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之诈,成刚小说《再扶汉室》第三十七章,叙述了鸿沟故道战役之后,占据鲁国的熹王展皋派遣大将郑春和向烈王求和,烈王、士吉光来到位于泗上的飞黄台,参加盟会。但是熹王设下计谋,暗下杀手,士吉光凭着手中的一把剑保护着烈王杀出重围。所以原题目(回目)为:“第三十七回 二杰大闹飞黄台 一柄太阿笑蹈火”(原章节名)为:“层台观胆”。
基本介绍
鲁国介绍
鲁国,鲁国在小说《再扶汉室》中地域是和春秋时期鲁国地域基本相同。在中国历史中,包括现在泰安市管辖的区域,济宁市管辖的区域,菏泽市管辖的区域,济南市管辖的平阴、长青部分地区,枣庄市的大部分地区,临沂市的费县、平邑、蒙阴、沂南、沂水、临沂市区,日照市的五连、潍坊市的诸城。
鲁国之诈介绍
鲁国之诈,小说《再扶汉室》第37章,熹王展皋在经历了“缺粮破鲁”惨败之后,设计想要谋害同样都是起义军的烈王君臣,就一手导演这出“鲁国之诈”。为什么在小说中多次出现鲁国君臣在很多问题上显得很不够君子的标准,除了这项“鲁国之诈”,还有之前的“兖州大战”,这是由于鲁国原本是中国儒学的诞生地,所以作者在小说第三十五章酒楼斩吏,提出李封、郑新辩论的那场《汉唐论》就尖锐的批评了所谓的“狭儒”,这是由于儒学里面存在很多束缚人思想的东西。小说《再扶汉室》与《左传》的联系非常紧密。原本标题为《萑苻泽再扶汉室》,这里的“萑苻泽”就是小说中“乌鹊泽”所在地,也是根据《左传》为蓝本。
用“鲁国之诈”寓意着小说本身对儒学持一种辩证的态度。儒学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对于历史来说,特别对后来中国历史进程来说,消极的一面更大一些。这是
五四运动以来所证明的结果。《再扶汉室》小说描写在形式上采取文言模式,但是在思想上却是一种新探索模式。形式上只是体现写作,思想上才是体现本小说的内涵。
小说中的“飞黄台”也就是层台,指的是位于泗上;观胆,就是从作者的角度或是对手的角度来观看当事人的胆量或胆略;
鲁国之诈,是暗含着起义军走向分裂的一个标志,烈王、熹王是反抗封建统治的两支大军。但是由于农民战争的局限性,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最终还是走向了争夺最高统治权的这条路上来了。飞黄台击破鲁国之诈,是展示独胆英雄士吉光的一面。士吉光在小说《再扶汉室》中是个非常特殊的人物形象,他没有固定的样式可以去遵循。绵山之战,是《再扶汉室》第一战,但是士吉光显得非常的幼稚。上党夺郡又显得非常的果断。在兖州时候,平定淮泗又显得睿智,但是对待展王上又显得幼稚,而在“鲁国之诈”这一章节上,这两者可以说是兼而有之的。烈王所吟的那首诗:越潮卷海槛,瀛疆承蜃景。重嶂轻涧穿,巫山绸缪应。表面上将气氛说的很平静,但是暗涌涌动。最终发展成非常激烈的“鲁国之诈”。
原文段落
不日,至泗上飞黄台,只见朱栏错落,玉阶干云,绣旗满目,物色恢弘。两廊金柱镌曰:
势拔赤柱倾东南,慨冲银汉覆乾天。泰山豪强莫不亲至,寒暄之声闻于九霄。
烈王登台,极目八方,吟曰:“越潮卷海槛,瀛疆承蜃景。重嶂轻涧穿,巫山绸缪应。”叹曰:“此间之妙,心躁顿息。愿乘牛过函谷,绝迹峨眉顶。”熹王大笑曰:“莫作李斯之叹,歌舞已起,入席赏之。”吉光席间口占,曰:“越子舞袖莱女歌,燕姬箫横赵娼瑟。水晶帘动凤凰鸣,一片晏然到黄河。”
日沉西山,灯烛燃起。熹王曰:“不胜酒力,更衣便来。”烈王曰:“大王自便。”熹王一去,歌舞骤止。吉光按剑曰:“熹王更衣不回,必有蹊跷,主公可速下楼。”言未毕,台下金鼓大振,楼幔火起,刮刮杂杂,火龙长驱直上。瞬间火围玉阶,器物皆着。火势愈烈,椽柱尽裂。吉光扶烈王欲下,无数伏兵封住楼口。
烈王须眉皆燎,曰:“卿可脱身回营,率军报仇,吾决死于此矣。”吉光曰:“天下岂有主亡臣生之理?某虽愚陋,背义而退,宁死不为。”此时,熹兵如潮而上。吉光大喝一声,剑锋到处,甲裂血飞。吉光一股虎狼之气,逼得熹兵纷纷而退。长阶尸满,血光映月。
吉光纵身一跃,扑翻熹王,夺马而乘,乘乱飞马上台,接了烈王。复加一鞭,那马跃出数丈,得透重围。熹王大叫曰:“如此劲敌,不可纵之。”(以上节选自小说《再扶汉室》第三十七章 鲁国之诈)
相关文学人物
士吉光,字元照,雁门人,原并州刺史,与绛州刺史黄天元一起起兵,兵败绵山之战,后投奔上党、兖州等地;
烈王,名景仁成,原称“烈公”,绰号“小光武”,彭城郡朱县人(今天江苏沛县),局阳起义领导人,后被推举为乌鹊泽之主,是大烈王朝的奠基人;
展皋,原曹州刺史任地部将,后夺取曹州、兖州,自立为熹王;
张寻祖,熹王展皋部下最重要谋士及大将,在献俘会上因为熹王之妹展孤芳与士吉光结下怨恨。
小说原文
烈王传书遍示诸将,崔军师曰:“熹王本怀吞并之心,今见主公盛兵亲征,又欲折盟于樽席之间。万不可凭一纸空言而轻入虎狼之地。请斩郑春和之首,传于泰山,熹王必惊。更得一将直捣兖州,熹军一战可定!”春和大笑曰:“大国可来暴掠,小国自有守御。末将何惜一死,须知欲重兴汉室者非汝一家!”
烈王曰:“吾欲北伐虏廷,正忧熹王掣肘,如能定盟于飞黄台,吾则可一心整兵驱除胡主,再造中华!不知何人敢与我同往?”吉光进曰:“某尝学剑,未得一试,愿保主公无恙,取盟而还!”烈王大喜,令崔军师留守大营,自与吉光、春和而行。
不日,烈王一行已至泗上飞黄台。只见朱栏错落、玉阶干云、绣旗满目、物色恢宏。两廊金柱镌曰:
势拔赤柱倾东南,慨冲银汉覆乾天。泰山豪强莫不亲至,寒暄之声闻于九霄。
张寻祖降阶迎曰:“君王亲临敝国,外臣滥充相礼之职。我主大设酒乐于台上,敢请移趾!”吉光揽其衣曰:“将军还识得在下否?”寻祖失色曰:“一别多时,君颜依旧,故人安敢不识!”吉光怒曰:“昔日熹王倚我方定淮楚之乱,欲以其妹妻我,汝却献谗于熹王,致我流落江湖,今当拜赐!”揎袖欲打,烈王急抱住,曰:“吉光率直,张将军勿怪!”寻祖抱头而走。
烈王、吉光历阶而上来见熹王,吉光又曰:“大王,吉光自起兵以来,绵山之战,黄天元杀身,上党一役,赵舍取义。而投大王麾下,为君取淮北诸郡,以为反掌之间天下可定。不料大王临期背约,咄咄相逼之甚。”熹王色惭,曰:“此皆系小人挑拨,使吾几负害贤之名,幸公无恙!吾常面壁深痛,追悔往事!”烈王笑曰:“熹王起泗上、吉光奋河东,共举大义,今日再聚,可尽舍此不快!”
熹王亲为前引,烈王问曰:“此台名曰飞黄台,莫非生翼乎?”熹王笑曰:“磐奴南下,囊收穆王八骏,仗马列于胡人太庙。唯有飞黄走脱,不愿侍异主,自投泗水。今年,吾祭泰山,涉过泗水,此神马飞出,当道而立。吾甚惊敬,遂筑台奉养。此台故名飞黄台。”烈王曰:“一马犹有恋汉之心,况人乎!再兴汉室有望矣。”
烈王登上飞黄台,极目吟曰:“越潮卷海槛,瀛疆承蜃景。重嶂轻涧穿,巫山绸缪应。”烈王叹曰:“一睹此间之妙,心中之燥顿息,愿乘牛过函谷、绝迹峨眉顶。”熹王大笑曰:“君王莫作李斯之叹,歌舞已起,请入上席。”
只见坐上:莱女踏歌、越子徐舞、赵娼弹瑟、燕姬横箫。帘飞钟鸣,一片晏然。烈王见无异常,心中释然,不觉连连举杯,少时便已大醉。时日沉西山,灯烛燃起。熹王忽曰:“吾不胜酒力,更衣便来!”烈王应曰:“大王可自便!”熹王下楼。
一时歌舞皆止,穆王台上悄然死寂。吉光惊觉,按剑曰:“熹王更衣不回,必有蹊跷,主公可速下楼!”言未毕,台下金鼓大振,楼幔火起,刮刮杂杂,火龙长驱直上。瞬间大火围了玉阶,器物皆着,火势愈来愈烈,椽、柱尽裂。形势危急,吉光扶着烈王欲下,忽然,无数伏兵杀出,封住楼口。
熹王自乘飞黄马至台下,笑曰:“君王情势已穷,若率众归降,可为东海公!”烈王大怒曰:“展贼!我若得脱,必起大军,夷尔九族!”熹王见烈王不肯就范,立调五百弓弩手,轮番攒射。吉光挥剑曰:“吾剑渴,欲饮血矣!”舞剑拨飞羽。
烈王须眉皆燎,披发曰:“吉光可自脱身往大营,率军报仇,吾决死于此矣!”吉光曰:“天下岂有主亡臣生之理!某虽愚陋,然背义而退之事,宁死不为。我保主公杀下飞黄台!”
此时熹兵如潮涌上,吉光大喝一声,挚剑连斩数人,单凭一股虎狼之气,如入无人之境。吉光剑锋到处,熹兵甲裂血飞。吉光扶烈王徐下,熹兵纷纷后退。长阶尸满,血光映月。吉光觑准熹王之飞黄马,纵身一跃,扑倒熹王,乘了飞黄马,趁着乱兵抢救熹王之际,飞马上台,接了烈王,复加一鞭,那马跃出数丈。吉光人、马皆染血,见者色怖,围兵四散而溃,吉光、烈王得透重围。熹王不顾伤痛,大叫曰:“吉光如此胆气,留之大患也!不可纵之!”令封泰山诸要道,搜杀烈王。
烈王、吉光方脱火海,又遇豪雨,叫苦不迭,吉光曰:“泰山诸道必有伏兵,只有义阳可行!”二人星夜来投义阳。太守杨众出迎,烈王曰:“我二人连遭巨变,如渴望雨,特来投奔!”杨众笑曰:“臣有重礼欲送大王!”一指二槛车,又曰:“左右还不拿下二人,打入囚车,解往飞黄台,交予熹王!”乱军拥上,来缚二人。烈王大呼曰:“杨众无义之徒,天必不佑。”
吉光猛地挣脱重缚,夺一矛刺杨众于马下!乱军欲上,吉光挺矛击门兽,叫曰:“尔等之头比石兽如何?我乃晋阳士吉光,挡我者必死!”遂抱烈王换乘牛车,自托矛御车,穿市而过。人皆避之,无人敢拦。烈王赞曰:“公闹市显威,远胜秦舞阳矣!”离了义阳,疾驰北行。忽又有一军杀出,烈王大惊曰:“我等无力再搏矣!”来将下马拜曰:“末将来迟,大王受惊矣!”烈王视之,乃荀本、刘佗也。原来,崔军师放心不下,令二将来接应。烈王得全身归寨。
崔军师早于寨外远迎,曰:“致大王陷于凶危,崔某之罪也!”烈王慰曰:“吾不明展贼奸诈,自陷于中,与公无干!”军师即令大张酒会相贺。吉光啖肉饮酒,旁若无人,面露傲色,嘻笑曰:“昨为群犬围戏,皆赖我冲天剑气,得保主公无恙,非我则大事未可知也!”或曰:“虽汉之班都护不及也!”吉光大笑。崔军师推杯起曰:“公凭血气之勇,说主公蹈不测之危,若非天助,则公误国深矣!”吉光猛省,改容谢曰:“鼠目之人未见大义!”烈王笑曰:“酒后之言安能较真!”酒尽而散。
次日,人报渤海张明叔引兵欲袭管州。烈王曰:“中原事急,孤不得不往。吉光军乃一枚孤子,不可轻动。待孤令简至光下了青州,北破泰山,与吉光共取兖州!”乃留崔军师辅吉光,自回管州。张明叔退回渤海。[小说《再扶汉室》第3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