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县城西门外一里处有一座年近“千岁”的古桥——驷马桥。它始建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是闽西有文字记载最古老的桥梁之一。
建筑介绍
上杭县驷马桥:杭城八景,“驷马樵歌”。
曾经是古代上杭、武平两县的主要通道,也曾是该县湖洋、上登、六甲等地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名曰驷马桥。有两条小溪在深陂汇合之后,流经此桥而注入汀江。古桥上建筑精致,周围寥廓江天,绿树成荫,风景十分秀丽,来往的行人都乐留憩息,赋诗对歌,有着“驷马樵歌”的美誉,为当时的“杭城八景”之一。
驷马桥几经风雨,多次修复。据《上杭县志·桥梁·古桥》记载,该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是上杭县境内有文字记载最古老的桥梁,立木为梁,原名为“通驷桥”,后不知何因被毁。明永乐九年(1411年),上杭名士周永定热心公益事业,率族人捐资重建,花费银子1840锭,重建驷马桥,并在该桥的桥面上架设房屋,立祠祭佛,后又再捐银子500锭,在桥的东侧买地建屋,在桥的西侧筑路,派专人看管。明景泰元年(1450年)驷马桥再遭水毁。明成化十年(1474年),时任上杭知县的肖宏派人督工重建,在桥上立了40根石板。民国二十年(1931年),桥上的亭阁又为一场暴风雨所毁,但桥梁结构却依旧无损。又据《上杭县志·桥梁·古桥》记载,驷马桥的整体是用长条的石块铺砌而成,长31米,跨度5.2米,桥高5.6米,桥面宽7.5米,桥台基础是用大松原木埋没至水面,至今松木还完好无损。近年来,由于驷马桥的周边地区得到开发,原来古桥下的河道两旁也修建了新的防洪堤。当地群众就在原来石桥的基础上对桥体进行重新修整,安装了新的栏杆等,并在驷马桥的南面数百米处又修建了一座新的仿古式石桥,与它遥相呼应,为这座饱经沧桑的古桥平添了几分新的景致。
“古道飞虹话沧桑,樵歌美景留岁月。”如今,驷马桥的旧有模样虽然已经改变,但它却依然为周围的群众提供着便利。
见证千古爱情佳话的励志之桥,位于成都北门
高笋塘外百米的沙河上横卧着一座小桥,它就是古今闻名的驷马桥。往北过桥是个三岔路口,直行便是驷马桥街,右拐则叫驷马桥路。
驷马桥路东连成都火车东站、二仙桥和
成都理工大学,路旁有著名的驷马桥水果批发市场,成都人吃的新鲜水果十有八九来自这里。而驷马桥街则是北上的通道,老川陕公路的起点,街头的重要标志是成渝铁路横架在公路上方,所以人们说这里是成都最早的立交桥,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形成了今天的基本格局。
而驷马桥本身则是沟通驷马桥街、驷马桥路和解放路的必经之地,从地理上说,它真是成都北大门川陕路上的要冲。
驷马桥原名
升仙桥,因桥下的河水名升仙水,即今日之沙河。《
华阳国志》说:“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桥,汉代
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于是后人便取司马相如题字之意,将此桥更名“驷马”。其实司马相如第一次出川归来时并没有实现他的诺言,因他是蜀中大才子,
汉赋风骚的一代文豪,又与
卓文君有千古风流韵事,人们故意忽略了他曾经的困顿。
司马相如,字长卿,幼年好读书,且善舞剑。因仰慕
蔺相如之为人而更名。
司马迁对他这位本家颇为偏爱,用了很大的篇幅来给他立传,但对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婚姻却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文字。据《
史记》叙述,司马相如初到
长安后,因
汉景帝不好
辞赋而受冷遇,仅赏了个
武骑常侍之职。相如只好托病辞官,结识
邹阳、
枚乘、
庄忌等文人并一同成了
梁孝王的食客。但不久孝王死去,相如失去靠山,只好怏怏回到故里,哪敢奢求什么高车驷马?
临邛县令
王吉乃相如好友,相如虽暂寄居其门下。可终究不是长计,于是二人合力上演了一出“双簧”。临邛富豪们不知司马相如有多大来头,纷纷想巴结。相如便由此获得了进入全国首富
卓王孙府宴饮的机会。席间以一曲《
凤求凰》挑动了卓氏之女文君的芳心。卓文君最终与风流倜傥的司马相如私奔而去。回到成都,文君才发现,相如除了一辆车以外,整个就是个“家居徒四壁立”的穷书生。为了生计,文君再次回到临邛开间小酒吧,演出了被传为千古美谈的“相如涤器文君当垆”的故事。家财巨万的卓王孙老脸终于挂不住了,在亲友的劝说下,只好给钱百万、仆僮百人以及大量的陪嫁衣被财物。
司马相如带着娇妻美女荣归故里,加之那篇《
子虚赋》使皇帝龙颜大悦,竟然感叹:“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相如终于再次应召进京。这回他的底气足了!果然几年后,司马相如被任命为中郎将,两次出使西南夷。回到成都岂止是高车驷马,而且是“令蜀太守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成都人都为之而有光,卓王孙更是置酒肉相迎,暗自庆幸当年没有把事情做绝。到唐代,
岑参还专门写了《升仙桥》诗:“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
不过,升仙桥改名驷马桥应该是宋代的事了。北宋时期,成都知府
京镗在府河上重修了一座桥,他以为那里就是司马相如当年题字的桥,便将重修的桥更名为驷马桥,还煞有介事地写了篇《驷马桥记》。京镗闹了个千古笑话,却也给成都留下了两座驷马桥的名称。
成都市驷马桥
驷马桥 原来叫升仙桥 升仙桥位于四川成都北门外,原为木桥,现已无存。东晋《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成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人们为了纪念胸怀大志的司马相如,将升仙桥改为驷马桥,至今仍是成都北上的必经之地。古时一车套四马,故称驷马,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历史:
蜀志云:郡城北十里有升仙桥,
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女下。”桥名以
此。成都知县山阴余元煜以碑属书刻之并为记曰:夫士之用世,庸惟赤车驷马哉?赤车驷马以为荣,国家所以不得士用也。当
汉武疲于瓯粤、朝鲜、燕齐、朔方,西通大秦,中外骚扰,赂遣赠送,万里相奉,方营宫苑,娱珍玩。力屈(jué),则事盐铁算,车船羊马,入物补官,出货除辠,葢刓敝极矣。而长卿以
陵云之才,猥与骞、蒙辈衅边秏赋,其用世如此,则所谓赤车驷马,骄妻妾耳,无具也。予遘时不及长卿,而海内多事,则棘焉。过斯桥也,惴自省,毋甯长卿同诟乎?
光绪二十四年三月朔日,成都府知府嘉鱼刘心原篆。
南雄市驷马桥
从
南雄市区沿原雄余公路北行,进入珠玑古巷必经过。该桥又称沙水桥,坐落在古巷南门楼百余米处,至今已有逾800年历史。《大明一统志》(缮本)卷之八十载:“驷马桥在府东三十里,邑人颜希甫与子相继登科后同还乡,经过此桥,故名。” 清道光四年(1824年)编纂的《直隶南雄州志卷十二·梁津》载:“驷马桥,一名沙水,城东三十里,宋·嘉定元年(1208年)创,同知黄金重修。”1992年,南雄县人民政府拨款重建此桥,为单拱砖混结构,长13.8米,宽5.4米。
潮州驷马桥
潮州驷马桥是明代大和都淇园乡(今
凤塘镇淇园村)进士郑郎中始建,其时该桥连结两岸官道,是往返潮州与凤塘的必经之处。
清代光绪年间,由郑郎中的后裔郑礼裕(又名二哥丰,也叫
郑智勇,与孙中山结拜兄弟时,赠名“智勇”名。)重修。
抗日战争时期,该桥被日寇破坏,当地村民临时搭设了木桥。上世纪90年代,枫溪长美一企业家慷慨捐资,在此建造新的驷马桥。桥头的三块石碑,正是前后三次修桥的历史见证。
驷马桥之所以扬名,有一段特别的传说。明朝进士郑郎中奉命修桥造路,奏本要在山边村与凤塘乡相隔的溪面上建造一座可供四匹马并行的大桥,却只建了一座小石桥。皇帝询问建桥的情况,郑郎中巧妙地说,“站在高归岭望不见驷马桥,站在驷马桥望不见凤塘乡。”皇帝以为此桥必定高大宽阔,对郑郎中大加赞赏。其实此桥又低又窄,深夹两岸之间,别说四匹马不能并行,连船只都无法从桥下通过,站在数百米外的高归岭上的确望不到此桥,站在桥上也望不到千余米远的凤塘乡。
驷马桥虽经现代重建,但桥址并未发生变化,此地仍是一个历史古迹。两块古石碑一块立于
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距今已有百余年,另一块虽字迹模糊,初步认定为立于
明代,碑龄更加久远。这两块石碑印证了古驷马桥的几次变化,对于研究我市的交通史、桥梁史以及华侨史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价值。
立于桥头的三块石碑,记录着该桥的数度变迁。这三块石碑中,有两块显得十分古老,上面分别刻着诗文和落款。其中一块已经严重风化剥蚀,只能勉强辨认出小部份残句和“驷马桥”、“
进士郎中郑”等字样。另外一块的刻字比较清晰,其诗文为“休嫌桥地窄,驷马往来多。自得行人便,无烦唤渡过。鞭影迷红杏,锦纹映绿波。荣归时至此,顾盼是如何。”上下落款分别是“
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冬月”、“进士郎中云孙郑礼裕重修”。
潮州驷马桥也见证潮州先贤热爱家乡,慷慨好施的精神。著名学者、文学家、哲学家
方海权为作《驷马桥咏》
驷马桥边集葆姿,
殷勤利众等平施。
翠蕊涵心轻照遍,
信是南朝衍再移。
俄罗斯驷马桥
阿尼奇科夫桥(Аничков мост)(俗称:驷马桥)是
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座桥梁,跨丰坦卡河。在圣彼得堡创建时期,阿尼奇科夫大校曾驻扎过此地,因此而得名。
历史介绍
最早在丰坦卡河上修筑桥梁是在1716年,当时这里是城市的边界线。1841年修筑了石桥,由雕刻家彼得·克洛特于1842年和1859年分别在西侧、东侧设计了这些铜像。
关于这座桥梁,与“安娜”(阿尼契卡)这一女性名字相关的、带有罗曼蒂克色彩的传说有很多。因此,人们常常错用这座桥梁的名字。
塑像
桥头分别矗立着驭马青年朝气蓬勃的“驯马师”塑像(彼得·克劳得特的最佳作品使他名扬四海):四组塑像描绘了青年驯服野马的不同时刻,表现力丰富,动感极强,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