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隅,雅鲁藏布江下游林芝地区,呈马蹄形。地理坐标位于北纬29°05'一30°20',东经94°39'—96°6'中间,面积91.68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32万公顷,缓冲区面积3.7万公顷,实验区面积55.98万公顷。
历史沿革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
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西藏墨脱雅鲁藏布大峡谷孟加拉虎重要栖息地入选。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隅,雅鲁藏布江下游林芝地区,呈马蹄形。在东喜马拉雅、念青唐古拉和伯舒拉岭形成的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山环的内侧。地理坐标位于北纬29°05'一30°20',东经94°39'—96°6'中间,面积91.68万公顷。
地形地貌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壳300万年来快速抬升,尤其15万年以来速度达到30毫米/年,而且该地区存在着软流圈地幔上涌体。以地幔上涌体为特征的岩石圈物质和结构调整,对地球外圈层长尺度的制约作用在大峡谷地区有明显的表现。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冰川位于南迦巴瓦峰为中心的大拐弯峡谷地区,是高山上的冰川发育,同时也保存下了波得藏布古冰川堆积遗迹和冰碛丘陵遗迹。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条巨大的弧形槽谷,沿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发育,不仅是切穿壳层(约50千米)深大断裂的一部分,也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擦边界,即地缝合线,属深切型。谷底宽度一般为100—200米,最窄处位于大拐弯顶端,由于其南侧的南迦巴瓦峰(7782米)与北侧加拉白垒峰(7294米)所夹峙,两侧壁立,宽仅70多米。
气候特点
林芝地区境内云雨较多。年太阳辐射5460—7530兆焦耳/平方米。日照偏少。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的印度洋暖湿气流北进高原,受两翼山地之阻,为大峡谷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和热量,年降水量达4500—10070毫米。年平均气温8—13℃,夏季平均气温在12—19℃,平均最高19—25℃,极端最高气温在27—32℃,一般出现在7月至9月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大约70—80%。空气中含氧量可达80%以上。
水文特征
雅鲁藏布江从山南地区加查县流入,经朗县、米林、林芝、墨脱出境,地区内流域长775千米,年径流量1380亿立方米,平均流量4425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尼洋河、帕隆藏布等,还有墨脱格当的金珠曲、约尔河等大小10多条河流流入。峡谷江面最窄处宽35米,核心峡谷段250千米的江面平均宽度为113米。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帕隆藏布、易贡藏布、米堆藏布、波德藏布、东久河等数条大河全部在大峡谷附近汇合。
区域范围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91.68万公顷,南以高尤拉与丹巴江北部分水岭为界,北抵纳雍嘎簸雪山、迫龙藏布江和哽日嘎布山脉主脊,西自东喜马拉雅山脉主脊线至白努弄巴和则巴弄巴西侧分水岭,东达哽日嘎布主峰。其中核心区面积为32万公顷,缓冲区面积3.7万公顷,实验区面积55.98万公顷。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属于西藏林芝地区的
墨脱、
米林、林芝、
波密四县的范围,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雅鲁藏布大峡谷长504.9千米,平均深度5000米,最深处达6009米。
保护目标
综述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资源、世界第一大峡谷自然景观和青藏高原最主要的水气通道环境。
植物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药用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淀粉植物、香料植物、观赏花卉植物以及珍贵用材植物种类繁多,被称为“天然的自然博物馆”。
据统计,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
维管束植物3768种,苔藓植物512种,大型真菌686种,锈菌209种。具体包括:墨脱兰、墨脱楠、油瓜、
喜马拉雅红豆杉、穗花杉、
罗汉松、墨脱冷杉、墨脱红景天、
野牡丹、西藏牡竹、苹果榕、棕榈、杜英、使君子、野枇杷、墨脱杜鹃等。
动物
据不完全统计,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哺乳类63种,鸟类232种,爬行动物25种,两栖动物19种,昆虫20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8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9种。上述生物类群却分别占西藏全区哺乳类的50%,鸟类的49%,爬行类的43.1%,两栖类的47.5%。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各种珍稀动物及经济动物有:
孟加拉虎、熊猴、
长尾叶猴、豺、黑熊、棕熊、
小熊猫、石貂、大灵猫、
果子狸、丛林猫、金猫、
豹猫、云豹、豹、虎、
野猪、马鹿、
林麝、黑麝、赤麂、毛冠鹿、羚牛、霞羚、斑羚、
赤斑羚、岩羊、金雕、玉带海雕、鸢、雀鹰、松雀鹰、大鶿、白头鹦、猎隼、燕隼、灰腹角雉、红腹角雉、棕尾虹雉、孔雀雉、血雉、
藏马鸡、藏雪鸡、雉鹑、黑鹇、勺鸡、棕背田鸡、大绯胸鹦鹉、楔尾绿鸠、斑头鸺鹘、短耳鹗、棕颈犀鸟、双角犀鸟、纯色啄花鸟、绿喉太阳鸟、蟒、眼镜王蛇、细脆蛇蜥、墨脱缺翅虫等等。
保护物种
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藏墨脱雅鲁藏布大峡谷孟加拉虎重要栖息地)主要保护物种为:孟加拉虎、肖氏乌叶猴、豺、大灵猫、金猫、云豹、林麝、马麝、黑麝、不丹羚牛、贡山羚牛、赤斑羚、喜马拉雅斑羚、喜马拉雅鬣羚、黄喉雉鹑、红胸角雉、灰腹角雉、棕尾虹雉、白尾梢虹雉、双角犀鸟、棕颈犀鸟、花冠皱盔犀鸟、细脆蛇蜥、蟒蛇、眼镜王蛇、藏叶䗛、墨脱缺翅虫、印度长臂金龟等。
生态价值
受沿水气通道北上高原的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强烈影响,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育着中国仅有的以热带为基带,经山地亚热带、山地温带一直到高山寒带的完整的立体气候类型,形成由低山热带季风雨林、山地亚热带常绿半常绿阔叶林、中山暖温带常绿针叶林、亚高山寒温带常绿针叶林、高山亚寒带灌丛草甸、高山亚寒带冰缘和极高山寒带冰雪等山地生态系统组成的世界最完整的山地生态系统垂直带谱,保护区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山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和“生物资源的基因库”。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多个点位均拍摄到云豹、金猫、豺等多种顶级食肉动物同域共存的情况,这里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支撑了高密度的有蹄类,为顶级食肉动物提供食物和生存繁衍空间,同时也保证了该区域顶级食肉动物的种群稳定。
开发建设
科学考察
1973、1974、1975、1982、1983、1984年和1991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
1982年,西藏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派出专业科技人员对雅鲁藏布地区进行自然保护区区划的科学考察。
1998年4月份,经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探险考察后,雅鲁藏布大峡谷被认定为中国及世界上最深最长峡谷。
199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大峡谷被正式命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
1999年2月26日国家测绘局在北京正式公布,雅鲁藏布大峡谷经测绘专家精确测量,全长504.6千米,最深6009米,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基础建设
1999年9月,中科院植物所著名植物学家李勃生教授牵头提交《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全稿,按照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合理划分了核心区、缓冲区和旅游发展区。
1999年10月,《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经西藏自治区政府专题会议审查通过,又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的评审。依据该规划,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立界、保护、开发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启动。
品牌建设
1985年9月23日,墨脱自然保护区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位于东喜玛拉雅山南坡,海拔800米左右,总面积6.26万公顷。
1996年,墨脱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墨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扩建更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西藏林芝地区建立了一个县级管理局,在墨脱、林芝,波密、米林等四县建立了管理分局,在其他重要地点设立了管理站;国家启动基本建设工程。
2005年10月23日,雅鲁藏布大峡谷入选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
峡谷特点
高: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两侧,壁立高耸的
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和加拉白峰(海拔7234米),其山峰皆为强烈上升断块。
壮:从空中或从西兴拉等山口鸟瞰大峡谷,在东喜马拉雅山无数雪峰和碧绿的群山之中,雅鲁藏布江硬是切出一条笔陡的峡谷,穿越高山屏障,围绕
南迦巴瓦峰作奇特的大拐弯,南泻注入印度洋。
深:在
南迦巴瓦峰与
加拉白垒峰间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深处达5382米,围绕南迦巴瓦峰核心河段,平均深度也5000米左右。
润: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大峡谷南段年降水量高达4000毫米,北段也在1500—2000毫米之间,故整个大峡谷地区湿润,布满森林,形成了世界上生物多样丰富的峡谷。
幽: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林木茂盛。由于地势险峻、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而且许多河段根本没有人烟,加上大峡谷云遮雾罩、所以环境特别幽静。
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以连续的峡谷绕过
南迦巴瓦峰,比
科罗拉多大峡谷还长。
险: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许多河段两岸岩石壁立,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河段,河水平均流量达4425立方米/秒,其河流流速高达16米/秒,水流湍急,跌水相连。
低:系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低处的
巴昔卡,海拔仅有155米。
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它在东喜马拉雅山脉尾部,由东西走向突然南折,沿东喜马拉雅山脉南斜面夺路而下,注入印度洋,形成世界上最为奇特的马蹄形的大拐弯。
秀:固态的万年冰雪、沸腾的温泉、数百米的飞瀑、遍布热带季风雨的低山、茫茫的林海及耸入云端的雪峰给人秀丽的感受,如神来之笔。
交通线路
交通
从
拉萨乘坐班车到
林芝八一镇,路程633千米,然后从八一镇到排龙乡,即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路线
第1条路线:
米林县派区—多雄拉—拿格—汗密—马尼翁—背崩。
第2条路线:从
米林县派区经大渡卡、格嘎到加拉,顺江而下进入大峡谷的小道。
第3条路线:从
川藏公路上的帕隆起程,沿
帕隆藏布江下游河谷下行,三天的骡马大道可直达大峡谷的顶端扎曲村,过新建的铁索桥(原为溜索)至达波,离开大峡谷横切过去,一路经原始森林和山梁,三天可到大峡谷拐弯下方的江边八玉村,然后经鲁古、甘代、加热萨到墨脱。
第4条路线:从
波密县的
古乡渡过
帕隆藏布江的
古乡湖,上山翻过随拉山口(海拔4400米左右),西南下,直达大峡谷江边的加热萨区。沿途山路曲折,行程三天。
第5条路线:从
波密县扎木镇南行沿嘎隆拉北曲直上,越过海拔4200米的嘎隆拉山口,西南下,沿嘎隆拉南河经64千米、86千米(“64千米”、“86千米”皆为波墨公路上的地段专用名,也称为64道班、86道班,到达大峡谷畔的达木)。这条线路经过多次修筑,步行道比较好走,开山季节甚至可沿公路开汽车直达63千米一带。顺利的话,一般两天时间可进入大峡谷到达墨脱。
第6条路线:从波密往东不远到达兴,过
帕隆藏布江沿达兴河上溯到源头,由盘山小道上金珠拉山口(海拔5030米),越过金珠拉沿金珠曲下行,经提琴到金珠区(格当),由金珠区往下过蚂蟥山经达木到大峡谷江边,一般步行需四五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