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瑛(1953年6月—2010年8月26日),男,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人,中共党员,曾任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支队长,一级警督。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顾瑛出生于1953年6月,江苏省南通市
启东县人。因历史的原因,顾瑛只接受过不完整的初中教育,后下乡
插队。1969年3月,顾瑛正式参加工作。1970年12月,在江苏省参军入伍。197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12月,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民警、派出所副指导员、指导员、所长等职务。在派出所做户籍警时,顾瑛自学了成人大专。
初涉刑侦
1992年,顾瑛调入
南通市公安局崇川分局任刑警队长,开始参加或组织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他不断学习,悉心钻研刑侦技术,提高破案能力。只有初中文化的他,阅读大量刑侦类和其它多种类型的书籍,并将从书中学到的思维逻辑方式应用于破案工作。他还采用记录案情分析笔记的方式,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此外,他还到南京请教刑侦专家,在学习刑侦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学习犯罪分子心理刻画、心理痕迹分析技巧等等。
屡破要案
1998年,顾瑛任南通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支队长后,每年凶杀案的破案率都在97%以上。2002年,担任南通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支队长后,连续两年实现杀人案件破案率100%,先后指挥侦破启东“5·15、“5·19”杀人焚尸案、海安“1·16”持枪抢劫杀人案等一大批恶性疑难案件。
从2005年至2010年,南通全市发生命案242起,侦破239起,破案率达98.8%。南通公安由此打出“命案必破”的品牌,续写全市18年杀人案件破案率95%以上、有6年实现命案当年全破的业绩,顾瑛和他带领的刑侦队伍为平安南通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因公牺牲
2010年8月26日16时,顾瑛冒雨驱车从南通赴
如东办案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58岁。
担任职务
顾瑛曾任南通市崇川分局刑警队长、副局长,南通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调研员。
人物事迹
全心为民
顾瑛组织开展了“打击盗抢电动车”“盗窃家禽家畜”等一系列专项行动,破获大批侵财类刑事案件,为百姓挽回损失。他坚持回访侦破的每一起案件,带领民警走逬刑事案件受害人、信访案件上访人家中,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抚慰受害人及其家属,也让民警感受到案件给群众带来的财产损失、精神伤痛以及群众对破案的期盼,更好地开展工作。
忘我工作
在如皋“8 • 23”案件侦破期间,顾瑛带病坚持工作。白天,他和干警们到村组走访群众,开展摸排。晚上,他在指挥部听汇报,研究解决疑难问题。他每天的时间被他概括为“吃三睡五干十六”。因得不到有效休息,导致他的病情反复发作,几个星期后才痊愈。
每逢大案,顾瑛基本就住在案件指挥部,工作顺路才回家几次,身体不适也从不告诉家人。在侦破启东一起杀人案的几个月中,顾瑛一直带病工作。有一次,他发现血尿,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肾盂积水和结石。他拒绝了医生提出的住院建议,开了点药又回指挥部工作,坚持到破案后才去住院。
2005年春节前,顾瑛在办一个大案时心肌炎发作,住院治疗三天后,他拔掉针头,将注射用的药水喝掉后,回到单位指导办案。
乐学善学
顾瑛将别人用于娱乐的时间全部用于阅读大量的刑侦类、政治、哲学、历史等类别的书籍,在破案现场,他常运用《孙子兵法》中的逻辑分析和印证案件的侦破,引导大家去研究案情,寻找突破口。
顾瑛留下的近百本案情分析笔记上,记录着他对每一起案件的总结、分析以及从警30多年来他对工作的思考和感悟。他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中,逐步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与机制,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只有初中文化的他,通过“乐学”和“善学”成为刑侦专家,被誉为“江海神探”。
屡破要案
20世纪90年代初,在南通市港闸区的公共厕所内,有多名妇女被抢劫、强奸。顾瑛时任南通市公安局崇川分局城东派出所所长,其辖区内还未有发案。闻讯后,顾瑛组织警力展开侦查。某天夜里,顾瑛带队在公共厕所沿线巡逻时,抓获犯罪嫌疑人。
2003年3月,南通市通州区一孤身瘫痪男子在深夜被杀害后,又被焚尸。顾瑛根据受害人平时支撑大门的一根扁担在瓦砾中的倒向,确定是熟人作案,并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2004年,江苏启东发生“5·19”杀人焚尸案,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用汽油焚烧现场,群众和消防人员救火时踩踏过现场。顾瑛在现场遗留的一双拖鞋上提取到犯罪嫌疑人脱落皮屑的生物检材,做出三人以上DNA混合图谱,经遗传基因鉴别使犯罪嫌疑人认罪。
2004年9月9日凌晨,一名女工在启东下班回家途中遭到3名男子击昏并轮奸,随后被以残忍的方式杀害。顾瑛带领刑警团队迅速投入到案件的侦查工作中,并将3名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
2009年2月中旬,南通市一帮歹徒深夜驾车袭击单身受害人,将受害人拖入车内实施抢劫,并轮奸、伤害其中一名女受害人。顾瑛带领超过100名民警连续奋战一个多月,将6名歹徒全部抓获。
因公牺牲
2010年8月26日下午,江苏南通正值雷雨天气。顾瑛开完案情分析会后,联想到近期农村入室盗窃案件多发,决定立即赶赴
如东指挥破案。有人劝他等雨小些再走,但他说“案情就是命令,一秒也拖不得!”,随即带上侦查员冒雨驱车赶赴如东。下午4时左右,车行至通州区
十总镇路段时,与一辆相向而驶的拖拉机发生碰撞。顾瑛身负重伤,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因医治无效牺牲。
主要贡献
学术论文
顾瑛撰写的“处置突发性暴力性犯罪预案”、“构建打流警示系统之我见”等研究文章被《
中国刑事警察》和《
公安研究》杂志录用。
学术专著
顾瑛生前亲自编写并主讲的《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与应用》教程,较早地提出“现场必勘、立案必侦、侦技合一”的刑侦工作新理念,坚持每个犯罪现场都看,反复揣摩并锁定犯罪嫌疑人心理痕迹。
学术创新
顾瑛创建预防和打击流窜犯罪警示机制,研制高危人群管控系统,探索总结出刑侦基础工作“四位一体”法,率先推行刑侦基础工作标准化建设等。他牵头探索的陈旧尸骨DNA检测鉴定和ABO基因分型技术,填补了中国国内空白。
所获荣誉
记功
个人荣誉
集体荣誉
人物生活
人物语录
“一般案件对公安机关来说可能是小事,但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大事。哪怕是家里丢了一只羊,很可能就是全家一年的希望!”
“狠一狠熬过去,就看我们和犯罪分子谁能坚持得住,坚持住这案子我们就能破了。”
“踏上刑侦这列战车,你就必须倾注全部精力,忍受极度的困苦和劳累,丢掉任何松松劲、歇歇脚的念头。”
“案子不破,就有一种对群众的负罪感。”
“一个人虽然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
家庭成员
顾瑛的父亲曾是一名“老公安”。2009年11月,他的父亲患胰腺炎住院、病逝。
顾瑛的妻子黄玉珍曾是一名医生。顾瑛去世时,黄玉珍是南通大学一名处级干部。顾瑛的女儿顾青青是一名内科医生,从上小学直到研究生毕业,顾瑛从未陪她出远门旅游过。
逸闻轶事
顾瑛生活简单,偶有空闲就早早回家给爱人和女儿烧饭菜。他不会打牌、不会抽烟、不会喝酒,在朋友眼里是一个不懂娱乐的人。但在战友眼中,他把时间都用于钻研业务。每到异地出差住宿时,司机都会习惯性地将住宿宾馆的灯泡换成大功率的,以方便顾瑛晚上看书。
因工作性质所致,顾瑛和妻子黄玉珍经常深更半夜才回家。为了不再影响对方休息,他和妻子商量将客厅的沙发收拾出来,以后自己每天睡沙发。最后,黄玉珍坚持睡沙发,因为她担心让顾瑛睡沙发,她每天早起做家务,还是会影响到他。
顾瑛最爱听的歌曲是《
国际歌》。他认为这首歌激越豪壮,富有历史积淀,催人奋发,能激起自己的干劲和激情,他希望刑警支队的所有人都听这首歌,感知到他的理想,跟他一样保有对工作的热爱。他把这首歌作为自己的手机铃声。
人物影响
2010年8月27日,时任公安部副部长
黄明发出唁电,对顾瑛因公牺牲表示沉痛哀悼,并称其为“公安战线的优秀楷模和杰出代表”;8月28日下午1时,来自南通市委市政府、武警、监狱、医院等各界人士共3000余人参加顾瑛追悼会,为他送行。媒体报道顾瑛的事迹后,江苏省内外数万网友,在濠滨论坛等地方论坛以及南通市公安局网站上发起悼念活动,通过撰文、留言、献花等方式缅怀顾瑛。
2010年11月,顾瑛的事迹引起中央领导、中宣部和公安部的关注和肯定,他被中宣部列为“时代先锋”,对他进行集中宣传。
2020年4月,新华社发布“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专题报道,对顾瑛的事迹进行宣传。
人物评价
为了侦破退休前最后两起命案,顾瑛以战斗的姿态倒在刑侦岗位,用鲜血诠释出“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人生追求。时代在变,不变的是精神传承。顾瑛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精神成为南通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凝聚警心、激励斗志的支柱。(
新华社评)
顾瑛同志勇于挑战命案必破的刑侦极限,续写南通市杀人案件侦破率连续18年保持在95%以上、其中6年命案全破的辉煌战绩。他执着追求刑警人生的最大价值,心系群众安危,视案情为命令,以现场为战场,长年奋战在公安刑侦第一线。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亲自指挥侦破数千起重大刑事案件,被老百姓誉为“江海神探”。(
共产党员网评)
从警32年来,顾瑛始终奋战在公安刑侦工作第一线,曾亲自参加指挥数千起重大刑事案件的侦破,创造了南通公安命案必破的良好战绩,为平安南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民公安报》评)
后世纪念
2024年4月2日,南京铁路公安处南通站派出所、海安站派出所民警前往
南通市烈士陵园(南通革命纪念馆)开展“缅先烈传承革命精神,铸党魂深化党性修养”党日活动。仪式结束后,民警到顾瑛墓碑前献上鲜花,追思缅怀他。
艺术形象
2015年5月25日,由
张睿执导、
于和伟等主演的刑侦题材电视剧《
刑警队长》正式播出,该剧根据顾瑛等干警的真实事迹改编,再现被誉为“江海神探”的顾瑛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