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

五代十国南唐名臣、文学家

韩熙载(902年—970年8月31日),字叔言,北海人(今山东青州)。五代十国南唐名臣、文学家。

人物生平
家世显赫
韩熙载的祖先在先秦时期居于南阳(今河南省济源县淇县之间),至东晋末年为避战乱,迁居到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因著名文学家韩愈自称“郡望昌黎”,遂使昌黎韩氏声名远播,也使许多韩姓之人都以出自昌黎为荣,加之韩熙载与韩愈可能出自同一远祖,于是后人好事者,便称其为昌黎人了(关于韩熙载籍考详见“人物争议”目录)。
至少在唐朝后期,韩熙载家已迁居北海(今山东省潍坊市)。其曾祖父、祖父都曾任京官,父亲韩光嗣,任秘书少监淄青观察支使
韩熙载自幼勤学苦读,后又隐居于嵩山读书。自弱冠之年就在京师洛阳游学,颇有文名,于后唐同光四年(926年)春登进士第
南奔杨吴
韩熙载虽中进士,然而依据当时及第举子的守选制度,韩熙载还未来得及受官,便遭遇巨大的家庭变故。韩熙载的父亲韩光嗣当时出仕青州指挥使王公俨。同光四年(926年)三月,王公俨趁邺都兵变之际,攻杀青州监军杨希望,并借机占据青州。王公俨鼓动留驻在青州的平卢军驱逐平卢节度使符习,还命令将士上表请求任命自己为平卢节度使。平卢军推举韩光嗣为平卢留后。随后,朝廷未准王公俨所请,将其外放登州刺史。王公俨便借口将士挽留,拒不受命。李嗣源遂遣霍彦威率大军前往平乱,王公俨惧而出奔。霍彦威追擒王公俨,并诛杀其亲族同党。
韩光嗣因参与青州兵乱获罪被诛,其家族亦遭受牵连,韩熙载不得不逃离中原,逃离前夕韩熙载求助其好友进士李谷。李谷是颍州汝阴(今安徽省阜阳市)人,颍州与吴国隔淮而望,且淮水的重要渡口正阳镇就在颍州的颍上县,交通便捷。韩熙载遂伪装成商贾,李谷将他送到正阳,两人痛饮一番,韩熙载对李谷说,吴如果用我为宰相,我必将长驱以定中原。李谷笑着回答说,中原如果用我为相,我取吴国如同探囊取物。随后韩熙载渡过淮水,逃入吴国境内。
南吴顺义六年(后唐同光四年,926年)七月,韩熙载到达吴国都城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并向吴睿帝杨溥奉上自己的《行止状》,以期获得吴国的接纳。该文洋洋洒洒,气势恢宏,除了介绍自己的籍贯、出身、投吴原因,更是畅述平生之志—“长驱以定中原”。但文中傲视天下的气度多被时人视为狂妄不羁。此时,韩熙载未有实际为官的经验,却依仗自己的才华,自信地希望得到杨吴政权的重用。
当时掌握吴国实权的是宰相徐温的养子、时任左仆射的徐知诰(即后来的南唐烈祖李昪)。徐知诰正在积极为禅吴做准备,他大力招揽四方贤俊,在府署内设置“延宾亭”, 一时“豪杰翕然归之”。徐知诰作为侨寓人士,在同江南土著势力抗衡时,不仅大力奖拔杨吴政权内部原有的北方人士,还特别重视招揽新近南下的名贤耄旧。韩熙载凭借文学才能与侨寓人士的双重条件迎合了徐知诰禅代的现实需求,得以出仕江南。韩熙载在杨吴政权时期初任校书郎,随后充任滁州和州常州从事。当时南迁的中原之士很多,大都得到了擢用,唯有才高气逸的韩熙载仅充任外府从事。这可能是由于韩熙载激进的政治理想与徐温、徐知诰的“休兵息民”的政治主张不符,故而徐知诰将韩熙载外放,留待日后起用。好在韩熙载并不以为意,怡然自得,正好游山玩水,吟风弄月。
烈祖时期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十月,徐知诰完成了禅代,改名李昪,正式建国称帝,史称南唐。韩熙载被召回南唐京都金陵,授秘书郎之职,掌东宫文翰。李昇在处理邻国关系中,继承了徐温一贯的睦邻政策,把“保境安民”的国策贯彻到治国实践中去。该时期,李昪虽未重用韩熙载,但仍很看重他,并下谕鼓励说:“你虽然早登科场,但却未经世事,所以命你任职于州县。现在起用你,希望你能善自修饬,好好辅佐我儿。”韩熙载对于自己未被重用稍有微词,他认为是李昇对他“知而不用”的原因是由于其出身不高,仅为“幕客之后”(关于韩熙载在烈祖时期不受重用的原因讨论详见“人物争议”目录)。正因如此,韩熙载对自己的此次升迁,并没有按例上表称谢。他每日在东宫与太子李璟谈天说地,论文作诗,鲜少过问政事。韩熙载在东宫与太子的长期相处,使李璟对韩熙载的才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对韩熙载来说,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元宗时期
升元七年(943年)二月,李昪驾崩。三月,太子李璟即位。李璟即位之始,韩熙载以东宫旧僚之故,深得李璟的器重,被任命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特旨赐绯。又因为先主新丧、新帝即位,礼仪繁多,所以李璟又给韩熙载加了太常博士之职,参与国家祭祀礼仪之事。为报答李璟赏识,此时的韩熙载无所隐晦,尽展平生之学,凡应当施行的大事,他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其中。
按照中国古代礼制,凡皇帝死后,都必须给其拟定一个庙号。南唐以唐朝皇室的后裔自居,于是有人认为李昪在唐昭宗之后,其庙号应称“宗”,韩熙载与司门郎中萧俨给事中江文蔚等均认为李昪乃是中兴之君,应当称为“祖”,于是遂确定李昪庙号为“烈祖”。在这件事上韩熙载的作为甚得李璟的欢心。
李璟即位之初,便立改升元年号为保大。韩熙载认为按照礼制,新帝即位的次年,才可以改元,还说“逾年改元,古之制也,事不师古,何以训人?”李璟以诏书已颁,不便改动为由,拒绝了韩熙载的建议。在这个期间,韩熙载对吉凶仪礼不当者十数事,一一进行了纠正,尽到了太常博士的职责。对于韩熙载的这些表现,当时的南唐重臣宋齐丘冯延巳之辈都为之侧目,李璟亦更加赏识韩熙载,有意单独嘉奖其功绩,遂令他代掌知制诰一职。韩熙载所起草的诏诰,文字典雅,有元和之风,甚得舆论的好评。然而韩熙载性情散漫,上朝经常缺勤,没多久就被罢去知制诰一职。
韩熙载毕竟是书生,一旦得到重用,惟知尽心为国,全然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他任知制诰以来,感念李璟知遇之恩,对于朝中大事,或驳正失礼之处,或指摘批评弊端,章疏连连不断,引起朝中权要的极大忌恨与不满,尤其是宋齐丘、冯延巳等人的不满,从而使其日后的仕途充满了坎坷与艰辛。
早在烈祖时期,宋齐丘辅佐李昪, 就“益树朋党,潜自封殖” , 扩充自己势力集团,其门客陈觉以及大臣冯延巳、魏岑、李征古查文徽等皆为“宋党”的中坚力量。而持续支持李昪禅代的周宗徐玠李建勋孙晟等人随后因为相近的政治理念形成较为松散的“孙党”,韩熙载随后也成为“孙党”的重要力量,两党于采用何种军事与外交策略上之争在元宗时期愈发激烈。“宋党”初掌大权,锐于进取,主张攻伐邻国,拓展领土,“孙党”则比较保守,主张坚持李昪的既定国策,保境安民,等待有利时机。
保大三年(945年)八月,南唐灭闽国。九月,汀、泉、漳三州继降,南唐以建州置永安军,但福州却为闽国旧将李仁达所割据。保大四年(946年)六月,刚刚起复的宋齐丘趁机举荐自己的朋党陈觉为宣谕使,李璟先厚赐李仁达及其家人,再遣陈觉去福州召李仁达入朝。李仁达早已得知南唐的谋划,倨傲以待陈觉,陈觉始终不敢言及让其入朝一事。八月,陈觉在归朝途中耻于无功,遂矫诏发兵,调发汀、建、抚、信州的军队进攻福州(即南唐与吴越福州之战),李仁达亦积极应战。李璟遂恨陈觉专断,但此时骑虎难下,加之陈觉已获小胜,遂命王崇文、魏岑、冯延鲁等率军共同攻取福州。
保大四年(946年)末,后晋重臣杜重威阵前降敌,晋军主力尽丧,契丹大军随之挥师南下。十二月,契丹入汴梁,晋主石重贵出降,后晋灭亡。次年(保大五年,947年)正月,辽主耶律德光派兵押送石重贵及其皇室成员北上,中原无主,时局动荡。韩熙载遂上奏说:“陛下有一统天下之志,如今正是最好的时机。如果等契丹主北归,中原之地有主的话,那么就很难北复故土了。”然而,当时南唐深陷南方的福州之争中,没有充足国力发兵北争中原,故而错失一次北复中原之机。后来南唐君臣对此事都十分懊悔。
保大五年(947年)三月,由于南唐诸将争功,加上吴越军的增援,南唐军大败,损失惨重。四月,李璟下诏诛杀陈觉、冯延鲁等人,宋齐丘、冯延巳等从中斡旋,几人竟得免死。期间御史中丞江文蔚借机上表弹劾“宋党”冯延巳、魏岑怂恿进攻福州,应该治罪,结果反被贬为江州司士参军。李璟仅将陈觉流放蕲州,冯延鲁流放舒州。随后,作为“孙党”的重要力量韩熙载与徐铉再次上表纠弹宋、冯二人与陈觉、魏岑等结为朋党,祸乱国事,并请求诛杀陈觉、冯延鲁等人,以正国法。李璟不得已,贬冯延巳为太子少傅、魏岑为太子洗马,但是不久魏岑就官复原职,而冯延巳却被任命为昭武军节度使。
由于韩熙载多次上奏宋党必为祸乱,宋齐丘与冯延巳等人对韩熙载愈加忌恨。数日后,由宋齐丘亲自出面诬告韩熙载嗜酒猖狂,其实韩熙载并不善饮酒。李璟将韩熙载贬为和州司士参军,不久又调任宣州节度推官
在外州数年后,韩熙载才得以调回金陵重任虞部员外郎,后逐渐升任虞部郎中、史馆修撰,赐紫。不久,韩熙载又被擢升为中书舍人
保大十年(952年)正月,南唐大将燕敬权曾率军五千支持后周叛将慕容彦超,战败被俘。二月,后周太祖郭威在平定国内叛乱后,释放燕敬权等人,传达友好之意,实则是为了暂时稳住南唐,稳定国内政局。李璟也释放此前扣押的中原人,礼送出境。但南唐朝中仍有人进献平定中原之策,鼓动李璟联合契丹南北夹击后周。韩熙载基于南唐国情,力劝李璟说:“郭氏(后周)建国虽然时间不长,但统治已经稳固。我军轻易出兵,必然有害无益。”李璟也因南唐连年征战无功,决意保境安民。
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一月,后周国内局势稳定,遂以李谷为帅,遣十二将伐唐。南唐军连败,李璟召宋齐丘回朝参政,并数次遣使求和,皆不能如愿。次年三月,李璟命其弟齐王李景达为诸道兵马元帅,以陈觉为监军使,率大军抵御后周军。韩熙载素知陈觉志大才疏,并无统兵之能,所以上疏坚决反对说:“亲莫过亲王,重莫过元帅,何必再任命监军使!”韩熙载的劝谏没有被李璟采纳。后来,陈觉垄断南唐军军政大权,李景达在军中毫无实权,造成南唐军中将无良帅,各自为政,互不配合的局面,致使南唐军连连败退,精锐尽失。
保大十五年(957年)年,后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寿州,周军势如破竹,遂攻占泗、濠、楚等十州,唐军一溃千里,淮河水军全军覆没。交泰元年(958年)后周军占据长江,进逼庐州,李璟再遣使求和,割让江北十四州,与后周划江而治,并称臣纳贡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由于大量铜钱用于进贡,南唐府库空虚,李璟迫于财政窘境,开始从钟谟之请,铸“永通泉货”与“唐国通宝”大钱,百姓盗铸严重,同年十二月就停铸。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二月,李璟又从韩熙载之请,改铸铁钱,韩熙载又被提升为户部侍郎,充铸钱使。直至南唐灭国的十六年中,一直以流通铁钱为主。然而此举只能解一时之困,在后主时期改铸钱币此后造成的通货膨胀逐渐显现,民生亦受此牵连,韩熙载亦悔恨不已。
后主时期
建隆二年(961年),李璟为躲避中原王朝的威胁,迁都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封李从嘉为太子监国,留守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六月,李璟病逝,太子李从嘉在金陵登基,更名李煜,史称南唐后主。九月,宋昭宪太后病逝,户部侍郎韩熙载、太府卿田霖受命入朝纳贡。不久因为改铸钱币之事,韩熙载与宰相严续争论于御前,随后,他辞色俱厉,声震殿廷。李煜因其失礼,改授其为秘书监。不到一年,韩熙载再次升任吏部侍郎、兼修国史。
乾德二年(964年),南唐开始用铁钱,韩熙载因此升任兵部尚书、勤政殿学士,主持贡举。
乾德五年(967年),李煜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值班光政殿,咨问国事,每至深夜。李煜认为韩熙载尽忠职守,希望能拜他为相。然而,韩熙载此时却广蓄姬妾,常常与宾客出城游玩,称疾不上朝,遂被人弹劾,贬为右庶子分司南都。韩熙载遂尽逐诸伎,一面单车上路,一面上表乞哀。当李煜将他挽留下来,任命为秘书监,以前所逐诸伎又纷纷返回,韩熙载也重新回到了以往那种纵情声色的日子。(韩熙载图册参考资料)
韩熙载本来家财颇丰,除了每月丰厚的俸禄收入外,由于他文章写得好,文名远播,江南贵族、士人、僧道载金帛求其撰写碑碣的人不绝于道,甚至有以千金求其一文者,加上皇帝的赏赐,遂使韩熙载成为南唐朝臣中为数不多的富有之家。正因为韩熙载家富于钱财,所以他才有条件蓄养伎乐,广招宾客,宴饮歌舞。家财耗尽后,仍未有所改变,每得月俸,就散于诸伎,以至于搞得自己一无所有。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会换上破衣烂衫,装成盲叟模样,手持独弦琴,令门生舒雅执板,敲敲打打,逐房向诸伎乞食,大家都习以为常了。韩熙载的这种行为,有意造成了放荡不羁、不堪重用的影响。但是他毕竟有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仅靠游戏般的乞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不能度日、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只好向李煜上表哭穷,李煜虽然不满,但还是以内库之钱赏赐。
这一时期,韩熙载仍不改其狂傲的性格,由于李煜生性宽仁厚爱,凡事皆能容忍,君臣之间尚能相安无事。比如李煜纳小周后时,在宫中大宴群臣,韩熙载却赋诗讽刺,李煜并未谴责。有一次,李煜狩猎于青龙山,返回金陵后,亲自到大理寺复核关押的囚犯,多有赦免者。韩熙载再次上书进谏,认为此事自有司法部门负责,监狱非君主所应入之地,要求李煜自罚钱三百万以充军费。李煜也没有怪罪于他。
开宝元年(968年)五月,韩熙载撰成《格言》五卷、《格言后述》三卷,进献给李煜,并上疏“论刑政之要,古今之势,灾异之变”。李煜读后非常赏识,遂升任他为中书侍郎、充光政殿学士承旨,这是韩熙载生前所任的最高官职。
盖棺论定
开宝三年(970年)七月二十七日(8月31日),韩熙载于江宁城南戚家山(今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的宅邸逝世,享年六十九岁。韩熙载死后,李煜非常痛惜,欲赠其同平章事(宰相)之职,遂问左右侍从前代是否有这样的先例,左右回答说以前刘穆之(东晋权臣刘裕的谋臣)曾赠开府仪同三司。李煜于是下诏赠韩熙载为右仆射、同平章事,辍朝一日,赐谥“文靖”。
韩熙载死时家里已经非常贫穷,棺椁衣衾,都由李煜赐给。李煜又命人为其选择墓地,要求必须选在“山峰秀绝,灵仙胜境,或与古贤丘表相近,使为泉台雅游”。后将他埋葬在梅颐岭的谢安墓旁。李煜还令南唐著名文士徐铉为韩熙载撰写墓志铭,徐锴负责收集其遗文,编集成册。
主要影响
文化
韩熙载高才博学,又精音律,擅长舞蹈,更有一手独到的书法和绘画,尤精八分书。他和李煜、李璟、徐铉 、宋齐丘、冯延巳、李建勋等君臣一起创造出了堪称灿烂的南唐文化。韩熙载为文长于碑碣,颇有文名,四方之众纷纷载金帛求为文章碑表。元宗时期,韩熙载曾暂领知制诰一职,其所作制诰典雅,人称“有元和之风”,甚得舆论的好评。 陆游誉之为“当时风流之冠”,又与徐铉并称“韩徐”。明人李贽称赞其“时谓神仙中人”。
政治
烈祖李昪时期,李昪虽以恢复大唐江山自任,但他清醒地认识到,南唐立国之初尚不足以与北方诸强抗衡,故而采取了保境息民的国策,而韩熙载以《江北行止》慷慨述北伐之志,因此未得到李昪重用,出为滁、和、常三州从事,后召为秘书郎,掌东宫文翰。韩熙载常与太子李璟谈笑,不预世务。
元宗李璟嗣位,韩熙载深受李璟赏识,拜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赐绯,遂积极参与朝政。保大五年 (947年),契丹南下,俘走了后晋帝石重贵,韩熙载立即上疏李璟,以中原无主,敦促其乘势北伐。然而南唐兵陷福建,无力北顾。保大九年 (951年) 李璟再议北伐征讨后周时,韩熙载认为南唐军力形势已无法维持与后周均衡对峙的局面,遂上疏坚决阻止南唐出兵挑衅。在南唐与后周的战争中,有识人之明,劝阻李璟不要派陈觉为监军,李璟没有采纳,最终造成南唐军在战局中将无良帅,各自为政。
南唐经历了接连多次兵祸之后,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国库铜钱迅速减少,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韩熙载于中兴元年 (958年)提出改铸铁钱的动议以充实国库、平抑物价。直至南唐灭国的十六年中,一直以流通铁钱为主。然而铸币之举只能解南唐一时缺铜的危机,其举措在后期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元宗时期,韩熙载亦深陷“宋党”和“孙党”党争的漩涡,受到宋齐丘为首的“宋党”的排挤,上疏和劝谏难以被李璟采纳。
历史评价
左偃南唐隐士):谋身谋隐两无成, 拙计深惭负耦耕。渐老可堪怀故国, 多愁翻觉厌浮生。言诗幸遇明公许, 守朴甘遭俗者轻。今日况闻搜草泽, 独悲憔悴卧升平。
徐铉(南唐旧臣,文学家):①以熙载学问精赡,辞气亮直。本以通识,济之奇文。②公之为人也,美秀而文,中立不倚。率性而动,不虞悔吝。闻善若惊,不屑毁誉。提奖后进,为之声名。片言可称,躬自讽诵。再典岁举,取实去华。故其门人,多至清列。屡从谴逐,殆乎委顿。俯视权幸,终不降心。见理尢速,言事无避。凡章疏焚藁之外,尚盈编轴焉。审音妙舞,能书善画。风流儒雅,远近式瞻。向使检以法度,加以慎重,则古之贤相,无以过也。俸禄既厚,赏赐常优。忘怀取适,不事生计。身殁之日,四壁萧然。衣衾槥椟,皆从恩赐。③猗嗟韩公,有蔚其文。俊才绝俗,逸气凌云。高名直道,玉振兰薰。猗嗟韩公,天赋忠规。君臣之际,言行俱危。其身可辱,其节宁亏。猗嗟韩公,屈亦能伸。松寒益茂,玉焚始真。乃感明主,乃为大臣。送往事居,不缁不磷。呜乎韩公,胡为而然。閟此相印,归於夜泉。茂陵遗简,京兆新阡。斯文不朽,此别终天。哀哉郢匠,已矣牙弦。勒铭圆石,永识桑田。
曹翰北宋大将):韩侍郎江南名士。
文莹(北宋僧人):事江南三主,时谓之神仙中人。风彩照物,每纵辔春城秋苑,人皆随观。谈笑则听者忘倦,审音能舞,善八分及画笔,皆冠绝,简介不屈,举朝未尝拜一人。每献替,多嘉纳,吉凶仪制不如式者,随事稽正,制诰典雅,有元和之风。
马令(《南唐书》编者):①南唐累世好儒,而儒者之盛见于载籍,灿然可观,如韩熙载之不羁、江文蔚之高才、徐锴之典赡、高越之华藻、潘佑之清逸,皆能擅价于一时,而徐铉汤悦张洎之徒,又足以争名于天下,其馀落落不可胜数,故曰:“江左三十年间,文物有元和之风。”岂虚言乎?②熙载才高气逸,无所卑屈,举朝未尝拜一人……喜提奖后进,每见一文可采者,辄自缮写,仍为播之声名,善谭论,听者忘倦,审音能舞,分书及画名重当时,见者以为神仙中人。
陆游(《南唐书》编者,史学家):熙载才气逸发,多艺能,善谈笑,为当时风流之冠,尤长于碑碣。
张燧(明朝学者):五代之末,知赵点检(赵匡胤)不可测者,韩熙载耳。众人固贸贸也。熙载又知唐之将覆,而耻为之相,故以声色晦之。尝语僧德明云:“吾为此行,正欲避国家入相之命。”僧问:“何故避之。”曰:“中原常虎视于此,一旦真主出,江南弃甲不暇,吾不能为千古笑端。”噫,卓矣!
李贽(明代思想家,《初潭集》作者):韩熙载事江南三主,时谓神仙中人。风彩照物,每纵辔春城秋苑,人皆随观。简介不屈,举朝未尝拜一人。
王夫之(明末思想家):其他如和凝、冯延己、韩熙载之俦,沉酣倡俳之中,虽无巨慝,固宜以禽鱼畜玩而无庸深惜者也。
王士禛(清朝文学家):五代时中原丧乱,文献放阙,惟南唐文物甲于诸邦,而铉、锴兄弟与韩熙载为之冠冕。常侍诗文都雅,有唐代承平之风。
陈文述(清朝举人,《秣陵集》作者):①熙载南奔,荐擢制诰,诏命典雅,有元和之风……熙载才气逸发,为当时风流之冠。性高简,江左称为韩夫子。尤忽细谨,老而益甚。②避难军门杖策干,嵩山旧隐路漫漫。早年北伐雄心在,老去南朝相业难。夫子文章原典雅,才人酒色亦辛酸。分明棋墅东山意,埋骨端应傍谢安。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纵观韩熙载的一生他为人忠诚耿介,见识学问都有独到之处,进言多能切中时弊,有政治眼光和政治才干,乐于提拔后进,应该说具备了成为一个优秀政治家的素质。但是韩熙载书生气太重而又恃才傲物难免为权贵所不容。
雷绍锋(现代学者):韩熙载为“将家子” ,进士及第名满京洛,审音妙舞能书善画,我兵妄动岂止无功,拜官中书侍郎同光殿学士承旨,质性疏散不拘小节,以此自污避入相尔,俯视权幸终不降心。
轶事典故
探囊取物
韩熙载与颍州人李谷交好,关于二人之间有一段佳话广泛流传。据说韩熙载与李谷在正阳分手时,两人举杯痛饮。韩熙载对李谷说,吴如果用我为宰相,我必将长驱以定中原。李谷笑着回答说,中原如果用我为相,我取吴国如同探囊取物。也有人说这些话是他们后来在书信来往时说的。后来周世宗果然用李谷为相,采用其谋夺取了南唐的淮南之地;而韩熙载在南唐,却无所作为。
不惧权贵
韩熙载平生不惧权贵,性格诙谐。大臣宋齐丘势盛时,自以为文章华美,盖世无双,好给人撰写碑志,而韩熙载因为八分书尤佳,所以每逢此类事,都由宋齐丘起草文字,而由韩熙载进行缮写。韩熙载每次承担此事时,都用纸塞住自己的鼻孔,有人询问何故?答曰:“文辞秽且臭。”韩熙载还有一个长处,就是喜好奖掖后进之士,因此时常有人投文求教,当遇到那些文字低劣的文章时,他遂令女伎点艾熏之。当见到求教者时,故意批评说:“怎么您的大作这么多艾气啊!”据载其出使中原时,有人问道:“江南人为何不食剥皮羊?”韩熙载回答说:“这是江南多产罗绮的缘故。”当时问者还没有弄懂其意,等到后来醒悟过来,韩熙载已经离去多日了。原来当时南吴国君姓杨,北方后周君主姓郭,故后周人以“剥皮羊”为喻:你们南吴国为何不杀姓杨的国君?这和当时吴越国人以砍柳树隐喻“斫杨头”来咒骂南吴国君的行径如出一辙。韩熙载以“罗纨”为喻,暗射“裹丝”两字,谐音“郭死”,刻骨而不露。
陶谷赠词
后周年间,陶谷出使江南。他容色凛然,不苟言笑。韩熙载对亲友道:“陶谷并非端介君子,我有办法让他原形毕露。”他让歌妓秦弱兰扮作驿卒之女,旧衣竹钗,每天早晚在馆驿中洒扫庭院,果然引诱了陶谷。陶谷赠送艳词《春光好》,词云:“好因缘,恶因缘,奈何天,只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数日后,南唐中主李璟在澄心堂设宴招待陶谷。陶谷岸然危坐,作矜持状。李璟便将秦弱兰唤到席间,命她演唱《春光好》。陶谷羞惭之下捧腹大笑,连酌连饮,最后醉倒狂吐。南唐君臣都对他鄙薄不已,在他回国之时只派几个小吏在郊外设薄宴相送。当陶谷回到京师汴梁,《春光好》之词早已传遍朝野,而他也因这一外交桃色丑闻始终不得重用。这则故事虽未必可信,却颇能反映韩熙载为人处事的风格。
夜宴图
主词条:《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因是北方人,在南唐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后主李煜刚即位时,猜忌心很重,鸩杀了很多从北方来的大臣,韩熙载为逃避李煜猜疑而故意纵情声色。李煜对韩熙载的放荡行为很不满意,就派画家顾闳中潜入韩家,仔细观察韩熙载的所作所为,然后画出来给他看。这幅画如今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即名为《韩熙载夜宴图》。
画中的主要人物为韩熙载,画中的其他人物也大多真有其人,如状元郎粲、和尚德明等,都是韩熙载的常客。画卷里,韩熙载虽放浪形骸,但始终双眉紧锁,难掩忧心忡忡。桌案都比较低矮,正是由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的过渡时期,琵琶箫鼓、秀墩床榻,室内的陈设器物无不体现了时代的特点。《韩熙载夜宴图》采用了中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以屏风为间隔,主要人物韩熙载在每段中出现。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
主要作品
韩熙载所撰诗文颇多。《郡斋读书志》卷4中著录《韩熙载集》5卷,《直斋书录解题》卷10记其《格言》5卷,又有《拟议集》15卷、《定居集》2卷,均佚。《全唐诗》存诗5首,残句1。《全唐诗外编》补收诗1首。《全唐文》录其文6篇。《唐文拾遗续拾》录有其文2篇。
人际关系
史料索引
人物争议
籍考
韩熙载籍贯有“北海说”、“高密说”、“昌黎说”以及“青州说”等等。《全唐文》记:“熙载,字叔言,潍州北海人。”马令谓:“韩熙载,字叔言,北海人。”陆游稍作补充,增加了“少隐嵩山”。元人马端临也记得简略:“……韩熙载字叔言,北海人。” 以上皆记韩氏籍贯北海。北海者,唐五代或曰潍坊,或隶青州。《江南野史》则谓:“韩熙载,高密人,显仕江南。”但其在介绍南唐隐士史虚白时,还有其“与昌黎韩熙载友善”的记载。徐铉所撰的墓志铭中亦见“昌黎韩熙载”。韩熙载本人《行止状》开篇却云:“熙载本贯齐州。”北宋太宗时,南唐旧臣郑文宝在其所撰的《江表志》说韩熙载是齐州人。徐铉在考订韩氏族源时,载“考光嗣,秘书少监淄青观察支使,故又为齐人”,可见齐人(青州)之说不是虚妄。史虚白、徐铉等称为昌黎,应非指籍贯。韩熙载家族应当与韩愈同宗同源。考史虚白、徐铉如此称呼,可能是古人用郡望称谓的行文雅用,以及两人与其亲密无间的情谊和汝者风范的推崇。
综上,何韵潇认为韩熙载祖上当是自南阳至昌黎,后迁北海,或再迁齐州。韩熙载南渡时,其籍已在齐州,故如行止状言“本贯齐州”。“隐居嵩岳”之语,应是指至少到了韩熙载时,因其曾祖、祖父曾为京官,家人可能已不在齐州生活,而住洛阳嵩山一带。
烈祖时期不受重用原因
韩熙载在南奔杨吴时,吴国的实际掌权者是徐知诰(即后来的南唐烈祖李昪,以下均称为李昪)。韩熙载初授校书郎,随后接连充任滁州和州常州从事,仅为地方官从吏。直到李昪正式称帝后,才调回京城,但仍未受到重用,仅仅是授秘书郎之职,辅佐太子,执掌东宫文翰。而与韩熙载同一时期的南渡之士多得重用,韩熙载自认为未得重用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门第不高,心下略有微词。
韩熙载在这一时期的得官优劣之处显而易见。首先,学者何韵潇等人援引徐铉的观点“(李昪)得公甚喜,宾礼有加”,认为李昪在准备杨吴政权时期广延才俊,对韩熙载的来奔应是内心欣喜,且韩熙载拥有文学才名与侨寓人士的双重条件,符合当时徐知诰禅代的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韩熙载的优势。其次,虽然韩熙载为“幕客之后”,但李昪本人就出身于社会下层,他重用的宋齐丘等许多人,均属于门第不高的庶族家庭,应该不会独对韩熙载另持一套标准。但韩熙载既是北人初渡,缺乏从政经验,李昪“故使历州县之劳”,并语重心长道:“今用卿矣,宜善自修饬。”且因唐有“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之规,突击重用也不现实, 用其为掌管图书经籍的小官和承教太子重任,可窥李昪当时矛盾心理和良苦用心。宋人龙衮也看出倪端,认为此乃“聊以羁縻,俟更大用。”此外,李昪结合吴国或是后来的南唐处境考虑,一直坚持“保境安民、休兵息民”的政治主张,而韩熙载在该时期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政治热望,积极主张北伐的政治诉求与其相悖。最后,韩熙载在性格方面表现出的才高气傲,不拘小节,与李昪生活简朴,处事谨慎,不喜张扬的处事作风截然不同,可能也会影响到李昪对其的赏识。
晚年纵情声色的原因
李煜曾经想拜韩熙载为相,这在《宋史》《新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湘山野录》《玉壶清话》及陆游南唐书》等诸多典籍中都有所记载,应该是确实无疑的。关于韩熙载纵情声色、躲避拜相的原因,故宫所藏的《韩熙载夜宴图》拖尾处的小传记载“及后主嗣位,颇疑北人,多以死之,且惧。遂放意杯洒间,竭其财、致妓乐,殆百数以自污”韩熙载为了避祸,不得不放浪形骸,而陆游《南唐书·韩熙载传》与《钓矶立谈》等书均有记载:韩熙载认为“中原一直对江南虎视眈眈,一旦真命天子出现,我们连弃甲的时间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如何能够接受拜相,成为千古之笑谈?”在这一时期,韩熙载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完全破灭,而且当亡国奴的命运迫在眉睫,个人内心和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与痛苦在折磨着他,使他除了以声色自娱来安慰和消磨自己外,已别无出路。学者蒙曼也认为韩熙载晚年纵情声色原因并非为了逃避李后主的猜忌,而是要逃避亡国在即的悲惨现实。此外还与南唐当时的地理与文化环境有关。南唐地处江南,有长江天险,经济繁荣,难免会使人产生产生偏安思想,优越的生活条件与不思进取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使得偏安江南的小朝廷大多耽于享乐,社会淫糜成风。但其经济优势的背后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军事和政治优势,而逐步崛起的北方强邻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南唐头顶。这些时代大背景以及个人际遇最终造就了韩熙载晚年纵情声色犬马的选择。
影视形象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