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音(Elisabeth Comber,1917年9月12日~2012年11月2日),原名周月宾,谱名周光瑚(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社会活动家。
人物生平
1917年9月12日,韩素音出生于河南
信阳,原名周月宾,谱名周光瑚。韩素音祖籍广东五华县
水寨镇。父亲
周映彤出生于成都
郫县,是中国第一代
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身
比利时贵族家庭。
1931年,从北京圣心中学毕业,到
北京协和医学院当秘书。
1933年,在
司徒雷登任校长期间考入
燕京大学医预系,与
龚澎、
梁思懿成为同班同学。
1935年秋,获得奖学金(庚款留学经费),赴比利时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逐渐对文学产生兴趣。
1938年,回到中国,在海轮上邂逅第一任丈夫、国民党军官
唐保黄,同年结为夫妇。
1939年,在四川成都美国教会医院当助产士。
1940年,收养女婴榕梅,写出处女作《目的地重庆》初稿,并请在成都助产学校任职的修女玛利安修改。
1941年夏,玛利安帮忙把韩素音写的文稿带到美国去发表。
1941年,唐保黄赴英国当外交官,韩素音随丈夫前往英国。
1942年末,英文版《目的地重庆》出版。
1945年,唐保黄回国参加内战,韩素音决定留在英国继续医科学业。
1948年,获英国
伦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回香港从医,唐保黄已经于1947年战死东北战场。
香港从医期间,邂逅记者伊里奥·马克(Mark Eliot),将这段情感经历写成作品《
瑰宝》,奠定了其在欧美文坛的地位,作品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
生死恋》,1956年获得3项奥斯卡奖。
1952年,韩素音嫁与出版商康柏(L.F.Comber),改名伊丽莎白·康柏。随后两人到马来西亚
柔佛州,韩素音继续行医,并曾为新加坡
南洋大学的创立而奔走。后两人离婚。
1956年1月,接受印度总督、前香港总督马尔科姆的邀请,去印度
新德里度假,结识第三任丈夫、印度人陆文星。1950年代至70年代间,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
1956年5月,借助于
龚澎的介绍,得以访问新中国。
1960~1963年,在新加坡
南洋大学任现代亚洲文学史讲师。
1964年,开始写5部传记性著作:《
伤残的树》、《
凋谢的花朵》、《
无鸟的夏天》、《吾宅双门》、《凤凰的收获》,成为职业作家。
1972年,为毛泽东立传——《赤潮:毛泽东与中国革命》。
1989年,资助
中国翻译协会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
1994年,获
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
1996年,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1997年后,因健康原因不能远行,没能再回国。
2012年11月2日中午,韩素音在当地时间于瑞士
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
主要作品
(以上参考资料来自新浪网、人民网)
作品特点
韩素音的作品主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写作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中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在特定的年代中,韩素音以英文写就的作品就像一个个出口,为全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可能。韩素音的中国情结,令她的作品中蕴藏着对中国深刻的了解。
韩素音的作品尽管描写的是她的个人家庭、家族生活史,但背景却是极其广阔的社会历史风云。她从个人和家庭的经历,衍生出历史事件和社会环境对她父亲、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书中所涉及的人物,都确有其人,并非作者杜撰,只不过是将有些人物改名换姓而已,以免引起误会或麻烦。而当谈到写作的动机时,韩素音说,是让那些对中国茫然不知或知之不多的外国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她的作品具有对待历史的独特角度,她把个人经历和现代历史发展过程巧妙结合在一起,而其文字也具有优美、刚健和清新的独特风格。
出版图书
亲属成员
母亲:玛尔格丽特
妹妹:周月华
第二任丈夫:康柏(L.F.Comber)
第三任丈夫:陆文星(印度人)
养女:周惠音、唐蓉梅
人物成就
文学
韩素音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先后出版了约40部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上世纪8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陆续被翻译介绍到中国。
韩素音的作品包含着真实又富文采的回忆与记述,成为了西方读者认识中国、研究中国的必读作品之一。其自传体小说《
瑰宝》(A Many-Splendoured Thing)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1956年据此改编的电影《Love is a Many Splendoured Thing》(中译为“
生死恋”)获得了三项奥斯卡奖(韩素英本人担任编剧)。
外交
韩素音跟新中国领导人交往密切,
毛泽东、
周恩来、
邓小平都多次接见过她并进行深谈,被誉为是继
史沫特莱、
斯诺以后,第三位与中国结下深厚情谊的外籍作家。
韩素音每年有大半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演说,很多时候是做关于中国的演说。中国解放初期和外界隔绝,她因为身份特殊,认识的朋友又多,在外交上做了很多政府不能做的事情。上世纪50-70年代,她与陆文星多次来到中国,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在中国时,她是陆文星的翻译,到了印度则反过来。她还被称为周恩来与
戴高乐之间的“特使”,许多国家也把她当作了解中国的渠道。
翻译
1989年,在韩素音的资助下,
中国翻译协会开始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此项大赛已经成为中国翻译界影响力最大的竞赛,它激励了广大青年学习外语的热情,推动了外语教学事业,促进了中国翻译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她捐资设立了
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中外科学基金奖、彩虹奖、中印友谊文学奖和普及英语奖。其中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是中国翻译界最高奖项,被称作翻译界的“奥斯卡”。
获得荣誉
1996年,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韩素音“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人物评价
“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奔跑: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韩素音自我评价)
韩素音的英文造诣在当代英美文坛堪称一流,其精美、清丽、雅洁的文笔早在西方评论界获得公认。《瑰宝》中时时出现的景物描写、抒情段落都是优美的诗篇,饱含深情与哲思。在当今世界,像她这样能用英文写作并能在西方文坛占有一席之地的华人寥寥无几。(
新浪网)
我花费许多时间阅读韩素音的作品,在一小时之内了解的东西,比我在中国待一年所了解的东西还多。(
伯特兰·罗素)
一如许多大作家,韩素音的本名周光瑚鲜为人知。她之所以要取这个笔名,是因为韩为汉的谐音,她是要尽自己微薄之力在世界上喊出中国之音。名标其志,数十年来,她不改初衷,身体力行,无愧于这一笔名。中国是韩素音根之所系,可谓“孤舟一系故园心”。(
金坚范)
“这里面除了回忆自己的生活以外,还有回溯先辈、观察当下、追踪时变。在很多时候,时代的进程、作者的生活、作品的写作是保持同步的。在中国现当代的作家当中,韩素音是罕见地具有极强历史意识的一个,她自觉地用自己手中的笔跟踪时代的流向,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忠实的历史记录。”(孟军)
“把自传与现代中国历史融合起来”的写法“造就了一部杰作”。韩素音成功地将宏大叙事与私人叙事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体,既为20世纪的中国历史留下了一道侧影,也记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在西方,韩素音几部自传性质的作品已成为西方读者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经典读本。(英国《
观察家报》)
人物轶事
更名
在旧中国,中国人在世界上为列强所歧视,那时期华人与白人生的混血儿也被视为有色人种而遭到歧视。小周月宾背着沉重的精神枷锁,她差一点成为无国籍之人,为了生存只得入了英籍。她说:“我虽入英籍,但我的根在中国”。更名为“韩素音”,乃“汉属英”之谐音,表示我乃中华汉族人,今属于英国者。
生死恋
1948年从英国返回中国后,韩素音有一段时间在香港行医。宴会上,她邂逅《
泰晤士报》记者伊恩·莫里森(作品中为伊里奥·马克Mark Eliot),两人一见钟情,但伊恩已有妻室。为摆脱这段情感,韩素音回到重庆,不过时局动荡,她很快又回到香港。很快,
朝鲜战争爆发,伊恩被派往战场并在朝鲜阵亡。她将这段感情经历写成了小说《
瑰宝》。
人物纪念
雕像
2008年8月29日,瑞士
瓦莱州州政府在圣彼埃尔·德·克拉日镇还为作家韩素音举行了隆重的胸像揭幕仪式,瓦莱州教育和文化部长克洛德·罗科在韩素音胸像揭幕仪式上致词。他赞誉韩素音是“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主要入门”,说瓦莱州给韩素音以特殊荣誉,正是“强调书籍是构成与他人深度会合的机缘”。
座谈会
2013年11月4日,为纪念英籍华裔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去世一周年,
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对外友好协会联合郫县文广局在成都召开世界著名作家韩素音纪念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