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莲河,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泾河的最大支流。主要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境内。古称湟涧,汉代称泥水,北魏后称马岭河。唐代因两大支流马岭水和白马水在庆城南汇合,故而将庆城以下的河段称马莲河。
名称演变
马莲河,历代名称多有变更。古称湟涧(确切时间未知),汉代称泥水,《汉书·地理志》载有“郁郅县有泥水”。西河水常浊,疑即此水。《华池县志》则载:东支元城河(白马水、柔远河),《汉书》也记为泥水。《庆阳地区志》载:马连之名始于唐代。而环江称马岭河(水)始于北魏。但《环县志》认为马岭水之名始于唐代。北宋时,县城以北称白马川,以南称马岭水。元代称环江。明清称环河。此外,《合水县志》载:马莲河俗呼“马傻子河”。
马莲之来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来自马岭(山名):环江经马岭南来,《元和志》、《寰宇志》皆记有马岭水,即指环江。其下流为马莲河,当亦马岭之讹。《宁县志》也载:“本马岭河之谬传”。
第二种说法是:据《元和志》记载:“置合水县于马岭、白马二水间”,即庆城县城。马岭水即环江之别名,因经马岭,受马岭水,故名。白马水之名,亦因柔远河经五蛟城,受白马水而然。至城东南汇合,取马岭、白马二水相连之义,故名马连河。马莲之名自汇流始,经15公里入合水县界而始名马莲。莲,连同音,沿元书之讹。《庆阳地区志》也认同这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是:马莲河,实为
马兰河,因该河段流域为羌人马兰部族所居而得名。兰、莲古音同,人们把马兰河又俗称马莲河。
另外,据《甘肃大辞典》载:因河谷中马兰草丛生,马兰草俗称马莲,故名。这种说法可信度不高。
干流概况
马莲河,上游称环江,有二源。一为东川,源于陕西省定边县之马鞍山,上游称十字河,发源于红柳沟镇杜家沟一带,南流为定边县与环县之界河,至桥儿沟汇安川河,入环县,再折向西南,过
耿湾乡,故称耿湾河,再西南至洪德,与另一源西川合。西川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麻黄山(盐池县、环县交界的甜水镇樊沟泉),南流入环县,过
山城乡,故亦称山城川。西川东南流,汇西来之罗山川、清平沟,至
洪德乡与东川合。二源汇合后始称环江。
环江再东南流,汇西来之玄城沟、马坊川、城西川、东来之代城沟支流,过环县县城。再东南流,又有东来之安山川、西来之合道川注入,再东南过曲子镇入庆城县境。又汇野狐沟、蔡家庙河、许家河、柔远河、教子川水,过庆城县城后始称马莲河。环江流经环县的甜水、山城、洪德、环城、木钵、曲子,庆城县的马岭、三十里铺、庆城等9个乡镇。全长159公里。
再东南入合水县,有合水川由东注入,后呈南北流向,太乐沟、赵家川从西岸汇入,再南流入宁县境。又有固城川,湘乐川,九龙河在宁县城附近汇入,再南流至政平注入泾河。马莲河全长374.8公里(庆城以下(即马莲河主干,全长110公里,是庆阳地区第一大河),流域面积19086平方公里,其中区内面积16920平方。
在环县,环江流长140公里,流经环县的甜水、山城、洪德、环城、木钵、曲子等乡镇,南流入庆城县境。枯水期流量0.5立方/秒以下,夏秋洪水期流量1000立方/秒左右,暴涨暴落。洪水与常流水相差数千倍。较大流水量在7、8月间。其它都低于年平均流量。
在庆城县,环江东南-东向流经马岭、三十里铺、庆城等乡镇,至庆城县庆城镇城南门外药王洞与东来的柔远河(元城川)汇合,始称马莲河(但也有地图将环江段也标注为马莲河,也是可以的)。马莲河南流,在孟家桥进入合水县界。枯水期水深0.52米,流速为每秒0.27米;洪水期水深7.6米,流速为每秒7.2米。
在合水县,马莲河于
板桥乡孟家桥入境。经板桥、西华池、何家畔、吉岘四乡镇,纳冉河、县川河、太乐沟诸水,于何家畔咔乡铁李川入宁县。境内长35.7公里。
在宁县,马莲河于路家川北入境,纵贯县域59公里,至政平堡西麓注入泾河。枯水期可涉水而过,洪水期混浪腾跃,声如雷霆,淹桥漫渡,阻绝交通,且水质不好,多害而少利。川台地6.1万亩,亦有勉强灌溉者。
水文特征
径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年输沙量1340万吨,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1050公斤,为径河泥沙重要来源。河岸多陡壁,基岩裸露,河床系红砂岩。平时,清澈见底,亦足可涉。凡逢雨季,河水暴涨,状若泥浆,势若奔马,甚则淹没农田,冲毁桥梁,湖死人畜。沿岸居民习于汛期打捞柴禾浪沫。水质差,不能饮用和灌溉。
据《庆阳地区志》,马莲河在庆城县以上流域面积7141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32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4570万吨,最大含沙量1180公斤/立方米。
庆城县水文资料则显示:多年平均流量1.78亿立方,年平均流量为每秒6.27立方,多年平均输沙量7420万吨,含沙量每立方330公斤。
合水以上,流域面积1782.024平方公里(含县川河、固城河流域),平均比降1.45%0,集水面积17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19立方升/秒(自产流量),年平均总径流量:(最大7月,0.082亿立方米;最小1月,0.008亿立方米)0.375亿立方米。
马莲河为过境河,盐分含量高,人畜无法饮用。到2005年县城废水年排放量18.3万吨,全部未经处理通过城市管理工作网排入马莲河,其中工业污水1.3万吨,占废水排放量的7.1%;居民生活污水16万吨,占排放总量的87.4%;医疗污水1万吨,占排放总量的5.5%。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和氮氮,年排放量分别为443吨和511吨。
主要支流
环江段支流
流入环江的主要支流有武家沟、大西沟、罗山川、清平沟、耿湾川、玄城沟、代城沟、马坊川、城东沟、城西川、安山川(即安塞川)、合道川、曲子东沟、孙家河等小溪。
安川河,环江东源东川上游西支,发源于定边县罗庞塬、樊学、堡子湾、刘峁塬等乡。河长22公里,到刘峁塬乡五股掌与十字河汇流入甘肃环县环河,系泾河东派河源流。流域面积310平方公里,常流量0.05立方米/秒-0.1立方米/秒,河流比降1.00%,最大洪流量1300立方米/秒,水质苦涩,不能利用。
十字河,上游有两支:东川发源于定边县红柳沟镇杜家沟一带,西川发源于冯地坑乡新城滩村下乱沟,东西两条河,系泾河东派源头。沿冯地坑乡境由北向南流至该乡南端苗咀咀汇集继续南下经姬塬境至刘峁塬乡五股掌与安川河相汇,流入甘肃环县,名环河。十字河长48公里,流域面积498.73平方公里,常流量0.05立方米/秒-0.20立方米/秒,河宽1.2米-4.0米,河深0.3米-0.8米,河流比降1.53%,最大洪流量1700立方米/秒,水质极苦,当地俗语云:“十字河的水,驴喝也拌嘴。”
罗山川水,发源于环县南湫化家泉,上游称南湫沟。全长35公里。水质苦成,不宜灌溉。
城西川水,发源于环县车道樱桃掌山麓,全长42公里,水质较好,可灌溉,已建成5000亩灌区。
玄城沟水,发源于环县小南沟白羊井,全长约40公里,流域面积361.4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量610万立方米。其中洪流量391.01万立方米,基流量218.99万立方米,水质苦成,丰水期可灌地1-2次。
代城沟水,发源于环县断岘子,全长约40余公里,已建成千亩以上灌区,但水质不良,丰水期可灌地1-2次。
孙家河,上游为庆城县周家河,流经环县县30公里,水质较好。
清平沟,环县城西北40公里,有常流水,注入环江。水质苦成,不宜饮用。
城东沟,环县城西一里许,内有常流水,注入环江。
马莲河段支流
柔远河,汉至隋代称泥水,唐代称白马水,宋金称延庆水,明代称东河,今称柔远河。由柔远川及元城川汇合形成干流。因此也有资料连同下游一起称元城川(河)。以元城川为正源,柔远河源于陕西省定边县白马崾岘乡章阳山(一说定边县青沙岭的康岔及东沟湾),南流于铁角城入华池县。再南流经桥川、元城、怀安至五蚊乡,有白马川从西注入。又南流经李良子到悦乐镇,以上称元城川(也有称悦乐川,古为泥水,见《汉书》)。在悦乐有柔远川从东注入后,称柔远河。再南流至新堡又有城壕川从东注入。再南流至庆阳城南汇入马莲河。全长118公里(有也称120公里),流域面积3063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930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180万吨,最大含沙量1180公斤/立方米。
柔远川,是柔远河最大支流,源于北部县界乔河乡小马岔村的张家沟,东侧依次接收武家河沟、乔河沟、柔远东沟、柳湾沟、钥匙沟等沟水;西侧依次接收芋子湾沟、小西沟、火烟沟、土坪沟等沟水,流经乔河、柔远、温台、悦乐等乡镇,在上堡子汇入元城河,全长49公里。流域面积593平方公里。主川河床比降6.6‰。出境流量0.605立方米/秒。流域内,沿子午岭一侧有疏林地22.3平方公里,余为无林区。年输沙量439万吨。
城壕河,城壕河,源于子午岭西部华池县定汉的太阳坡和庙嘴子,北侧依次接收洞子沟、王西沟、桥沟、雷家川、胡家沟等沟(川)水;南侧依次接收曹畔沟、曹咀子沟、造纸沟、拾社沟、白岔沟、四咀沟、张八沟、樊畔沟等沟水,流经定汉、城壕等乡,于转咀子汇入元城河,全长37公里(一说40公里),主川河床比降9.3%o。流域面积43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94.6平方公里,占21.9%。该流域地处黄土残塬沟壑区和子午岭林区边缘,植被较好,出口年平均流量0.342立方米/秒。年输沙量130万吨。
白马河,发源于环县樊家川乡阎塬村田崾岘村小组堡子坟湾,由白马村杏树咀入境,东侧依次接收杜家沟、湫沟、柴沟、塬东沟、蒋岔沟、水泉沟、西掌沟、杜寨子东沟等沟水;西侧依次接收杨掌沟、张下沟、连集沟、董家沟、吕家沟、庄子沟、贺家沟、杜寨子西沟、周家沟、杨咀子沟、塌泥沟等沟水,流经白马、五蚊2乡,于五蛟村汇入元城河。全长49公里,境内35公里。主川河床比降4.3‰。流域面积442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89平方公里。流域区全属黄土梁峁沟壑地形。入境年平均流量0.121立方米/秒,出口年平均流量0.374立方米/秒。年输沙量382万吨。
合水河,发源于合水县蒿嘴铺青龙山下。西南流经蒿嘴铺至合水老城镇,北有杨坪水(北川)汇入。再西南流至柳沟,有瓦岗川水从东南注入。再西南流,于板桥汇入马莲河。全长50公里,流域面积2485平方公里,年径流0.16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84万吨,最大含沙量827公斤/立方米。
固城河,因水流湍急如走马,并注入马莲河,历史上称走马水,今称固城河。发源于子午岭拓儿原和大山门。上游名响水河,从东北向西南流至固城(古为长城镇),有另一源大山门水从东注入。再西南流至九顷湾转向南流。在宁县湘乐米家川口有柳叶河从东注入。再南流至寨子河口同湘乐河汇合后称城北河。再南流15公里在宁县城西汇入马莲河。全长63公里。年径流量0.588亿立方米。固城河,马莲河一级支流。发源于
子午岭午亭子西侧,经大山门、固城、吉舰、肖咀川道,纳徐阳沟、朱刘沟、北川、罗维沟诸水于肖咀乡玉皇沟入宁县。境内长63公里,流域面积694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8%0,多年平均流量0.46立方米/秒,年平均总径流量0.145亿立方米。泥质河床,上游系林区,固城以下植被渐少,河岸易拥塌。水质优良,可饮用灌溉。河床两岸耕地肥沃。
湘乐河,古称延川或奢延川,又名宁江。发源于子午岭兴隆关,经罗山府西南流,在湘乐镇同平道川水(古称小延川)汇合。然后西流至寨子河口汇入城北河。全长64公里。年径流量0.255亿立方米。
县川河,古称建水或乐蟠河,马莲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子午岭四麓三宫桥,经常咀铺、老城镇、板桥三乡镇,纳干揪沟、北川、瓦岗川诸水于板桥清凉寺注入马莲河。全长46公里,流域面积788平方公里,平均比降0.78%,多年平均流量0.5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总径流量0.166亿立方米。上游建水库1座,沿河修渠6条。石质河床,槽窄岸高(4米-5米)。上游河道多为灌木,草匍覆盖,水质清纯,可饮用灌溉,历史水患较少。
九龙河:古称九陵水,元称泸水,以“川中有九堆似陵”而名(《太平寰宇记》),后随狄梁公斩九龙的传说演为九龙河,位于宁县城南。其源发自龙池一带(九岘龙池),由东向西横穿县域东部,向西流,为正宁、宁县之界河,流经九蚬川口有嘉峪川水从南注入。然后西南流至新宁镇龙二村转向西流,于宁县城南汇入马莲河。流程56公里。年径流量0.15亿立方米。其水可饮、可渔、可灌。沿川村邻社毗近百华里,川台有地1.4万余亩。川口以南山、东山屏成门户,内宽而外窄。著名桃乡菩萨庙,即在川口以内开阔地带。这里水丰土沃,阳光充足,庄舍错落,川台成畦。阳春三月,杨柳吐青,麦苗泛翠,随之桃、杏,果、梨等绽蕾怒放,漫若云霞,是宁县佳景之一。
赵家川河,源于庆城县驿马东沟,东南流至合水县铁李川注入马莲河。全长50公里。
冉家河,合水县老城镇西五十里,源出安化界,南流入马莲河。
岘瓦川,古称珊瑚川,位于宁县城西北7公里马莲河西,源于西峰镇东南沟壑
小崆峒山,从马套入宁县境,至昔家川南瓦斜乡昔家嘴汇入马莲河,全长35公里。川口东侧即
画石山所在。
城北河,古名洛水,后称宁江,上段又叫寨子河,在宁县城北,源自古城、襄乐两川。古城川流经合水县地,子魁星楼入宁县境,贯县域中部20公里,于县城西郊汇入马莲河。
烂泥沟,在县城西南15公里一带,为焦村,和盛地区分界,源自长官村东,至渭一口入马莲河,长约20公里。70年代中期,焦村地区的农民群众彻底治理其上游坡谷,使沟坡梁峁如碧螺,为宁县新景之一。
老虎沟,在县城西南24公里一带,为新庄源于太昌镇东,东流15公里,至魏家川入马莲河。50年代末,当地群众修筑拦水大坝,其时碧波回荡,澄澈沟谷,白鹤、水鸭等远来栖息,惜未能巩固以利用。
柳叶沟;在县城北30公里一带。源于罗山湾,中段为宁县、合水县界,西南流至川口村,汇入城北河,长约40余公里。
古峪沟,在县城南16公里一带,源于早胜镇南,西流约5公里入马莲河。溪水源头筑坝蓄水,提灌原头已有多年。
水磨沟:在县城西2公里马莲河西,源于王家庄北,溪水东流约15华里,至河西坡入马莲河,相传旧时曾安装水磨,其实原传沟有“水猫”,本此为名。
治理开发
由于水质差,盐分高,马莲河水无法用于饮用有灌溉。但中下游支流(特别是右岸发源于子岭的河流)水质良好。是流域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水利工程也主要分布在这些支流之上。
水库
虎家沟水库,位于环江上游之耿湾川支流,属小(一)型。1973年11月建成,坝高36米,库容量525万立方米。水库灌区1976年建成。干渠长4400米,支渠长750米。可灌地1500亩。后因水质差,未投入灌溉,设施毁弃。
高寨沟水库,位于环江中游高寨沟,属小(一)型。1971年11月施工,翌年6月竣工。坝高33.5米,长184米,流域面积39.3平方公里。沟内长流水0.02立方米/秒。坝高36米,库容量440万立方米。水库灌区1976年10月建成。干渠总长3470米,支渠两条,长2200米。可灌地2400亩。
新村水库,建于固城河上固城,建于1973年,1975年7月27日毁于洪水,1976年8月-1979年5月修复。主坝为黄土均质大坝,高18米,顶宽6米,长567米,总库容296.6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67平方公里。泄洪洞为有压涵洞,长55米,最大泄量13立方封毛/秒。非常溢洪道长372米,底宽4米,顶宽10米。有效灌溉面积1583亩,保灌面积400亩。引水渠道为南一渠道。
香水水库,建于固城河上固城,建于1966年,坝高12米,长18.3米,顶宽4米,库容53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790亩,保灌面积1350亩。引水渠道为南二渠道。
王家河水库,建于县川河蒿咀铺,建于1974年,坝高19.2米,长261米,库容109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583亩,保灌面积850亩。
孔家沟水库,建于县川河板桥,建于2002年,坝高23米,库容14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1万立方米,年蓄水量45万立方米。
灌区
城西川灌区,位于环江支流城西川口。1971年6月施工,1973年春完成跨江渡槽工程。1974年建跨江渡槽延伸渠道。1980年衬砌维修渠道。干渠总长15公里,支渠长36公里。年渠流水量0.099亿立方米,引水流量0.3立方米/秒。设计灌地6000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500亩。
固城河二干渠道,1984年4月开工,1993年5月竣工。建成渠首坝系工程1处、干渠1条13.46公里、支渠1条2公里、斗渠38条15.2公里,渠系建筑物219座。从固城乡董家寺村下邓自然村起,沿固城河经新庄,至吉呗乡丑家川村学术台组,发展有效灌溉面积6400亩。1980建成三干渠道。
县川河引水渠道有:南北渠道,在板桥引水,1967年建成,取水流量0.1立方米/秒,渠道长6公里,有效灌溉面积434亩,保灌330亩。永坝渠道,在板桥引水,1967年建成,取水流量0.1立方米每秒,渠道长3公里,有效灌溉面积204亩,保灌150亩。刘家寺渠道,在板桥引水,取水流量0.1立方米每秒,有效灌溉面积200亩,保灌80亩。南合渠道,在老城引水,1967年建成,取水流量0.2立方米/秒,渠道长602公里,有效灌溉面积670亩,保灌620亩。
固城河引水,三干渠道,在吉岘引水,2006年建成,取水流量0.2立方米每秒,有效灌溉面积2300亩,保证灌溉面积2300亩。
余家砭灌区,位于城壕乡余家砭村,水源地为城壕川,系自流引水渠道,全长13公里,总投资15.3万元,1955年8月开工,1956年11月完成初建,衬砌渠道0.6公里,引水流量0.1立方米/秒,配套渠系建筑物58座,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50亩,1962年因水毁、设施老化,停止运行。1965年4月至1966年4月进行维修改造,修建渠首工程1处,跨河、跨沟渡槽2处,衬砌渠道0.5公里,恢复灌溉面积75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0亩,总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0亩。
悦乐灌区,位于悦乐镇川区,由3条自流引水渠道组成。1956年5月,在上堡子建成五里坪渠,水源地为柔远河,全长8公里,引水流量0.12立方米/秒;投资35万元,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000亩。1968年,在新堡建成东风渠,水源地为元城河,全长7公里,引水流量0.6立方米/秒,投资41万元,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100亩。1976年,在店坪建成店坪渠,水源地为元城河,全长0.4公里,引水流量0.5立方米/秒,投资40万元,发展有效灌溉面积50亩。1986年4月至1991年11月,对悦乐店坪渠、五里坪渠、东风渠进行了改建,分别改称一干渠、二干渠、三干渠,统称为悦乐灌区,总投资245.4万元。主要工程项目有:衬砌一干渠(原店坪渠)0.4公里,衬砌二干渠(原五里坪渠)10.2公里,衬砌三干渠(原东风渠)4.8公里;衬砌斗渠18条6.2公里;渠道总长21.6公里;新建上堡子倒虹吸工程1处,安装管径600毫米水泥预制导水管230米,架设过水桥1座,桥高8米,宽2.6米,长84米,总投资24万元;改建渠首工程3处;配套渠系、田问各类建筑物278座。引水流量0.2立方米/秒。总有效灌溉面积3825亩,其中一千渠325亩,二干渠1500亩,三干渠2000亩。
北干渠,1958年“大跃进”中,庆城县计划引元城川、白马川、周家沟三股水,灌溉元城以下至庆城县城东、西川台地15万亩。设计干支渠长170公里,土石方工程量1220多万立方米,百米以上跨度大中型渡槽120多处。其中,华池境内干支渠长71公里,土石方工程量509万立方米,百米以上跨度大中型渡槽20多处。工程于1958年4月开工,先后投入农村劳动力10万人。其中华池4个公社先后投入劳力2万余人,建成元城赵埏子渠首工程1处,开挖赵圾子至五蛟引渠基础工程30公里。此项工程由于缺乏科学论证与合理设计,于1961年3月停建,被群众称之为“白干渠”。1965年,在原北干渠基础上经过改线整修,建成从渠首元城赵圾子至怀安教场坪自流灌区,改称红旗渠。全长13公里,其中利用原北干渠5公里,发展有效灌溉面积250亩,总投资27.3万元。
水电
马莲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为4000至8009千瓦,据测在杨湾和王家河可建两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114万千瓦。
流域治理
1994年2月,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马莲河流域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实施。项目区涉及西华池、吉坝、何家畔、定祥、店子、太我、固城、段家集、肖咀9个乡镇,53个行政村,董洼沟、大沟、太乐沟、罗维沟、千水沟、北沟、明沟、玉皇沟、西沟、自杨沟、朱刘沟、固城川12条小流域,项目总投资7142.18万元,其中世行贷款4123.84万元。至2001年,一期项目实施结束,项目区共完成造林18.59万亩、人工种草4.86万亩、修建梯田4.8万亩,建淤地坝16座、苗圃6座、果库10处项目区位于县城北部,属泾河二级支流县川流域,辖板桥、老城、茵I咀铺3个乡,8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项目总投资171.8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0万元。2002-2004年,项目区治理植被总盖度0.6以上的而积156.38平方公里,占项目区总面积的73%,有效地控制了项目区水土流失。
2006年,合水县针对污水排入马莲河问题,建成县医院污水处理项目,日处理污水60吨,关停罗苇沟水源、二级保护区汕井5口。
流域概况
马莲河流域,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占庆阳市除西南角外的大部地区,境内习称“陇东”。地处东经106°20′—108°45′与北纬35°15′—37°10′之间。涉及庆城、环县、华池、合水、宁县5县和西峰区。地形北高南低,海拔在885-2082米之间,中南部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部为黄土丘陵区;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高原风貌雄浑独特。全境有10万亩以上大塬12条。流域西南部的董志塬,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面,堪称“天下黄土第一塬”。地处东南部的子午岭,林木茂密,水草丰盛其470多万亩次生林,为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
政权沿革
马莲河流域为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部落发祥地。夏时,周先祖不窋定居北豳(庆城、宁县及周边区域),建立邦国。商、周至春秋战国,境内先后建有荤粥、豳国、鬼方、羌方、义渠、彭卢、郁郅等方国,以义渠势力最为强大。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秦夺得义渠国都邑,遂“县义渠”。秦昭王三十六年(前271)秦灭义渠戎国,置北地郡,辖境内义渠道及泥阳、郁郅、阴密、彭阳、弋居、安武、方渠7县,全境为秦属地。汉代有北地、安定、上郡3郡,西汉时隶属朔方刺史部,东汉时隶属凉州刺史部。魏晋时期,大部分地方被少数民族部族占领,在南部设北地、安定2郡及泥阳、富平、临泾、西川4县。三国时隶属曹魏。西晋十六国时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国属地。南北朝时,境内建置多变,辖域无常,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领地。隋代,境内郡州转换频繁。境内大部分时段有13县。
唐代,境内建置经历弘州、庆州总管府,庆州、宁州、安化郡都督府及关内道之变迁。大部分时段,庆州辖洛源、方渠、怀安、马岭、华池、延庆(白马)、同川、安化(顺化)、蟠交、乐蟠10县;宁州辖安定、真宁(罗川)、襄乐、彭原、丰义、定平6县;原州辖临泾、百泉2县。唐于开元四年(716),割原州都督府羁縻芳池、安定、安化3州都督府,为庆州都督府羁縻地区。五代时,境内庆、宁、原、衍4州并存。大部分时段,庆州辖顺化、乐蟠、华池、合水、洛源5县;宁州辖定安、真宁、襄乐、丰义、彭原5县;原州辖临泾1县;衍州辖定平1县。
宋初始有庆州“庆阳”之名。宋代境内大部分时段有4州庆、宁、环3州辖11县,另有军政合一的寨、城、堡、关最多时29个。
明代台设环县守御千户所。清代境内设庆阳府,辖宁州与安化、合水、正宁、环县、董志等分县。民国时宁州改为宁县,安化县改为庆阳县。
1979年设庆阳地区行政公署。1985年5月从庆阳县析出西峰镇周围9乡镇,置县级西峰市。2002年6月22日,撤销庆阳地区,设立地级庆阳市,同时更名西峰市为西峰区,庆阳县为庆城县。
社会经济
马莲河流域是农耕之源,周先祖不窋曾在庆阳“教民稼穑”,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庆阳素有“陇东粮仓”的美称,是农业部批准正在创建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和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是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黄花菜、白瓜子和小杂粮品质优良、享誉中外。
马莲河流域油煤气资源富集,其中石油资源总量48亿吨,已探明地质储量20亿吨;煤炭预测储量2360亿吨,已查明资源量215亿吨;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预测储量约5万亿立方米。
2017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618.9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03.4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1.2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95亿元;财政总收入148.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7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16元。
河谷交通
至少在汉时,就有自庆阳沿环江经刘口子至定边之驮运道路。唐、宋时,又开辟了自环县出青冈峡,达灵武通宁夏之故道。又据毛井庙儿掌《创修白马城记》碑文载,明时已有自二十里沟口西折,经马坊川、砖城子、白马城与固原至平凉道路相连。这3条道路全为运送军需、集散土特产品之驮运道路。1933年,国民党军第35师从灵武故道至庆阳试行汽车,经过本县。1935年国民党省政府《二十七县社会调查》载:“环县最长度道路有三百二十里,宽丈余,但沟渠阻隔,凸凹坎坷,行旅感苦,并无修理建筑情形。”1941年,曲子县政府动员群众整修庆(阳)——定(边)路之曲子段,路面添设排水沟,并整修了马岗子桥,马车遂通行。1947年2月,国民党陆军第81一师,从宁夏甘城子经杨东掌、冰草川、马坊川至环县城,修筑简易公路130公里,并通汽车。后废。
先秦通道,即先秦时通往长城各要霖的道路。经过境内的一条是自义渠县城北延,沿马莲河至板桥,东北向至老城镇,西北向至庆城县。
汉北道,修筑于西汉初年。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因北地迫路失修而诛杀此地太守及其属僚,朝野大震。后任北地太守迅速复修道路,沿途建筑城堡,每10里置一亭,管护道路,并筑膳宫,建仓储,备供具。其路线南起长安,北至宁夏吴忠。境内路段南起宫河,经吉舰、西华池、板桥,沿马莲河于孟家桥进入庆阳,总长32.5公里,亦为泥阳古道路段。唐宋时为灵州道路段,多次复修。1935年整修为宁县至西华池马车道。其遗址大部分现已改修为宁(县)合(水)国有干线。
历史文化
马莲河流域是先秦陇东的政治经济中心。夏、商之时,周人先祖
不窋、公刘发迹于该河流域。春秋战国时的
义渠戎国都城也在该河流域的宁县城西二华里庙嘴坪。秦、西汉
北地郡治在义渠道,即今宁县。
武帝元鼎3年分北地郡、新置
安定郡。北地郡治马岭,也在马莲河流域。安定郡治
高平即今宁夏
固原城。秦代所修的直道,也是经马莲河流域东边的子午岭,直通九原。到了东汉末年,
羌人马兰部族迁居
北地郡泥水下游流域及陕旬邑县一带,东晋南北朝,隋、唐、宋时,马莲河流域大部被马兰部等
羌胡所占,从此陇东的政治、经济中心,才移到了
泾河流域的
泾川、
平凉一带。这也是马莲河原名马兰河的说法之一。
战国时北地郡地广人稀,森林茂密,河水清澈荡漾。秦、汉
北地郡,地北接匈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抗击匈奴,秦始皇使
蒙恬发兵30万人,北击胡,还修筑了长城和直道,这两项耗费巨大人力、财力的重大国防工程,均经北地郡及马莲河流域。西汉武帝时,为抗击匈奴作物质准备,又大规模
移民实边,由官府供给口粮、农具、籽种,划定地界,开荒生产,发展农牧业。由于过度的开发,毁坏了这里的森林草山,使自然生态失去了平衡。秦、汉
北地郡马莲河流域的森林,到西汉末期便遭严重破坏。加之当地黄土酥松,易于冲刷,每遇沛雨,水土大量流失。马莲河河水变成了泥水。
马莲河流域是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1934年,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庆阳先民、中医鼻祖岐伯曾在此与黄帝论医,成就了中华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庆阳香包、陇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等民俗文化独树一帜。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