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翰章(1913年6月14日~1940年12月8日),吉林敦化人,出生于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半截河屯,满族。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日联军后期领导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原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3年6月14日,陈翰章出生在吉林敦化县西半截河屯的一个满族农民家庭。
1930年,陈翰章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敖东中学,通晓日语。毕业后,在敦化县第一完全小学校任教员。
1931年夏,陈翰章又被聘为敦化县民众教育馆讲演员。
抗日战争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翰章毅然离家,投笔从戎,参加了王德林领导的抗日救国军。
1932年9月初,陈翰章加入了原东北军军官王德林率领的国民救国军,在救国军前方司令部担任文书。
1933年,陈翰章加入中国共产党,是
东北抗日联军后期领导人之一。
1934年春,陈翰章被派往北平、天津进行抗日救国活动,同年6月,调任绥宁反日同盟军工农义务队政治指导员。
1935年2月,陈翰章任东北反日联合军第5军2师参谋长,率部在宁安、额穆、敦化、蛟河等地打击日军。
1936年起,陈翰章在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2师(后改为5师)先后任师参谋长、师长;同年6月,被选为中共南满省委委员。率部在宁安、镜泊湖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曾指挥攻打宁安、横道河子、破袭北湖头水电工程等战斗。
1937年7月,陈翰章率部途经镜泊湖北湖头时,突袭了守卫水电站工地的日本守备队,焚烧了工程事务所,解救了大批中国劳工,致使日本侵略者苦心经营多年的水电站,仅开工半年就遭到严重破坏而停工。敌人用5000元重金悬赏缉拿陈翰章。不久,第二军第四师、五师合编组成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陈翰章任方面军指挥。同年8月,他率部在安图县大沙河实行“围城打援”。经过4天战斗,共毙伤俘敌500多人,缴获机枪7挺、步枪300余支。同年9月24日,他率部截击日军松岛“讨伐队”,全歼包括日军少将部队长松岛在内的100余人。
1938 年5 月,在中共吉东省委领导下,陈翰章率第二军第五师与抗联第四、第五军等部开始西征。陈部沿牡丹江南下,直捣正在修建的镜泊湖水电站。7 月初,焚毁了工程事务所,解放了大批中国劳工,致使日本侵略者苦心经营数年的水电站, 仅开工半年,就受到严重破坏,被迫停工。
1939年夏,陈翰章担任东北抗联第1路军3方面军指挥,与魏拯民指挥所部攻点打援,取得攻占安图大沙河等胜利。后又成功指挥了寒葱岭伏击战、智取额穆县城等战斗。陈翰章被百姓称为“镜泊英雄”。
慷慨殉国
1940年12月8日,由于叛徒出卖,陈翰章被日军所围。陈翰章拒绝了敌人的劝降,在激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敌人剜去他的双眼,割下他的头颅,被送到伪满洲国新京(今长春)邀功请赏。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党派人找到了陈翰章的遗首,安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
1955年,陈翰章遗体又安葬于哈尔滨烈士陵园。
2013年6月13日,陈翰章烈士身首合一,安葬在敦化市陈翰章烈士陵园。
人物事迹
投笔从戎
陈翰章14岁参加私塾教员考试,以最小年龄获第四名,称“小才子”。17岁全校第一毕业,成为小学教员,立志教育兴国。他警示帝国主义威胁,誓若理想受阻将投笔从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敦化沦陷,东北军与地方武装组建抗日救国军。1932年,19岁的陈翰章弃教从军,开启抗日生涯。
杀敌数千
1935年,日寇到达将军家中。得知陈翰章是四代单传的孝子且尚未有子女后,日本宪兵驻敦化分遣队抓捕了他的父亲陈海和妻子邹氏,以陈家性命为要挟,迫使陈海寻找陈翰章。陈海在特务跟踪下,带着邹氏在宁安斗沟子见到了陈翰章。
陈翰章曾面对父亲劝其放弃抗日念头时并未反对,但面对国难,他向家人表达了愧疚,拒绝了日寇劝降,表示要抗战到底,不做亡国之奴。他安慰家人,并劝说邹氏改嫁。之后,陈翰章断绝了与家人联系,投身抗战。在中共吉东省委领导下,他率领抗联部队开始西征,突袭日本守备队,焚烧工程事务所,解救中国劳工,导致日本苦心经营的水电站停工。
不久,陈翰章任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他率部在安图县大沙河实行战斗,毙伤俘敌500多人,并全歼包括日军少将部队长在内的100余人。第三方面军共有600多人,是陈翰章亲手培养的抗日武装。他率领战士在日伪军包围中击毙敌军总指挥。在日寇调集近8万人兵力扫荡时,陈翰章率部一个月内三场大捷。
陈翰章喜欢主动出击,多次打到敌人痛处。据统计,从1932年9月至1940年12月,他参加并指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数百次,击毙日本侵略者数千人。
英勇不屈
1940年,日寇加强对东北抗联的镇压。2月23日,杨靖宇牺牲,抗联士气受挫。陈翰章在此时率部运用灵活战术对抗日寇,减少牺牲。4月,陈翰章在战斗中腿部受伤,自行处理伤口后继续战斗。东北抗战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条件恶劣,斗争残酷。
陈翰章没有退入前苏联境内,而是继续在敦化、宁安一线指挥战斗,表明东北抗日烽火未熄。1938年到1940年,他指挥的部队与日伪战斗次数占东北抗战总战斗次数的百分之五十五,被日寇视为“最有力之匪”。
随着抗联队伍战力损失增大,陈翰章将部队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战。12月8日,陈翰章在湾沟村被叛徒带来的敌人包围。为掩护战友突围,他与仅剩的十几名战士与百倍之敌展开决战。在击退多次进攻后,仅剩陈翰章一人。敌人劝降,陈翰章拒绝,坚持战斗至最后,负伤倒地。他试图用左手射击,但被敌人夺去枪支并刺瞎双眼,最终英勇牺牲,年仅27岁。
人物生活
人物语录
“我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目的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改造国家,使其独立富强。但是帝国主义却不让我们这样做,想把我们变成他们的附属国”。
“同学们,假如我的理想因为被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打破的话,我将毫不可惜。为了祖国,我一定投笔从戎,用手中的枪和我的鲜血、生命来赶走敌人!”
“国破家安在,堂堂七尺男儿岂能做异族奴隶?”
“为抗日救国而奋斗到底,绝对不叛变!”
家庭情况
父亲:陈海。
人物评价
翰章精神是敦化市永远的精神传承,也是我们发展的不竭动力。(敦化市委党校研究室主任张彦夫 评)
陈翰章虽是满族人,但由于受过高等教育,接受了进步思想,家国情怀使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超越了民族血统。(敦化市委党校研究室主任张彦夫 评)
后世纪念
人物书籍
《赤胆忠诚——陈翰章战斗档案及研究》是由吉林省档案馆编撰,该书介绍了吉林省档案馆馆藏陈翰章战斗档案的主要内容和研究价值,并以战斗档案中记载的史实为主要依据,对陈翰章烈士的生平事迹、典型战例和经典战术进行了解读和阐释,对陈翰章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
《血沃丹江——陈翰章建军抗日斗争事迹》是1980年10月由敦化县民政局,敦化县文化局创作组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维陈、李果钧。
纪念展陈
1946年,第一座陈翰章烈士纪念碑由额穆、敦化两县人民共同建成。
1948年,改将军诞生地半截河为翰章村,改所在区为翰章区。
1983年,敦化县翰章乡人民在翰章村南、陈翰章墓地北,修建了高大的陈翰章将军纪念碑。
2024年12月8日,吉林省档案馆向敦化市档案馆赠送了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有关陈翰章将军的档案仿真复制件,为陈翰章将军的研究及档案利用提供帮助。本次赠送给敦化的档案共计65件,均为日本关东宪兵队及日伪“讨伐队”所形成的原始档案仿真复制件。档案的时间跨度为1936年8月20日至1940年12月8日,详细记载了陈翰章将军在敦化、宁安等地与日伪军警进行的81次战斗及活动情况。
翰章园区
为纪念陈翰章将军百年诞辰,敦化市委、市政府投资2000万元重建陈翰章烈士陵园和翰章广场,工程于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完成。
陵园门楣由吉林省委书记题词,纪念先烈奉献;碑林刻有各界颂词;将军雕像高2.7米,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为雕像题词;纪念碑高19.13米,碑身题词“陈翰章将军永垂不朽”,四面各设27级台阶;将军墓高6.14米,外观八面形,象征满族八旗子弟,墓室壁画由吉林工艺美术大师绘制,石棺雕刻党徽和五星图案。
民歌记载
镜泊湖水清亮亮,
一棵青松立湖旁,
喝口湖水想起英雄汉,
看见青松忘不了将军陈翰章。
回归故里
日军杀害陈翰章将军后,派人做了一副棺木,棺椁是洋铁皮做的。将没有头颅的将军遗体送回了半截河屯。遗体运回后,乡亲为将军建了一座墓,将将军的遗体葬在墓中。
1946年,陈翰章的头颅辗转到哈尔滨市,并在
哈尔滨烈士陵园保存。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陈翰章的遗首被安放至东北烈士纪念馆,后安葬于哈尔滨烈士陵园。敦化市将他的出生地命名为翰章乡,中学命名为翰章中学,并建起多座纪念碑纪念他。杨明谷老人希望能在陈翰章将军诞辰100周年时,将其遗首请回敦化,实现身首合葬,并重建将军墓。
2011年7月初,敦化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积极开展庆祝陈翰章将军百年诞辰系列活动,重建陈翰章陵园。7月21日,敦化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哈尔滨革命烈士陵园,商谈恭请陈翰章头颅回家乡安葬事宜。8月1日,翰章乡政府、翰章乡中学、翰章村党支部以及陈翰章将军亲属等80多人远赴哈尔滨革命烈士陵园祭扫陈翰章将军墓,代表英雄故乡1.3万群众表达了将军遗首早回故里安葬的愿望。
2012年,陈翰章烈士陵园改扩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13年6月13日,烈士陵园举行“身首合葬”仪式。同年4月10日早,陈翰章外甥鄢成、外甥女鄢春艳和来自敦化市的迎请队伍从敦化市出发前往哈尔滨。11日9时,在哈尔滨烈士陵园举行了陈翰章将军遗首交接仪式。同年4月11日下午,迎请车队到达敦化市卧龙山公墓。陈翰章遗首将被暂时保存在敦化市卧龙山公墓,待陈翰章将军烈士陵园完工后,再正式进行身首合葬。
公祭仪式
2013年6月13日,“陈翰章将军身首合葬暨公祭仪式”在
吉林敦化陈翰章烈士陵园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