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准(1926年6月19日-2024年12月3日),原名黄雨香,女,浙江黄岩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上海市文联荣誉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常务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原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曲,上海电影制片厂离休干部。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黄准出生于浙江黄岩,她的童年是在随家父不断迁徙中度过的,直至8岁时,她才在苏州平江小学上一年级,而后又辗转于镇江、武汉、重庆、贵阳等多地。在居无定所的漂泊日子里,黄准开始有机会接触到零星的艺术启蒙:欣赏铜管乐的演奏会、观演连台本戏《封神榜》、聆听长辈们演唱《救亡进行曲》等抗日歌曲。这些音乐与戏剧艺术的熏陶不仅给她幼年的生活平添了几分乐趣,而且也播撒下艺术的种子,使得黄准心中燃起了对艺术追求的火焰。
1938年,抗战形势愈发严峻。黄准被姐姐送往离贵阳七十多里的湄潭中学读书。在学校中她热情地参加歌唱、演剧、演讲等救亡宣传活动,积极加入“抗日民族救亡先锋队”。在“抗日民族救亡先锋队”队伍中,比黄准年长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经常演唱歌曲《大刀进行曲》《国际歌》,这些歌曲滋长了黄准的革命情结,她因为参加游行被关进了监狱。出狱后,姐姐和姐夫一起来找黄准谈话,他们给了她两条出路:一是到附近的育才中学去念书,一是到延安去。黄准选择了去延安。于是,12岁的黄准到了延安后,参加了鲁迅艺术学院的考试,成了延安的最高学府——鲁迅艺术学院年龄最小的一名学生。
1942年5月,黄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鲁迅艺术学院的七年间,她先后在鲁艺二期戏剧系、普通班、三期音乐系和四期音乐系读书,由此,走上了一条“专业化”的文艺学习道路。她不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表演技巧,而且接受了全面系统的声乐、作曲理论学习。与此同时,黄准深入民间,观看传统文化深厚的地方戏,搜集整理了许多陕北民歌。这些歌曲对黄准后来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积累收集和运用各地的民间音乐资料起着极好的指导作用,为她以后创作中的民族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44年,黄准被分配到联政宣传队担任歌唱演员。次年,前往东北,成为西满军区文工团的一员,后又随鲁艺文工一团赴大连演出。直至1947年,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工作调动,改变了黄准的人生轨迹。从此,她的一生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创作生涯
1947年,黄准来到兴山东北电影制片厂。这个成立于解放战争年代的新中国最早的电影基地,尚属初起阶段。黄准开始担任演员剧团的歌唱演员,后因东影厂没有条件拍摄故事片,导致剧团演员们演出任务甚少,几乎无事可做。于是,她萌生了尝试“作曲”的想法,时任厂长的袁牧之和艺术处处长陈波儿敏锐地洞察出黄准的作曲天赋并委以重任,邀请她为东影厂的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创作电影音乐,这部电影开启了黄准用心血浇灌的电影音乐创作序幕。1948年底,黄准被调至北京电影制片厂负责作曲。
20世纪50年代初,黄准再次面临工作变动,来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刚刚在北影厂积累了一些故事片创作经验的她,不得不“重起炉灶”,接受动画片音乐的作曲任务。这种艺术形式对于黄准而言无疑是新的创作课题,她先尝试着为黑白动画片《小猫钓鱼》作曲,没想到因插曲《劳动最光荣》一炮而红。于是,黄准先后收到了为另外两部动画片《野外的遭遇》、《好朋友》写作音乐的邀请。正当她已谙熟动画片的作曲手法时,黄准又接到调令,于1951年前往上海电影制片厂,重新开始了故事片音乐的创作。在十年“文革”中,“新中国所拍摄的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电影都在一种‘再革命’的狂热中被否定,阶级斗争被放大到古往今来的人类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或者角落。”此时,这场运动中的电影品格正沿着一条“非正常化”的道路愈演愈烈,包括编剧、导演、电影作曲家等在内的人员敏锐地觉察着政治的风云变幻,电影界被国家“权力话语”所左右。由于此前写作《舞台姐妹》的音乐,黄准被分配到上海川沙龚路公社参加“四清”工作。在“文革”期间,她小心翼翼地从事着电影音乐创作,仅有少量的几部作品问世。
80年代,黄准加快了电影音乐创作的“步伐”,几乎每一年都为一至两部电影配乐。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有:音乐故事片《北斗》、《爱情啊,你姓什么》《楚天风云》《杜十娘》《牧马人》《美食家》等。从初出茅庐地电影音乐创作“新人”到步入老年的作曲“前辈”,黄准驰骋于电影界四十多年,见证了中国几代导演的崛起、变迁,她的创作伴随中国电影的发展褪去生涩走向成熟。正当电影业蓬勃发展时,电视事业的风云突起极大地冲击了它的传统地位。1982年,黄准通过为电视剧连续剧《蹉跎岁月》谱写主题歌《一支难忘的歌》,获得了《文汇报》全国征歌奖一等奖、“全国群众最喜爱的歌曲”三等奖等众多殊荣,实现了自身创作的飞跃,也由此跻身于电视剧作曲家的创作队伍。随后,她的创作重心也由电影音乐的“主阵地”转向电视剧音乐的写作,完成了《中国姑娘》《向警予》《鼓浪屿号》《绿荫》《邹韬奋》等近百集电视剧音乐。
晚年时期
1987年,黄准离休于上海电影制片厂,但她并未停滞影视音乐的创作,陆续收到许多来自外单位的作曲邀请。2005年,黄准在“当代中国电影音乐庆典”活动中荣膺“终身成就奖”。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黄准马上提笔撰写了抗震救灾的歌曲。她还与李岚清同志合作创作了国际儿童电影节节歌。她创作的《娘子军连歌》2009年被评为“十佳歌曲”。2009年,在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颁奖典礼上,上海作曲家黄准被颁予“终身成就奖”。同年又与秦怡、陆春龄被上海市委宣传部授予“终身贡献奖”。2011年12月,黄准应邀赴北京出席由江平主持的中国电影博物馆第五届电影音乐人论坛。
逝世
2024年12月3日15时05分,黄准在上海华东医院因病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98岁。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黄准的父亲名叫黄新民,母亲名叫侯湘云。她的父母因爱情而走到一起,但这份感情却并没有得到黄家的承认。所以黄准出生之后,黄家对她也并不怎么待见。后来父亲黄新民带着她们母女离开了老家,来到江苏镇江谋发展。
婚姻生活
1944年,黄准和同在鲁艺就读的吴梦滨结婚,之后一同被调出鲁迅艺术学院。抗战胜利之后,黄准跟随吴梦滨离开延安,辗转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1951年,黄准随吴梦滨调入上海,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之后不久,两人因感情不和而离婚。后来,黄准在上海认识了画家吕蒙,两人琴瑟和鸣,成为眷侣。
社会活动
黄准曾担任上海市文联荣誉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
人物作品
创作特点
黄准是一个有独到的艺术特色的作曲家,她的艺术特色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无论是《小猫钓鱼》中的儿童形象,或是《红色娘子军》的女战士形象,还是《蹉跎岁月》中的知青形象,都是黑格尔讲的“这一个”,都写出了“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都是有血有肉的,绝无一般化、雷同化、类型化之嫌。
像“岁月的河汇成歌”和“幸福和欢乐是那么多”这样的句子,就把因青春年华的无端凋谢和蹉跎岁月的不堪回首而怅然若有所失,但又千言万语都说不清、道不明的苦涩之情,表达得极为生动,令人一唱三叹,久久难忘。
这一点在黄准为《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女篮五号》等一系列以不同时代的妇女命运为题材的影片所写的音乐中,都有着突出的表现。无论是琼花或者竺春花,她们的音调设计和形象塑造所具有的时代特征,都是鲜明可感,又迥然相异的。
许多地区的民歌、戏曲,都被黄准广泛采用作为她的影视音乐素材。如《敕勒歌》糅合了裕固族民歌和蒙古族长调的音调;《小山鹰》用的是藏族歌舞的音调;《红色娘子军》兼有琼剧和黎族民歌的成分;《舞台姐妹》则全部取材于越剧音乐;《苗家儿女》用的是苗族民歌;《蚕花姑娘》和《北斗》则分别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和陕北高原的风格。黄准为了真实地再现不同影片中的特定情景,把相关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拿过来,使之服从于内容的需要,于是便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格。
个人荣誉
作品荣誉
获奖记录
轶事趣闻
艰辛创作
黄准为创作《红色娘子军连连歌》,她和编剧梁信、导演谢晋三人曾三下海南;“文革”结束后,为拍摄新疆题材的影片《积雪的山谷》,她和导演于本正等五位创作人员整整坐了四天四夜的火车,来到了乌鲁木齐;为完成儿童影片《阿夏河的秘密》创作任务,她又和其他同志一起,长途跋涉,来到甘肃省兰州及海拔2960米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海拔3200米的城市夏河。
体验生活
黄准作为一名作曲家,体验生活是常有的事。她曾三次深入到娘子军生活过的地方,在那里过着“蚊叮虫咬”、“野菜充饥,溪水止渴”和“芭蕉当被地当床”的原始生活,但她始终以乐观的心态来对待这一切。那年,黄准和几位同志一起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为影片收集音乐素材,在返回兰州时,下起了鹅毛大雪,公路上顿时白雪皑皑,几位女同志只能挤在吉普车里相互取暖。当天中午,汽车停在一个招待所休息,因天气骤冷,招待所没有生火炉,她们几个人只好又蹦又跳使自己的血液流通。黄准突然像发现了什么真理似的大叫道:为什么藏族人跳舞总是跺着脚,原来是为了使身体暖和’。乐观的话语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就连寒冷也在笑声中忘却了。还有一次,黄准一行去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到塔市必须经过慕士塔格峰,那里的海拔有5000米以上,听说有好多人到了这里身体吃不消,还有人病倒。到了公路最高处,为了证实自己的身体不错,黄准特地从汽车上下来,往高山处跑了一段。
乐观治病
20世纪70年代初,黄准在一次检查中发现自己患了糖尿病。一开始,她对这种病不了解,所以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结果导致血糖持续升高,病情一度严重。后来,她询问了医生,并看了医学书籍,才逐步了解糖尿病的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疾病这才得到有效的控制。黄准对付糖尿病要做到四条:一是坚持长期服药。即便出差去外地,也要把药带在身边,不忘吃药。二是严格控制饮食。一日三餐以素菜、豆制品为主,极少进食荤菜,因为有些荤菜会引起血糖升高。三是坚持适当运动。平时在家坐久了,就起来活动一下。四是生活规律化。每天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每个时段干什么,按部就班,不打乱,不颠倒。黄准采取的“四招”确实有效,血糖指标被控制住了,病情也稳定了。《糖尿病天地》杂志还载文介绍了她与糖尿病作斗争的体会。
坚持创作
1987年,黄准正式离休。有人劝她:您好不容易从创作岗位上撤下,可以在家休息休息,无忧无虑地逛逛,享享清福了。但黄准认为:一个艺术家的创作生命是不会老的,应当永远保持创作的青春。她用晚年的余热,为《失落的梦》《醉乡》《特殊的战线》《向警予》《死罪》等几十部电视剧的主题歌谱曲,同时,又应许多工厂、学校、企业等部门邀请,为他们创作厂歌、校歌、企业歌等,有求必应,不计报酬。难能可贵的是:即便创作这些作品,她也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不仅全身心的投入,有时还要深入到工厂、学校、企业熟悉其业务,倾其力地激发创作灵感。有时灵感来了,即便是半夜,她也要披衣起床,伏案疾书。此外,她还为上海谱写过《上海市民歌》、为香港回归谱写过《紫荆花》、为希望小学谱写过《山里孩子的读书梦》等。20世纪90年代时,港台歌曲一度风靡全国,就连儿童也哼唱起“哥呀,妹呀”的情歌,看到这种情景,一种责任感从黄准的心底油然升起,在她的推动下,有关部门录制了一部儿童优秀歌曲集《雏鹰金曲》,里面的12首少儿歌曲,就有7首是她写的。
人物评价
向前进!这也是黄准始终不改的人生姿态。(光明日报 评)
作为新中国第一位从事电影音乐创作的女作曲家,同时也是延安“鲁艺”培养出来的新中国第一代影视音乐作曲家,黄准的一生与中国影视音乐的繁荣发展密不可分。她在长期的音乐创作中能不忘初心,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艺术追求,坚持为人民大众而创作。她能始终注重深入生活,从生活里寻找动人的音符来完成其音乐作品。她能注重创造出独具艺术特色的音乐形象,使声画有机融为一体,从而产生独到的艺术效果。她的音乐作品十分注重生动的感情表达和情怀抒发,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她一方面非常重视音乐创作实践,注重在实践中探索和把握创作规律,提高艺术水平;另一方面也十分重视作曲理论的学习和创作经验的总结,并由此不断丰富自己的创作技巧和知识积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就使她成为一名有丰富实践经验,创作作品众多且具有较高音乐理论修养的著名作曲家。(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斌 评)
真正经得起历史的筛选和时间的裁汰而能留下几首力作,并传之久远的作曲家并不多,黄准同志就属于这一档。仅就这点而言,她为发展中国当代影视音乐创作所作出的贡献,已经称得上是功莫大焉了。(中国艺术报戴鹏海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