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彻,男,1957 年出生,光学与电子技术资深专家、海归硕士。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的留学生,又是第一批响应国家号召回国创业的海归2008年被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评为“中关村优秀创业留学人员”。2010年又被评选为第一届中国留学人才归国创业“腾飞”奖五十家优秀企业创始人之一。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78.3-1982.1:
华中理工大学 光学工程系 学士
1985.9-1988.5:
北京理工大学 光学工程系 硕士
1989.12-1992.4: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电子工程系 硕士
工作经历
1992-1994年,加拿大Aroura Instrument Ltd.公司担任光电工程师;
1994-1997年,加拿大Pthalo System Ltd.公司担任技术总监;
1997年至今,加拿大Brighten Optics Ltd.公司担任总经理;
2005年至今,
北京市加华博来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
2008年至今,E-Shade LTd.公司担任总经理;
2010年至今,无锡明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
2011年至今,
北京明松博来科技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
个人履历
1992-1997之间,在加拿大期间先后就职于Aroura Instrument Ltd.与Pthalo System Ltd.公司,在纽约的一次大型展览会上,陈明彻和柯达研发的产品同场“竞技”,不仅在体积上优于对手,而且在“光学效果”和“机械精度”两项指标上,PthaloSystem也完胜柯达。从精通到一流,陈明彻用产品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1997年创办Brighten Optics Ltd.(BO)公司,组建了一支由十多位技术专家和工程师组成的技术团队,覆盖光学、机械、电子、物理、化学、计算机软硬件、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在高新光电产品、高端激光产品和光学零件的国际销售方面卓有成效,在北美相关领域颇有名气。该公司是加拿大政府工业博士后工作站,每年都获得加拿大政府的资金支持(IRAP/SR&ED/IRDF基金等),并与加拿大国家实验室联合申请加拿大政府基金支持的研发项目。开发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光电领域技术成果,拥有3项国际发明专利。
积累了20多年光电产品的研发经验,带领团队在
红外气体传感器、
光纤温度传感器、
光纤耦合激光器、亚微米级光电精密测量、太阳光能和太阳方位传感器以及液晶光阀控制等领域开发了多项世界一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拥有20项国内专利,其中
LED灯具、液晶
太阳眼镜和
汽车液晶遮阳板等项目已经完成产品转化,正走向市场,形成批量生产和销售。
2005年应邀回国创立
北京市加华博来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将海外留学生的科研力量引进到国内来,完成世界一流技术到国内的转移和产品化,当时中国矿难频发,陈明彻先生心系矿工朋友的生命安全萌生出了研发一款便携式红外线瓦斯报警器的想法,这是一个烧钱的工程,却又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工程,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突破了技术上的难关,将想法变成了现实。
作为总经理的他全面负责公司的运营管理,积极为公司创造有利条件,制定了公司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组建了研发、生产、销售队伍,通过市场宣传和对外合作不断开拓销售市场,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为发明人,拥有20多年的光学设计经验,毕业至今一直从事光电技术领域的产品研发。公司的许多关键技术创新点是首先由他提出来的。
08-09年度先后申请了20项国内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4项,
实用新型专利6项。
在陈明彻的带领下,公司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技术研发、市场推广、产品生产的运作体系,具有较强的实力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解决方案、售后服务等全方位、高质量的系列服务。作为这些研发生产及销售活动的保障,公司已经建立并严格执行涉及研发立项、行政、人事、财务、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多项管理制度,使公司的运行有条不紊。
2011年与于义松(海归博士)一起创办了
北京明松博来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研发、销售壹视得
汽车液晶遮阳板。
成长历程
奔赴加拿大
刚满20岁的他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考入
华中理工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光学工程系,开始了他在这个领域的探索“旅程”。“正是在大学中,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回忆那时,陈明彻满是感慨。毕业后的陈明彻进入到中国建筑科学院做了一名助理工程师。后来,一心想在光学领域有所突破的他考入了
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系,读研究生。
1988年毕业后的陈明彻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拐点”。当时恰逢经济跌宕,人心浮躁,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茫然之后,人们开始重新追逐自己的梦想。
1989年,陈明彻开始了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异国求学生涯。这次他选择的是电子工程系的研究生。
这期间还有一段小插曲。本来陈明彻攻读的是博士学位,一年后妻子要生小孩,经济上的压力使他决心改读硕士学位。导师知道这个消息后找到陈明彻说:“Chen,如果你改变主意,我可以资助你完成学业。”深思熟虑后的陈明彻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决定。
迫使陈明彻改读硕士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毕业后的学生在加拿大“就业难”。很多博士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到餐馆等打工来维持生计。不过,相比于其他人,陈明彻更加“幸运”,还没有毕业的陈明彻在学校就打一些“散工”,做一些设计和工程任务。在毕业半年前,就有公司决定聘用他:在实验室做工程师。这位勤奋的中国小伙子赢得了在加拿大的第一份工作。
创业温哥华
1992年的陈明彻在工作中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些正通过一些具体而细微的问题展现出来。在他看来,在这个世界上,能解决单一问题的人很多,可是能解决综合问题的人却是很少。因为这些综合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光学、电子、工程……交叉到一起就变成了难题。幸好,陈明彻就是擅长解决“难题”的人。正是因为如此,当1994年进入PthaloSystem公司担任光学工程师的陈明彻遇到这些挑战的时候,充分显示了一名专家的“气定神闲”。
“PthaloSystem本来是一个中等规模公司,可是当我加入的时候却只有四五个人,原因就是有一些问题不能解决,效益不好,很多人就走掉了。”陈明彻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攻克“技术难关”。
当时公司正在研发的产品是激光读写打印机,其主要应用就是在好莱坞的电影后期处理上。通过对电影胶片的激光扫描,通过剪辑、编排后将激光写回到胶片上去。在技术上当时这是“最尖端”的产品,世界上除了PthaloSystem也仅仅有柯达一家公司在同步研发。
经过两年的努力,产品问世。在纽约的一次大型展览会上,陈明彻和柯达研发的产品同场“竞技”,不仅在体积上优于对手,而且在“光学效果”和“机械精度”两项指标上,PthaloSystem也位居第一。
从精通到一流,陈明彻用产品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然而,技术和商业有时候并不能成比例。因为老板商业运作上的失误,即便拥有一流的产品,PthaloSystem也无法逃脱倒闭的命运。
1997年,陈明彻离开PthaloSystem公司。
下一步,又是他生命中的一个“拐点”:再就业还是创业?这是陈明彻遇到的又一个问题。
“当时光电领域的人才奇缺,我试着拿自己的简历去过一些大公司找工作,问有没有经理级别的职位空缺,他们说你来吧,即便没有这个职位我们也设置一个给您。”陈明彻没有轻易选择,因为他在其中看到了创业的机会。
“既然有机会,干脆自己创业吧。”和妻子商量后,陈明彻决定自己尝试一下。于是在1997年12月,他注册了BrightenOptics公司,自己担任总经理。
很多创业者的“第一次”往往是以失败而告终,然后通过积蓄经验、总结教训而抵达成功的彼岸。时年40岁的陈明彻“第一次创业”却是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故事开始。
“创办BrightenOptics后,我先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培训班,学习诸如商标、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半年后才正式运作公司。”当时,陈明彻公司的主营项目是光学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这其中包括光学零件、制版镜头、复印机镜头等光学产品,在美国、欧洲、日本接到项目,通过设计后到内地生产,最后在温哥华组装。”在陈明彻看来,自己那时候是“赶上了好时候”,在1998年时公司还处于亏损状态,而等到了1999年就开始赚钱,项目多得做不过来,那时候是卖方市场,年收入已经达到几十万美元。
“成功的原因就是在于别人做不了的我们做,别人不想做的我们也做。”陈明彻一语道破,“当时我们服务的客户主要是硅谷的大中型公司,这其中包括柯达和3M。”
追梦中关村
小试牛刀便大获全胜的陈明彻在2002年增加研发力度,在光通讯领域拓宽视野,开始自主研发Led照明、红外瓦斯报警探头、高端激光器、智能液晶遮阳镜等科研项目。而这也为他回归中关村埋下了伏笔。
2002年10月,陈明彻接到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打来的电话,邀请他回中关村参观。“当时很惊讶,不知道他们是通过什么渠道找到的我。那也是第一次接触‘中关村’这个概念。”那时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年底,我就和其他留学生一起参观了中关村园区,并且在世纪金源酒店听到了夏颖奇主任的演讲。”
不知道还有多少如今在中关村创业的“海归”像陈明彻一样受到了夏主任演讲的鼓舞,他说:“夏主任的演讲很动人,听完后热血沸腾,感觉祖国在召唤我们回来了,我们义不容辞。”据说,当时夏颖奇主任重点讲了两条,一是中国需要留学生回来搞建设,第二是留学生来到中关村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陈明彻看来,自己选择回归中关村的原因很简单:“我研究生毕业后就出国,没有为国家做任何贡献,而自己现在在这个领域内所受到的专业教育都是来自国内的学习,我对这片土地有太多的责任感和愧疚感,回到中国,来到中关村,是我必然的选择。”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感,陈明彻开始在2003年找项目,希望能够将自己在加拿大BrightenOptics公司任工程师时研发的一些国际一流的产品,带回到中国。陈明彻觉得自己是时代的幸运者之一,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他也感到了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使得陈明彻要在国内这片热土上耕耘播种。
中国矿难频发和伤亡人数惊人一度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问题。如何加以规避和改善?陈明彻把关注的眼光投入到煤矿的“瓦斯报警系统”上。
“传统的报警系统是探头靠燃烧催化剂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技术已经过时了。当然,催化剂遇到瓦斯电阻改变,可以通过变化测出瓦斯来,可是,这不仅仅是对瓦斯,
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气体也会误报。另一点,总有气体反应就会使得报警器钝化,真正有危险气体的时候就不反应了。加上这种报警器维护起来很麻烦,所以一些工人就不使用这种报警器。”
在这之后的几年时间中,陈明彻和他的团队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其中,做了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就是研制“红外瓦斯探头”,“红外瓦斯报警器的原理是分子吸收光谱的反应。每一种物质吸收光谱是唯一和不重合的,对应谱线也是唯一的,所以对其他不会误报。”陈明彻对这款产品寄予了太多的期望。
可是在研发阶段,这是一件“烧钱”的事情,短期内肯定不能赚钱,长期看又不知道烧钱到什么时候在旁人看来很傻的举动却有着“海归”浓浓的情怀:在市场化浪潮汹涌、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用知识赚到一些钱不难,可是要做一件不易赚钱却有意义的事情却实属不易。可是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就有这么一批人,他们在取得事业的成功后,将精力和财富投入到这样的事业当中。他们不为名、不图利,有的是一颗热忱爱国的赤子之心。
激荡“冲击波”
研发“红外瓦斯探头”的故事说来话长。故事的起篇始于2003年,在戴素兰博士领导的应天星科技有限公司,陈明彻是五位核心成员之一,当初“应天星”创立的宗旨就是“用人类自身创造的财富——高新技术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造福广大的基层劳动者”。他们以解决中国煤矿安全生产为己任,集结了国内外11位专家集体攻关,奠定了项目的基础和方向,那就是“拾遗补缺”,专攻国内无人问津却又是行业最为关键的技术——“红外瓦斯探头”上。从北美到中关村,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开始了在这一领域内的探索。这是红外瓦斯探头研究的第一轮“冲击波”,不仅进行了原始的可行性研究和产品定位,还为这个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3月,“应天星”荣获
中关村管委会10万元的创业基金。往事历历,犹如昨日。
之后的两年,陈明彻和妻子黄晓敏创建的加华博来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落户北京理工留学人员创业园,同时在加拿大BrightenOptics公司的实验室里,来自美国、加拿大的20余位业内一流的高级工程师,夜以继日地为“红外瓦斯探头”项目辛勤耕耘,这其中不仅有
红外接收器专家、红外气体吸收光谱专家、光学传感器专家、光学设计专家、弱信号处理专家、精密仪器机械结构专家、实验物理专家、
数字信号处理器专家,还包括许多海外留学生。他们说:“既然是为了解决中国煤矿的安全问题,我们责无旁贷。”粗略算来,参加这个项目的人数超过40人,涉及物理、化学、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等领域。这个实验室从加拿大每年领取的几十万美金经费大部分都投入到这个项目中,不仅如此,陈明彻还把BrightenOptics公司在激光、LED、光学系统的收益全部投入进来,购买大量贵重元器件、添置实验室设备……加上第一轮的“冲击波”,“红外瓦斯探头”这个项目前后投入的研发经费不低于200万美元。
如今,在BrightenOptics的实验室,“红外瓦斯报警器探头”已经研制成功。陈明彻不居功,他说自己仅仅是做了一点工作,真正的幕后英雄是那些为了这个项目默默付出的人们,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领域,却有着同样的赤诚之心,不计较利益得失,不吝啬时间金钱,为了项目成功,他们全力无私付出。同时,在这三轮“冲击波”中,
中关村管委会给予的支持和关怀,也让陈明彻念念不忘。
这时候的陈明彻正致力于集结力量,组织第三次“冲击波”,即融资进来,组织大批量的生产,将加拿大的实验室移到中国来,培养出本土的技术团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可是务实的陈明彻却将目光注视远方。作为维持公司资金流的另一款智能遮阳产品——“智能遮阳镜”和“汽车液晶遮阳板”,这两款产品刚一上市,便轰动全国。这两个产品的亮点就在于将液晶片对待不同强弱光源照射时的智能调节变为可能,这一技术在世界尚属首例。
为了更好的经营好智能遮阳产品,2011年6月,陈明彻在京成立了北京明松博来科技有限公司,专门来从事智能遮阳产品的研发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