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净非(1913年4月28日—1942年5月21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吉林省德惠县人。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陶净非还在读书时便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6月,陶净非与同学王光宇一起到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宁安工农义务队工作。1935年2月,陶净非任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第一师第一团连指导员。1936年,陶净非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二师第四团政委。1938年,陶净非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领导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西征,在部队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于年底和二军五师师长陈翰章部会合。1939年6月,陶净非率部与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部会合。此后,陶净非率部与陈翰章领导的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共同活动,参与指挥了大沙河战斗、寒葱岭战斗等一系列战斗,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1940年,陶净非率部活动于五常、敦化、宁安一带,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1941年3月,陶净非转移到了中苏边境地带的南野营,找到了上级组织。1942年春,陶净非奉命率领小部队回国,在五常、舒兰附近的老爷岭山区建立游击根据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斗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1年4月28日,陶净非出生于吉林省
德惠县大房身镇高台子村一个农民家庭,原名陈世有,别名陈明亚。陶净非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用的化名。陶净非家中有兄妹七人,排行第五。他自幼聪明好学,深得父亲喜爱。虽然家境贫寒,但全家宁肯多吃些苦也尽力供陶净非读书。
抗日战争时期
1931年,陶净非小学毕业后进入德惠县立中学就读。陶净非深知求学不易,因而更加刻苦地攻读,品学兼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北大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号召下,抗日烽火遍地燃烧。在德惠,以爱国教师李郁华为首的抗日救国会也很活跃。陶净非积极参加救国会的活动,走上街头向广大群众宣传,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抗日救国。
1933年春节,家里给陶净非操办了婚事,同时盼望着他能把书读得更好。刚过了一个月,陶净非却毅然决定辍学,和同学
王光宇、李飞一起到哈尔滨去找共产党,参加抗日斗争。家里人听说这件事,都不同意。陶净非只带了简单的行李离家出走。当时,为了迅速建立与发展党直接领导的队伍,进行武装抗日斗争,
中共满洲省委和各地党的组织一方面在广大农村发动群众,组织反日游击队等抗日武装,另一方面则大力进行抗日干部培训工作。陶净非等三人到哈尔滨后,经当时共青团哈尔滨道外区委书记,同时也是同乡同学的董振国(
董雨航)介绍,进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立第一中学学习,不久参加了共青团。陶净非还参加了满洲党团省委举办的秘密训练班。6月,经过三个月的集中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后,经组织批准,王光宇和陶净非被派去
宁安县,在宁安县委领导下的一支游击队——宁安工农义务队做政治工作。宁安工农义务队的前身是从失败了的救国军中脱离出来的一支抗日山林队,原名“平南洋反日游击总队”。中共宁安县委派共产党员
于洪仁到队内做改造工作,逐步建立起党、团组织,并将抗日意志坚决的队长
李荆璞(1955年少将)吸收入党,部队改名为“宁安工农义务队”。中共宁安县委为改造、建设这支抗日武装,派了一批党、团员入队开展工作,王光宇、陶净非就是这时被派去做工作的。他们到队时,以学生兵的面目出现,没有公开党团员身份。陶净非深知任务的艰巨,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他积极开展的宣传教育,热情歌颂民族气节,愤怒鞭笞不抵抗主义,在士兵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陶净非非常注意在政治上的团结统一,坚决反对动摇投降倾向。陶净非还和于洪仁等共产党员一起,在义务队中建立了政治研究班、识字小组和士兵代表会、委员会、反日会等群众组织,通过这些组织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且针对士兵中存在的复杂情况做了大量思想工作。陶净非在士兵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大家都愿意接近他,取得他的帮助。在陶净非和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工农义务队的改造工作取得明显效果,成为宁安一带最有威望的抗日武装力量之一。在斗争的实践中,陶净非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决心。在工作上,他一贯积极热情,认真负责,苦干实干,不怕困难,而在战斗中,则表现得机智、勇敢、果断、顽强。同年,陶净非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为了工作和斗争的需要,他开始使用陶净非这个化名。
1934年后,宁安工农义务队连续打了几次胜仗,缴获不少战利品,按规定全部归公。经过战斗锻炼和陶净非等领导干部的内部整顿,工农义务队内的大部分惯匪、兵痞已被清除。但是,队内仍保留了少数出身不纯的队员,特别是有两个当过土匪的人极力反对这支队伍的彻底改造。8月21日,当队伍活动到大塘头沟时,发生了叛变事件。党支部书记、副大队长
于洪仁被当场打死,队长
李荆璞也被叛徒们缴了械,被绑到西山上准备杀害。变故突发,情况危急,未暴露党员身份的王光宇和陶净非迅速商量了一下,便分头到士兵中做工作。陶净非在士兵中积极活动,讲明抗日救国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强调了大队长在抗日战斗中的领导作用,指出他一直在带领大家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称大队长没有做对不起大家的事,内斗只会亲痛仇快。陶净非的发言引起了下层士兵们的共鸣,逐渐形成了要求释放李荆璞的呼声。尤其是那些最初被裹挟的战士,也转而要求释放李荆璞。几个反动头目退入队部商量对策,王光宇、陶净非趁热打铁,毅然闯入队部,代表全队士兵为大队长说情。那几个头目看着屋外荷枪实弹的战士,不得不答应士兵们的要求。王光宇、陶净非出来后,迅速为李荆璞松绑,低声告诉他赶快离开。当李荆璞带领被缴械的二十多人到山下掩埋于洪仁遗体的时候,陶净非又派人来报告:“叛队头子后悔了,得赶快离开”。几个的头目带人来抓捕时,李荆璞已带着20多名党、团员和部队骨干转移了。当晚,几个反动头目害怕大队长李荆璞带人来收拾他们,便席卷队里财物,裹胁部分士兵,逃之夭夭。在这次叛变事件中,叛变头目裹胁走五十多名队员,准备出去抢点大烟土后投降日本侵略者。为了挽救这支队伍,陶净非经过组织同意打入了叛队内部,跟随他们行动,准备做好下层士兵工作,把叛变头目消灭掉,再把队伍拉回来。但是,当陶净非在士兵中进行工作时,引起了叛变头目的怀疑,情况很危险。陶净非领着同去的人,带着武器趁机离开叛变队伍,回归大部队。9月至第二年1月,陶净非和宁安工农义务队的同志们一起活动在吉东绥宁一带。为了打破日伪军对抗日武装和游击区的“讨伐”,陶净非参加了绥宁反日同盟军反击日伪军秋、冬季大“讨伐”的战斗。
1935年2月,以宁安工农义务队为基础,吸收其他抗日武装,组成东北人民反日联合军第五军,
周保中任军长,李荆璞任第一师师长兼第一团团长,陶净非在一团任连指导员,继续活动在宁安县各地,参与了石门子、庙岭、葡萄沟等战斗。4月,五军党委决定将队伍分三个地区进行活动,以开辟新的游击区。陶净非领导的一师一团二连和二师四连等部队为东部派遣队,深入到
穆棱、
林口、
勃利各县,进行了大小石头河子、黑瞎子沟、西大坡、黑老婆沟等战斗。10月,陶净非率领的队伍在亮子河被伪警察队二百多人包围。在陶净非的指挥下,部队打得勇猛,很快就击溃了敌人。此后,这一带伪军再也不敢积极主动与抗日军作战了。陶净非率领的连队既能打仗,又严格地遵守群众纪律,因此受到群众的欢迎。老百姓积极地为部队送粮,报告敌情,支援抗联部队打击敌人。领导和同志们都很钦佩陶净非,称赞他是“最积极勇敢和最忠诚的好千部”。
1936年1月20日,五军党委决定,主力部队向
中东铁路道北转移。2月,陶净非随五军一师部队转战于牡丹江两岸。3月,部队将上马莲河防所缴了械,得步枪二十支、轻机枪两挺、手枪三支和大批物资。进入穆棱县的
八面通,部队又袭击了军用列车和小金山金矿局,之后袭击了
林口县黑老婆沟守敌日本军三八连队,随后直取
刁翎。五军主力全部到达刁翎后,陶净非调到五军二师四团任政委。这时,二师的任务是:继续开展
依兰、
桦川、
富锦、
宝清、
同江地区的游击活动,打通与四、七军的联系,并在该地建立后方根据地。
1937年5月,陶净非率领四团同二师五团一起,离开刁翎地区到达依东。6月末,部队开始向宝清活动,经过桦川、富锦,于7月初到达宝清与四军会师。五军二师到宝清后,陶净非又奉命在师长
王光宇的领导下,带领四团返回依东地区解决冬季给养。不久,王光宇返回宝清,只剩下陶净非率队活动于依东各地。8、9月间,陶净非四团利用内部关系,将佳木斯南聚宝山警察署缴械,得步枪一百三十四支、重机枪两挺、轻机枪一挺、弹药千余发、马十匹,以及很多服装、物品。同时,陶净非又率部在土龙山东五道岗沉重地打击了伪学兵连,击毙了日本连长。这个学兵连原本很嚣张,到处扬言“专打抗日联军”,被陶净非率领的五军二师四团打了几次以后,不敢随便出来捣乱了。同年冬,敌人调集重兵的包围三江地区的抗联部队。
1938年,为了粉碎日本侵略者把抗联部队“聚而歼之”的阴谋,建立新的游击根据地,并打通与南满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和
五常、
舒兰一带由
汪雅臣领导的
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的联系,
中共吉东省委决定第二路军进行西征。陶净非被任命为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参加西征部队的领导工作。4月,陶净非率五军二师主力部队,在宝清县与四军主力部队会合后,南进到勃利,然后向
牡丹江下游刁翎地区移动,在勃利、穆棱、林口等县多次与日伪军作战。这些战斗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出动很多兵力“讨伐”,把抗联部队压迫到牡丹江西部无人烟地带。为了保存力量,西征部队在刁翎召开了干部会议,改变了第二路军总指挥部的原定计划,决定分兵三路西进。其中以五军一师为先遣队,以四军一师和五军二师为一部,由
李延平、陶净非等人负责;以四军二师、五军教导团和救世军为一部,由
柴世荣、
王光宇等人负责。同时决定,部队攻进三道通解决给养之后,于7月2日开始继续西征。部队经过三百多里无人烟的高山森林地带,于7月12日攻占了楼山镇。之后,部队在李延平、王光字、陶净非等领导同志的率领下,继续向五常县西征。进军途中,部队又在
苇河、小五站、南沟等地与日伪军进行了几次战斗。敌人很快从哈尔滨、长春调来大量日伪军,并有飞机配合,向西征的四、五军部队施加更大的压力,使部队的活动越来越困难。抗联进军途中有时十几天吃不上粮食,就靠野果、野菜、树皮、草根充饥,乃至把战马吃光了,骑兵变成了步兵。战士们鞋子破了只能赤着脚坚持行军、打仗。8月后,西征部队受到严重损失,四军和五军已经分开,失掉了联系。这时,五军一师一部分返回刁翎地区,其余队伍转移到宁安活动;五军二师部队只剩下陶净非和任德胜、朴东和领导的部分队伍,而且互相失去联系。入秋后,四军军长李延平、副军长王光宇以下很多干部和战士都相继牺牲了。在这种极端因难的环境下,陶净非丝毫没有动摇完成西征任务的决心,继续领导五军西征的剩余部队与敌人进行英勇顽强的战斗。8月末,陶净非和二师五团团长任德胜、政委朴东和研究决定,为保存力量,迅速离开五常县,脱离敌人的包围圈。不久,朴东和又在战斗中牺牲。这时,五军西征部队只有二十几个人了。此后,陶净非率领队伍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达宁安县海浪河,与五军一师一团团长曲玉山及其领导的部分队伍会合。为了解决给养,陶净非和曲玉山团长带一师一团往
额穆方向移动,和二军五师师长
陈翰章取得联系以后,同二军五师一起活动,在沙河沿林子的密营里度过了1938年这个最困难的冬天。
1939年初,陶净非率队向
安图、
敦化移动。4月初,陈翰章、陶净非率部在敦化东部毙伤日军30余人,伪军2人。5月,陶净非率部到达安图。6月初,陈翰章、陶净非率部在
敦化县大蒲柴河苇唐沟与日本守备队150人和伪军300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毙伤日军14人、伪军17人,俘伪军35人,缴获步枪40支、子弹7000发、手榴弹3箱、小炮弹2箱。6月中旬,陶净非率部见到了第一路军副总司令
魏拯民。由于第一路军这时有了发展,五军二师部队亦随之收编了一部分反日山林队,五团又扩编一个连,全师发展到八十多人。此后,在魏拯民的直接领导下,陶净非率部与陈翰章领导的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第十三、十四、十五团和警卫旅一起活动在敦化、安图、额穆、五常、舒兰、宁安、
汪清等地。8月13日,陈翰章、陶净非率部在敦化县高海楼店与日军守备队展开激战,短兵相接,血战到肉搏,120名敌人几乎全部被消灭。8月23日至8月24日,一路军副司令魏拯民指挥一路军第三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九团、警卫旅第三团,第二路军第五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师第五团,连续在安图县对日伪军警发动进攻,取得抗联军史上著名的
大沙河战斗的胜利。大沙河系列战由大沙河战斗、杨木条子战斗、谢家店战斗组成。8月23日的大沙河战斗中,陶净非指挥第五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师第五团参战。杨木条子战斗中,第三方面军副指挥
侯国忠牺牲。8月24日的谢家店战斗中,陶净非指挥第五军部队参加了战斗,击毙日军36名、伪军17名、烧毁汽车4辆。被击毙的讨伐队队长宫本己之助大尉为第四独立守备队第二十一大队第四中队队长。9月24日,魏拯民、陈翰章和陶净非率部指挥了著名的
寒葱岭战斗,毙伤大量日军。10月10日,陈翰章、陶净非在安图县荒沟岭与100名伪军交战,仅用了20分钟就将敌人消灭。8月至10月上旬,陶净非所在原二师五团和第三方面军第十三、十四团、警卫旅共500人不断出击,连战连胜。在1939年的冬天,由于频繁的战斗,艰苦的环境,队伍又受到很大损失。
1940年春,陶净非部下的队员又减少到20多人。原来保存下来的有战斗经验的老干部和老队员,如任德胜团长、张连长、池排长、邹排长和金福等一些老同志都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了。为了摆脱敌人的“讨伐”,根据魏拯民的指示,陶净非率五军二师部队离开了敦化,再次向五常远征,经过二十多天迂回艰苦的行军到达了五常一带。在当地人民的支援下,陶净非率部攻打了窝瓜站、木梆、冲河的敌人,还缴了
拉林河沿上伪军一个连的械,得机枪一挺、步枪三十余支。经过几次胜仗,五军二师又重新编了一个连,队伍发展到一百三十多人。这时,敌人又加紧了对五常地区的“大讨伐”,先后集结4000余人的兵力向抗联部队包围追击。在这严峻时刻,为了避开敌人的追击,同时为了找魏拯民和五军在敦化的零散人员、伤病员,陶净非决定回师敦化。由于队伍的行动计划被敌人探知,陶净非率部一进入敦化境内就遭到包围袭击,队伍被敌人打散。直到10月间,陶净非才又集合起60多人,转去宁安县和陈翰章率领的50多人共同活动于宁安县各地。12月,他们在小沟密营准备了4个月的给养,以备冬季时用,但因叛徒告密,密营遭到破坏,给养全部损失。此后,陶净非到北湖头解决给养时,又率部与敌人战斗了一整天,结果又受到很大损失。剩下的8名队员在斗沟子解决给养时,又牺牲了5位队员。五军二师参加西征的部队,除了分散在宁安、五常、安图、敦化的少部分人外,最后只剩下陶净非、肖卫年、王林臣3人在一起活动。陶净非为了找到吉东省委和第二路军总指挥部汇报西征经过和同第一路军取得联络的情况,与另两个同志一道从宁安县南湖头出发东进。
1941年3月20日,陶净非几人经过迂回曲折的路程和极端艰苦的斗争终于转移到了中苏边境地带,进入了苏联境内的南野营,在这里找到了上级组织,后参加了南野营整训。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特点,党组织决定主要派遣小部队进行活动。8月11日,陶净非和南野营委员会书记、五军政委
季青受命返回东北,计划同抗联第十军取得联系。他们在汪清、敦化、宁安、东宁一带进行活动。就在这时,传来了十军军长
汪雅臣和副军长
张忠喜壮烈牺牲的噩耗,加之小部队过冬物资难以解决以及与野营总部联系的电报机电池遗失,小部队于11月2日返回南野营。
1942年春,野营总部根据情报获悉,原五军二师陶净非部队的赫子臣连长,在一次战斗中同主力失散后独立活动在五常县东南部山区一带,进行艰苦的游击战斗。陶净非受命此次第二次返回祖围,寻找赫连长,在
老爷岭、
海浪河、五常和舒兰一带重建抗日游击根据地。3月20日,陶净非领四名战士告别了南野营,在夜色的掩护下越过边境上的铁丝网,巧妙地避开日伪军巡逻队,经过数百里的辗转和近半个月的跋涉,终于在老爷岭东
海浪河畔的一个趟子房找到了五军二师郝子臣连长和第一路军警卫旅一团一连的部分队伍。他们集合起来,活动在五常县老爷岭东、西各地。不久,陶净非率领小部队活动的踪迹被敌特探知,敌人开始秘密布置“大讨伐”。陶净非和赫子臣得知这一情报后,为了保存实力,决定将队伍暂时撤离以老爷岭东西两侧为中心的游击区,到敌人的薄弱环节开辟新的根据地。于是,他们便派人通知分散在各处活动的人员,都到三道海浪河的趟子房集中,准备转移。
牺牲
1942年5月21日早晨,陶净非率领的小部队在老爷岭东三道海浪河畔的趟子房被日伪森林警察队袭击。陶净非沉着应战,指挥和掩护小部队突围。终因敌众我寡,除少部分人在陶净非的掩护下冲出了包围外,其他同志都先后牺牲于突围中。激战中,陶净非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9岁。
纪念
2015年8月24日,陶净非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
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