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艺术家

奥地利卡夫卡创作的短篇小说

《饥饿艺术家》(Ein Hungerkünstler),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创作的短篇小说。该作品于1922年10月发表于《新观察》。

内容简介
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经理把绝食表演者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天。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关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到他。可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这里的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
创作背景
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
卡夫卡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而当时的布拉格正处在激烈的民族冲突与动荡中,“社会主义、犹太主义、德国民族主义、玩世不恭的思想、人道主义、以及一切虚假的世界主义等各种信念都相互冲突”。
卡夫卡羸弱多病的身体使其从小就产生了自卑感,他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卡夫卡的精神世界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特别是父亲暴虐、专横,使得卡夫卡逐渐丧失了自信、抹杀了个性。卡夫卡在日记中写道,他在那个时候,遇事无人商量。同饥饿艺术家一样,他在周围的生活环境中也“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 。
但是,他并没有被彻底击败,因为其内心有一种“不可摧毁的东西”。他作出了一个激进的决定:同外界断绝一切来往。逐渐确立了离群索居、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想以此来同学校、同家庭抗衡。他在日记中写到:“我要不顾一切地得到孤寂,我只有我自己”,“我要不顾一切地同所有的事情,同所有的人断绝关系,我要同所有的人结仇,我要不同任何人说话”。然而,他的孤独如同饥饿艺术家挨饿一样,都是迫不得已的。
卡夫卡则向往集体生活,希望结识朋友。早在1903年,他在给别人的一封信中写道:“人与人是用绳索互相联结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身上的绳索松开了,那么,他就会沉下去,沉到比谁都深的地方去,那就糟糕透了;如果某一个人身上的绳索扯断了,这个人就会一头载下去,那太可怕了。因此,每个人都得紧紧抓住其他人。”
对卡夫卡来说,孤独是重要的。同时,孤独又是他痛苦的根源,他无法与别人一起生活,但他又渴望同别人一起生活:这个矛盾不是人们从外面强加给他的,而是盘踞在他的灵魂之中的。如果这种孤独发展下去,最终会把他从这个世界上抹掉。
在卡夫卡的内心世界里有一种“不可摧毁的东西”支撑着他去创作、去抗争。他最大限度地约束外出旅游和社交活动;他渴望爱情和婚姻,但为了防止陷入小家庭的“有限世界”妨碍他的写作,最后不得不把结婚的念头彻底放弃;他原来有个健康的身体,但由于身体透支过度而造成了长期失眠。《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写成的。
《饥饿艺术家》作品于1922年3月至6月间创作。
人物介绍
“饥饿艺术家”
饥饿艺术家就是以表演饥饿为手段的艺术家。他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苍白,全身瘦骨嶙峋。为了永葆艺术的纯洁性,饥饿艺术家做了不懈的努力:他用唱歌抵消人们对他的怀疑,晚上用讲故事的方法让看守保持头脑清醒,早上又掏腰包为看守买早餐。
然而他的所有努力都是徒然的,人们对他的怀疑根本就没有消除过。最为荒唐的是,看守居然怀疑他竟然可以边唱歌边偷食,甚至认为买早餐是在贿赂他们。他讨厌别人说他是因为饥饿才停止演出,因为一想到吃他就恶心。其实他真正不满的是表演期满时的下台,他本可以继续饿下去,去追求更高更远的艺术。
从开始到结束,饥饿艺术家是没有权利进行选择的,他只能听取经理的命令并任由其安排。每次表演期满时,饥饿艺术家总是闷闷不乐,而经理却是最满意的那一个。到了最高期限时,观众就疲乏了,失去了兴趣和耐心,所以表演只能结束。四十天期限到来时,经理就上场“箍住饥饿艺术家的细腰”,而且“动作小心翼翼”,仿佛扶着的不是人,倒像“一件极易损坏的物品”。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在荒诞、无情的异化世界里寻找精神归宿。
一、人物对立凸显艺术家的悲剧性
站在饥饿艺术家对立面上的是观看他表演的群众,其中演出经理、屠夫、孩子,都很具典型性。从他们身上不仅表现出异化世界的种种荒诞和冷酷,还表现出作家对这个异化世界的同情。
在演出经理眼中,饥饿艺术家是一件“草堆上的作品”“一件极易损坏的物品”。实际上,他更愿意把饥饿艺术家看作一个物体、一个工具,他在向人们兜售饥饿艺术家忍受饥饿的痛苦。因此在饥饿表演完成时,他抱住饥饿艺术家“很可能暗中将他微微一撼,以致饥饿艺术家的双腿和上身不由自主地摆荡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饥饿艺术家的痛苦来取悦观众,使观众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并达到亢奋的状态。演出经理不仅出卖饥饿艺术家的生理痛苦,还出卖他的精神痛苦。当然他也赞扬饥饿艺术家。当饥饿艺术家因为观众不理解他的表演艺术而暴怒时,他会“夸奖他的勃勃雄心、善良愿望与伟大的自我克制精神”,但话锋又马上一转,用供出售的照片“轻而易举地把艺术家的那种说法驳得体无完肤”。
然而更加可悲的是,尽管演出经理比任何人(甚至是那些看守)和饥饿艺术家都要亲近,但是他也并没有真正理解饥饿表演本身的内在价值。他情愿摧毁饥饿艺术家视之为理想的东西来确保外部的成功(有观众捧场)。
孩子在小说中是一个象征。孩子们天真、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还没有受到外来社会和环境的污染,纯真的本性还没有被外界所破坏。孩子是作为和成年人对立的形象出现的。当成年人抱着“取个乐,赶个时髦”的心态来看饥饿艺术家时,孩子面对这个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的饥饿艺术家时“惊讶得目瞪口呆”,并且“为了安全起见,他们相互手牵着手”。当成人们对饥饿表演不再感兴趣时,却在孩子们“炯炯发光的探寻着的双眸里,流露出那属于未来的、更为仁慈的新时代的东西。”
卡夫卡对异化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人性沦丧的现实是无奈,他把人性重新建构的希望寄托在还没有受到世俗侵蚀的孩子身上。
看守饥饿艺术家的人是屠夫。屠夫给人的普遍印象是冷酷残忍,没有同情心,视生命为草芥,并带有一种市侩式的狡黠。卡夫卡用屠夫作为饥饿艺术家的看守绝不是偶然的。他们象征着异化社会中最没有人性和本真人性被异化得最严重的人。他们不但日夜监视饥饿艺术家,而且还想方设法诱惑、试探和捉弄他。他们故意远远地躲起来打牌,看他会不会偷偷进食。当饥饿艺术家强打精神用唱歌来表明说自己在吃东西是多么冤枉时,他们又戏谑他“技术高超,竟能一边唱歌,一边吃东西”。他们不仅仅从饥饿艺术家瘦骨嶙峋、面色苍白中得到乐趣,而且从精神上给饥饿艺术家制造痛苦,来满足自己卑劣的快感。
二、艺术家社会地位下降凸显世界的悲剧性
艺术家的饥饿表演遭到了突如其来的“剧变”,使得他不得不受聘于一个马戏团,成为庞大马戏团中的一个小角色,成为马戏团若干景观中毫不起眼的一处。饥饿艺术家已经完全被这群“爱赶热闹的人抛弃了”,他们喜欢上了象征着肉体享乐的小豹。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宗教也遭到了和饥饿艺术家相同的宿命。如果人们的心中没有了信仰,各种道德观念将会以极快的速度分崩离析。
这里,唯一的道德准则就是“丛林法则”,人变成了小豹,他们不需要自由、不需要超脱于尘世之上的理想,而只要齿间有能被撕咬的食物。饥饿艺术家——或者说他所代表的那种高贵的理想被无情地摧毁了,并且在这个世界上再无其他东西能取代他的地位。
饥饿艺术家孑然一身,他生存和活动的全部空间就是表演的铁笼子。在小说结尾处描写的小豹:“它那高贵的身躯,应有尽有,不仅具备着利爪,好像连自由也随身带着。它的自由好像就藏在牙齿中某个地方。”观众挤在笼子周围不愿意离去,羡慕着小豹的自由和欢乐。可见,牢笼也只是一个相对的空间,没有自由感的人们住在比饥饿艺术家更大的牢笼中。相比之下,饥饿艺术家却拥有更多,他至少有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与世界对抗的自由。不过具体来说,饥饿艺术家和观众们的自由又不是一个概念。饥饿艺术家不追求活动的自由,也不是肉欲的、物质主义的享乐自由。他的自由在他对时间的征服上。在这个铁笼子里,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钟表,指针的走动比任何别的东西都更有意义。不仅因为钟表将宣告他“坚持”的结果,还因为它将督促他“坚持”到规定的40天,甚至远远超出这40天。在小说中,卡夫卡让他的饥饿艺术家不断地重复“坚持”这个词,或者说把“坚持”作为饥饿艺术家的主要品格。文中多次出现“坚持得更长久”“无限长久地坚持”或者“他要继续饿下去”。
显然,卡夫卡用“食物”和“坚持”分别象征着物质主义和苦行僧般的理想主义。可以说,两者是理解这篇小说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作者通过饥饿艺术家告诉读者:即便像饥饿艺术家那样通过饥饿表演找到自己生活的目的和理想的人,也要忍受世俗的平庸生活,也要忍受生活给予的不幸。当然,忍受和自我克制并不是饥饿艺术家所在乎的东西,他在乎的是他视为一生事业的饥饿,在乎的是创造艺术。而他的悲剧也正在于此,他为之献身的艺术表演以其荒诞的形式展开并宣告失败。
饥饿艺术家并不把表演当作一种职业,而把它看作是一种使命,是对艺术无止境地追求。卡夫卡认为,人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维持肉体的生存,而是在精神上寻找自己的家园和归宿。如果达不到精神上的自由,则不如让一切都化为虚无和永恒。
对于饥饿艺术家来说,现实世界和他的精神世界是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的,两者截然对立,而他精神的死亡就是这种对立最终完成的标志。饥饿艺术家不可能放弃象征自己理想追求的饥饿表演,融入人群中去,他只能在饥饿中寻找真实的自我存在。饥饿艺术家作为一个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个体,作为一个在精神探索道路上禹禹前行的独行者,所经受的孤独和精神上的折磨是难以想象的,他的抗争也必将是悲剧性的。
在《饥饿艺术家》中这种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对立是绝对的。一方面,生活在异化了的物质世界中的人们更愿意享受形而下的物质利益,他们追求的是与饥饿艺术家截然相反的感观刺激和肤浅娱乐。因此他们不但不可能理解饥饿艺术家表演的真正精神内涵,更不可能把他当作追求精神自由的主体来看。他们更倾向于把饥饿艺术家物化,将其视为消遣玩乐的对象或赚钱的工具。
饥饿艺术家以饥饿为武器。有价值的不在于结局而在于反抗行为的本身。
寻找精神归宿
《饥饿艺术家》中,艺术家从事的是真正的艺术,却不被人理解和认同。人们只是怀着好奇心和偷窥欲观看他的表演,还要加上怀疑和猜忌。就是这样一种用整个身心来表演的艺术形式,这样一位尊重艺术、醉心于艺术的艺术家却没有自己真正的表演舞台。他永远辗转于公园或空旷的室外,甚至被利益熏心的经理带着满世界“巡回表演”。而他演出的场地居然是马戏团,甚至是像动物一样关在笼子里放在马戏团的外围。艺术家付出的是整个身心,他放弃了健康的肉体和作为人的尊严,却始终得不到属于自己的家园:一个可以真正表演的舞台,一群真正理解艺术、尊重艺术的观众。
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要求和所寻找的人生归宿如此简单,即或如此,得到的却是无限遗憾。饥饿艺术家所要寻找的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物质家园,而是精神归宿。正是寻找精神归宿的过程牵引着他一直在路上。所以,他愿意在露天广场、小公园、马戏团,甚至铁笼子里进行表演。只要找到真正意义上的观众,只要有人懂得尊重和欣赏他的艺术,他便不再孤独、不再流浪。
小说结尾处最是震撼人心,艺术家在弥留之际说:“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他不是不饿,但肉体的饥饿远小于精神饥饿,因而他可以忍受肉体折磨换取精神的满足。这里的“食物”不仅仅是满足生命需要的食物,更是满足他作为人,一个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精神归宿。是的,现实的世界里找不到他赖以生存的“食物”,他只能以死亡为出路。可以说,这位饥饿艺术家的灵魂直到生命完结时还在流浪,还在为他的艺术存在寻找意义。
寻找救赎
饥饿艺术家的命运似乎已定,穷其一生都得不到苦苦追寻的理解、尊重和认同。每个人都有信仰,都有使自己生命得以持续、赖以生存的事物。对于饥饿艺术家来说,这个信仰尤为明显,他要真正作一个为表演饥饿艺术而生的艺术家,正是这个信仰可以使他忍受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坚持常人无法想象的信仰。然而,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饥饿艺术家选择的这条坚持信仰的道路其实是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他的命运依然注定,无论在什么时期他的艺术表演都不被理解和认可,他不能被动执行,付出艰苦的努力,也许会有转机。于是,他不断挑战极限,忍受肉体痛苦,遭受讽刺、怀疑也毫不畏惧。甚至最后被放在关动物的笼子里,他也没有放弃对于信仰的追求。
饥饿艺术家不是为了表演,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他是真正地追求艺术,追寻信仰,寻找救赎。他用“饥饿艺术”这种特殊的方式完成自我的追寻和救赎之路。
创作技巧
1、在组合方式上,小说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极力展现饥饿艺术家对艺术的“痴迷”,从而揭示人物深层的心灵特征——苦恋情操。具体说来,小说从正面叙述了饥饿艺术家酷爱艺术,始终如一、尽心竭力、虔诚地表演饥饿艺术。正如文中所写:“他的艺术的荣誉感禁止他吃东西”,“对于吃,他只要一想到就要恶心”,“每逢饥饿表演期满,他没有一次是自觉自愿地离开笼子的”,“他对于饥饿表演这一行爱得发狂”,尤其在马戏团,即使被人遗忘, 他还是诚心诚意,默默无闻地在那里挨饿,直到无声死去他还在继续他的饥饿表演,正如文尾所写:“在他那瞳孔已经扩散的眼睛里,流露着虽然不再是骄傲,却仍然是坚定的信念:他要继续饿下去。”显然,作品从正面展现了饥饿艺术家对艺术的“痴迷”和“苦恋”,从而揭示了饥饿艺术家深层的心灵特征——苦恋情操。不仅如此,小说还从另一面叙述了不解真意的观众对饥饿艺术家的前后绝然不同的态度:从对饥饿艺术家感兴趣到厌弃,反映了不解真意的观众的愚昧、麻木、冷酷,反映了现实的愚昧、欺骗,更重要的是暗示了艺术家的悲苦命运。显然,作者采用了虚写的手法表现了饥饿艺术家与其他人物(观众、看守、经理等),与社会环境的强烈的反差与对抗,在这强烈的反差与对抗中一味地强化饥饿艺术家对艺术的“痴迷”和“苦恋”,进一步揭示饥饿艺术家深层的心理特征——苦恋情操。
从以上观之,作品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极力展现了饥饿艺术家对艺术的“痴迷”,“痴迷”到似傻如狂,这正是作家塑造人物时所追求的极至。而作品又正是通过这个极至的人物的塑造体现了饥饿艺术家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悲凉,象征了人类精神自由的苦闷,暗含了追求理想人格实现者艰难而又痛苦的抗争,揭示了人类渴望自由、追求自由、追求自我实现时的苦闷,也深刻揭示了人类精神自由者内心潜藏的深深的痛苦和悲凉的情感。正如文中所写“因为我只能挨饿,我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这是充满尊严的艺术家与现实作最后的诀别,然而在他的诀别中却宣告了人类精神自由者对虚假的人生价值的蔑视和唾弃,对自由的精神生活和高洁人格的不懈追求。
2、小说通过失衡、分化的情感结构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文本的艺术内蕴。小说在情节上先写到了饥饿艺术表演一时风靡全城,“饥饿表演一天接着一天,人们的热情与日俱增;每人每天至少要观看一次” 。几年后发生了“剧变”,“几乎是突如其来的”,“这位备受观众喝彩的饥饿艺术家发现他被那群爱赶热闹的人们抛弃了,他们宁愿纷纷涌向别的演出场所。经理带着他又一次跑遍半个欧洲,以便看看是否还有什么地方仍然保留着昔日的爱好;一切徒然;到处都可以发现人们像根据一项默契似地形成一种厌弃饥饿表演的倾向。”显然,作品通过失衡、分化的情感结构来展现饥饿艺术家与其他人物(观众、看守、经理)的矛盾、不和谐,展现饥饿艺术家与环境的矛盾、不和谐;其间的矛盾、不和谐又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矛盾不断激化,不和谐达到极限,最终导致艺术家的毁灭,在这发人深省的毁灭里让读者窥见了社会的黑暗、世界的愚昧和欺骗;让读者窥见了人类理想人格实现的苦闷;让读者窥见了人类精神自由追求的悲壮历程。
3、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超越时空的限制,跳跃性地叙述人物和事件,特别是在貌似客观叙述的背后充分渲泄主人公的主观情感和意绪。作者把客观的叙述与纯主观的渲泄融为一体,使小说篇幅短小,但容量大,其内涵也显得深刻,这也正体现了作者精妙的创作技巧。
此外,在《饥饿艺术家》中,作者还采用虚妄、荒诞的形式来反映生活的真实,用象征性的暗喻暗示生活的真实,揭示作者对人生存价值的形而上的思考与探索。诸如此类,都无不体现了作品的深刻性及其在艺术上的价值和地位。
作品评价
《饥饿艺术家》产生于卡夫卡逝世之前巨大的孤独时期,是一个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文本”,其中隐藏了许多显然不合逻辑的东西,奇异的、梦幻般的不合逻辑,与他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冷静的事实描述形成对比,于是在他笔下产生了一个又一个隐喻,产生了神话的现实。
——作家刘向东
绝食艺人在笼中的困境代表了艺术家在现代世界中的困境:与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格格不入。从这个角度来阅读,《饥饿艺术家》是一个社会寓言。但是读者也可以把绝食艺人看作一个神秘主义的代表者,一个圣人,或者一个神父。从这个角度来读的话,故事便以历史的观点讽喻了宗教的困境。第三种可能的解释把读者带进一个形而上学的寓言:绝食艺人代表精神,作为精神存在的人。
——作家叶廷芳
作者简介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奥地利小说家、幻想小说的创造者、最有影响的现代德语散文大师。卡夫卡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
作品有: 《判决》(Das Urteil)、《火夫》(或译《司炉》)(Der Heizer) 、《变形记》(Die Verwandlung)、《在流刑地》(In der Strafkolonie)、 《观察》(Betrachtung)、《乡村医生》(Ein Landarzt)、《饥饿艺术家》(Ein Hungerkünstler)、《美国》(Amerika)、《审判》(或译《诉讼》)、《城堡》等。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