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盖湖,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原名太平湖,因赤壁之战中黄盖屯兵于此,故名。是湖南省临湘市与湖北赤壁市共管的天然湖泊,水域面积70平方公里,素有“临湘之肾”美称。一般水深3~6米,汛期水深7~10米。属洞庭湖水系,是洞庭湖区的一部分。主要支流有蟠河、源潭河等,经太平河入江。
名称由来
黄盖湖,原名太平湖,清康熙《临湘县志》载:“黄盖湖,县(指旧县治城)东九十里,会蒲圻、嘉鱼、临湘三县水,汇为巨侵。相传赤壁鏖兵时,黄盖被箭沉江,后论功,孙权以此湖赐,盖故名”。清同治《临湘县志》载:“黄盖湖在县东百里,东纳马蹄湖水,西纳横河口水,南纳沅潭湖水,西纳中寨湖水,东北纳蒲圻及嘉鱼水,纵横五六十里。赤壁之战,黄盖屯兵于此,故名”。
位置境域
黄盖湖,位于湖南、湖北两省交界处,西、南岸近三分之二区域属湖南岳阳临湘市管辖,是湖南省第二大内湖。北、东岸三分之一区域属湖北咸宁赤壁市管辖,黄盖湖濒临长江。水域面积70平方公里(《蒲圻志》称水面12.9万亩(合 86 平方公里),赤壁市部分为4.05万亩(合27平方公里)。)。
境域变迁
1951年,
湖北省公安厅在新店河出口的马家湖围堤垦殖;1958年,临湘、蒲圻两县为消灭钉螺,扩大耕地,协同修筑北堤拐至铁山嘴防洪大堤,隔断长江,分别围垦倒都湖和沧湖,两省各建一个黄盖湖农场;1960年后,两县沿湖社队又利用湖汊围垦小垸20余处。1988年兴建铁山嘴电排时,通过实地调查,从五万分之一地图上量得,水位在28米的湖水面积,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62平方公里缩至70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黄盖湖,直接入湖的年平均径流总量8.06亿立方米,湖底高程21米,最低水位23米,一般水位26米(一说一般水深3~6米,汛期水深7~10米),最高水位29.65米,湖容最大可达5.75亿立方米。
湖水PH值8.3,矿化度192毫克/升,属重碳酸盐类钙组I型水,湖泊类型为“重碳酸盐类钙组I型”淡水湖。
湖区水系
上游水系
蟠河,亦名新店河,汇合柳林港、松峰港、伴旗河、益阳港诸水注入黄盖湖构成。全流域面积1553平方公里,赤壁市境内456平方公里,主流蟠河发源于十字坳,全长57.2公里,流经赵李桥、新店、洪山3个乡镇,注入黄盖湖。经鸭棚口、铁山咀,于太平口外洲入江。枯水流量0.3立方米/秒,最大流量850立方米/秒。是季节性坷流,年平均径流量3.71亿立方米。
柳林港,蟠河支流,发源于马家洞,全长10公里,枯水流量0.13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5立方米/秒。
松峰港,蟠河支流,发源于分水坳,全长9.6公里,枯水流量0.25立方米/秒,最大流量90立方米/秒。
伴旗河,蟠河支流,发源于纸棚沟,全长11.2公里,枯水流量0.33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35立方米/秒。
益阳港,蟠河支流,发摞于大屋山北麓,全长20公里,枯水流量0.3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00立方米/秒。
西河,系建场前天然形成的老河道,北起敞洲(砖瓦厂西南部)至黄泥湖与大湾交界处折向东,经三门闸流入沧湖,其中河道上段于1961年改为水田,河道下段于1962年载弯取直,加深加宽,改称“红旗渠”。
长安河,原名源潭河,后因河从市治(长安镇)中穿过,故称长安河。长安河发源于横铺乡坪头村八房冲,由南向北,流经横铺乡、桃林镇、城南乡、长安镇、白云镇、五里牌乡、文白乡、羊楼司镇、聂市镇、源潭镇等10个乡镇,最后在源潭镇长源村双河口注入黄盖湖。整个河道分三段:从发源地到五里乡楠木港为上游;从楠木港至源潭镇茅栗湾为中游,称聂市河;从茅栗湾与枫林港会合处至黄盖湖为下游,称源潭河。长安河集水面积405平方公里,干流长48公里,一般流量为每秒3立方米,汛期流量每秒1100立方米。长安河有一级支流12条,二级支流12条,集水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9条。
坦渡河,是湘、鄂两省的天然界河,发源于药菇山东麓临湘市与湖北省赤壁市交界处的十字坳。河右岸为湖北省赤壁市,左岸属临湘市,流经羊楼司镇、坦渡乡、定湖镇等乡镇后,注入黄盖湖。坦渡河总集水面积390平方公里,其中在境内的集水面积为148.7平方公里。干流长63公里。境内有一级支流8条,二级支流4条。
黄盖湖水系还有沧湖,洪山乡境内,面积6790亩,平均水深2米。前进湖,黄盖湖农场境内,面积225亩,平均水深1.8米,小左湖,赤壁镇境内,面积100亩,平均水深1.7米。大左湖,赤壁镇境内,面积1215亩,平均水深2.8米。清江寨,小柏乡境内,面积735亩,平均水深1.8米。郭公湖,小柏乡境内,面积405亩,平均水深1.9米。上述湖泊均建有鱼场。
下游河道
太平河,全长12公里,河底海拔21米,是黄盖湖水泵、流入长江的唯一通道。1958年,国家为了开垦黄盖湖、修建“四孔170立方米”流量的“群英跃进闸”,将太平河拦腰切断,从此,太平河形成了内河与外河。据记载:内河更名为“界河”,外河仍称为“太平河”.1960年,随着湘鄂黄盖湖大堤的竣工,黄盖湖水域就不再随意泛滥到农垦耕作区,而是沿着界河——群英跃进闸——太平河流入长江。98抗洪后,国家对群英跃进闸进行过大规模改建。2002年群英跃进闸更名为“铁山咀电排站”,电排站的建立,使长江的水可从太平河灌进,使黄盖湖的水可从界河排出,从此,这条河流就成主了湘鄂黄盖湖抗旱排涝的重点水系。
自然资源
黄盖湖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形多样,适宜多种野生动植物生长。近代因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野生生物减少严重,特别是野生动物有些已濒临灭绝,有些已经绝迹。1980年代始,政府为恢复生态做了大量工作,如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治理污染、禁止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黄盖湖地区内盛产粮、豆、瓜、果、菜、竹、木、花、药等类植物;鱼、畜、兽、鼠、蛙、龟、鳖、虾、蟹等类动物;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等类水生植物;钟罩藻、空球藻、盘星藻等类浮游植物;轮虫、枝角、桡足等类浮游动物。
软体动物蜗牛、蛞蝓、中国圆田螺、钉螺、环棱螺和其他湖螺;蚌有扭蚌、鱼尾楔蚌、圆头巨蚌、圆顶珠蚌、无齿蚌等。
虾、蟹类常见的有粗糙沼虾、细螯沼虾、秀体白虾、中华小长臂虾,中华米虾、细足米虾、青虾;螃蟹、中华绒螯蟹等。
昆虫类种类很多,约千余种。常见的有小黑蛛、狼蛛、园网蛛、球腹蛛、七星瓢虫、小红瓢虫、二十八星瓢虫、茶色金龟子、蜣螂、稻象甲、米象、麻天牛、杉天牛、叩头虫、萤火虫、稻蝗、竹蝗、蝼蛄、黑尾叶蝉、白翅叶蝉、稻飞虱、蚜虫、白蜡虫、蚱蝉、蟋蟀、稻蓟马、螟虫、地老虎、棉铃虫、红铃虫、天蛾、尺蠖、茶毒蛾、松毛虫、稻包虫、水蛭、蜈蚣、菜粉蝶、赤眼蜂、金小蜂、黄蜂、胡蜂、蜜蜂、红蜘蛛、白蚁、黑蚁、按蚊、库蚊、家蝇、绿蝇、果蝇、蜻蜓、地鳖虫、螳螂、竹节虫、虱子、臭虫等。
鱼类境内有鱼类101种。常见的有银鱼、鲐宗鱼、草鱼、青鱼、鲐感鱼、鲐管鱼、赤眼鳟、长春鳊、三角鲂、团头鲂、翘嘴红鲐白、蒙古红鲐白、花鲐骨、黄尾鲴、红鳞斜颌鲴、铜鱼、鲤鱼、鲫鱼、鳙鱼、泥鳅、鲶鱼、鳝鱼、乌鳢、针咀鱼、鲐回鱼等。
两栖类常见的有雨蛙(青蛙)、林蛙、泽蛙、石蛙、虎纹蛙、蟾蜍等。原常见的大鲵(娃娃鱼)已濒临绝迹。
爬行类乌龟、甲鱼、眼镜蛇、菜花蛇、四脚蛇、中华水蛇、乌梢蛇、银环蛇、蝮蛇、青竹蛇、尖吻蛇、壁虎、蜥蜴等。
鸟类常见的有鸬鹚、苍鹭、白鹭、白鹳、黑鹳、鸿雁、豆雁、小额白雁、白额雁、灰雁、赤麻鸭、翘鼻麻鸭、绿头鸭、斑嘴鸭、中华秋沙鸭、鸳鸯、苍鹰、雀鹰、鹞、鹌鹑、竹鸡、白鹇、雉鸡、红腹锦鸡、鹧鸪、白鹤、白头鹤、泽鹬、珠颈斑鸠、山班鸠、大杜鹃、四声杜鹃、雨燕、蓝翡翠、啄木鸟、家燕、八哥、灰喜鹊、喜鹊、乌鸦、红嘴蓝鹊、大山雀、暗绿绣眼鸟、麻雀等。
藻类植物常见的有蓝藻、微囊藻、绿藻、团藻、小球藻、水网藻、地木耳、水绵等。
被子植物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莲群落、菰群落、野慈姑、鸭舌草、芦苇、双穗雀牌、茭草、节节草、附地带、泯湖草、茜草、辣蓼、问荆、莲藕、菱角、芡实、荸荠、茭白等。
治理开发
堤垸建设
解放初,黄盖湖地区只是长江航道上的一个经过之地,为游牧、游鱼、游猎之地,并无常住或少有常住人口。这里生长着茂密的芦苇、湖草、野兽出没、水患无穷、血吸虫窝子。1958年10月至1959年10月,蒲圻县(赤壁市前身)组织4人到黄盖湖勘测,在黄盖湖成立“灭螺围垦指挥部”,由蒲圻县桂家畈区陆水工地调来200人,后又从下马的蒲圻县“八一”铁矿由何介凡带40人到“灭螺围垦指挥部”参加灭螺围垦。1959年8月,蒲圻县(即赤壁市)在“灭螺围垦指挥部”的基础上成立“蒲圻县地方国营机耕农场”。1959年10月1日,经湖北省农垦厅批准,成立“湖北省国营黄盖湖农场”。
1978年后,逐步形成临江4个垸子,即江南垸、黄盖垸、陆城垸、永济垸。1984年,儒溪以上的长江大堤划归岳阳市北区管辖,陆城垸、永济垸从临湘划出,临湘县临江垸只剩下江南垸和黄盖湖农场垸。2005年,江南垸耕地3980公顷,水面6840公顷,黄盖垸耕地2393公顷,水面827公顷。
1990年,境内有内湖小垸22个,渍堤堤顶高程一般在29米以下。2005年,湖区7个乡镇有小垸30个。其中,源潭镇9个、聂市镇7个、定湖镇7个、乘风乡3个、儒溪镇2个、坦渡乡1个、黄盖镇1个。堤顶高程30~31.5米,堤顶面宽2~4米,渍堤总长74.47公里,耕地3267公顷,水面1600公顷,7361户、30144人。
退田还湖
1958年后,湖区人民在湖洲围湖造田,形成一个个小垸,使黄盖湖蓄水面积越来越小,导致汛期内湖水水位越来越高。1995年、1996年、1998年,黄盖湖铁山咀水位均在30米左右,而一般小垸渍堤都在29米以下,汛期溃垸现象经常发生,损失惨重,而堤院维护成本远高于垸内收益。1998年特大洪水后,国家提出退田还湖,还湖区原有生态。市政府同意源潭镇同德垸,乘风乡叶家桥、太阳湖垸,定湖镇上下马蹄湖垸、杨花咀垸,聂市镇东红、江家、汪家、丁庙垸,中山湖渔场等堤垸退田还湖,垸内群众搬迁上岸统一安置。至2005年,退田还湖1187公顷,占垸内总面积的37.4%。1998~2002年,安置白沙洲畜牧场、儒溪镇三角湖、黄盖湖周边小垸搬迁户407户。
生态保护
黄盖湖,1960年代起,因为围垦和污染等因素而面临生态危机。这里渔网密布,渔船满布,几乎看不到候鸟的身影。2017年,赤壁市启动了黄盖湖的生态保护措施,全面清理了网箱、渔船,落实禁捕政策。
2012年4月经湖南省政府批准设立黄盖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隶属临湘市林业局,由黄盖湖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管理。管理中心现有1个候鸟观测站、2个湿地管护站,建有宣传警示标牌30块,界桩220个,在杨花咀、鸦雀咀、芦定咀等候鸟栖息区设置了8个监控摄像头,实现了重点区域24小时视频监控。为了进一步完善的湿地保护与监测体系,加强黄盖湖湿地保护,黄盖湖自然保护区加入2024-2030年全国候鸟迁徙通道名单。
临湘黄盖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以长江中游南岸的黄盖湖为核心区域,实际面积为6096.6公顷,水域70平方公里。保护区共记录有野生动物207种、野生植物624种,其中,有小天鹅、白琵鹭、虎纹蛙等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18种;有东方白鹳等列入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附录物种25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莼菜);有水蕨、野大豆、野菱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0种。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湖北赤壁黄盖湖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入选。
旅游开发
黄盖湖景区位于湖南省临湘市,湖北省洪湖市、赤壁市两省三市交汇区域,西临洞庭湖,与三峡名胜遥遥相望,北枕万里长江,与三国赤壁战场仅距12公里。景区分为团山、萝湖、黄盖寺、犀角四大景点,各景点都留有当年黄盖抵御曹军的历史遗迹。该景区基本定位为文化旅游,客源为湖南及周边省市,客源市场定位在“三级”旅游市场。旅游促销上突出“三国”文化,加强与“赤壁”古战场的衔接,在市场运作上达到“伴佛增光”的目的。
赤壁市
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七大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遗址,这里承载了世人对三国历史的经典记忆,是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湖北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营地,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七大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遗址,这里承载了世人对三国历史的经典记忆。整个景区将古战场遗址和仿汉代建筑群融合一体,可供游人观赏的景点有:摩崖石刻、赤壁大战陈列馆、周瑜石雕像、翼江亭、望江亭、拜风台、凤雏庵、赤壁碑廊、赤壁雕塑园、赤壁塔等。赤壁古战场二期开发项目按“赤壁再现三国,游客亲历战争”理念,以“中国旅游随赤壁走向世界,世界游客来赤壁解读中国”为目标,投资4.8亿元对赤壁三国古战场景区进行改扩建。主要建设项目包括:赤壁驿馆(按4星级建设)、集贤殿(会议接待中心)、御膳坊(中西餐馆)、赤壁古温泉(洗浴中心)、赤壁军市(金城、土城)、指挥中心、财神殿、游客中心、大型生态停车场(15000平方米)、超市、5A公厕、水寨、古战船及夜间大型综合演艺项目——《圣火赤壁》晚会。景区还安排了开园迎宾、孙刘联军、刘备招亲、周瑜点兵、民间绝技等一系列的演出节目。所有项目于2011年8月全部竣工,9月6日举行景区全线运营启动仪式,10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
流域概况
黄盖湖流域面积1240平方公里,其中临湘市境内798.45平方公里,湖北省赤壁市311平方公里。
气候
黄盖湖地区,属中亚热带北缘的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5℃,极端最低气温8.1℃,极端最高气温40.4℃。
地质
黄盖湖地区,分布有中生代地层(距今约0.7亿年至2.25亿年),主要是陆相砂页岩,称为三叠——侏罗煤组。黄盖湖周围的大小湖泊,属新构造运动的下降地区,在其内部及周围广泛分布着第四纪红土和现代冲积层。
地貌
黄盖湖地区,地形地貌特征为:“一面靠山、三面临水”、呈“葫芦形”,地形由西向东逐渐倾斜、沿界河东岸海拔高程为28.5米,到沧湖则降至21.5米,耕地区相对高差7.7米,属河湖盆地小平原地带。
东南背靠
幕阜山余脉,西北临长江。地处平原,按其形态特征,分为江湖冲积湖积平原、湖积人工平原、溪谷平原3类。江湖冲积湖积平原,海拔小于40米,坡度0~2度,占平原面积的43.52%。主要分布在江南镇、黄盖镇、坦渡乡、定湖镇、儒溪镇等乡镇。湖积人工平原主要分布在江南镇、源潭镇、定湖镇等乡镇,系人工围垦而成,地表平坦低洼,一般海拔23~26米,占平原面积的7.3%。溪谷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桃林河谷地,源潭河谷地,坦渡河谷地两侧,占平原面积的49.18%。溪谷平原海拔40米左右,坡度一般小于3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