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英文名:Qinghai University),简称“青大”(缩写:QHU),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是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由青海省政府主管,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作共建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高校、国家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历史沿革
学校初创
青海大学的由来可以回溯到1958年,当年9月青海工学院和青海农学院同时成立。1959年4月,青海农学院与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合并为青海农牧学院。1960年11月,青海工学院、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1961年9月,青海大学撤销,恢复青海农牧学院,原青海工学院保留部分并入青海农牧学院成立农业机械系。
1964年4月,重新成立青海大学,分设农牧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但随后又再次撤销青海大学建制。1971年,在青海农牧学院原址又恢复包括工农两大学科的青海工农学院,并于1973年开始招生。
恢复发展
1985年,青海省政府决定在原青海工农学院的基础上拟建一所综合性的青海大学,并得到国家教育部的批准。1988年1月4日,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青海大学成立。
1997年与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合并;2001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成为省内重点建设、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高校;2004年与青海医学院整合组建新的青海大学,成为青海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
200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8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2年入选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高校行列;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百所创新创业示范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学校成为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
部省合作共建高校”;2019年澜湄青创赛系列活动进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2020年荣获“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021年获批水利工程、草学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22年成功入选全国147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态学学科再次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2023年1月,入选202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名单。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1月,学校设有16个教学机构,开设本科专业68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1月,学校现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5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4个、省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17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1个;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135个专业领域;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学校已有工学(1个专业领域):工程科学;生命科学(1个专业领域):环境/生态学;农学(2个专业领域):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医学(1个专业领域):临床医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1月,学校有教职工2086人(不含附属医院),专任教师中有博士近800人;双聘院士9人,特聘教授4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青年项目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人才2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5人,获国家创新争先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全球唯一基础医学奖等20人,全国及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0余人,省级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人才项目811人,团队项目31个,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260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6个研究团队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行业教学名师2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5年1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2个;全国思政名师工作室1个。
2021-2022学年,学校教师主持建设的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0项,省部级建设经费达54万元;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个(其中创新3个,创业1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个(其中创新13个,创业7个)。2021年,学校共出版教材2种。
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1月,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签署了交流合作备忘录,开展务实合作。加入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大学联盟”等国际合作与交流组织,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111计划)”,获批“藏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青海)”,
清华大学—
奥克兰大学—青海大学“三兄弟”合作持续开展,成为中新人文交流的一大“亮点”。国际交流与合作正在以全方位、多领域、有特色、高水平的态势不断扩大。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1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农业农村部实验室(中心)9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水利部重点实验室(筹建)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实验室4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8个、省级科技重点实验室23个;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1月,2016年以来,学校获批科研项目3809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1项,科研经费总计超25.09亿元,鉴定科研成果199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争先创优奖3项,省部级及以上奖169项、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4人次,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00余篇。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底,学校纸质文献保有量187万册。其中校本部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为153.61余万册,涵盖理、工、农、文、史、经、哲、法、教、管、医等十几个学科门类。其中,藏文版《四部医典》等3000余册藏医学图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及文化特色,汉文古籍3万余册(古籍善本图书22部,其中1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书馆订购国内外著名数据库36余个,电子图书100余万册,电子期刊4.8万种(含OA期刊)。
《青海大学学报》是青海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主要刊登地质工程、机械、电子、化工、建筑、水电、农林、畜牧、生物、计算机技术、基础科学、环境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报告及学术论文等,集中反映学校教学和科研成果;1995年评为青海省优秀科技期刊;2002年获《CAJ–CD规范》首届执行优秀期刊,同年获青海省编校质量评比优秀期刊;2004年获全国高校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2014年在省内率先完成DOI国际注册;2021年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2022年获“青版特色期刊称号”,同时与《兰州大学学报》《国际口腔医学》《固体火箭技术》《航空工程进展》等期刊共同获得“西部十一省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称号;学报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China 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入网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源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全文收录期刊。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青海大学(英文名:Qinghai University),简称“青大”(缩写:QHU)。
校徽以“青海大学”的英文字母“Q”和“U”为主要构图元素。红色图案犹如初升旭日,象征朝气蓬勃、蒸蒸日上;蓝色图案形同飞翔之鸟,寓意展翅高飞、鹏程万里。整个图案简捷明快、内涵丰富,展示出青海大学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校旗为蓝色、白色长方形旗帜。蓝色旗帜中央印有白色学校徽志与横式中英文标准字校名;白色旗帜左上角印有学校徽志,中央印有蓝色横式中英文标准字校名。
精神文化
志比昆仑,学竞江河
释义:切青海地域特点。立德立志如莽莽昆仑崇高俊逸、超凡脱俗;求知求学如长江黄河奔流不息、百折不回、汇纳百川、源远流长。
社团文化
青海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简称“学社联”,成立于2004年5月13日,是在校党委领导、校团委具体指导下,以“服务学生社团、促进素质教育、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为宗旨,以建立一流的学生组织,构建“缤纷社团,和谐校园”为目标,通过多层面组织引导学生社团活动,进行能力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学生联合团体。它以“加强自身建设,利用自身优势扩大对学生社团的影响力,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参与性强的特点,扩大学生求知领域并锻炼交往能力”为任务,以“服务、协调、监督、管理”为八字真经,带领广大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截至2017年3月,青海大学共有校级社团95个,院级社团近30个。社团按性质可分为:公益事业类、文艺事业类、体育事业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宣传类。95个校级社团中公益社团有9个、文艺社团有18个、体育社团23个、学术科技类社团20个、社会实践类社团20个、宣传类社团5个。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分为校本部、医学部、畜牧兽医科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朝阳校区、昆仑学院、附属医院、附属医院南院区8个校区,占地面积3239.88亩,建筑面积114.18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账面部值26.63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7亿元。
医学部
青海大学医学部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昆仑路16号,前身分别为青海医学院和青海大学医学院,成立于1958年的青海医学院开启了青海省的高等医学教育,是青海省唯一一所普通高等医学院校,2004年11月青海医学院与青海大学组建为新的青海大学。2021年5月正式成立青海大学医学部。
截至2024年6月,医学部有3个教学区(大学校本部学区、昆仑路学区、园树巷学区),教学及教辅部门有临床医学院、中医系、公共卫生系、药学系、基础医学部、高原医学研究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和成人教育学院。有教职工266人(不含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177人,具有副高职称以上人员115人,具有硕士学历教师117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61人。拥有2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本专科专业。有博士生导师107人,硕士生导师602人,有研究生、普通本科生以及成人教育学生接近8000名,生源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其中本科生3562人。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高原医学),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11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省级一流专业(临床、中医),10门省级重点课程。获批卓越医生(临床、中医)教育培养计划两项改革试点项目。
畜牧兽医科学院
畜牧兽医科学院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生物产业科技园区纬二路1号,始建于1952年。是青海省唯一的畜牧业综合性省级科研机构。2000年11月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保留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牌子。
截至2024年6月,学院设有畜牧研究所、兽医研究所、草原研究所、高原家畜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所、院办公室、组织人事处、财务处、科研管理处、后勤服务中心、绿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10个处级机构。有在职职工15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75人,出站(进站)博士后各1人、博士62人、在读博士10人、硕士27人。
继续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8号,是青海大学开展成人学历教育、网络教育、对外开展各级各类培训的直属二级学院,是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是青海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优秀院校。
截至2024年6月,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思政教育培训基地,1个省级培训基地,2个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教职工36人,有成人本专科专业32个,有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5000余人。
昆仑学院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生物科技产业园,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青海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也是青海省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
截至2024年6月,学院设置有18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四大学科,现有在校生3000余人。
附属医院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同仁路29号,始建于1959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康复、预防、保健、药学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也是青海省唯一一所高等院校直属教学医院。设有青海大学临床医学院、青海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青海红十字博爱医院。是青海省抗癌协会、青海省康复医学会和青海省女医师协会的挂靠单位。
截至2024年6月,医院拥有两个院区,占地面积189.96亩,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编制床位2200张,开放正式床位2499张。有职工3071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742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19人(正高级215人,副高级304人);医学博士79人,医学硕士458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39名、团队4个,建立院士工作站1个、院士专家服务基地1个,培养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79人次、团队8个。医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全院设有管理部门31个、临床、医技科室77个。建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6个、特色专科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7个,省级临床核心专科1个,省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13个。建设化学中毒医疗救治基地、核与辐射损伤医疗救治基地、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等10余个国家级医药学基地。
附属医院南院区
附属医院南院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南川西路158号, 2023年9月26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南院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行政管理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社会捐赠
2024年10月22日,“九万颗新芽”图书捐赠公益活动在青海大学举行。此次活动由深圳小阔科技有限公司向青海省慈善总会、青海大学捐赠价值55.45万元的口腔护理用品和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