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藏茶

产于雅安的茶

雅安藏茶是特指雅安出产的藏茶。中国藏茶自唐朝有记录以来,已是千年古茶。藏茶是少数民族中近六百万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饮品,又称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

历史沿革
我国黑茶始制于四川。雅安历史悠久,因产于雅安,唐宋以来畅销藏区而得名,自古以来与藏民族以及我国西北部蒙、维、回、羌等民族同胞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雅安藏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称黑茶、乌茶、边茶、边销茶、四川南边茶、四川南路边茶、大茶、雅茶等,民族同胞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深切感悟和体会。
《史记·周本纪》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南(四川)八部族贡武王荼(茶)”。《明史·茶法》:太祖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乌茶即藏茶、边茶,天全即今雅安市天全县。 《西藏政教鉴附录》:“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茶,贡奉朝廷后作和蕃礼品带进藏区。之后,雅安藏茶源源不断输入西藏,已有1300多年历史。唐、宋以来,朝廷先后行“茶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策“以茶治边”,雅安藏茶迅速发展。《明史·茶法》:宋太祖“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今天全)、黎(今汉源)、雅(今雨城)抵朵甘、乌思藏(康、藏都司),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宋熙宁七年在雅设茶马司,位于今名山新店,其遗址是我国唯一可考的茶马司遗址。
雅安制作技艺,主要依靠茶号和茶厂的传统艺人、工匠在加工过程中代代口授心记,近代始有文字记载。雅安藏茶生产明朝以前为分散加工,朝廷统一收购经营。清朝允许民间藏茶贸易,私营藏茶企业增多,到清末,雅安、天全、荥经、名山、邛崃等县茶号有200多家。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为抗击英国侵略,抵制印茶入藏,振兴雅安边茶在藏区的地位,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及四川劝业道共同主持,组织雅安、名山、天全、荥经、邛崃五县茶商集资33.5万两白银,在雅成立官督商办的“边茶股份有限公司”。辛亥革命后,公司解体。
民国初年,私营茶号恢复到100多家,接着军阀混战,强派苛捐杂税,藏商携款私逃,很多茶号倒闭,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仅剩30多家。1939年,西康省成立,国民政府为垄断边茶经营,筹备在雅成立“中茶公司西康省分公司”。其后,私营茶号率先联合成立“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包销全部茶引,使名山、邛崃两县茶号倒闭,仅为雅安、天全茶号收购原料,代加工成品茶。
1950年2月雅安解放,有茶号48家,其中雅安(今雨城)30家,天全10家,荥经8家。
新中国成立,没收官僚资本改为国营茶厂,有草坝、河北、文定街、大北街四个国营茶厂。1953年公私合营,藏茶加工厂由原48家合并为三家,即国营雅安茶厂、国营荥经茶厂、国营天全茶厂。1972年建成国营名山茶厂,1985年建成国营雅安市(今雨城区)茶厂。
2002年,国家7部委公布全国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共25家,其中雅安6家,约占全国1/4。这些企业实行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扶持政策。
2005年雅安有藏茶生产企业15家(其中国家定点企业6家)。2006年,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通知》(国办发[2003]65号)及实施茶叶市场准入制度,已有10家企业取得QS认证
2007年全市茶叶总产量5.6万吨,其中藏茶近3万吨,占全省边销茶产量的80%,占全国边销茶产量的40%以上。其中销往西藏地区占60%、青海甘肃约9%、甘孜、阿坝约20%,内销约12%。
运用传统制作原理研制开发的系列藏茶新产品,不仅继承了传统藏茶特有的口感、风味、功效和内含物,而且在品种、包装、饮用方式、收藏、装饰等方面,更适合现代都市人的生活需求,“边茶内销”、“藏茶共饮”的产销思路,促进了藏茶产品的革新和营销理念的转变,雅安藏茶系列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等国内城市和俄、韩、日、蒙、澳等国家和东南亚及台、港地区。
地理环境
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盆周山区,古称“青衣羌国”,原西康省省会。地理位置东经101度至103度,北纬28度至30度;海拔515.97~5793米;幅员面积152.56万平方公里。下辖雨城、名山、天全、芦山、宝兴、荥经、汉源、石棉七县一区,总人口154万。受大陆季风气候和东南暖湿气流影响,市内以泥巴山为界,北部一区五县降水丰富,年均1500毫米以上;日照少,年日照时数仅800~1050小时;空气湿度大,年均相对湿度达80~83%。有“西蜀漏天”、“雨城”之称。境内多山,土壤含较多有机物的砂质壤土或砂砾质粘土,表土层深厚,组织松软,养分丰富,易于排水,适宜茶树生长。雅安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雨、多云、多雾,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早在西汉年间(公元前53年)当地人吴理真就在蒙山种植茶叶,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人工植茶最早的地方,是世界茶文明发祥地,茶文化发源地。蒙山茶自唐至清入贡皇室,“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家喻户晓。2001年12月,蒙山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获国家批准,成为我国第2个获茶叶原产地产品保护的地区。
雅安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良丰富的品种资源,茶树良种繁育体系健全,茶园建设遍布全市各区县。
得天独厚的宜茶生长生态环境:太阳辐射年均350.90KJ/CM,8月份最多,2月份最少,相差2.8倍;日照时数年均989.7小时,占可照时数的24%;年际变化大,最多年是最少的2.2倍。月际变化,8月份最多,为114.4小时,2月份最少,为49.2小时;气温年均15.4℃,最高年16.1℃,最低年14.7℃,变幅1.4℃。元月最冷,平均温度为5.4℃;7月最热,平均温度为24.4℃;年较差19.0℃。极端最高气温为34.7℃,极端最低气温为-5.4℃。四季天数相差8~19天,各季天数均大于80天,其中冬季稍长为100天,秋季稍短为81天,有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符合茶树10℃开始萌芽生长的年积温4790.3℃,为茶树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年生长期达9个月;年均降雨量1501.5mm,最多年份1964年达2118.7mm,最少年份1987年仅1040.1mm,最多年是最少年的两倍多;夏秋5~10月份,降水量平均为1297.1mm,占全年的85%,冬春11~4月份平均仅222.8mm,占全年的15%。夏季占全年的58%,冬季仅占4%,夏季是冬季的16.5倍;月际变化,7月份最多,为371.9mm,8月份次之,最少的元月份,仅18.1mm,最高月份是最少月份的21倍多。昼夜变化,夜间降雨是白天的2倍多,年平均雨日达200天,有利于茶树生长;年均蒸发量为949.5mm,占全年降水量的67%;年均相对湿度为82%,系国内高湿区之一。雨量充沛,阴雨天多,年平均277.2天,日照少,空气含水汽多,与产名茶密切相关;轻雾较多,浓雾较少,年平均浓雾9.4天,冬季占48%,秋季占30%,春夏两季最少,占11%;耕地土层深厚,厚度在80cm以上的土壤占农耕地的88.4%。土壤质地粘重,重壤和轻壤土占耕地的81%,中壤占13.3%,轻、沙壤等质地较累的土壤仅占5.64%;土壤酸碱度由于母质和气候的影响,大多为酸性和微酸性,PH值小于6.5的占74.19%;土壤肥力有机质平均含量在2%~4%的占90.8%,全氮平均含量在0.1%~0.2%的占88.9%,有效磷平均含量在10~40PPM的占99.7%,速效钾平均含量在100~200PPM的占88.5%。
总的来说,自然条件的特点是土层深厚,酸性反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独特的自然条件极宜发展茶业产业。优越的宜茶自然生态条件和制茶技艺造就了雅安藏茶的优良品质。
制作工艺
雅安藏茶制作技艺主要分为采割、原料茶初制、成品茶加工三大主要部分。
1、采割。传统雅安藏茶原料是国内外使用“茶刀子”采“割”的。原料茶分本山茶、上路茶、横路茶等。①本山茶:产于雨城区周公山一带,于每年端午节和白露前后前分两次留桩3.5厘米采割。②上路茶:产于雨城区大河、严桥、中里等山区,每年于大署至立秋之间采割一次,留桩3.5厘米。③横路茶:产于名山、天全、荥经等县,多实行粗细兼产,即春季采细茶、大署至立秋前采边茶。④条茶:是砖茶的主要原料之一,每年谷雨后、端午前采割。⑤撒茶:毛尖、芽细、砖茶的重要原料,清明后,立夏前采收。采收标准为一芽二、三、四叶。古代每年开采茶叶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
2、原料茶初制分做庄茶和复制做庄茶两种。有多次渥堆高温(50~75℃)发酵的显著特点。
传统做庄茶制作有十八道工序。
复制做庄茶是将毛庄茶经复制做成做庄茶。复制工艺有蒸、揉、发酵、干燥等。
3、成品茶加工是通过整理、拼配、春包等工序将原料茶制为成品茶。条包砖茶是雅安藏茶的又一显著特点。
4、原料茶整理。经筛分、风选、拣剔、切铡、干燥、停仓等工序去除茶梗及杂质,调整含水量,分质量等级存放等。
5、拼配。按品种要求根据原料茶质量按比例搭配拌和。
6、压制,又叫春包。通过称茶(定量)、蒸茶(加温加湿)、春紧、码包等工序,将
料茶压紧成为茶砖。
7、包装。冷却后砖茶倒出茶篼子,取隔页、包黄纸、打标签、包牛皮纸、捆千斤篾、再装入茶篼子、编包成为成品茶。
8、检验。成品茶经检验合格进入成品库。小垛码放,促进通风和自然后发酵。
基本特征
雅安藏茶制作技艺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的传统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1、发酵:根据原料、质量的不同,进行渥堆转色发酵,有的在初制时发酵,有的在复制时发酵。
2、春包:独特的压制工艺,茶砖不能松,也不能太紧,既有利于长途运输,又有利于通风干燥、后发酵;
3、后发酵:从半成品到成品茶直至饮用,在自然干燥过程中茶叶内质都在持续转化。
4、独特的包装工序和外形标志:春包紧压的茶砖,冷却后倒出茶篼子,包黄纸、打标签、再装入茶篼子、编包后成为成品茶。
5、主要产品的感官品质特征:
康砖茶:外形呈圆角长方形,表面平整、紧实,洒面明显,色泽棕褐。内质香气纯正,汤色红褐、尚明,滋味纯尚浓,叶底棕褐较老。
金尖茶:外形呈圆角长方形,稍紧实,无脱层,色泽棕褐。内质香气纯正,汤色黄红、尚明,滋味醇和,叶底暗褐老。
康尖茶:外形呈圆角方形,表面平整、紧实,色泽棕褐,内质香气浓郁纯正,汤色红而透亮,滋味醇和甘爽,叶底棕褐稍老。
6.品质区分:
外形上颜色为深褐色、质地均匀、黑而光亮(乌黑)、香气纯正,无杂味,汤色一出来呈淡黄红,继而转为透红,随热气上扬,徐香不断。口感甘甜,不涩不苦,吞咽滑爽,这就是品质纯正的藏茶。劣质藏茶或冒牌
藏茶颜色褐而不深,感觉茶质不干净,有的表面有黑霉、灰霉、气味有霉臭味,汤色呈猪肝红,且汤质浑浊,进口霉涩而苦,香气不纯,入口困难。
特殊意义
我国是茶叶原产国,历史悠久,独具特色。雅安藏茶是汉藏民族团结
的纽带,被誉为“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明《严茶议》载:“茶之为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信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也。是则山林草木之叶,事关国家政体之大,经国君子固不可不以为重而议处之也。”雅安藏茶制作技艺经千百年传承、演变,为雅安主产区所独有。1、一千多年的饮用实践证明,藏茶可为高原生活的人们补充各类维生素、微量元素、水分,促进摄入体内的牛、羊肉、奶酪等高脂食物的分解和消化;有抗高血压、高血脂,清除胆固醇沉积等作用;还有抗高原缺氧和抗高原辐射的作用。2、雅安藏茶制作过程中,通过多次高温渥堆发酵、加湿加温反复揉捻(馏)等独特工艺,促进茶叶中多种有益物质充分转化、氧化、分解、聚合、繁殖、稳定,促进儿茶素、咖啡碱、维生素、蛋白质、有机酸以及多种真菌类物质等有益成份增加,使边茶的营养价值更高,药理功效更显著。温胃、正气、解毒、解腻、促进消化、帮助睡眠,对抑制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等现代高发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通过传统制作技艺的挖掘、保护、弘扬,确保雅安藏茶产品质量。为民族同胞提供优质边茶不仅可以保障藏族同胞的身体健康,还能促进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会,维护祖国统一。
随着市场开放和社会发展,雅安藏茶产销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根据国办发[2005]18号、川府发[2006]21号文件精神,以及省、市文化主管部门的要求,从2006年开始,雅安市茶业协会组织雅安藏茶生产企业和专业人士,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为具有悠久历史的雅安藏茶制作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大量相关工作,已被分别列入雅安市、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和“国保”工程的实施,雅安藏茶一定会再放异彩,发扬光大。
鉴别方法
鉴别藏茶的品质通常需要四大步骤:一看、二闻、三泡、四品。藏茶分散茶与紧压茶。
藏茶散茶的鉴别
一.看形和表外形卷屈紧实,呈条索形或颗粒形,片完整、结实、有韧性,手持有重实之感,叶片表面富有光泽,感觉油光亮丽,呈褐黑色(俗称猪肝色,蟑螂色),此为好茶。反之,叶片受损、韧性差、感觉很轻、不经风吹、有的呈网状(俗称丝瓜网),表面暗淡无光,均为品质不好。 二闻香和霉藏茶有扑鼻的浓香,如果保存得当,可历经多年而不衰减,所以通常情况下,只要能闻到浓郁的茶香,均可谓之好茶。反之,如果闻不到茶香,并伴有霉味,或其它不纯的味道,则不可谓之好茶。
三泡红与透用滚烫的沸水冲泡藏茶时,会溢出琥珀红的茶汤,由浅而深,随之一股浓浓茶香会扑鼻而来,茶汤红是藏茶的基本特征,关键是要看茶汤不仅要红,而且还要透亮,晶莹剔透之美,纯正的藏茶汤带有玫瑰色。反之,茶汤红里带黑的、浑浊的、暗淡的均不算好茶。
四品味和香品茶是双重的,嘴里喝口味,鼻里闻香味,藏茶的味道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虽然我们平常说滋味醇和,厚重,甘爽,回甘等,其实难尽其妙,而实际上,味觉系统感受到的,远比我们描述的要深刻得多,感觉爽爽的,喝了还想喝,愿意接受,乐意接受,就可谓之好茶。反之,喝着有怪味、闻着有异味、嗅觉生排斥、味觉难接受,自然就算不得好茶了。
许多时候,我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四大步骤,那我们就认真把前两步做好,按上述一看二闻的方法,能看到茶叶外形美观,闻到纯正的藏茶浓香,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紧压茶的鉴别
紧压茶有金尖、康砖、藏砖、青砖等,均呈砖形,故统称砖茶,砖茶的
品质建立在散茶的基础上,散茶好,紧压后才能好,紧压过程中,首先要使散茶足够干,再经过蒸气软化,压制成型,这样的砖茶虽紧压,但酥松透气,富有活力,就类似于米花糖。反之,紧压过死,板结,这种砖茶基本闻不到茶香,久放还容易霉变,这种砖茶就算不得好茶了。
还有另一种紧压茶,工艺茶饼,其主要作用在于观赏,因此要求图案美观,表面光滑,紧压就自然紧实得多了。从品茶的角度来看,还是提倡喝上述散茶和砖茶。
冲泡方法
传统熬煮法
藏茶是一种有上千年历史的老品牌茶,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和产量、工艺等要求,鲜为人知,在藏区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体必须的要求,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古老的饮茶习惯,即先把茶熬煮过再饮用,不仅口感神韵更佳,经过熬煮后的藏茶,其对人体的各项保健功能就更为突出,只能令其它冲泡饮用类的茶望而生畏。
藏茶的熬煮其实很简单,待水温加热到八十度左右,放入适量藏茶(此时勿需加壶盖),沸腾后再继续熬煮1分钟关火,盖上壶盖焖泡5-8分钟,滤渣后即可饮用。
由于藏茶的陈、醇特点,建议将煮好的茶先倒入暧水瓶中闷1-2小时,其味更醇香,尚可每晚睡前将煮好的茶放于暖水瓶中,第二天饮用,其茶的深度发酵过程更充分,保健作用价值和口感更佳,汤色也更加鲜艳透红。
茶道(盖碗)冲泡法
1、将藏茶置入盖碗,约5克(若盖碗较大或因个人喜好浓茶,可适量增加投茶量);2、将才煮开的沸水注入盖碗中,片刻,弃去第一道茶水;
3、再次注入沸水,水没茶叶,盖上盖碗,静置约30秒左右;
4、滤出茶汤入公道杯,一杯红、浓、醇、陈的上好藏茶就泡好了。
滤杯冲泡法
1、将藏茶置入滤杯中,约5克(若个人喜好浓茶,可适量增加投茶量)。
滤杯冲泡
2、将才煮开的沸水注入滤杯中,水没茶叶。
3、片刻,拿出滤杯,弃去第一道茶水。
4、再次注入沸水,水没茶叶,盖上杯盖,静置20秒左右。
5、打开杯盖倒置,取出滤杯,稍稍滴去茶汁,置于杯盖内。
6、好了,一杯红、浓、醇、陈的上好藏茶就泡好了。
7、在享用之余可别忘了滤杯中的茶叶,千万别将他弃了,藏茶是非常耐泡的,在将喝完第一道时,您可以将滤杯放回茶杯中,同样再次注水,盖上,静置小会儿,第二杯藏茶又泡好了。
8、二泡和第三泡的茶汤可以混着一起喝,综合茶性,以免过浓。
9、第四次以后,每增加一泡即增加15秒钟,以此类推。
飘逸杯冲泡法
首先介绍一下飘逸杯的独特构造:一个飘逸杯分为外杯、内杯和杯盖组成。外杯是玻璃的,内杯是一个带阀门的高温塑料小杯,内杯带有滤网和阀门开关,只有打开阀门时,内杯中的茶汤才会通过滤网从内杯下方流到外杯中。
1、将藏茶置入内杯中,约5克(若个人喜好浓茶,可适量增加投茶量);
2、第一泡:将沸水冲入杯中,由于阀门是关闭的,茶汤只能在内杯中浸泡茶叶,这第一泡也叫洗茶,和功夫泡法原理相同;
3、打开阀门:迅速按动开关打开内杯阀门,让茶汤流到外杯中;
4、洗杯:用第一泡茶汤涮洗外杯然后倒掉,有助于提高藏茶的醇厚味道;
5、第二泡:再次冲入沸水泡茶,这一泡开始是用来喝的了;
6、出汤:按动开关打开内杯阀门,让茶汤流到外杯中,若汤量不够还可再次冲泡,多次出汤;
7、品茗:这时一杯地道醇厚的藏茶便出现在桌前喽!任君品茗回味!
保存方法
藏茶由于是深度发酵茶,它存放的时间越久其味越醇厚、甘爽、陈香,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份越久的藏茶其经济价值越高,在存放和收藏过程中须注意室内的空气湿度和刺激性异味等外部因素影响藏茶的品质,应注意如下问题:
①保持存放藏茶的室内通风性良好,忌潮湿。
②如果空气湿度大于70%以上时,应定期抽湿或勤打开门窗通风,以免因空气潮湿而使藏茶发霉。
③严禁与有强烈异味如油漆类、酒类、含化学挥发气味类物质存放一室。
④每年定期将收藏的茶叶在阳光下晾晒一到二次。
⑤建议存放于家中的书房、客厅、卧室,这样即可通风,亦可改善房屋内的空气质量,改善家居生态环境,随时能嗅到茶香,同时又达到收藏的目的,一举几得。
⑥藏茶属于紧压茶,严禁水浸或摔抛,外形或包装的破损都会对其收藏价值打折扣。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