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炎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

韩文炎,男,1963年2月生,硕士(在读博士)。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浙江省新 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和第一层次培养人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岗位杰出人才,中国植物营养 与肥料学会理事。1984年杭州农校茶叶专业毕业后一直在本所从事茶树栽培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后取 得浙江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分别在斯里兰卡佩莱戴尼亚大学农业研究生院、 英国洛桑试验站和以色列农业研究院工作和学习。

主要研究课题
自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和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部浙江省各类科 技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等30多项。主要从事茶树栽培、土壤与植物营养、重金属污染治理等研究工作。 近年来承担的项目主要有:
1.茶园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41171218),2012-2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人。
2.茶叶质量安全与茶园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D01B02),2011-2013,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主持人。
3.解决茶园晚霜冻害技术研究,2012-2014,浙江省“三农六方”科技协作计划公开招标项目,主持人。
4.有机茶专用生物有机肥的研制与示范应用(2010C92008),2010-2012,宁波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技术负责人。
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郊区特色农业循环经济技术集成与示范(2008BADA7B06),2008-2010,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主要参加人。
6.茶园土壤NO3-和N2O形成机理与主要影响因子研究(40771113),2008-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人。
7.Development, Production and Trade of Organic tea (CFC/FIGT/04)(有机茶发展、生产和贸易),2007-2010,Common Fund for Commodities (商品共同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主持人之一。
8.普洱茶生态茶园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7BAD58B01),2007-2010,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主要参加人。
9.浙江省茶叶安全生产的质量控制技术(2006BAK02A26),2006-2008,主要参加人。
10.茶资源高效加工与多功能利用技术研究,2006-2010,科技部支撑项目,主要参加人。
11.低效低产茶园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示范(2006C12015),2007-2009,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主要参加人。
12.茶叶铅含量控制技术研究,2005-2007,浙江省重点科技计划,主持人。
13.茶树控释专用肥研制与应用,2003-2005,浙江省重点科技计划,主持人。
14.有机茶生产关键技术中试示范,2003-2005,科技部和浙江省成果推广项目,主持人。
15.《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和《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2002,农业部行业标准编制项目,主持人。
16.优质高效茶树系列专用肥的示范与推广,2002-2003,浙江省科技计划,主持人。
17.茶叶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关键技术研究,2005-2006,科技部科研院所公益性研究专项,主要参加人。
18.茶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茶树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子专题,2001-2005,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子专题主持人。
19.茶园土壤有效硫动态变化特征的研究,2004-2005,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人。
20.西湖龙井茶中铅来源研究及控制建议,2004,杭州市农发基金,主持人。
主要获奖成果
1. 有机茶生产技术体系建设与示范应用,2007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第1名。
2. 茶树钾镁营养特性及养分管理技术,2007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一 等奖,第5名。
3. 有机茶生产关键技术推广应用,2006农业部丰收奖三等奖,第1名。
4. 食品(茶叶、海产鱼虾)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2006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7名 。
5. 有机茶生产技术体系建设与示范应用,2003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第1名。
6. 茶叶中农药残留控制技术推广,2003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第13名。
7. 优质高效茶树系列专用肥的推广,2002农业部丰收奖三等奖,第1名。
8. 优质高效茶树系列专用肥的研制与应用,2001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1名。
9. 红壤丘陵区三元种植结构模式与配套生产技术研究,2001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9名。
10. 低丘红壤区农业持续发展配套技术,1996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6名。
主要学术专著
1.《新型农民培训教材》2012年版,农业科技出版社,参编。
4.《茶树种植》,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独著。
5.《茶叶品质与钾素营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主编。
6.《中国茶树栽培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参加(编委)。
7.《Tea and Sulphate of Potash》,Sulphate of Potash Information Board,2005,主编。
8.《无公害茶叶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参编。
9.《无公害茶树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参编。
10.《高效农业与农民增收新技术》,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参编(编委)。
12.《名优绿茶实用生产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参编。
出版图书
主要学术论文
自参加工作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共计120多篇,近年来发表的主要有:
1.Wenyan Han, Jianming Xu, Xiaoyun Yi, Yidong Lin. Net and gross nitrification in tea soils of varying productivity and their adjacent forest and vegetable soils.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2012, 58(2): 173-182.
2.Lu Lu, Wenyan Han, Jinbo Zhang, Yucheng Wu, Baozhan Wang, Xiangui Lin, Jianguo Zhu, Zucong Cai, Zhongjun Jia. Nitrification of archaeal ammonia oxidizers in acid soils is supported by hydrolysis of urea. The ISME Journal, 2012,6: 1978-1984 (并列第1作者,IF 7.375)
3.杨明臻,林衣东,韩文炎. 施氮对茶园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 土壤通报,2012,43(6):1355-1360.
4.Wenyan Han.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s on Tea Economy and Counteract Strategies in China. For Round table meeting on climate change and its effects on the world tea economy organized by the Intergovernmental Group on Tea of the FAO, Colombo, Sri Lanka, 29th January 2012.
5.Wenyan Han. Organic Tea Production in China and further Researches for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discussion paper for FAO IGG on Tea Intersessional Meeting, Washington, DC, USA. 17-18 September 2012 (as Co-Chair of Working Group on Organic Tea)
6.韩文炎,徐建明. 茶园土壤NO3--N含量与净硝化速率的研究. 茶叶科学, 2011, 31(6): 513~520.
7.Han W, Xu J, Shi Y, Ma L, Ruan J. A Comparative Study on Soil Quality in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Tea Fields.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Scientific Conference of ISOFAR. Organic is Life – Knowledge for Tomorrow. Vol. 1: Organic Crop Production. 28 Sep- 01 Oct 2011 in Namyangju, Republic of Korea. Pp 62-65.
8.Huaiying Yao, Yangmei Gao, Graeme W. Nicol, Colin D. Campbell, James I. Prosser, Limei Zhang, Wenyan Han, and Brajesh K. Singh. Links between Ammonia Oxidizer Community Structure, Abundance, and Nitrification Potential in Acidic Soil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11, 77, 13: 4618-4625
9.Han W, Jiang Y, Yang Y.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Organic Tea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Organic Tea Preconference of the 17th IFOAM Organic World Congress. Korea, 26-27 Sept. 2011. 154-162.
10.Wenyan Han, Jianming Xu, Ruanzhi Shi, Lifeng Ma, Jiangyun Ruan.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microbial biomass affected by different farming system in tea fields. Proceedings of Tea · Organic · Low Carbo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Jun 6-9, 2011. Guangyuan, China. pp 37-50.
11.石元值,韩文炎,马立锋,方丽. 茶叶中稀土氧化物总量现状及其溶出特性研究. 茶叶科学 2011, 31(4): 349~354。
12.石元值,韩文炎,马立锋,阮建云,方丽.不同茶园土壤中外源铅的形态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29(6):1117-1124
13.韩文炎,杨亚军,梁月荣,杨亚军,石元值,马立锋,阮建云,唐嘉义. 茶树体内铅的吸收累积特性研究. 茶叶科学,2009, 29(3): 200-206
14.林衣东,韩文炎. 不同土壤N2O排放的研究. 茶叶科学,2009, 29(6): 456-464
15.Wen-Yan Han, Li-Feng Ma, Ruan-Zhi Shi, Jiang-Yun Ruan, Sarah J Kemmitt. Nitrogen dynamics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low release fertilizers and their effects on tea yield and quality.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08,88, 839-846.
16.Wenyan Han, Shi YZ, Ma LF, Ruan JY, Zhao FJ. Effect of liming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n lead concentration of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 L) Chemosphere, 2007, 66: 84-90
17.Wenyan Han, Sarah J. Kemmitt and Philip C. Brookes.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activity in Chinese tea gardens of varying stand age and productivity.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7,39,1468-1478
18.韩文炎,马立锋,石元值,阮建云. 茶树控释氮肥的施用效果与合理施用技术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6):1148-1155
19.韩文炎,马立锋,石元值,阮建云. 茶树施用控释氮肥的产量和品质效应. 土壤通报,2007, 38(6): 1145-1149
20.马立锋, 杨亦扬, 石元值, 阮建云, 韩文炎. Mehlich 3浸提剂在茶园土壤养分分析中的应用. 土壤通报,2007, 38(4): 745-748
21.Han WY, Zhao FJ, Shi YZ, Ma LF, Ruan JY. Scale and causes of lead contamination in Chinese te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6, 139: 125-132
22.韩文炎,梁月荣,杨亚军,石元值,马立峰,阮建云. 加工过程对茶叶铅和铜污染的影响. 茶叶科学, 2006, 26(2):95-101
23.W-Y Han Y-Z Shi, L-F Ma, J-Y Ruan. Arsenic, Cadmium, Chromium, Cobalt and Copper in Different Types of Chinese Tea.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5, 75:272-277
24.Wenyan Han, Lifeng Ma, Ruanzhi Shi, Jiangyun Ruan and Michel Marchand. Status of K avail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potash application in tea fields of China. In Plant nutrition for food security,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 by Li CJ et 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2005: 388-389
25.韩文炎, 胡大伙, 石元值, 马立锋. 茶树硫素营养研究现状与展望. 茶叶科学, 2004, 24(4):227-234
26.Jianyun Ruan, Lifeng Ma, Yuanzhi Shi, Wenyan Han. The impact of pH and calcium on the uptake of fluoride by tea plants (Camellia sinensis L). Annals of Botany. 2004, 93(1):97-105
27.石元值, 韩文炎, 马立锋, 阮建云. 龙井茶中重金属元素Pb含量的影响因子探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23(5):899-903
28.马立锋, 石元值, 韩文炎. 浙江省茶园土壤锰含量状况研究. 土壤通报. 2004,35(2): 203-206
29.韩文炎, 王国庆, 许允文. 塑料大棚对茶树生理代谢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3,36(9):1020-1025
30.韩文炎, 许允文. 茶园土壤硫素性质及吸附特性的研究. 茶叶科学, 2003, 23(增):27-33
31.马立锋,韩文炎,石元值. 浙江省茶区部分茶园硼含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515-1518
32.马立锋,阮建云,石元值,韩文炎. 中国茶叶中的氟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 土壤与环境,2003,12(3):342-345
33.石元值, 马立锋, 韩文炎, 阮建云. 铅在茶树中的吸收累积特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1): 1272-1278
34.石元值, 马立锋, 韩文炎, 阮建云. 浙江省茶园中铅元素含量现状研究. 茶叶科学 2003,23(2):163-166
35.Jianyun Ruan, Lifeng Ma, Yuanzhi Shi, Wenyan Han. Uptake of fluoride by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 L ) and the impact of aluminium.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2003 (83): 1342-1348
36.韩文炎, 阮建云, 林智, 吴洵, 许允文, 石元值, 马立峰. 茶园土壤主要营养障碍因子及系列专用肥的研制. 茶叶科学, 2002, 22(1):70-74
37.马立锋,石元值,阮建云,韩文炎. 湘、鄂砖茶主产区茶园氟含量状况及影响因素. 茶叶科学, 2002,22(1):34-37
38.马立峰, 石元值, 阮建云,韩文炎. 我国茶叶中氟含量状况研究. 农业环境保护, 2002,21(6):537-539
39.Han Wenyan, Xu Yunwen, Li Qiang. Effect of Mulching and Organic Fertilizers on Soil Fertility and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Tea in an Organic Conversion Tea Field.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FOAM-Asia Scientific Conference, 2001:124-129
40.阮建云,马立锋,石元值,韩文炎. 茶园土壤对氟的吸附与解吸特性. 茶叶科学. 2001,21(2):161-165
发明专利
1.韩文炎,石元值,马立锋,伊晓云,阮建云. 一种严重酸化茶园土壤改良方法,201210481392.9
2.韩文炎,阮建云,马立锋,石元值。茶树专用控释复合肥。专利号:ZL 03 1 28868.5
3.韩文炎,阮建云,石元值,马立锋. 降低茶叶铅含量的土壤改良剂及方法,200710068073.4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