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革命同学会是1929年11月在邓演达的发动和领导下在上海成立的协会。后延伸演变成黄埔同学会延安分会、黄埔军校同学会。在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代表中共中央向黄埔军校同学会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致以诚挚问候。
创建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以邓演达为首的一批中国国民党“左”派仍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继续反蒋。1929年11月在邓演达的发动和领导下在上海成立了该会,成员由黄埔军校各期中的部分进步学员组成,继续坚持反蒋斗争,与蒋介石领导的“黄埔同学会”相对抗。以反对蒋介石的独裁专制为宗旨。主要领导人有余洒度、陈烈、黄雍、徐会之等人。该会当时将全国分为南方区、中央区、北方区。区设执行委员会,区以下分为省、市,设分会,分会下设小组。会员人数和受到这一组织影响的黄埔各期学生达5000余人。该会成立后,积极发展组织,并与各反蒋集团取得联系,进行反蒋活动。创办有《黄埔新潮》。1931年8月,中国国民党当局在上海袭击了黄埔革命同学会总部,将邓演达等20余名负责人拘捕,该组织遂告瓦解。
延伸演变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黄埔同学会是伴随着国共两党发展和逐步形成历程,重点揭示统一战线中黄埔同学会形成与由来,记载了八路军中的黄埔师生与改革开放后新时期黄埔同学会的创建历程,为弘扬中华民族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凝聚黄埔同学深厚的爱国革命情怀,回顾史实,温故知新,对现今的黄埔同学会具有历史借鉴意义,也为研究抗战延安的黄埔师生和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郑新潮,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他是文人中的军人,军人中的文人,参加过
黄埔学潮、面谏蒋介石全力抗战,为了革命他险遭暗杀,奔赴延安抗战、创建炮兵学校、筹建军马场,功勋卓著。郑新潮在战争年代就投身创建八路军军炮兵事业和军马事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军委炮兵司令部马政局局长、代任军委马政局局长,后转入地方工作。
抗战时期
1940年在延安初创的黄埔同学会,是在抗战紧迫时期的形成的,延安黄埔同学会的创建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杰出的硕果。
1941年,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团结全民族一致抗战,决定在延安成立“延安黄埔同学分会”。经过在延安的黄埔师生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了延安百余名黄埔师生的心愿,延安黄埔同学会的建立团结和凝聚了抗战力量,震惊了国民党上层,是中共统战工作的结晶。
1.历史背景。193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进步力量争取时局好转的指示》。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写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 郑新潮等爱国黄埔同学积极响应抗战号召先后纷纷到达延安。
2.客观形成。延安黄埔同学会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因素诸多。
基层因素
1939年,郑新潮在黄埔军校高级炮校尉官总队,当时,东北籍学员激进抗战情绪高涨,因军校政治部禁看“进步思想”书逮捕了14名学员,郑新潮带领东北籍学员引发全校罢课,在黄埔军校中闹起“黄埔学潮”事件,郑新潮是被几千名师生推举出两名学生代表之一,应邀受到蒋介石面见,郑新潮因强谏抗战未果,险遭暗杀,毕业后经地下爱国民主人士高崇民(后全国政协副主席)、于毅夫(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引荐,郑新潮带着5名黄埔同学奔赴延安,通过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介绍,在关中警备一旅受到习政委和南汉宸(后中央统战部、人民银行行长)接见待,并与敌军33团尤奉山部队作战获胜后,郑新潮等6名黄埔同学在杨家岭受到毛泽东和朱德的接见,在座谈时,同学们各抒己见。郑新潮提出了建立延安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想法,目的是联络同学感情、交流军事技术、统一爱国思想、团结一致抗战。 主席打断了郑的话说:“这个想法很好,可以通过同窗校友之情,促进爱国统一战线!”。当时,在场的贺龙让郑新潮找郭化若(抗大教育长)筹划创建延安黄埔同学会的前期准备工作。郭化若(黄埔四期)让郑新潮先统计人数,把哪一期学员,专业学科等等,先摸底登记造册,多做一些前期的具体工作。此后,郑新潮在延安统计了一百多名黄埔师生名单。
随着抗战局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动员全国抗战的号召力量不断的加大,来到延安来参加抗战的黄埔师生越来越多,郑新潮联络了更多的来,是筹备到延安,筹备黄埔同学会的时机和条件越来越成熟。
上层因素
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非常支持郑新潮、郭化若等人的想法。毛泽东说:“组织延安黄埔同学会,这个办法好。”并指示郭化若尽快付诸实施,认真做好这一工作。
。
筹备会议
第一次筹备会议:1941年,徐向前(黄埔一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经商议,决定用徐向前、郭化若、叶剑英等人的名义,倡导发起成立“延安黄埔同学会, 确定程子华、郑新潮去落实具体会务筹备工作,会上还专门赞扬了郑新潮在早期筹建中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并做出了许多具体筹备工作。
第二次会议:1941年9月20日,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团结抗战事业,在延安召开了“延安黄埔同学分会”筹备会议。推选吴奚如、方治中、宋时轮分任宣传、组织、总务、会务工作(郑新潮负责文稿与会务)。筹委会拟定了同学会会章。为了争取国民党军队中的黄埔同学,延安同学会接受重庆总会的指导,挂分会的牌子,但宗旨和总会不同,公开申明是为了“加强抗日,坚持抗战”。会议还规定凡黄埔军校本校、分校各期各兵科及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或肄业同学均可报名入会。
成立大会
(1)会场概况
(成立大会在延安军人俱乐部举行)
1941年10月4日,在延安中央军委总政部军人俱乐部,召开了黄埔同学会延安分会成立大会。
延安百余名黄埔同学参加了大会。会上通过了建立黄埔同学延安分会的章程。参加成立大会的来宾中有:当年的黄埔军校教授部刚主任叶剑英,黄埔军校队长陈奇涵,以及国民党军令部驻八路军总部联络参谋、黄埔住友陈宏滇,中共中央统战部代表刘澜波,总政治部代表胡耀邦、八路军留守兵团代表曹里怀、莫文驿等。徐向前为分会成立大会主席团的主席。那天,叶剑英、陶铸、林彪等参加了大会,在延安的百余名黄埔同学们聚集一堂,大家都热情洋溢,非常高兴。当时,郑新潮与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是挚友,曾同在东北干部队,此时,郑新潮邀请张学思从晋察冀到延安来开会。
大会发言
大会主席徐向前首先致词说,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会上高度评价了黄埔军校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曾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在会上发表了热情讲话。黄埔学生的代表陶铸、郭化若、李逸民等也在会上讲话,对延安黄埔同学会成立表示祝贺。
通过决议
大会通过了延安黄埔同学会章程,选举徐向前担任会长, 徐向前、林彪、左权、陈赓、罗瑞卿、陈宏谟、郭化若、陶铸、许光达、陈伯钧、宋时轮、吕文远、曾希圣、吴奚如等15人为理事。经郑新潮起草初稿,由主席团修改后,大会一致通过了致校长蒋中正电和黄埔同学会总会电。致蒋校长的电文写到:“延安百余名黄埔师生等为了团结抗战,发扬黄埔的革命传统和作风,并相互切磋研究军事学术起见,经于1941年10月4日在延安召集在延同学,成立黄埔同学会分会,登记与到会者百余人,一致通过加强黄埔同学的团结,促进全国团结,努力研究军事学术,并电祝校长健康!敬盼电示南针”。
媒体报道
报界刊载
《解放日报》中华民国三十年十月六日(1941年10月6日),大幅版面报导了黄埔同学会延安分会成立新闻。为:《延安成立黄埔同学分会》,副标题:朱副司令长官莅临讲话,大会通过致蒋委员长电。
中外各媒体的报导,引起了全国各民主党派和军界人士的热议。震惊了国民党上层,成为当时抗战阶段全国上下的热议话题。
报道活动
联谊活动。抗战时期的黄埔同学会延安分会,每年都召开黄埔同学聚会联谊活动,动员大家积极给敌占区的黄埔同学写信,大力宣传一致抗战。黄埔同学会在延安或敌后分别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张学思向郑新潮汇总了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举办了联谊活动。当时,郑新潮负责主持黄埔同学会延安分会的日常业务、收集各部队开展黄埔同学会活动的汇总情况。
延安黄埔同学会开展宣传活动,通过给校友写信,吸引了许多黄埔校友到延安来参加抗战。(1942年在延安整风运动中, 康生任中央社会调查部的部长,是反奸保卫工作的最高负责人, 通过锄奸部、保卫部对许多与敌占区信件往来者严格审查,后打成“特务,特嫌”。见扩展阅读:徐向前《延安岁月》康生派整风审干工作组进驻抗大,大搞“逼供信”、“车轮战”,搞出特务分子、嫌疑分子六百零二人,其中黄埔校友也未能幸免)。
历史意义
延安黄埔同学会已成为昨天的历史,追寻历史留下的足迹研究其深远的意义:
1.延安黄埔同学会,在当时历史时期起到了凝聚和团结抗战力量。
2.在抗战时期黄埔同学是最具活力的军事人才,也是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
3. 延安黄埔同学会的成立震惊了国民党上层,是中共统战工作的结晶。
4. 研究抗战延安史学和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提供依据。温故知新,对今天的黄埔同学会具有借鉴意义。
5.延安黄埔同学会的筹建和成立也是延安精神的体现,正如习近平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以求真务实作风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强组织保证。
新时期创建
延安黄埔同学会是抗战时期的历史产物,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延安黄埔同学会在抗战阶段的性质和任务都已经结束,延安黄埔同学会不解自散。
创建初始
郑新潮在5年时间里,先后找了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胡耀邦、郭化若、高存信,肖克,邱创成,万毅,贾涛、林千、刘培智等30多名曾在延安的老首长和老校友提交了《关于成立中国黄埔同学会的建议》书。
1983年邓小平采纳了以上黄埔师生纷纷提交的建议,于次年,1984年6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大会, 徐向前当选会长。聂荣臻、郭化若等为顾问, 高存信为北京市黄埔同学会会长,郑新潮被列入黄埔同学会石家庄(河北省)分会会员,(只登记了他的名字就再也没联系了)。
创建先驱
郑新潮是创建延安黄埔同学会先驱者,是改革开放后新时代创建黄埔同学会奠基人,也是跨越三个时代历史见证人之一。他从青年时期考入黄埔军校,为积极抗战掀起黄埔学潮,面见蒋介石,强谏抗战未果,险遭暗杀,奔赴延安,受到毛主席与朱德接见,提出筹建延安黄埔同学会的想法,改革开放后,为建议成立中国黄埔同学会奔走了5年头,郑新潮最终于在1984年6月16日的电视上看到了黄埔同学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成立大会新闻。他流下了泪,岁月悠悠,人间沧桑,上下求索,路途漫漫。回顾近50年黄埔历程,他走过了国民党黄埔、延安黄埔、现时期黄埔三个历史阶段。是亲历的见证人之一。郑新潮被编入石家庄黄埔同学会会员后,并令其子郑辉延也从事黄埔同学会工作,形成两代人跨越两个时代共同“发扬黄埔精神”,是从事黄埔同学会工作的典范,并曾先后受到李运昌、林上元会长的接待与座谈。其两代人接力为黄埔默默奉献,后郑新潮之子郑辉延与众多的黄埔师生一样,不求名利,无官无职从事统战工作。促成了“海峡两岸黄埔将军话统一”活动;还专门潜心设计了黄埔纪念章标识(被广泛采用见下图)
人物介绍
中国革命军人郑新潮(1913.10-1986.1),男,原名:郑荣芳。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事业的早期建设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马事业的创始人。抗战初时,先考入黄埔军校步科,临毕业前时,又选拔考入高级炮校尉官总队14期毕业,亲历黄埔学潮,面见蒋介石,因强谏抗战未果,险遭暗杀,奔赴延安,与毛泽东和朱德座谈。任延安抗大首席炮兵教官,创建黄埔军校同学会延安分会,创建延安炮校、宣化炮校、沈阳炮校、东北民主联军炮校、朱瑞等炮兵学校。八路军炮兵专家、军马行家。解放初,先在在军委炮兵司令部工作、后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马政局代理局长,受毛主席与朱德专门接见,让郑新潮陪伴清帝皇叔载涛工作10年,出任政协委员,终年74岁。
郑新潮简介:郑新潮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他是文人中的军人,军人中的文人,参加过黄埔学潮、面谏蒋介石全力抗战,为了革命他险遭暗杀,奔赴延安抗战、创建炮兵学校,创建军马场,功勋卓著。郑新潮在战争年代就投身创建我军炮兵事业和军马事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军委炮兵司令部马政局局长、代任军委马政局局长,后转入地方工作。
新的征程
新征程上,黄埔军校同学会要牢记建会宗旨和政治使命,继续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和组织建设,发挥特色优势,坚定反“独”促统,为同心共圆中国梦广泛凝心聚力。希望广大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不忘先辈遗志,勇担时代重任,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贡献。
牢记宗旨
建了全国第一个“黄埔抗战纪念园”,将已故黄埔将士免费安葬。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组和军事栏目采访,2015年央视新闻在阅兵式前一天的新闻联播播出,随后,军事频道和全国各地电视台分别转播。
郑新潮生平黄埔军校同学会要牢记建会宗旨和政治使命,继续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和组织建设,发挥特色优势,坚定反“独”促统,为同心共圆中国梦广泛凝心聚力。希望广大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不忘先辈遗志,勇担时代重任,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贡献。
发扬光大
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属具有爱国革命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是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要传承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共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要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积极参与两岸交流合作,积极推动两岸青年加强交流,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让两岸同胞在交流交往交融中越走越近、越走越亲,不断增进国家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坚决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黄埔军校同学会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贺信精神,把牢正确方向、发挥特色优势、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