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夸克(Top quark) 是基本粒子之一,属于费米子中的第三代夸克,也是已知最重的基本粒子,质量达到173.1±0.6 GeV(与钨原子质量相当),电荷为+2/3,寿命极短只有1E-24s,远小于强相互作用的时间标度,所以来不及形成强子就衰变了(其他夸克都会形成强子)。1994年4月25日美国费米实验的CDF实验组发表了顶夸克存在证据,在收集更多的事例后,1995年初CDF和DØ两个实验组分别宣布发现了顶夸克,这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最后一个被发现的夸克。
背景知识
美国费米实验室已正式宣布,发现了物质组成中第6种、也是最后一种夸克(Quark)——顶夸克(TopQuark)。这项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证实
粒子物理
理论模型,也让科学家藉以了解顶夸克性质、了解大自然和物质的起源。至于这项发现是不是会像发现
质子、中子,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仍有待观察。
夸克是比质子、中子更微小的物质组成
基本粒子。在60年代以前,物理学界认为质子、
中子是最小的物质组成粒子。
物理学家
不过,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兹维格提出物质组成的新理论,主张当时科学家所认知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中子、质子等,是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所构成,并提出三种夸克,分别命名为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例如,质子是由两个上夸克与一个下夸克及胶子组成。唯有在
粒子物理学家建构的实验室中,才能感觉到夸克的存在。夸克构成
质子、中子,而质子、中子又存在于我们周围每一种物质中,但由于强相互作用的色禁闭,夸克并不会自由独立地存在于自然界中。
产生
当粒子(电子或质子)以极高的速度(接近光速)发生碰撞时,才有可能产生“夸克”这样的基本粒子。而且由于碰撞产生的顶夸克的寿命很短,它很快就会衰变成其他粒子。因此,只有在实验室中,以
粒子加速器将电子或
质子加速,并使它们在高速下发生碰撞,同时以极精密的仪器进行测量,才能推论出顶夸克的存在。经由实验观测与理论推算,科学家认为夸克应该有6种。科学仪器的改进,帮助科学家发现这些夸克。因为,
粒子加速器能量不断提升,测量仪器功能不断改善,粒子碰撞瞬间的速度、能量愈大,测量仪器愈精密,也愈容易捕捉到瞬间即逝的信号,则产生新粒子的可能性愈高。
发现历史
1963年后,科学家陆续发现第4、5种夸克,其中“粲夸克”是在1974年由华裔科学家
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和伯顿.里克特领导的实验组分别独立发现,他们也因此获得了1976年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3年后,李德曼领导的研究组又证实第五种夸克——“
底夸克”的存在。寻找最后一种夸克,便是19年来粒子物理学家努力的方向,只有证实顶夸克的存在,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才能获得验证。顶夸克的质量超过科学家的推测,所以日本的TRISTAN、德国的DESY、美国的SLAC以及
欧洲核子中心的SPS都没能发现它。顶夸克的质量大约是
质子质量的200倍,依照相对论的质量与能量转换公式,以质子对撞方式产生顶夸克,必须使质子以极高的速度运动。速度愈快、能量愈高,碰撞的瞬间产生顶夸克可能性越大。
费米实验室Tevatron加速器周长有6.3km,使用1000个
超导磁铁,把质子与
反质子加速到各具有九千亿
电子伏特的能量后,进行对撞,平均要1兆次的对撞才可能观察到1次顶夸克。顶夸克出现后,“随即”消失。理论预言顶夸克出现后,便在1×10-24s(观察者还来不及眨眼的瞬间)衰变成其他粒子。
1994年1月,DØ实验组发表了顶夸克质量在131GeV以上的限制,随后4月CDF实验组给出了第一个顶夸克产生证据,质量为174±10-12GeV。经过短暂的休整,Tevatron的亮度不高的问题得以解决,到1995年初,CDF和DØ收集到足够多的事例确认了顶夸克的发现,CDF给出的顶夸克质量为176±13 GeV,而D0给出的结果是199±30 GeV,他们的结果发表在同一期的Phy.Rev.Lett杂志上。
随着Tevatron事例的不断积累,CDF和DØ不断提高顶夸克性质的测量精度。2010年CERN的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开始运行,这是能量最高的对撞机,可以产生大量的顶夸克事例。科学家们合并了Tevatron与LHC的数据,得到了更精确的顶夸克质量为173.1±0.6 GeV。
发现意义
顶夸克的发现,验证了粒子物理的理论模型,但是一般人既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也不会因为它的发现生活立刻受到影响。不过,虽然类似的粒子物理学基础研究有初步成果发表时,实用价值往往并不明显,但绝对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科学家在
原子核内发现
质子、中子时,也不能预知后来会利用核分裂、核聚合来产生能量。
参与这项研究的华裔高能物理学家叶恭平说:“宇宙刚开始瞬间,只是
基本粒子存在的状态,找齐6种夸克等基本粒子,将可以协助科学家回溯宇宙的初始阶段。因此,可以知道宇宙由过去到未来的演化历程。”
基本粒子如此之多,难道它们真的都是最基本、不可分的吗?近40年来大量实验实事表明至少强子是有内部结构的。
1964年
盖尔曼提出了
夸克模型,认为
介子是由夸克和反夸克所组成,重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他因此获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原子是由
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
质子和
中子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的确是轮中之轮!这些新发现的物质的基本构件构成了质子和中子,当时还没有名称。盖尔—曼于是便杜撰了一个名称——夸克。而这名称还真的就这么叫上了。
强子是由夸克构成的。古希腊人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为数不多的
基本粒子(即他们所谓的“
原子”)构成的。这一伟大的原理已被事实证明不那么好理解。基本粒子是否就是夸克?难道夸克也是复合粒子吗?我们一会儿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结构形态
夸克以两种构型附着在一起构成强子。一种构型是两个夸克附在一起,另一种构型是三个夸克附在一起。两个夸克在一起就构成了介子,三个夸克在一起就构成了重子。由于夸克有正反夸克,所以组成的介子和重子也有正反粒子之分。强子中的夸克也有量子能级。能够通过吸收能量而受激进入较高的级位。受激的
强子看上去与其他的强子一样,于是很多先前被认为是独立的粒子被看作是夸克结合的激发态。
为了解释所有已知的强子,就必须设想夸克不止一种。在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设想有三种“味道”的夸克。这三种夸克被异想天开地称作“上”、“下”、“奇”。后来,出现了更多的强子,又多出了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1973年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在解释CP对称性破缺的时候预言了顶夸克及底夸克的存在,并因此获得了200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夸克理论的基本预设是,夸克本身是真正浑然一体的
基本粒子,是一种象点一样的物体,没有内部结构。在这方面,夸克颇象
轻子,因为轻子不是由夸克组成的,它们本身似乎就是基本粒子。事实上,夸克和轻子之间有着自然的对应,使人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机会得以洞见大自然的运作。夸克和轻子之间的系统联系见下面的表1。表右边一栏是夸克的味道,左边是已知的所有轻子。要记住,轻子感受到的是
弱力,而夸克感受到的是强力。轻子和夸克之间还有一个区别是,轻子或是不带电,或是只带1个单位的电荷;而夸克则带3分之1或3分之2单位的电荷。
差别研究
尽管轻子与夸克有着如许的差别,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数学对称,使轻子和夸克在上面的图表中有了逐层面的对应。第一个层面只有四种
粒子:上、
下夸克、电子及电
中微子。奇怪的是,一切普通的物质竟全是这四种粒子构成的。质子和
中子都是由3个的夸克组成的,而电子只是充任构成物质的一种
亚原子粒子。中微子只是跑进宇宙里,一点也不参与物质的构造。
亚原子粒子可分为两大类:
轻子和夸克。夸克没有被发现单独存在,而是两个或三个地在一起。夸克的电荷是分数的。一切普通的物质都是由Ⅰ层面的粒子构成的。Ⅱ层面和Ⅲ层面似乎是Ⅰ层面的简单复制,其中的粒子是高度不稳定的。虽然理论模型并未排除新的层面的存在,但是实验上通过Z粒子的衰变以及Higgs粒子的产生的研究基本排除了更多层面的可能。
下面一个层面的粒子似乎就是第一个层面的复制,只不过较重而已。第二个层面的粒子都极不稳定(
中微子例外),它们所构成的各种粒子很快就衰变为层面Ⅰ的粒子。第三个层面的粒子也是这样。
于是就必然产生这样的问题:层面Ⅰ之外的其他
粒子有什么用处呢?为什么大自然需要它们?在形成宇宙的过程中,它们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们是多余的赘物?或者,它们是某种神秘的、尚未完全明了的过程的一部分?更为令人不解的问题是,随着将来能量越来越高的粒子加速器的出现,是否也只有这三个层面的粒子?是否会发现更多的或无穷多的层面?
还有一种复杂的情况加深了我们的不解。为了避免与
量子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相冲突,我们必须设想每一种味道的夸克实际上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即人们所说的“颜色”。任何一个给定的夸克都必须被看作是某种多层电镀(比喻说法)的叠加,不断地闪现出(又是一个比喻说法)“红”、“绿”、“蓝”的颜色。这样一来,一切又看上去象是乱了套的动物园了。但是,收拾局面的方法就在眼前。对称又来救驾了。不过,这一次的对称,其形式更微妙,更深奥的规范对称性。
规范对称性
为了理解规范对称性,我们就得说说物质基本结构分析的另一个大线索:力。不管
粒子动物园有多么纷坛复杂,其中看来只有四种基本的力:引力,
电磁力(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广为人知),弱作用力和强作用力。
中子和
质子之间的核力,当然不可能是
基本力,因为中子和质子本身就是复合物而不是
基本粒子。当两个质子相互吸引时,我们实际上看到的,就是六种夸克相互作用的合力。夸克之间的力才是基本力。与描述电磁场类似,可以用规范对称性描述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而夸克的色就相当于电荷。光子的对应物是所谓的“
胶子”,其作用就是像信使那样,不断地在夸克之间来回跳动,将夸克胶结在一起。物理学家们仿照电动力学,把这种由“颜色”产生出来的
力场理论叫作
色动力学。色动力作用要比
电磁力作用复杂。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夸克有三色,而电荷却只有一种,于是,与一种光子相对应的就是八种不同的胶子。第二,胶子也有颜色,因而彼此也有很强的相互作用,而光子不带电荷,彼此间又是那么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