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鼠狼步兵战车(英文:Marder 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研制的一型履带式步兵战车。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20世纪50年代,德国联邦国防军组建之初,采购合适的步兵战车很困难。1956年德国军方授予伊斯帕诺Suiza公司一项合同,要求研制HS30步兵战车。因多种原因HS30步兵战车研制不断受挫。1959年该车交付德国部队后,军方并不满意,HS30步兵战车只作为过渡型装备使用。德国军方又提出了新的步兵战车研制计划。
1960年1月,
联邦德国军方与“莱茵钢铁集团”等两大研制集团签订了设计与制造新型履带式步兵战车的合同。
两大集团组一个是由莱茵钢铁-哈诺玛格(Rheinstahl-Hanomag)公司、鲁尔钢铁(Ruhrstahl)公司、威顿-安楠(Witten-Anenn)公司和布诺·沃内格(Buero Warnecke)公司等4家企业组成的莱茵钢铁集团,简称“莱茵钢铁-哈诺玛格公司”;另一个是由亨舍尔工厂与瑞士莫瓦格两家公司组成的集团,简称“亨舍尔-莫瓦格公司”。
研制历程
1961年,研制出第一批样车7辆,其中莱茵钢铁-哈诺玛格公司3辆,亨舍尔-莫瓦格公司各2辆。
1961至1963年间,研制出第二批样车8辆,其中莱茵钢铁-哈诺玛格公司4辆,亨舍尔工厂1辆,莫瓦格公司3辆。后来由于优先发展反坦克炮和多管火箭炮,该车的研制工作曾一度停顿。
1964年,亨舍尔工厂被莱茵钢铁集团兼并,此后的研制工作大部分由该集团完成。
1966年,恢复研制工作,德国军方正提出设计要求。1967年,根据德国军方的要求,后续样车制造共计10辆。莱茵钢铁-哈诺玛格公司和莫瓦格公司各3辆,亨舍尔工厂4辆。
1967至1968年间,步兵战车预生产10辆,并于1968年10月作为首批车辆交付联邦德国陆军试验。
1968年10月至1969年3月,预生产型步兵战车试验结束。
1969年4月,步兵战车正式批量生产,同年5月被正式命名为黄鼠狼步兵战车。
1971年5月7日,首批量产量产型黄鼠狼步兵战车在德国卡塞尔和基尔同时交付德国陆军服役。
1969年,德国军方确定莱茵钢铁集团为主承包商,马克公司为子承包高。这两家企业已分别改名为蒂森·亨舍尔(Thyssen Henschl)公司和克虏伯-马克公司,均位于基尔市。早期的生产合同规定,莱茵钢铁集团的产量为1926辆;马克公司为875辆。
1974年,莱茵钢铁集团又续订了生产210辆的合同,马克公司的生产总数也增加到975辆。
1975年,黄鼠狼步兵战车预订的产量已全部完成,但底盘仍在莱茵钢铁集团的亨舍尔工厂继续生产,用于改装罗兰德2型防空导弹发射车。
1983年,黄鼠狼步兵战车的生产结束。
技术特点
总体布局
黄鼠狼步兵战车车体采用装甲钢焊接结构,可防枪弹和炮弹破片,战车前部可防20毫米机关炮炮弹。
该战车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配有3个潜望镜,中间1个可换成被动式夜间驾驶仪。在驾驶员后面有1名步兵,其潜望镜可旋转360°。
该车载员舱在车体后部,可载步兵6人,分两排,每排3人,背靠背坐。乘员座位由莫瓦格公司设计,可以调整,放平可躺下4人。乘员通过车体后部的跳板出入。载员舱的两侧各有两个球形射孔,顶部两侧各有1个顶窗和3个潜望镜。射孔与潜望镜匹配一起,可使4名步兵从车内安全射击。所有黄鼠狼车辆都有三防装置,除指挥车外,战车均可安装
米兰反坦克导弹发射架。
动力系统
黄鼠狼步兵战车动力舱在驾驶员右侧。与发动机匹配的是伦克(Renk)公司的HSWL-194型4速变速箱与无级液压转向装置,发动机动力通过车体后部两侧的侧传动输往履带。发动机散热器在车体后部跳板的两侧,冷却空气借助轴流式风扇从车体顶部的格栅进入车内。
该战车行动部分采用扭杆悬挂,有6对双负重轮和3对托带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居后,第一、二、五、六负重轮处装有液压减振器。迪尔(Diehl)履带有可更换的橡胶衬垫。
该车涉水深为1.5米,如借助辅助装置涉水深可达2.5米。
武器系统
黄鼠狼步兵战车的双人炮塔在车顶前部,车长位于炮塔内右侧,炮手在左侧。炮塔上装有1门外置式20毫米的MK20-Rh202机关炮,该炮由莱茵金属(Rhein Metall)公司生产,机关炮俯仰范围为-17°~+65°,水平方向可旋转360°,可用3种不同型号炮弹从左、右、上3个方向供弹,以便于炮手根据不同的目标实时输弹射击,弹壳可从炮塔内自动抛出。
黄鼠狼步兵战车的20毫米机关炮右侧装有1挺7.62毫米的MG3并列机枪,左侧有6具烟幕弹发射器,在车后载员舱顶部还有1挺莫瓦格公司的遥控式7.62毫米的MG3机枪,俯仰范围为-15°~+60°,水平方向可旋转180°。
该战车的车长和炮手各有1个PERI-Z11瞄准镜,放大倍率为2×和6×,用于攻击地面目标和对空射击,该镜也可由红外夜间瞄准镜取代。另外,车长还有8个潜望镜,以便于环形观察;炮手有3个潜望镜。在主炮的左侧还有1具红外/白光探照灯,可随主炮俯仰。
性能数据
衍生型号
黄鼠狼步兵战车曾设想过许多变型车,其中有的已陆续淘汰,诸如自行高炮、多管火箭炮、长剑防空导弹发射车、自行迫击炮、炮兵观察车、救护车与运货车等。
从1979年起,黄鼠狼步兵战车经过多次改进后,分别命名为A1、A2、和A3型。
A1型
黄鼠狼步兵战车A1型,为德国从1979年9月到1982年12月,将所有2136辆黄鼠狼步兵战车均按A1型的标准改进的战车型号。
该型战车按改进项目的不同又分为A1+、A1-和A1A等3个型号。
在上述2136辆中有640辆改进为A1+型。主要改进项目为20毫米机关炮改为双向单路供弹,以便能迅速更换弹种;改装带热 指示器的微光夜视仪;改进了火炮控制装置。此外还增添了2节5米长的牵引绳等附属设备,因而使A1型的战斗全重增到30吨。乘员仍为4人,但载员却由原来的6人减为5人。
350辆改进为A1-型,与A1+不同之处是车上没装热指示器。其余1146辆未装被动式夜视仪,故命名为A1A型。
A2型
黄鼠狼步兵战车A2型,是1983年起联邦德国将黄鼠狼A1型战车按A2型标准改进的型号,主要是改装热像瞄准镜,但只有674辆加装,其余1462辆未装。其它变化是取消了炮塔上的白光/红外探照灯及车后的机枪架,改进了燃料箱、冷却系统、水上推进清洗装置和行动部分。另外,燃气轮辅机试验后,装在车体后门附近左侧。
A3型
黄鼠狼步兵战车A3型,采取的改进措施主要是为了增强车辆的装甲防护。这些改进措施是在前上装甲、炮塔两侧、车体后门披挂附加装甲;在车辆顶部增设间隙装甲;在车体两侧各增加3块盒式装甲。在车后门增挂的附加装甲所形成的空间,用于存放士兵个人装具,故取消门上的射孔。改进人机工程设计,使车内人员更加舒适。此外还拟用35毫米机关炮取代原来的20毫米机关炮。以上改进从1989年开始,全部改装后整车增重1.6吨。
步兵战车
黄鼠狼步兵战车改装25毫米机关炮的型号,联邦德国陆军要求,利用黄鼠狼步兵战车、山猫侦察车以及莱茵金属公司双管自行高炮的炮塔改装,并用新型的25毫米机关炮取代原来的20毫米机关炮。瑞士厄利空(Oerlikon)公司也曾建议改装KDD-A炮塔,但因价格昂贵而被德国军方否决。
为了满足改装要求,莱茵金属公司毛瑟(Mauser)公司研制了1门25毫米机关炮,装在稍加改进的黄鼠狼步兵战车的原炮塔上并进行了试验。两家公司的火炮分别命名为Rh205型与E型。除普通穿甲弹和榴弹外,两门炮均可发射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经过对比试验,德国军方最终选定毛瑟公司的E型弹,但因经费原因,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都未采用。
黄鼠狼步兵战车改装LWT-3炮塔,LWT-3炮塔是一种三向稳定的轻型武器炮塔,完成试验,原基型车上的20毫米机关炮仍保留。
护卫坦克
黄鼠狼步兵战车改装35毫米机关炮的护卫坦克,蒂森·亨舍尔公司采用黄鼠狼步兵战车底盘改装新型的双人炮塔,外装1门35毫米机关炮,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个反坦克导弹发射架。战斗全重约为30吨。这种机关炮与联邦德国陆军已列装的猎豹(Gepard)双35自行高炮的火炮一样,采用双弹带供弹。由于炮塔座圈直径较大,故载员舱的两个环形舱门取消。
自行火炮
黄鼠狼步兵战车改装FL-15或FL-20炮塔的黄鼠狼/龙式底盘。1983年中为了训练目的,利用黄鼠狼/龙式底盘改装法国FL-15炮塔,炮塔内安装1门105毫米火炮。车上的观瞄仪器有车长的7个554潜望镜、2个OB44液间双目观察镜和1个M212潜望/望远镜,后者有1.5×和6.5×两个放大倍率。另外还有位于炮塔顶部的TCV186激光测距仪,最大测距范围10千米,精度±5米。炮塔可旋转360°,主炮俯仰范围-8°~+12°,可发射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GIAT)定装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曳光破甲弹、烟幕弹、照明弹以及训练用的破甲弹和榴弹。车长有超越控制装置。
1985年,黄氧狼底盘还装过法国新型的FL-20炮塔,主炮为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105毫米的105G1火炮,火炮装有炮口制退器和热护套。可发射该集团定装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曳光破甲弹、榴弹、烟幕弹和照明弹。在主炮右侧有1门并列安装的20毫米机关炮的后备武器还有7.62毫米机枪或12.7毫米机枪。
FL-20炮塔采用了自动装弹机,并有2个旋转式弹仓,每个装弹6发。车长可根据目标显示,按下电钮选弹。炮手有1个昼夜瞄准镜,昼间放大倍率为1×和8×,夜间为6×。车长也有昼夜瞄准镜,昼间放大倍率为1×和7×,夜间为4×。该炮塔装有SFIM LRS-5火控系统和索佩朗(Sopelem)TJN2/71瞄准镜。该火控系统有激光测距仪、数字处理机和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导引与搜索系统。该炮塔采用液压或电液操纵,能旋转360°,最大回转速度为36°/秒,火炮俯仰范围为-8°~+12°。车长有超越控制装置。任选设备有车长陀螺稳定式SFIM VS580瞄准镜、灭火装置、红外探照灯、热像仪、附加装甲和近战防护系统等。
外置炮车
黄鼠狼步兵战车改装外置式火炮的型号,莱茵钢铁集团的亨舍尔(Rheinstahl Henschel)工厂和克虏伯-马克公司均曾利用该车底盘试验过外置式火炮,口径为105毫米,安装在车体顶部,命名为VTS-1型。研制目的是为了试验,并且在瑞典进行过鉴定。试验分为B和D两个方案,B方案是车长和炮手随火炮一起旋转;而D方案则是车长和炮手在车体内不动。
导弹发射车
黄鼠狼步兵战车底盘上安装罗兰德防空导弹的发射车,装备罗兰德-2型导弹,合同采购量为150辆,到1983年已完成。
雷达车
黄鼠狼步兵战车改装雷达车,第一辆TUER雷达车样车于1981年底交付联邦德国陆军,将原车体加高,炮塔取消,改培训液压操纵的桅杆,桅杆顶部有西门子(Simens)公司的雷达,作用距离为30千米。当桅杆升至使用状态时,离地面的高度为10米。车体加高后车内容积增大,可装雷达的器件、显示与控制装置、数据处理系统、电源、冷却装置以及液压设备等。
该车的主要性能是,乘员4人,车长7.20毫米,车宽3.27米,行军时车全高3.58米,战斗全重35吨,公路最大速度为60千米/小时,公路最大行程570千米。主要武器装备为指挥塔两侧各有1挺7.62毫米机枪,在车体后部两侧各有4具烟幕弹发射器。
其它改型
黄鼠狼步兵战车改装的中型坦克是应阿根廷陆军的要求,蒂森·亨舍尔公司研制的TAM中型坦克车族。为了配合该坦克作战,该公司又研制了VCTP步兵战车,需求量为300辆。另外还利用TAM/VCTP的底盘发展了利用法国GCT155毫米榴弹炮的炮塔改装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TH302履带式步兵战车、57毫米护卫坦克、57毫米自行高炮、龙式30毫米双管自行高炮等一系列的变型车。
服役动态
2023年1月媒体报道,德国考虑到美洲虎步兵战车的可靠性问题,德国联邦国防军陆军将对老旧的“黄鼠狼”步兵战车进行升级。
2023年3月27日媒体报道,德国向乌克兰提供了约40辆“黄鼠狼”步兵战车。
总体评价
黄鼠狼步兵战车自列装服役以来,协同
豹1主战坦克在德国国土防卫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在豹1坦克已经退役的情况下,黄鼠狼步兵战车仍被部署到阿富汗经历实战。
黄鼠狼步兵战车服役时间长达45年,期间经历了的战争考验,部分车辆还销售给
智利。无疑黄鼠狼步兵战车是一种成功的、有效的战斗车辆。(《国外坦克》评)