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县,隶属河北省保定市,地处华北平原,位于保定市东南部,北靠华北明珠白洋淀与雄安新区安新县交界,西与清苑区毗邻,南与蠡县、肃宁接壤,东与河间、任丘相接,介于东经115°38′~115°39′和北纬38°30′~38°46′之间,总面积441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10月,高阳县下辖1个街道、5个镇、2个乡和1个开发区,县政府驻高阳镇。2023年末常住人口310821人。
历史沿革
高阳建邑于战国时期,高阳先后属
燕、
赵。
周安王二十年(前380年),齐伐燕,高阳属
齐。
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燕赵重新划分疆界,易水长城以南属赵,以北属燕,高阳属赵。
秦代,属钜鹿郡。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始置高阳县,属
涿郡;
建和至
永寿年间(147~157年),置
高阳郡,为郡治,县属高阳郡;
延熹元年(158年),改属
博陵郡;
建安末年(215~219年),属
河间郡。
三国时期,高阳为魏地,
黄初二年(221年),隶属
高阳郡。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隶属高阳国。
东晋时期,高阳于
建兴四年十二月(317年)1月,被后汉攻占,易国为郡,高阳为郡治,县属郡。从
建武元年(317年)至
太元二十年(395年),高阳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燕、后燕等所据,归属不定。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高阳属北魏,沿置高阳郡,县属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
太和十年(486年),高阳随郡改属瀛州;太和十八年(494年)封高阳王。北齐
天保元年(550年)属北齐。北周
建德六年(577),属北周。
隋
开皇三年(583年),罢高阳郡,县属瀛州,开皇十六年(596),于高阳置蒲州,高阳为州、县治。
大业三年(607年),改属河间郡,当年废任丘县,其西南部并入高阳县。
唐
武德四年(621年),在高阳置蒲州;
贞观元年(627年),废蒲州,高阳先后属瀛州、鄚州、范阳郡;
开元十四年(726年),置高阳军,为军治。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
同光元年(923年),于高阳置郡;后晋
天福元年(936年),属契丹;后周
显德六年(959年),归后周,仍隶属高阳郡。
宋
至道三年(997年),改属
顺安军,高阳为军治;
熙宁六年(1073),降高阳为镇,仍属顺安军。
元
至元二年(1265年),废安州,
葛城县省入高阳县,属
顺天路。至元十二年(1275),属
保定路安州。
明
洪武元年(1368年),高阳县属北平布政使司;明洪武三年(1371年),因水涝,高阳由旧城西迁至丰家口。洪武八年(1375年),省入蠡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
民国二年(1913年),属
范阳道(次年改称保定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
河北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六督察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阳先后属抗日民主政府冀中区、冀中四专区、十专区、九专区、七专区、九专区和保定专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在高阳县设高阳市,下辖县城四街关及代家庄、南沙窝和北沙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阳先后属河北省保定专区、保定地区和保定市。
1958年,蠡县并入。
1960年,改属保定市。
1961年,复属保定专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17年3月,高阳县撤销高阳镇,设立锦华街道。
2019年2月,高阳县撤销小王果庄乡,设立小王果庄镇。
2020年12月31日,撤销蒲口乡,设立蒲口镇。
2021年,撤销庞家佐乡,设立庞家佐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10月,高阳县下辖1个街道、7个镇和1个开发区:
锦华街道、
庞口镇、
西演镇、
邢家南镇、
晋庄镇、
蒲口镇、
小王果庄镇、
庞家佐镇、高阳县经济开发区。县政府驻高阳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高阳县,地处
华北平原,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东南部。北靠华北明珠白洋淀与
雄安新区安新交界,西与
清苑区毗邻,南与
蠡县、
肃宁接壤,东与
河间、
任丘相接,位于东经115°38′~115°39′和北纬38°30′~38°46′之间,南北宽28.5千米,东西长30千米,总面积44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高阳县地处黄淮海冲积平原的前部边缘,属扇间交接洼地。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略有倾斜,自然坡降为1:4000~1:5000。
气候
高阳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2017年,境内最高气温37.5℃,最低气温-12.2℃,年平均气温13.7℃;全年日照总时数2627.3小时,
无霜期216天;全年降水总量574.8毫米;大风日数9天,最大风速22.0米/秒。
水文
高阳县有
潴龙河、孝义河、小白河3条汇入白洋淀的季节性河流,属海河流域
大清河水系。三条河流呈西南至东北走向横贯境内。三条过境河流的过水总量最大为1706.6立方米/秒,排洪能力为1507立方米/秒。
潴龙河高阳段,长19.24千米,境内流域面积294平方千米;孝义河高阳段,长28.95千米,境内流域面积114平方千米;小白河高阳段,长22.56千米,境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陈村分洪道,系潴龙河分洪道,高阳境内长10千米,汇水面积18.1平方千米。
自然灾害
高阳县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涝、风灾、低温、霜冻、雷击等。风雹灾害平均5年3次,主要发生在5~9月,最严重一次发生在2001年7月13日,涉及小王果庄乡、庞口镇、西演镇、龙化乡等6个乡镇。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高阳县土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8个一级地类、29个二级地类。2017年高阳县有耕地面积32121.37公顷,其中,园地面积575.77公顷,林地面积1197.32公顷,牧草地面积677.79公顷,居民及工矿企业用地面积9486.51公顷,交通用地面积2159.64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占地面积1795.65公顷,土地利用率96.8%。
水资源
高阳县境内地下水主要贮存于第四纪松散地层中,水位与地势吻合,与河流走向一致。境内干旱少雨,河流长年干涸,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形势严峻,2017年,地下水位埋深年均33.5米,最大埋深47米。年内全县取水量为8370万立方米;全年降水回渗为4900万立方米,取补差高达3470万立方米,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依靠侧向补充。
矿产资源
高阳县境内矿藏资源主要有石油、地热。2017年境内有油井350多眼,年产原油24万余吨。
人口
按户籍口径统计,2023年末全县总户数120596户,总人口322586人。其中,城镇人口137312人,乡村人口185274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163716人,女性人口158870人,性别比为103.1:100。按常住人口统计,年末常住人口310821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56792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54029人,城镇化率为50.4%。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高阳县常住人口318986人。
经济
综述
2023年,高阳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63024万元,同比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75766万元,同比下降1.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95673万元,同比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91585万元,同比增长6.0%。与去年相比,一产增加值增速下降7.1个百分点,二、三产增加值增速分别增长3.5、1.8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6.0:47.2:46.8,与去年相比,一产占比下降0.4个百分点,二产占比下降1.6个百分点,三产占比增长2.0个百分点。
2023年,高阳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9%,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同比下降0.8%。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6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1.8%;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62.1%;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5.6%。高技术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63.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5.4%,比去年增长20.4个百分点。
2023年,高阳县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40629万元,同比增长11.5%。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5360万元,同比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64988万元,同比下降6.7%。
2023年,高阳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7002元,同比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7329元,同比增长6.6%。
第一产业
高阳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23年,高阳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39069万元,与去年持平。其中,农业产值完成74825万元,同比下降8.4%;林业产值完成997万元,同比增长20.3%;牧业产值完成39853万元,同比增长14.9%;渔业产值完成35万元,无增速;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完成23359万元,同比增长6.6%。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2333公顷,同比增长1.0%;粮食总产量183755吨,同比下降5.2%。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3939公顷,同比增长0.03%;产量83444吨,同比增长1.0%。秋粮播种面积18394公顷,同比增长1.7%;产量100310吨,同比下降9.9%。小麦播种面积13939公顷,同比增长0.03%;产量83444吨,同比增长1.0%。玉米播种面积17733公顷,同比增长1.8%;产量98182吨,同比下降9.7%。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329公顷,同比增长22.1%;产量53106吨,同比下降0.6%。麻山药等其他蔬菜播种面积686公顷,同比增长61.1%;产量23359吨,同比增长17.9%。肉类总产量9248吨,同比增长12.6%。其中,猪肉产量7160吨,同比增长12.2%;牛肉产量887吨,同比增长4.5%;羊肉产量475吨,同比增长1.5%;禽蛋产量3039吨,同比下降31.7%;牛奶产量7000吨,同比增长11.2%。年末牛出栏5593头,同比增长9.7%;猪出栏107478头,同比增长24.4%;羊出栏35387只,同比增长1.1%。
2023年,高阳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为63.8%,较去年下降0.7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
2023年,高阳县工业增加值完成568160万元,同比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56678万元,同比增长9.4%;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
第三产业
2023年,高阳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595759万元,同比增长6.0%。按规模划分: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6980万元,同比增长4.0%;限下消费品零售额完成558780万元,同比增长6.1%。按销售区域划分:城镇零售额完成484009万元,同比增长5.6%;乡村零售额完成111749万元,同比增长8.0%。按行业划分:批发业销售额完成267029万元,同比增长0.2%;零售业销售额完成401837万元,同比增长6.0%;餐饮业营业额完成47751万元,同比增长16.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70200万元,同比下降10.4%;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2411万元,同比增长61.3%。
2022年,高阳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完成3068239万元,比年初增长11.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73730万元,比年初增长15.5%;住户存款余额2561997万元;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为35.0%,新增存贷比13.7%。
2023年,高阳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共6家,实现营业收入35856万元,同比增长34.1%。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21736万元,同比增长67.8%;教育业实现营业收入4615万元,同比增长69.9%;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实现营业收入2832万元,同比下降26.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673万元,同比下降7.3%。营业成本33496万元,同比增长32.2%;营业利润701万元,同比增长5.3%。用工人数427人,同比增长44.3%;应付职工薪酬2703万元,同比增长24.6%。
2023年,高阳县进出口总额完成25.3亿元,同比增长26.7%。其中,出口总额完成23.6亿元,同比增长31.4%;进口总额完成1.7亿元,同比下降15.7%。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1.9亿元。实际使用外资为0。
交通运输
高阳县有保沧高速、大广高速和津石高速贯穿全境,县、乡、村级公路交织成网。
政治
领导信息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参考资料来源: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高阳县拥有学校96所(不含幼儿园),其中:初中11所,高中3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80所,特殊教育1所,在校学生共56906人。
医疗卫生
2023年,高阳县共有政府公办医疗机构14个。其中,县直医院3个,乡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11个。乡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拥有床位数449张;县直医院拥有床位数976张。民营医院12家,拥有床位数633张。
文化事业
2018年,高阳县新改建乡镇(街道办)综合文化站8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52个。
基础设施
2018年,高阳县完成25所城乡学校建设项目;农村危房改造186户;完成高任路至保沧路7千米的县城东外环道路、于堤等15个村22千米农村公路、庞口镇石家庄村至边渡口村南段6千米的乡村道路新改建工程;完成农村厕所改造1万余座;北京西至石家庄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成功送电;建成日处理能力3000吨的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全县52家规模以上养殖企业全部建成粪污处理设施。
2019年,高阳县完成北二环、三利大街北延、建新大街北延、高速引线两侧等重点地段绿道绿廊建设;对颛顼公园、人民公园和城区街头游园进行提升改造,实施县城区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完成3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高阳东220千伏变电站建设和10千伏低压电网改造,完成省道西演至肃宁公路高阳段升级改造和20千米农村公路新改建;完成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农村厕所1万座。
2023年,高阳县全社会售电量22379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9.4%。其中:工业售电量15784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2.4%;农业售电量601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2.1%。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30天,比去年减少38天,同比下降14.2%。主要污染物PM2.5平均浓度42毫克/立方米,较去年无变化。
社会保障
2018年,高阳县全县剩余的47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8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9%;低保扩面新增1571人,228家企业完成“双控”机制建设。
历史文化
文物遗迹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位于高阳县西演镇布里村东南部,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8月,创办者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李石曾(高阳籍人)和老同盟会会员段子均(高阳布里村人)。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坐北朝南,大门是一处北方农村不多见的富有哥特式风格和传统中国特色的建筑物。学校原有3排平房41间,现存2排平房,前排为大门、伙房和实习工厂,后排为办公室暨宿舍。旧址现保存基本完好,
蔡和森旧居和学校教室、办公室保存了历史原貌,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北方独树一帜。
2006年5月25日,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蠡运动烈士陵园,位于高阳县西演镇北辛庄村,园内建有烈士墓、纪念塔、纪念碑,是高阳镇重要爱国教育基地,河北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高蠡运动发生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8月,是保定地区高阳、蠡县一带的农民在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定特委直接领导下掀起的一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农民武装斗争。
纺织业
高阳纺织业历史悠久,最早由手工丝织业开始。隋唐以前,本地手工织造的丝织品,就被列入国家税赋之中。北宋时期,本地的土贡首推丝织品。元末明初,棉花种植引入本地,清光绪时,开始出现家庭工场,随之形成县内土布市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 )县城集日销售土布已达1200匹,莘桥集日土布销售也接近1000匹。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高阳商会成立伊始,即倡导改良织机,提高工艺水平。至宣统三年(1911),境内织布机均由木机改为铁轮织机,产品由窄面土布,改为宽面土布,原料也由手纺纱线改为进口机纺棉纱。民国十五年(1926年)以后,人造丝浆经法传入高阳,麻丝织造盛行。
2003年,高阳县建成高阳纺织博物馆,总占地面积746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一座县级专业纺织博物馆。
2005年,高阳县纺织企业5022家,从业人员16万人,全年纺织业总产值10亿元,纺织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51.4%,实现利润6.7亿元,对县财政的贡献率达到49.5%。
2019年,编制完成了《高阳县纺织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2年)》。
传统技艺
竹马戏,又叫竹马舞,俗称“跑竹马”、“竹马落子”。早在宋朝到明朝期间,社火中就有了“竹马舞”的这种舞蹈形式。“竹马舞”指的是表演者在腰间系上马形道具,分马头和马尾两截,边歌边舞。只舞不唱的叫“跑竹马”、“竹马舞”。而“竹马戏”一定是编演者扮成各种人物造型,通过面部表情、姿态和唱腔,表现出故事的剧情和人物性格。载歌载舞的“竹马戏”就是高阳的“竹马落子”。
北方昆曲,简称“北昆”,是中国古老戏曲声腔昆山腔的一个分支。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及河北中部、东部一带。因长期与弋腔(高腔)联合演出,故称“昆弋腔”。辛亥革命后,曾有人称其为“高阳昆曲”,民国六年(1917年)直隶高阳专演昆弋戏的荣庆社进京,班中名演员有贴旦韩世昌、黑净兼老旦郝振基等,在北京形成北派昆腔,建国后改今称。
著名人物
韩世昌——“昆曲大王”、爱国名伶“活钟馗”侯玉山。
辛育龄——“七一勋章”获得者
盖叫天——河北高阳县西演村人,当代杰出的戏剧表演艺术家。
荣誉称号
2018年,高阳县入选河北省洁净城市。
2020年12月,高阳县入选第二届“河北省文明县城。
2021年1月18日,高阳县入选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2021年3月,高阳县入选2020年河北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市、区)。
2021年7月,高阳县入选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1年9月,高阳县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2021年10月,高阳县入选河北省县级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
2021年12月,高阳县入选河北省森林城市。
2023年8月,高阳县入选全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试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