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康乐,给水排水工程专家,我国给水排水专业的创始人之一。长期致力于市政卫生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我国创办并讲授市政工程课程的第一位教授。他撰写的《沟渠工程学》等是我国第一套市政工程专业大学教材。主持了上海、洛阳、兰州等数十个工业大城市的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为我国城市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个人简介
1925年毕业于
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市政卫生专业,获硕士学位。
1925—1945年任
上海复旦大学、
交通大学教授。
1949—1954年任
上海市
城市建设局总工程师、技术处副处长。
1954—
1956年任
上海市给水排水
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
1956—1967年任建筑工程部北京给水排水
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
1972—
1979年任国家建设委员会
城市建设局技术顾问。
早年生活
顾康乐,1901年12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
苏州市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几代祖先在清朝任职,官至布政使、巡抚、侍郎等。其父一生在家受族长委托管理家族宗祠的祭典和收租事务。顾家家学渊远,顾康乐4岁入自己家族力、的私塾,9岁进
苏州草桥学堂读高小,12岁
考入苏州工业学校,16岁考入国立
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大学期间,顾康乐的父亲壮年早逝,母亲用缝纫机替人承做制服,
贴补家用。为让顾康乐姐弟三人能完成学业,母亲逐年变卖家中田地房产,直到顾康乐大学毕业。 家道中落,母亲
含辛茹苦,使顾康乐日夜发奋读书。1923年,22岁的顾康乐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即被
北洋政府交通部派往
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
留学三年,是顾康乐确定自己一生研究目标的重要时期,在
教授指导下,他对
美国和西欧工业
城市污
水处理池的设计理论和经济实效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在大学的卫生工程试验室作试验分析,写出了《城市污水处理池研究》
论文。这篇专著在硕士学位口试中受到
教授称赞,被推荐为专业参考资料。1925年6月,顾康乐获
康奈尔大学市政卫生工程硕士学位。他怀着报效祖国的心情,立即启程回国。
回国后,25岁的顾康乐受聘任
上海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同时在
之江大学、大同大学、
东华大学兼课。同年,他在
上海交通大学创办了
市政工程专业。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的1/3以上的课程都由他自己一人讲授。成为中国第一位讲授
市政工程专业的大学
教授。课余,他潜心撰写了《沟渠工程学》、《净水工程学》、《港工学》三本大学教材,翻译了
美国的
《军事工程学》,这些著作均由
商务印书馆和上海科技公司出版,填补了中国这一学科的空白。
1945年,日本投降,
上海恢复建设。顾康乐毅然放下执掌了20年的教鞭,出任
上海市工务局总工程师,兼任上海市公用局自来水设计处处长,主持了上海沪西地区的市政公用设施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建国之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使顾康乐的生命焕发了新的光彩。他出任
上海市城市建设局总工程师、技术处副处长。1954年,中国第一所
市政设计院——
上海市给水排
水
设计院成立,顾康乐出任
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继续进行
上海给水排水的建设。经过近10年的艰苦努力,使中国最大的工业
城市建立了比较完善和配套的
市政工程设施和给水排水系统。许多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1956年,顾康乐奉调到首都北京,任建筑工程部北京给水排水
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在其后的20多年里,他跑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主持指导了
洛阳、
包头、
兰州、青岛等数十个大
城市的市政卫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这些工程至今仍在使用,效益良好。
同年,在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上,顾康乐与毛泽东主席亲切握手。这位历经沧桑的知识分子意识到生命的新的意义,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1958年,顾康乐成为中共正式党员,他将自己在
上海的几十万元
股票和一栋洋房作为党费全部上交。从此,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的事业。
1979年,顾康乐被任命为国家
城市建设总局副局长。他便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和规划着整个国家的
城市建设事业。他经常深入到
上海、
苏州等较大的
水处理工程现场,时刻关心着
水污染的处理与防止这一与人民生命息息相关的问题。撰写了《污
水处理》、《国外
水污染防治技术》、《给水处理厂设计》等专著及一系列防止
水污染的科研
论文。直到年近九旬,退居二线,他仍花了3年时间,编写了《英汉
水污染词汇》一书,收录词汇9000多条,为祖国的
城市建设事业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中国市政卫生工程专业的奠基人
20年代的中国,除了
上海等几个少数
城市的租界里有外国人设计敷设的给排水管道和小型自来水厂与污
水处理池外,整个国家的城市市政卫生工程几乎是一片空白,市政卫生工程的科学研究更是无从谈起。此情此景,使留学归来的顾康乐感慨万千。他决心用自己的学识为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
而努力。首先,他在
上海交通大学创办了
市政工程专业,在国内第一个站在大学市政工程专业授课的讲坛上。一身兼授工程力学、
市政工程、河道及
港口工程、
城市交通、给水排水等数门课程。新自带领学生做卫生工程试验,参加学生的讨论,指导给水排水设计和
论文写作,以其深厚的学术基础、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赢得学生们的崇敬,被誉为名
教授。但他从不摆
教授架子,要求自己和学生们都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实实在在地做人,不浮夸。
20年的教学生涯,他培养了数千名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及海内外。如著名水利工程学家张光斗,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胡家骏,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顾复生,
美国的著名卫生工程师扬一真等都是他的学生。为此,他曾获
斐陶斐荣誉学会金徽;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专门给他颁发了
教授奖状。
课余时间,他潜心钻研写作,共撰写了《沟渠工程学》、《净水工程学》、《港工学》三本专著,均被列为大学丛书,由
商务印书馆发行,成为中国第一套大学市政卫生工程专业教材,填补了中国这一学科的空白。
规划设计
抗日战争胜利后,租界收归国有。重庆国民政府为医治创伤,决定重建
上海 市政工程。以教书见长的顾康乐毅然挂鞭,投入了建设第一线。这期间,他受聘任
上海工务局沟渠处总工程师,兼任上海市公用局自来水设计处处长,主持了上海排水工程、污
水处理工程、防洪工程及道路工程的扩建和新建。完成了沪西自来水工程。中国最早自己设计施工的较大
城市污水处理厂上海曹阳污水厂、彭浦污水厂都是在顾康乐主持下进行的。 1949年,顾康乐与
上海人民一起迎来了解放。他担任了
上海市
城市建设局总工程师,主持了
上海上下水道的恢复工作。1951年10月,他到北京参加中国
城市卫生工程会议,任会议主席之一。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上海分会成立,他被推举为理事。
1958年,中国第一所
市政工程设计院——上海给水排水设计院成立,顾康乐出任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继续负责上海市政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使中国最大工业
城市的市政公用设施和给水排水系统比较完善和配套,基本满足了需要。随着国家工业建设的飞速发展,顾康乐这一时期还主持了中国重要工业城市
洛阳、
包头、
大同等新工业区的给水排水、道路建设等技术工作。他经常深入现场认真调查研究,把基础理论探讨同设计工作密切结合。通过研究先进技术,提出新的工艺流程和数据,保证设计质量,从不盲目迷信。例如包头钢铁公司工程,当时由苏联设计的一号取水构筑物,顾康乐认为缺乏可靠性,提出否定意见,但甲方仍坚持按照原图施工,只运行了一年多,因
黄河岸线发生局部变动而报废,使国家蒙受损失2000多万元,后经顾康乐根据水力原理推断取水构筑物位置应落在水流弯向转折点,另行施工,建成后长期稳定使用。
1956年,顾康乐到北京,任
城市建设部给水排水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从此,他的工作视野由一个地区扩展到中国。在近20年的时间内,顾康乐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南至湖北
十堰市,北到辽宁抚顺,东至山东青岛,西至甘肃
兰州等数十个大
城市的
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都倾注了他的智慧和心血。经他主持审定的这些工程,至今仍在安全运行,效益显著。
顾康乐一生与水打交道,对水一往情深。工业化高度发展引起的
水污染,使他忧心如焚。他写到:“水赋予人类、动物和植物以生命的可能,可以说人类的全部历史是按照天然水资源的分布而编写的……但中国水环境的污染,给
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现在中国财力物力有限,如何根据中国的具体经济条件,以较少的投资,消减水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是环境科学研究领域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他潜心研究,写出了《污
水处理》、《国外水污染防治技术》、《给水处理厂设计》等专著,对水污染的危害作了深刻分析;系统介绍了19世纪后期欧美大中
城市处理污水的技术方法;提出了中国解决污水问题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方向。
他时刻把
水污染的治理挂在心上,
上海自来水厂原建在黄浦江
口,水质很差,顾康乐提出建议,到黄浦江上游去取水,用管道引入下游水厂。采用这一办法后,取得了较好效果,某
设计院为国外设计了一座
水厂,进行
水处理时,却无法查出水中所含物质,最后是取了一罐水样,乘
飞机回国找顾康乐,顾康乐确认了水中所含物质并提出处理办法,该院采纳了他的意见,解决了问题。 顾康乐自1964年起,连续任第二、四、五届中国人大代表、第五届中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早在四届人大会议上,他就呼吁,北京水资源将会发生危机,建议实行南水北调,加以根治。这一设想在当时提出实属难能可贵。
1979年,顾康乐升任国家
城市建设总局副局长兼
总工程师。走上高级
领导岗位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观
规划和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上。他不顾年事已高,继续奔波于祖国各地,认真听取各方面有关
城市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主持各项科研成果的
评价与审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撰写了《论
城市缺水与水再用问题》、《城市水环境规划的经济问题》、《环境工程建设中的经济效益》、《
水污染与新技术浪潮》、《国外水污染防治新动向》等一系列科技
论文,深入探讨了中国解决水污染的各个方面,为水污染的防治和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1984年,在
泰安举行的给水排水技术交流会上,顾康乐深刻指出,要处理好废水与饮用水的关系,把风险减少到最小程度。风险的起源在于污染。他认为,工业排
水污染的第一道防线是工业出厂废水的控制。他建议化学过程尽量采用闭路循环。这项工程包括生产改革,
废弃物处理
填土,
高热、化学或
生物方法除害,废弃物固定化、排放入海或安全贮存等。他就新技术浪潮的推移对给排水工程技术的影响做了预测:①工业污染特性将会有所改变,但
城市水处理少不了,尤其是污水处理设施需要年积月累的努力逐步解决;②电子和电脑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水质量监测和水量计核的方便,并能提高水处理厂的运行与管理效果;③
生物工程的发展将会对活性污泥法、生物转盘和
氧化塘等的
原理更深入明确,同时有利节约其运行中的能耗,提高运行性能。这些分析和预测已被实践逐步证实。
1986年,80多岁高龄的顾康乐退居二线后,仍笔耕不辍。他花了整整3年时间,编撰了《英汉水污染词汇》一书,汇集了当代水污染、
水处理及废气、废渣处理、计算机控制等有关科技词汇9000多条,受到广大市政卫生工程、环境工程专业科技工作者和翻译工作者的欢迎。
1991年,顾康乐觉得现今无论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还是其在国际上的地位,都是他20年代致力于“科技立国”时无法想象的。60多年辛勤耕耘、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愿生活的每一分钟更充实。现在,每天他仍坚持阅读国内外、市政卫生工程方面的科技
论文和信息即使清晨或傍晚到
公园散步,也要到
湖畔或
荷塘边观察水质.常常取出水样送有关单位化验。“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是
城市的血液,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没有水就没有城市。我跟水打了60多年的交道,深感至今对于水的
利用和
处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探讨,特别是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镇的今天,尤为如此。”
主要论著
1、顾康乐.沟渠工程学.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4.
2、顾康乐.净水工程学.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7.
3、顾康乐译.
军事工程学(
美国原著).
上海:上海科技公司,1937.
5、顾康乐.污
水处理.
上海:科技出版社,1953.
6、顾康乐.国外
水污染防治技术.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4.
7、顾康乐.给
水处理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7.
8、顾康乐(主编).英汉
水污染词汇.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6.
9、顾康乐.论
城市缺水与水再用问题.
市政工程学术
论文选集,1982.
10、顾康乐.
城市水环境规划的经济问题.中国环境科学,1983(6).
11、顾康乐.环境工程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建设经济,1983(7).
12、顾康乐.
水污染与新技术浪潮.环境科学丛刊,1985(6).
13、顾康乐.
水污染防治史与当前考虑.环境工程,1985(6)
14、顾康乐.国外
水污染防治新动向.环境工程,1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