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垣(1891-1923)字光乔,号继东,广东遂溪后坑村人。
主要功绩
遂溪民国革命英雄——陈式垣
陈式垣是孙中山先生的上校警卫官,是孙中山先生题写墓碑的人,陈式垣的墓就在岭北笔架岭。
遂溪笔架岭上,长眠着一个民国革命英雄——孙中山的上校警卫官、烈士陈式垣。那庄严的纪念碑文中有国父亲笔题写的“为革命战争阵亡上校陈式垣之墓”字样。 陈式垣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2岁。他年少时为国为民转战异地他乡,抛头颅洒热血,三十出头“马革裹尸”而还, 何其悲壮。如此年纪便已经屡立战功,就此一番大业。可幸的是回归故土的先人受到了政府的追认和人民的凭吊,这也算是对他忧国忧民、死而后已的民族梦的认可。
人物生平
陈式垣字光乔,号继东,遂溪
后坑村人。 1891年,陈式垣出生于遂溪县附城后坑村一个农民家庭。陈式垣聪慧过人、勤学善思、奋发求进,在县城高小学堂读书,已文章出众,被老师视为范文,在同学中传阅,是学校品学兼优的佼佼者学生。陈式垣少时聪明,先后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汉陆军中学堂、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学习期间,他与邓演达互相砥砺,结成莫逆之交,与季方、叶挺等同学也志趣相投、交谊深厚。邓演达、严重和陈式垣一道,在学校里发起组织了“断金学会”,取“三人同心,可以断金”之意。
陈式恒、邓演达、严重求学时组织的“断金学会”,取“三人同心,可以断金”,这也是一种现代中国人、遂溪人、非常值得学习推崇的精神。
民国7年(1918年),陈式垣从保定毕业之后便任边防军排长。 民国8年,陈式垣弃职还乡,在粤军第一师任连长。民国9年参加驱逐桂系军阀斗争,负责警卫孙中山帅府。民国11年参加孙中山发动的战役,立战功升营长。民国12年升任副团长。是年10月,陈炯明叛军进犯广州,陈式垣率部扼守要冲,在观音阁一带与叛军激战负伤后牺牲,时年32岁。后来经先生允许,将其灵柩运送回家乡,安葬在笔架山顶。先生亲笔为他书写墓碑:“为革命战争阵亡上校陈式垣之墓”。这也是已发现的孙中山先生为阵亡将士亲笔书写的墓碑。孙中山为了表彰其功,追晋为上校,并亲笔为其书写墓碑。1983年,国务院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建立共和,陈式垣对孙中山非常敬仰,拥护孙中山政治主张。当时民国虽成立,中华大地仍内忧外患,军阀割据,盗贼四起,民不聊生,陈式垣痛心疾首,为救国救民,决心投笔从戎。191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广东陆军小学堂,继而入读武汉陆军中学堂,后被选送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1918年毕业分派到段祺瑞属下的边防军当见习官,不久升为排长,开始戎马生涯,曾参加直皖战争。他目睹军阀混战,祸国殃民,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义愤填膺。次年,不愿与所在部队的军阀合流投靠帝国主义,毅然弃职还乡。
1920年,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国民革命政府,陈式垣闻讯,欣喜若狂。新婚的第三天应孙中山部属粤军电请,赴穗出任粤军一师二旅四团连长,一度警卫孙中山大元帅府。1922年参加首次江西北伐,陈式垣冲锋陷阵,奋不顾身,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在攻克赣州一役中战功显赫,荣升为四团二营营长。同年6月,投机革命的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勾结北洋军阀吴佩孚和英帝国主义,在广州发动反革命武装叛乱,围攻炮击观音山上的总统府,史称“六·一六”兵变。孙中山被迫离粤出走上海,叛军占据广州,广东陷入混乱局面。
在革命遭受挫折紧急关头,在孙中山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刻,陈式垣始终忠心耿耿跟随孙中山,与邓演达、张发奎、李济深等高层一起,坚决反对陈炯明的叛逆行为。李济深、张发奎等假借广州南堤日本人开设的博爱医院医生廖志人(与邓是陆军小学同学)的住房密谋反陈活动。是年10月,邓被推为代表,秘密赴沪向孙先生报告广东和第一师的情况,请示今后革命行动方针,旋奉指示联络在广西的滇军张开儒、桂军刘震寰、沈鸿英部以及粤军中革命将士,共同起义讨陈,先夺回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彻底肃清广东反动势力,继续完成北伐大业。
邓受命归来,即与梁、李、张等反陈核心人物密商,决定:除一面派人与滇、桂军联络外,一面以邓的工兵营为基干,联合张发奎、郭学云、戴戟、陈式垣、缪培堃等部,建立第一师反陈核心势力,在滇、桂军东下时,用拉后腿的办法在陈军背后分别起义响应;另一方面为掩饰起义的准备行动,梁师长暂以消极态度避居广州沙面租界,前方事务由参谋长李济深作敷衍应付。邓本此决定即作积极活动,密令营附严重及亲信的连、排长如李振球、李洁之等,随时作好发难准备,并亲自策动丘耀西统领共同行动。
粤军一师领导层也发生了分化,陈式垣坚定不移地制止了自己所属的四团部队分裂活动,使第一师没有脱离革命阵营。不久第一师加入西路讨贼军,向陈炯明叛军宣战。陈式垣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勇敢杀敌,为击败叛军光复广州作出重大贡献。1923年,孙中山重返广州建立大元帅府,继续领导中国民主革命。陈式垣平定叛乱有功,受到孙中山嘉奖。他所属团成为孙中山手下最可靠的革命武装,负责拱卫总统府,成为孙中山的贴身警卫。
陈式垣在孙中山身边工作,经常得到孙先生的亲切教导,有机会阅读孙中山的大量著作,领会三民主义精髓,同时也博得孙中山的信任和赞扬,成为孙中山的爱将。
为稳固广东局面,国民革命政府决定东征讨逆,陈式垣随军出征,担任主攻。他英勇顽强,多次率部打垮敌人反扑,完成全歼梧州叛军和切断惠州叛军退路任务,使广东革命政府没有后顾之忧,为国民革命建立功勋。1923年10月下旬,陈炯明在北洋军阀的支持下,分兵两路大举进犯广州,妄想夺回失地。孙中山大元帅府即发布命令迎击敌人,陈式垣的属团奉命为第一师左翼,与潮梅方向的陈炯明叛军激战。他虽是副团长兼第二营营长,却冲锋在前,率部与叛军浴血奋战,陈军在第一次惠、博战败后,退集东、韩江地区,复得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接济,实力有所补充,乃又卷土重来,于是年11月初,分兵两路向广州进犯。一路由洪兆麟指挥为左翼,从海丰(潮梅方向)、三多祝出淡水、广九线;一路由林虎指挥为右翼,从紫金出河源、博罗、增城。讨陈军的左翼则由许崇智率领,包括许自己所部由闽回来的东路讨贼军和滇军一部,及粤军第一师出派尾、柏圹、东浦迎击。先在柏圹附近遭遇,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将陈军主力击败后,即分兵向石坝、平陵追击。
此役第三团为左翼,在战斗中邓演达身先士卒,首先率领全团涉水登山,突入敌阵,继而全线出击,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入夜又以猛烈的火力压倒敌人三次大袭击,第二天拂晓,全线再兴攻击,将敌人击溃。此役第三团伤亡最大,营长陈式垣、连长陈元胜均受伤牺牲,排长牺牲5人,士兵更多,受轻重伤的官兵不下五六十人,战斗惨烈可以想见。事后陈军伪造情报,在香港报纸刊登说:“第一师健将邓演达,已在东江作战阵亡,粤军第一师丧失了一员青年有为的健将,从此必衰弱不振,孙军不足畏矣。”
可见叛军对第一师的畏惧,陈式垣率部击溃叛敌,取得辉煌战果。在敌人的第三次猛攻时,头部中弹,身负重伤,送回广州韬美医院抢救,因伤势太重,流血过多,不幸牺牲,时年32岁。
人物评价
陈式垣以革命的模范军人自律,对革命忠诚,对人诚恳,无论战时或日常,关心部队,爱护部下,尊重上级,有口皆碑,他牺牲的消息传到前方,全军沉浸在悲痛之中。孙中山痛失英才,不胜悲痛,亲自表彰陈式垣功绩,追授为上校,发给其家属抚恤金2000元,并题写墓碑,命人镌刻于碑石,竖立墓前,以垂永久。陈式垣遗体,原拟葬在广州,后根据亲属要求运回家乡下葬。孙中山又亲自派员处理后事,用一米多高的油漆棺木厚殓,由陈的副官率一班战士乘船护送灵柩回到遂溪,向遗孀邹瑞德面交孙中山亲笔信,信中赞扬陈式垣为国捐躯,无私献出宝贵生命,自己深为悲痛。嘱咐要选择风景秀丽地方安葬英烈。之后,孙中山还多次去函安慰陈式垣家人,表达对陈式垣的缅怀。
1924年7月,烈士灵柩移葬在风景秀丽的笔架岭山顶,孙中山指派部队参加葬礼,陈铭枢、陈济棠及粤军第一师高级将领前来祭奠。1931年7月,广东省府拨来专款筑墓树碑,孙中山题写的“为革命战争阵亡上校陈式垣之墓”14个遒劲大字刻在墓碑正中,左下侧庄重落款“孙文”和印鉴。墓园落成之日,李济深、陈济棠、张发奎、余汉谋等国民党军政要员敬献花圈。墓陵面积175平方米,平面呈八角形,正中竖立的方形墓碑,高3.3米,宽0.8米,高居临下,气势磅礴。
1924年,孙中山为陈式垣题写“为革命战争阵亡上校陈式垣之墓”的墓碑高矗岭头,是孙中山在湛江的遗墨,距孙中山1925年3月逝世仅一年,是孙中山临终前为数不多的墨宝,珍贵和具历史价值,此遗墨编入台湾出版的《国父墨宝全集》。
陈式垣为早期革命战争立下卓著功勋,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没有忘记。1983年国务院追认陈式垣为革命烈士,其遗孀邹瑞德一直在家乡,由人民政府赡养。1978年,遂溪人民政府拨款,把陈式垣墓园修葺一新,供人瞻仰,1999年公布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单位团体和学生,经常在烈士墓园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烈士英名永远活在湛江人民心中。 (完)
资料来源
我在一个收藏网站无意发现了陈式垣的书信,可惜对方要价8000元,曾经给村委会书记报告过此事,但由于经费等原因没办法发掘这段民国故事。
书信QQ截图呈上:
郑康伯 《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南通籍的老诗人.
陈式恒(孙中山的警卫官上校卫士长).
作者:陈瑞聪 本文由遂城镇榄罗村委会榄罗湾村退伍军人中共党员陈瑞聪执笔,并查阅了大量历史材料;
民国英雄陈式垣本村村民:榄罗村委会后坑村退伍军人中共党员 陈泉源对本文提供帮助
陈挺老人对本文有 重大贡献 (纪念馆原馆长陈挺老人已去世,曾是遂溪大成中学副校长)。
相关故事人物
邓演达(1895年—1931年),又名策成、仲密,字择生,化名石生登,广东惠州(惠阳秋长镇)客家人,原籍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丙村,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入广东陆军小学,1911年随广东革命军北伐,1919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31年8月17日下午,邓演达赴上海愚园路愚园坊20号出席江西起义干部训练班结业式,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上海市干部会负责人陈敬斋叛变告密,邓不幸被捕, 11月29日被蒋介石秘密杀害于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
严重(1892—1944年),字立三,晚以字行,别号劬园,湖北麻城县人,出生于清光绪十八年。他的父亲严宜焕晚年在安徽颖州府任县知事,“廉正有惠声”,要求子女甚严,对严重的成长影响很大。
故事:严重隐入林泉:
1928年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厅长、中将严重,抛掉所有的军政事务,独自一人隐居于庐山,在太乙峰下建草庐“劬园”。“劬”,劳累也。严重是黄埔一期学生总队长,离开黄埔后,跟随老蒋中路北伐。他常反思北伐以来的一场场激战,众多的兄弟命丧黄泉,却扶起了一个更大的军阀。他是真的隐居山林,每天与樵夫农夫生活在一起,靠自己的收成糊口。
严重的学生陈诚常上庐山看望恩师,老蒋总捎信问候,并一再热情邀请严重住到南京附近,以便能经常讨教。1930年,严重回武汉看望生病的妻子。蒋介石觉得这是拉拢严重的好机会。他派人秘密前往武昌,授严重冯阎大战军事总指挥,并授上将军衔。为表诚意,老蒋让人把上将军服都带去了。
老蒋这招对冯玉祥也许灵,对严重就弄错了。严重回到庐山,在草庐的墙壁上贴满标语:“不耕而食、不织而衣者皆自然界之扒手,社会之蟊贼也!”1939年抗日烽火点燃了严重的革命热情,他毅然出山,任湖北省政府主席。1943年病逝于任上。
遂溪县遂城镇榄罗村委会后坑村有一个:孙中山上校警卫官纪念馆,可惜由于原馆长陈挺老人(陈式垣养子,原大成中学副校长,英语水平是顶呱呱的)已去世,纪念馆没有人管理、故事及个中精神境界没人发掘,估计这个“遂溪民国英雄故事”也快没落了。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在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前的绝笔《与妻书》,留下了一段百年佳话。然而,在湛江遂溪县也有这么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孙中山的警卫官陈式垣与新婚妻子相识相处才3天,就为革命离家,沙场战死,陈式垣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2岁。他的妻子没有再嫁,一直为他守寡;是为民国的悲哀!孙中山被陈式垣的革命精神感动,亲笔题词“为革命战争阵亡上校陈式垣之墓”;这是孙中山在湛江的墨宝。
陈式垣在战场上奋斗,而他的妻子邹瑞德一直在家里守候。根据村里记载的资料,邹瑞德是遂溪县遂城镇人,早年在私塾念书,对中国历代忠臣如岳飞、文天祥等人非常崇拜。1923年,21岁的邹瑞德由父母作主、媒人介绍,与陈式垣结为夫妻。结婚才3天,陈式垣就离开家乡去参加革命了。虽然婚前未曾见过面,邹瑞德却很仰慕这个家乡父老口中的英雄,坚信丈夫就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愿意等他。
邹瑞德的苦等等到的却是晴天霹雳般的噩耗——陈式垣阵亡,就在婚后的第12天。他的灵柩被孙中山先生派人运回遂溪。陈式垣牺牲后,孙中山曾写信请她上广州读书。但邹瑞德不想离开家乡,婉言谢绝了,一直在家呆着。因新婚无子,按传统习俗,邹瑞德后来就从家族中选中男孩陈挺(原大成中学副校长),作为儿子,将他拉扯大。到了晚年,身体渐渐衰弱,后来变得耳聋眼瞎,丧失了行动能力,但所幸的是儿子陈挺和媳妇妻子一直在她身旁无微不至地悉心照料。就这样,邹瑞德一直到1998年(时年96岁)与世长辞,为陈式垣守了75年寡。
2003年3月开始,陈挺筹资近10万元,在父亲故居的旧址上建起了陈式垣烈士纪念馆。他亲手画了场馆布置的图纸,处理每一件遗物,收集了大量史料。他找到雕塑家陆明为陈式垣塑像,把遗失的遗物根据记忆复制出来。纪念馆分四个展厅,除了烈士的简介、雕像、遗物,最特别的是一面墙上的板报,上面是陈挺粘贴的参观者们写来的信,描述了参观纪念馆的感受。如今,这个纪念馆已经成为遂溪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