., Yu, T.-L., Skinner, M.M., Stelzer, S., Dong, G.R., Fu, Q.M., Dong, G.H., Wang, J., Zhang, D.J.*, Hublin, J.-J.*, 2019. 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Nature, 569: 409-412.
Chen, F.H., Chen, J.H., Huang, W., Chen, S.Q., Huang, X.Z., Jin, L.Y., Jia, J., Zhang, X.J., An, C.B., , Zhang, J.W., Zhao, Y., Yu, Z.C., Zhang, R.H., Liu, J.B., Zhou, A.F., Feng, S., 2019. Westerlies Asia and monsoonal Asia: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in climate change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on decadal to sub-orbital timescales. Earth-Science Reviews, 192: 337-354.
Liu, J.B, Rühland, K.M., Chen, J.H., Xu, Y.Y., Chen, S.Q., Chen, Q.M., Huang, W., Xu, Q.H., Chen, F.H.*. Smol, J.P.*, 2017. Aerosol-weakened summer monsoons decrease lake fertilization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Nature Climate Change, 7(3):190–194.
Chen, F.H., Dong, G.H., Zhang, D.J., Liu, X.Y., Jia, X., An, C.B., Ma, M.M., Xie, Y.W., Barton, L., Ren, X.Y., Zhao, Z.J., Wu, X.H., and M. K. Jones, 2015, Agriculture facilitated permanen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fter 3600 BP. Science, 347(6219): 248-250.
Chen, F.H., Xu, Q.H., Chen, J.H., Birks, H.J.B., Liu, J.B., Zhang, S.R., Jin, L.Y., An, C.B., Telford, R.J., Cao, X.Y., Wang, Z.L., Zhang, X.J., Selvaraj, K., Lu, H.Y., Li, Y.C., Zheng, Z., Wang, H.P., Zhou, A.F., Dong, G.H., Zhang, J.W., Huang, X.Z., Bloemendal, J., and Rao, Z.G., 2015,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 Scientific Reports, DOI: 10.1038/srep11186.
Chen, F.H., Chen, X.M., Chen, J.H., Zhou, A.F., Wu, D., Tang, L.Y., Zhang, X.J., Huang, X.Z., and Yu, J.Q., 2014, Holocene vegetation history, precipitation changes and Indian summer monsoon evolution documented from sediments of Xingyun Lake,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Quaternary Research, 29(7):661–674.
Chen, F.H., Qiang, M.R., Zhou, A.F., Xiao, S., Chen, J.H. and Sun, D.H., 2013, A 2000-year dust storm record from Lake Sugan in the dust source area of arid Chin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8(5): 2149-2160.
Chen,F.H.,Chen,J.H.,Holmes,J.A.,Boomer,I.,Austin,P.,Gates,J.B.,Wang,N.L.,Brooks,S.J. and J.W. Zhang,2010,Moisture changes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 in the Arid Central Asia: a review,synthesis and comparison with monsoon region.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29(7-8): 1055-1068.
Zhang,D.J.,Chen,F.H.*,Bettinger,R. L.,Barton,L.,Ji,D.X.,Morgan,C.,Wang,H.,Cheng,X.Z.,Dong,G.H., Guilderson,T.P. and Zhao,H.,2010,Archaeological records of Dadiwan in the past 60 ka and the origin of millet agricultur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55⒃: 1636-1642.
Fan YX,Chen FH,Wei GX,Madsen DB,Oviatt CG,Zhao H,Chun X,Yang LP,Fan TL,Li GQ,2010.Potential water sources for Late Quaternary Megalake Jilantai-Hetao,China,inferred from mollusk shell Sr/Sr ratios. 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43:577-587.
Wang,J.S.,Chen,F.H.,Jin, L.Y.,Bai, H.Z.,2010.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y/wet trend over arid central Asia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Climate Research,41⑴:51-59.
Chen,F.H.,Holmes,J.,Wünnemann,B. and Yu,Z.C.,2009,Holocene climate variability in arid Asia: Nature and mechanisms.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194:1–5.
Chen,F.H.,Wang,J.S.,Jin,L.Y.,Zhang,Q.,Li,J. and Chen,J.H.,2009,Rapid warming in mid-latitude central Asia for the past 100 years. Frontier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3⑴: 42–50.
Xie,Y.W.,F.H.,Chen* and J.G. Qi,2009,Past desertification processes of Minqin Oasis in arid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16⑷: 260–269.
Zhao,Y.*,Yu,Z.C.,Chen,F.H.*,Zhang,J.W.,Yang,B.,2009,Vegetation response to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in monsoon-influenced region of China. Earth-Science Reviews,97: 242-256.
Jin,L.,Peng,Y.,Chen,F.,and Ganopolski,A. 2009,Modeling sensitivity study of the possible impact of snow and glaciers developing over Tibetan Plateau on Holocene African-Asian monsoon climate. Climate of the Past,5,457–469,2009.
Barton,L.,Newsome,S.D.,Chen,F.H.,Wang,H.,Guilderson,T.P. and R.L. Bettinger,2009,Agricultural origins and the isotopic identity of domestication in northern China. PNAS,106⒁: 5523–5528.
Chen,F.H.Yu,Z.C.,Yang,M.L.,Ito,E.,Wang,S.M.,Madsen,D.B.,Huang,X.Z.,Zhao,Y.,Sato,T.,Birks,H.J.B.,Boomer,I.,Chen,J.H.,An,C.B.,Wünnemann,B.,2008,Holocene moisture evolution in arid central Asia and its out-of-phase relationship with Asian monsoon history.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7: 351–364.
Chen,F.H.,Fan,Y.X.,Chun,X.,Madsen,D.B.,Oviatt,C.G.,Zhao,H.,Yang,L.P.,Sun,Y.,2008,Preliminary Research on Paleolake Jilantai-Hetao in Late Quaternary.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53⑾:1725-1739.
Zhang,P.Z.,Cheng,H.,Edwards,R.L.,Chen,F.H.,Wang,Y.C.,Yang,X.L.,Liu,J.,Tan,M.,Wang,X.F.,Liu,J.H.,An.,C.L.,Dai,Z.B.,Zhou,J. Zhang,D.Z.,Jia,J.H.,Jin,L.Y.,and K.R. Johnson,2008,A Test of Climate,Sun,and Culture Relationships from an 1810-Year Chinese Cave Record. Science 322,940-942.
An,C.-B.,Chen,F.-H.,Loukas,B.,2008,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Mongolia: A Review.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63:283–289.
Yang,L.P.,Chen,F.H.*,Chun,X.,Fan,Y.X.,Sun,Y.,Madsen,D.B. and Zhang,X.Q.,2008,The Jilantai Salt Lake shorelines in Northwestern arid China revealed by remote sensing images.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72:861-866.
Gou,X.H.,Chen,F.H.,Yang,M.X.,Gordon,J.,Fang,K.Y.,Tian,Q.H. and & Zhang,Y.,2008,Asymmetric variability between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s 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Evidence from tree rings. Science in China,51⑴:41-55.
Chen,F.H.,Cheng,B.,Zhao,H.,Fan,Y.X.,Madsen,D.B. and Jin,M.,2007,Post-glacial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Drought Events in the Monsoon Transition Zone of Western China between Monsoon and Westerly dominant regions since the last deglacial. In D.B. Madsen,F.H. Chen and X. Gao (Eds),Late Quaternary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daptation in Arid China. Developments in Quaternary Science,2007,Elsevier,Amsterdam,11-24.
Jin,L.Y.,Chen,F.H.*,Claussen,M. and Ganopolski,A.,2007,Response of East Asian climate to Dansgaard/Oeschger and Heinrich events in a coupled model of intermediate complexit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12,D06117,doi: 10.1029/2006JD007316.
Li,J.B.,Chen,F.H.*,Cook,E.R.,Gou,X.H. and Zhang,Y.X.,2007,Using tree-rings and the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 to reconstruct the drought history in Helan mountain,north central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7: 903–909.
Gou,X.H.,Chen,F.H.,Jacoby,G.,Cook,E.,Yang,M.X.,Li,J.B.,2007,Streamflow variat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over past 593 years in western China reconstructed from tree rings. Water Resource Research,VOL.43,WO6434,doi:10.1029/2006WR 005705.
Zhou,A.F.,Chen,F.H.*,Qiang,M.R.,Yang,M.L.,Zhang,J.W.,2007,The discovery of annually laminated sediments (varves) from shallow Sugan Lake in inland arid China and their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50⑻: 1218-1224.
人才培养
截至2017年,陈发虎累计培养的研究生中有50余人获得了教授和副教授职称,其中教授有30余名,有很多留在兰州大学等西部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任职。除了教授知识,陈发虎还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有机会,他就将学生“放”到野外,让他们放手去做。等碰到问题了,一对一指导,甚至花时间陪学生再前往野外调研。在他看来,这种培养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现任国际地理联合会环境演变委员会(Environment Evolution Commission)副主席,国际古湖沼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任中国第四纪研究会、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曾任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兼任SCI刊物《Science Bulletin》地学执行主编,任《Frontier of Earth Science》、《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英文)、《Fundamental Research》及中文刊物《地理科学》副主编,任《Journal of Arid Land》、《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Anthropocene》、《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One Earth》、地理学报、第四纪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地球科学进展、湖泊科学、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等多家杂志编委。
人物评价
陈发虎在中国西部黄土地层和气候记录、干旱区湖泊记录、晚第四纪气候快速变化、环境考古等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在史前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过程和机制、亚洲中纬度地区气候变化的“西风模态”等方面有重要创新性认识。(中国科学院评)
人物影响
2006年,陈发虎将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一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并今后每年从个人收入中拿出一万元人民币设立奖学金,用于奖励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在校二、三年级热爱地学、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