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梧(1618年-1674年),字君宣、君宜,平和(福建漳州市平和县高坑镇霄岭村)人。明末清初将领。
人物生平
黄梧,明
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
平和县衙当差役。清顺治三年(1646年),
郑成功与其父
郑芝龙分道扬镳,
反清复明。势力很大,黄梧虽为差役,但他刁滑,见郑成功势大,便有投郑之心。不久,他与门役赖升密谋,杀知县,往投郑军。郑成功对他的机智勇敢颇为赏识,委以中权镇左营副将。
顺治八年,黄梧升为英兵营统领。顺治十二年四月,升任英兵镇镇帅,不久改任前冲镇(今海澄)镇帅。八月,黄梧与前提督
黄廷、左先锋苏茂同被派驻揭阳。
顺治十三年,清平南王
尚可喜统兵万余回夺揭阳,使郑军损兵折将。同年三月,郑成功论处揭阳丧师之罪,斩
苏茂,黄梧被记责,“戴罪代守海澄”。但黄梧知道郑一向治军严苛,害怕自己再犯错就会送命,便与副将苏明(苏茂的堂弟)商议,决定向清廷投降。同年六月,二人率众献海澄叛投清廷。
海澄是郑成功多年来投注了相当多人力、物力建造起来的坚固堡垒,黄梧此举不仅使郑失去数百万计军械粮饷,而且失去一个拱卫厦门的重要据点。清顺治帝为此于同年封黄为“海澄公”,给予敕印,开府漳州;顺治十四年,追封黄梧祖上,并赐金在他家乡霄岭营造宗祠。对此殊荣,黄甚感新主之恩,实心任事,戮力征战、屡建战功。顺治十七年,黄梧晋
太子太保。康熙六年,康熙表彰黄梧,授一等公,准袭12次,并赐予金匾。当
耿精忠发动兵变并传檄黄梧一同为战时,黄悟正重病在身,他惊恐不安,惶惶而亡。康熙十三年,黄梧病逝于漳州,终年57岁,死后谥号“忠恪”。
主要成就
黄梧背郑降清之后,向康熙帝献上迁界禁海之策,害死沿海数十万百姓,但也对台湾郑氏造成了致命的封锁和打击。
人物遗迹
黄梧宗祠
在历史上,由皇帝亲自拨款赐建的祠堂不多,由两代皇帝拨款修建的更是凤毛麟角,但在
平和县国强乡的一个小村庄霄岭,却就有这样的一座祠堂,它原来叫霄岭黄氏“上公祖庙”,1988年平和县人民政府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时改名叫“黄梧宗祠”。这座祠堂是顺治十四年由顺治皇帝特许打击并拨款兴建,康熙十四年该庙被
郑经从台湾反攻大陆时毁于平地,康熙十六年康熙帝又拨款重新修建。这座与清皇联系密切的黄梧宗祠,被人们称为“闽南第一祠堂”。
黄梧宗祠坐北朝南,气势恢宏,超越民间常例的三进式结构,由下厅、中厅、顶厅组成,中间隔两个天井,在同一个基线上分别以0.32米至0.52米渐渐增高,前后落差1.20米。庙宽15米,纵深30米,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天井与厅之间有三级石阶,每级石阶长3.2米,宽0.28米,高0.20米,两边还建有甬道。全庙有24支石柱,其中顶厅有二支龙柱,当地乡亲称青龙缠柱,该龙柱龙头向下,献瓜,口中含珠,好似从天而降。木雕红漆亮丽,鲜艳耀眼。龙柱两边,高挂清顺治帝赐匾 “
太子太保”、“勋高九锡”。
黄梧其人
为什么在这普普通通的村庄里有这么高规格的建筑呢?这里究竟隐藏什么玄机?原来这个小村庄出了个叫黄梧的后生。原先黄梧是
郑成功部下的一名抗清护明的将领。
清顺治十三年,清平南王
尚可喜统兵万余回夺揭阳,使郑军损兵折将。同年三月,郑成功论处揭阳丧师之罪,斩
苏茂,黄梧被记责,“戴罪代守海澄”。但黄梧知道郑成功一向治军严苛,害怕自己再犯错就会送命,便与副将
苏明(苏茂的堂弟)商议,决定向清廷投降。同年六月,二人率众献海澄归顺清廷。顺治帝高度评价黄梧之功,封黄梧为海澄公,开府漳州城。归顺的黄梧向朝廷鼎力举荐
施琅,并为清廷奋力征战,顺治帝十分满意,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三月,诰赠黄梧祖上三代光禄大夫,嫡妻皆授“
一品夫人”,并赐金在霄岭兴建祠堂,同时赐金匾“勋高九锡”。“
太子太保”一匾,民间有一传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太子随顺治帝到东南沿海一带巡视,有一天遇到
郑成功的部下
刘国轩袭击,黄梧奋力掩护太子,并千方百计护送太子回京,
孝庄皇太后十分欢喜,马上封黄梧为“太子太保”。
同年
顺治帝崩,皇三子玄烨继位,黄梧向清廷当权者鳌拜建议“平贼五策”,内容包括:
一、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二十里居民强行内迁,断绝郑成功的经贸财源;
二、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
三、斩郑成功之父
郑芝龙于流徙处
宁古塔(今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一说斩于北京
菜市口(即今
府学胡同西口,元代以来的刑场);
四、挖郑氏祖坟;
五、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
1930年,现代学者谢国桢钩沉史实,作《清初东南沿海迁界考》,断定说:“然迁界之事虽发于清人,而实动议于郑氏之降将,而迁界首功祸及五省者,首推黄梧。”平海五策,不是天性歹毒之人想不出来,清廷后来竟一一执行。
黄梧被封为海澄公,非同小可。清代的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有清一代,汉人封王者5位,包括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义王孙可望,都是替满洲人打天下的大功臣,接下来,爵位最高的就是默默无闻的黄梧了,一等海澄公,世袭12次。比较一下,被称为“开清第一功”的洪承畴不过得到一个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世袭4次,连男爵都没混上。施琅入台,捞到一个靖海侯。后来,大名鼎鼎的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也不过封侯,比黄梧差远了。黄梧是以沿海百姓,包括自己家乡人的血,得此富贵。
皇帝来赐匾
祠堂中厅有凤凰双柱,栩栩如生,凤凰在牡丹花丛中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双柱之间高挂着“带励贞风”、“天南屏捍”的朝廷赐匾。
大门外有石麒麟一双,石虎一对,分立大门左右,再外一点立着四对旗杆。同时还有七口水井,按七星布阵,名曰“七星坠地”,这也是庙的又一个独特的建筑法,根据一代又一代人的传说是为了破前面的“恶煞”。
祠堂的顶厅是主厅,殿堂的神龛供奉霄岭开基祖均德和黄氏历代列祖列宗的神主位,其中比较突出的有黄歇、
黄峭及三位夫人。黄歇就是青史垂名的
战国四公子之一,曾任楚国之相的
春申君,台北市
江夏堂黄姓家族所共奉的始祖黄歇。
黄峭是黄姓在南方各地长时期盛况的传世之祖,曾任台北市市长的黄启瑞先生所亲书的“峭公略传”是这样描述的:“峭公,号峭山,字实郎,福建
邵武人也,生于后晋
天福元年丙申岁,年三十登宋乾德三年进士,娶官、吴、郑三夫人,各生七子,所谓三妻二十一子者是也。以诗遣诸子散居江浙豫章岭南各地,年六十六归隐林泉,八十七岁元丰五年,追赠
太子少保,赐谥文烈,宋明道二年逝世,享寿九十有八,敕葬邵武鹤薮之原。遗嘱凡诸裔孙能念遣子诗者,即请升堂,无诗亦是歇公后裔,不可以简慢待之……”
黄峭的遣子诗是这样写的:“骏马登程往异乡,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愿得苍天垂庇护,三七男儿永炽昌。”这首诗留传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和港、澳、台的每个黄姓家族,一直到今天,绝大多数黄姓人士都能吟诵。
人物轶事
当年
黄峭在福建
邵武鹤薮授诗遣子的情形,十分壮观,台北市黄氏宗亲会所出版的“黄氏大宗谱”中有十分生动的描述:“……作诗分授曰:尔兄弟各执为记,愿如水里之鱼,似露霜中之笋,子孙蕃衍,务勤耕读,分处遐迩,宜认亲属,有能念此诗者,即请升堂,无诗亦是歇公流裔,不可以简慢待之……”
霄岭黄姓是峭公与
吴夫人所生第四子化公这一支系。黄化,又名黄宁,登进士第十九名,他持着遣子诗分基到汀州
宁化县,传下第十世裔孙念八朗为奥杳派开派之祖,念八朗生六子,其中一子传下第十五世孙黄开懋,于光绪三年渡海到台湾,落籍于台中
西屯区的牛埔仔埔,子孙分别发展到台湾各地。霄岭黄氏开基祖均德是念八朗的第二子,他先是开基平和国强西洋,第三世才移居国强霄岭。黄梧是均德第十代孙。综上所述,台湾的黄姓,虽然派别很多,但他们在血缘上同霄岭等南方黄姓殊途同归,不容置疑。
根据霄岭黄氏族谱记载,霄岭黄姓是从明洪武年间进入,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霄岭第十二世黄世集、世就、世暖三兄弟从清朝年间就移居台湾台北,第二十世孙黄平阳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回乡谒祖,他高兴地说:“祖庙格局太高了,家庙中有龙凤柱的,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供奉的列祖列宗,认祖诗也都同台湾的一样。”
移居台湾的除上述这一个支系外,还有一个支系是从霄岭移居平和安厚大径,然后再移居台湾,如台湾宜兰县的黄荣源,台北市的黄前熏,他们的祖宗也是清朝年间到台湾安居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他们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找到大陆的根,已回乡谒祖四次。他们每次回乡拜祖宗时都说:“我们的认祖诗同台湾黄姓认祖诗一样,供奉的老祖也一样。”可见,黄姓家族的万流归宗,这无疑又是一项明证。姓黄的中国人,很显然,不管身在台湾、大陆,还是国外,大家原本就是一家人。
子孙多俊彦
霄岭黄姓从开居以来,人才辈出。特别是清王朝时代,据史记载:十世黄梧,被顺治帝封为海澄公,顺治十八年晋升
太子太保,康熙六年又晋升为一等公,世袭十二次,开府漳南。自是十余年无复寇患。十一世黄芳世,授
一等侍卫,康熙十六年袭一等海澄公加太子太保,同时任福建
水师提督,同时执掌十三支
王令,可调各省兵马。康熙帝还赐玉章一枝,有急上闻。时漳泉寇盗很多,芳世既至,且抚且捕,贼多解散。有山寇自称伪太子,聚众数万,皆以白头为号。芳世一鼓破之,悉降其众。方提师誓灭海寇,以病卒于军。赠少保,封“忠襄王”。
黄芳泰袭一等公
黄芳泰袭一等公,任江南京口总兵,黄芳度袭一等公,康熙十三年,为保卫漳州城与从台湾反攻大陆的
郑经奋力争战,献出年轻的生命,康熙帝被他的英勇事迹所感动,康熙十六年追封他为“忠勇王”。 十二世黄应缵,康熙三十年袭一等公。十三世
黄仕简,雍正八年袭一等公。任湖广、
福建水师提督加
太子太保,从乾隆四十四年开始台湾如有发生动乱都由黄仕简领兵平定,乾隆五十二年台湾农民起义,仕简被乾隆帝委于重任,率领金门、东山四千兵马驰援台湾。
是时,他常往来于金门、台湾等大小岛屿,在台湾名声响亮。十四世黄秉淳,乾隆五十一年任江西狼山镇总兵,赠光禄大夫海澄公。十五世黄嘉谟,袭一等公,头等侍卫,温州总兵,又
正定镇总兵。十六世黄庆春,袭一等公,德州总兵,镇守福建
散秩大臣御前行走任广东惠州协镇总兵。十七世黄懋澄,袭一等公。除此之外还有将军、总兵和追封的公爵不计其数。
综上所述,“闽南第一祠堂”从建筑至今已走过370个春秋,经千回百转,但却与台湾结下不解之缘。首先供奉的祖宗与台湾黄氏祖庙供奉的祖宗一样;其次,康熙元年黄梧建议收复台湾:“当应趁其慌乱犹豫之际,神速进兵剿灭之……”第三,康熙十三年这座祖庙被
郑经从台湾反攻大陆时毁于平地;第四:乾隆年间
黄仕简受乾隆帝指派带兵进驻台湾平息暴乱;第五,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黄氏从台湾回乡谒祖。由上足见霄岭黄氏与台湾有着地缘、血缘悠久而密切关系。
370多年过去了,黄梧宗祠依然骄傲地矗立在平和群山中,宗祠的龙凤柱依然向人们昭示着黄氏先人显赫的过去。
后代世袭表
第一任海澄公黄梧,福建平和人。顺治十三年七月,自明郑成功部将以海澄县投诚功,封海澄公。顺治十八年晋升太子太保,康熙六年又晋升为一等公,世袭十二次,开府漳南。自是十余年无复寇患。康熙十三年,卒。諡忠恪。
第二任海澄公黄芳度,黄梧子。康熙十三年八月袭。十四年十月,漳州陷,合门死之。赠郡王,諡忠勇。
第三任海澄公黄芳世,黄梧兄子。康熙十五年三月袭。授一等侍卫,同时任福建水师提督,同时执掌十三支王令,可调各省兵马。康熙帝还赐玉章一枝,有急上闻。时漳泉寇盗很多,芳世既至,且抚且捕,贼多解散。有山寇自称伪太子,聚众数万,皆以白头为号。芳世一鼓破之,悉降其众。方提师誓灭海寇,以病卒于军。赠少保,諡忠襄。
第四任海澄公黄芳泰,黄芳世弟。任江南京口总兵,康熙十七年五月袭。二十九年,卒。諡襄愍。
第五任海澄公黄应缵,黄芳度嗣子。康熙三十年正月袭。
第六任海澄公黄仕简,黄应缵子。雍正八年十月袭。任湖广、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太保,从乾隆四十四年开始台湾如有发生动乱都由黄仕简领兵平定,乾隆五十二年台湾农民起义,仕简被乾隆帝委于重任,率领金门、东山四千兵马驰援台湾。是时,他常往来于金门、台湾等大小岛屿,在台湾名声响亮。乾隆五十二年,坐罪夺爵。
第七任海澄公黄秉淳,黄仕简子,乾隆五十一年任江西狼山镇总兵,赠光禄大夫海澄公。
第八任海澄公黄嘉谟,黄仕简孙。授头等侍卫,温州总兵,乾隆五十二年袭。
第九任海澄公黄庆春,授德州总兵,镇守福建,散秩大臣御前行走,任广东惠州协镇总兵。道光年袭。
第十任海澄公黄懋澄。
家族关系
弟弟:黄枢,赠按察使佥事。
儿子:黄芳度,字寿岩,赠王爵,谥号忠勇,如多罗郡王例。
黄芳声,赠太常寺卿,予荫。
黄芳祐,赠太常寺卿,予荫。
侄子:黄芳世,字周士,袭爵海澄公。
黄芳泰,字和士,袭爵海澄公。赠太子少保,追谥襄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