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真,原名陈永善,笔名许南村,台湾省新北市莺歌区人,祖籍福建省安溪县,1937年11月8日生于苗栗县竹南镇一个笃信宗教的知识分子家庭,知名作家。1957年高中毕业后考取淡江英专(即今淡江大学)英语系,1961年毕业。1959年陈映真以第一篇小说《面摊》进入文坛。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中国统一联盟创始主席,曾创办《人间》杂志。1979年荣获第十届吴浊流文学奖。
个人经历
陈映真(1937年10月6日— 2016年11月22日)男,
中国作家,原名
陈永善,笔名许南村,新北市莺歌区人,祖籍
福建省安溪县。
陈映真生于
苗栗县竹南镇中港,笔名“陈映真”原是他早逝的孪生小哥的名字。陈于1957年成功高中毕业后考取淡江英专(即今
淡江大学)英语系,1961年毕业。在1959年陈映真便以第一篇小说《面摊》出道。之后陈映真担任高中英语教师,后进入
辉瑞大药厂(pfizer)工作。
1968年7月台湾当局以“组织聚读马列共党主义、
鲁迅等左翼书册及为共产党宣传等罪名”,逮捕包括陈映真、
李作成、吴耀忠、丘延亮、陈述礼等“民主台湾联盟”成员共36人,民盟成员各被判十年刑期不等,陈映真被判处十年
有期徒刑并移送绿岛。陈映真被捕时亦为《文季季刊》的编辑委员,季刊相关文人
黄春明、
尉天聪也遭到牵连,因而这次事件又被称为“文季事件”。陈映真入狱期间“对自己走过的道路进行了认真的反省,对
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始由一个市镇小知识分子走向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的知识分子”。
1975年陈映真因蒋介石去世的特赦而提前三年出狱。出狱后仍然从事写作,转趋
现实主义,并且在台湾
乡土文学论战中发表《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乡土文学的盲点》反击
余光中等人对乡土文学视为工农兵文学的攻击;
陈映真在1977年与陈丽娜结婚。
1979年乡土文学运动
方殷时再度被捕,但36小时后奇迹般获释。
1980年代陈映真继续参与《文季》《夏潮论坛》等杂志的编务,并且在“
中国结”与“台湾结”论战中再度与
本土派交锋。
1983年应邀赴
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结识大陆作家
王安忆等。
1985年11月,陈映真创办以关怀被遗忘的弱势者为主题的《人间杂志》,1989年7月成立“人间出版社”并担任出版发行人。
1988年,成立“
中国统一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陈映真的统一意识型态也颇强烈,与中共官方关系良好。
1990年后经常进出中国大陆并久居北京;
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陈映真荣誉高级研究员;
1998年,
中国人民大学授与陈映真客座教授称号。陈映真也参与了1999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大典”。
2000年,陈映真在《
联合文学》杂志九月号发表《关于“台湾社会性质”的进一步讨论》一文透露:
余光中当时将陈映真文章中引述的马克思之处一一标出,加上批注,寄给了当时“国防部”总作战部主任王升将军,告密陈映真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这在当时戒严的台湾岛上是“必死之罪”,陈映真侥幸躲过这场灾祸。
2006年9月26日在北京第一次
中风入住
朝阳医院,病情改善后转至普通病房,至10月16日再度中风陷入重度昏迷,后被安排于该医院“
重症监护室”。
2009年9月,由全国台联和中国作协联合主办的“陈映真先生创作50年
学术研讨会”于9月18日在北京举行。陈映真夫人陈丽娜代表康复中的陈映真出席。
2010年8月18日至19日,
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主席团第十次会议于在
山西省
太原市召开。会议决定聘请陈映真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陈映真于2016年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寿79岁。
主要作品
小说
陈映真发表过数十篇长、短篇小说,于2001年由台北洪范书店集结为6册《陈映真小说集》:
第1册:《我的弟弟康雄》(1959-1964)
面摊、我的弟弟康雄、
家乡村的教师、故乡、死者、祖父和伞、猫和它们的祖母、那么衰老的眼泪、加略人
犹大的故事、
苹果树、文书、将军族、凄惨的无言的嘴
第2册:《唐倩的喜剧》(1964-1967)
一绿色之候鸟、猎人之死、兀自照耀着的太阳喔!苏珊娜最后的夏日、唐倩的喜剧、第一件差事
六月里的
玫瑰花、永恒的大地、某一个日午、累累、贺大哥、夜行货车、
上班族的一日
第4册:《万商帝君》(1980-1982)
万商帝君
第5册:《铃珰花》(1983-1994)
铃珰花、山路、
赵南栋、当红星在七古林山区沉落(
报告文学)
归乡夜雾、忠孝公园
2020年,陈映真小说全集,包括《
夜行货车》《
将军族》《
赵南栋》,由
理想国在大陆首次出版。
散文
陈映真散文颇多,但多散于报章杂志或为人专书作序,洪范书店曾于2004年出版《陈映真散文集1—父亲》。
评论
《现实主义艺术的新希望》
该文以笔名“许南村”于1978年发表于《
诗潮》第三集,文中称:“主观而主动地创造克服人的疏离的伟大的作品……这就不单只要求这个作家把他抵抗人的疏离的意念结晶于作品的内容,他还须要充份地认识到艺术品在工商社会中受制约于市场法则的整个生产到消费的行程,积极地掌握现有的艺术表达形式,写出现代人生的破碎、
不连续、庸俗化和失去动能的条件;鼓励人和社会、人和历史,从而人和人之间生动活泼的关系的伟大的、这个时代的、这个民族的现实主义之艺术。”
《知识人的偏执》
《孤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
《西川满与台湾文学》
《中国结》
主编
《人间杂志》
《人间思想创作丛刊》
作品风格
陈映真的作品受到
鲁迅影响,主要以描写城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绪为主,作品充满忧郁与苦闷的色调以及
人道主义关怀。1979年第二次被捕后,作品焦点转变为
跨国企业对
第三世界经济、文化与心灵的侵略,如《华盛顿大楼》系列小说。
出版图书
奖项荣誉
1979年时报文学推荐奖
坚决捍卫
作为文学理论家,陈映真最为人熟知的是《
中国文学史论》。他主张台湾
现代文学是
中国新文学在台湾的延伸和发展,是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文学”的盲点》《同一个民族 共同的命运 共同的斗争——台湾新文学运动和“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联系》《论“文学台独”》等一系列文章在文化“台独”逐渐抬头的近30年间陆续发表,“深刻揭露了‘文学台独’的荒谬性和
危害性,给台湾
文化界的‘台独’倾向以沉重打击”。
“陈映真是第一个以小说形式表现台湾上个世纪50年代白色恐怖时期革命者的斗争与牺牲的作家,也是第一个反对‘台独’的作家。”
陈建功说:“他以理性的思辨和
战斗的激情,对形形色色的
民族分离主义展开了旗帜鲜明、思想厚重、有理有据的批判。”
“陈映真的36篇作品中,表现民族乡愁的作品占到21篇,比如《第一件差事》《将军族》《归乡》等,表现了在台湾的大陆人的痛苦回忆以及钻心一般的思念,写出了他们无‘根’的伤痛和漂泊的悲情。”
赵遐秋说。
“生于台湾的中国人”是陈映真赋予自己的定义,“我为是一名中国作家而自豪”是他面对世人的宣告。
在维护乡土文学的论战中,陈映真坦然宣示“平生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平凡而胸襟坦阔、脊骨挺直的中国人”。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一个分离和对峙的民族是一个残缺和悲伤的民族,“我希望我们的民族能够重新团结”。
信仰绽放
上世纪80年代,陈映真相继发表《铃铛花》《山路》和《赵南栋》,大胆涉及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政治受难者,重现已被社会遗忘的那一段历史中的动人故事,以温和、稳健、真挚的文体,撼动了尚未解禁的台湾。
“在一个历史的
转型期,市镇小知识分子的唯一救赎之道,便是在介入的实践行程中,艰苦地作自我的革新,同他们无限依恋的旧世界作毅然的决绝,从而投入一个更新的时代。”发表这些小说的同时,陈映真写下这样的词句。
陈映真的夫人陈丽娜认为,陈映真反抗威权体制、坚持自由精神的立场,与他少年时代接受
鲁迅作品的熏陶息息相关。上世纪50年代,正上小学的陈映真意外得到一本《呐喊》,随后开始大量阅读茅盾、巴金等人30年代的作品。
1968年7月,陈映真被台当局以“组织聚读鲁迅
书册”等罪名逮捕,在狱中服刑整整7年。
1979年,他又突然遭到拘捕和审讯,两天后则被释放。
“由此,他意识到,把自己知道的、思考的那些历史、那些故事留下来,是多么紧迫和重要。”大陆学者李娜发表在《
十月》杂志上的文章写道。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陈友军认为,陈映真以狱中接触到的政治犯故事为蓝本创作的小说将“一个本真的台湾告诉了读者”,借助小说的
艺术手法“集中体现了自己的
政治文化思想”。
“他始终对未来更美好的生活保持信仰、希望与爱,也始终坚定地站在左翼立场写作与发言。”台湾作家
蓝博洲说。
品评作家
陈映真的创作可分三阶段,早期小说从1959到1965年,作品忧郁、伤感,充满苦闷;其后则以理性的凝视代替感性的排拒,冷静而写实的分析代替了煽情、浪漫的发泄,代表作有《将军族》《第一件差事》。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陈映真,则主要探讨跨国企业对第三世界经济、文化的侵略,以鲜明的意象描画了第三世界民众的心灵污染、扭曲、颓废,甚或抗拒与挣扎,如《夜行货车》《上班族的一日》等。
人物逝世
创办《人间》杂志的台湾知名作家陈映真,于2016年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寿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